苏北崔氏三兄弟家族延续考

    中华崔氏网 2012年10月30日 万家姓


明洪武“赶散”后期,崔氏苏州阊门“河北博陵郡德星堂”三弟兄(“桃园分散者三”)分赴通州府海门余东、泰州府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淮安府盐渎西乡(今建湖芦沟)插草为标,安家落户。至明嘉庆年间,三兄弟后裔亲密无间,共同祭祖。五年一小祭,分别在海门余东、泰州富安、盐城西大崔庄进行;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寻祖。崔氏三兄弟后裔置田产无数,跨县越府,南到长江口,北到废黄河,有“南到海、安(海门、富安),北到淮安”之说。阜宁东崔一带的崔氏亦为大崔庄崔氏分支。

 

 

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崔氏考

 

据夏兆麐《泰县氏族略》、陆铨《泰县著述考》记载迁入宗族主要有:袁,明洪武时袁德先由苏州迁泰兴,十传至袁春华迁泰州。仲,明建文时仲子宣由苏州避兵迁泰州富安,后一支迁居城内。卢,明永乐元年卢千驷由苏州迁泰州,明初卢师孟由苏州迁泰州新城。俞,明永乐年间俞兴一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宋,明初宋道真由苏州迁泰州港口,后一支迁居城内。储,明初储凝七由宜兴臧林迁泰州。管,明初管全由苏州迁泰州东台场,八传至管栻迁居城内。崔,明初崔大亨避乱自苏州迁居泰州虎墩。

 

据东台资深文化人崔业凤提供的崔氏族谱资料,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崔氏宗祠,自始祖重九公起,至“业”(一、益)字辈已有22代。在东台境内,至“庆”字辈,已有25代。

崔氏远祖元三公,生于元朝末年(公元1300-1358年),世居苏州阊门石头巷,为苏州右族盖元时人。远祖元三公生三子。元三公长子九六公,孙崔大昌,重孙为正一、正二、正三、正四;次子重九公,孙崔大亨,重孙伯川、伯淮、伯沮;季子元季公,孙崔大用,因战乱过继给宋姓,后无可考证。

元末(1340-1368年),反元义军风起云涌,我虎墩崔氏始祖重九公,参加义军张士杰部,农历丙午年为兵军。洪武元年,义军归附朱元璋徐丞相麾下,调入明宫廷羽林左卫军,曾征战山东、北平等地。洪武2年(1369年)攻打庆阳时阵亡。其孙伯一公(伯川)补伍从军,明正统7年,封为千户长。

我族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重九公为我族虎墩崔氏始祖。

我族字辈五字一组,为“重大伯叔永,子朝道秉绍,克士之尔我,德隆昌宗广,世业恒荣庆,群良必肇贤。”《虎墩崔氏族谱》,明代崔三锡纂修,明万历40年(1612年)木刻,清顺治间补修本8册,现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盐城西乡(今建湖芦沟)大崔庄崔氏考

 

明初(1380年),盐城西乡(今建湖芦沟)大崔庄崔氏始祖治海公兄弟三人,离开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在苏北一带插草为标,安家落户。治海公(排行老二)在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淮安府盐城县西乡(今东庄沟八十高地)建崔家大院,开辟崔氏德星堂基业。1390年,因海潮灭舍毁村,迁涧河口,建崔家庄。后返回八十高地,建崔氏庄园。1900年,改崔氏聚集地为大崔庄。现为建湖县芦沟镇政府所在地。

二世祖君正公、三世祖廷辅公、四世祖“三公源”几辈努力,修盐淮驿道,东通盐城县城,西达淮安府邸。五世祖芦山公在江阴置田百八十亩,建义渡,以方便回苏州祭祖;与其子六世华寿公、华祝公修芦沟寺、泰山寺、华严庵,热心公益事业;热衷善举,传为美谈。
六世起辈字为“华振宗宜越(雨),坛林应芾锦,锡广(鹤、建)兆家兴(志),国伟民安富,雄才立世魁,彦群吾亦旺,卓杰永呈辉。”1984年版德星堂盐城西乡大崔庄《崔氏宗谱》现藏盐都区政协主席崔军处。

 

?南通海门崔氏待考

 

南通海门崔氏有两支:一支“南崔”,为宋代迁入,居海门余东镇殷忠村;一支“北崔”,为“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迁海门,居余东镇。

前一支崔氏,其后人、明代崔桐有《崔氏族谱序》(收入《东洲集》),对家族延续提及:“吾宗自赵宋南度至今,世居海门。吾祖朴庵宗伯翁贻桐“宗支一图”始,八五公至桐,凡十世耳。吾父诚斋宗伯翁甞手录数简,用备湮失而未成帙。族叔祖竹鹤翁始仿欧苏谱,画图叙世以示后昆。桐奉而读之,有志于辑续而未暇也。叔祖季子见礼,复承考志录,至十二世以授桐。桐**商以明农隙乃综遗考误阐晦核迹,举例树风而帙,以成尔,乃萃吾子姓而告之曰:夫谱也者,普也惧宗姓之支,且携情义之弗咸而思以普之也。吾今谱吾族之子父乎;某祖乎、某始祖乎、某则知始祖之。爱吾祖,吾祖之爱吾父;犹吾父之爱吾子也。孝思之心能不追诸远乎,且知夫人有其父本之由一父也;人有其祖本之由一祖也。知一父一祖之由出,则血脉本相通也,疾痛自相关也。慈爱之心,不缘是而及诸后乎,斯谱也。岂曰唯是遡本原昭伦叙而劝沮实存焉吾录夫。某曰,孝则悖逆者沮,所以亲父子也,录夫。某曰,忠则尸素者,沮所以义君臣也,录夫。某曰,弟则废懿亲者,沮所以怡兄弟也,录夫。某曰,节则失身者,沮所以贞夫妇也,录夫。某曰,好义则鄙吝者,沮所以愽仁恤也,录夫。某曰,显则孱懦者,沮所以作士气也,谱之。为教不亦普矣乎,乃若戾是者,不录何为亲讳也。惧辱吾宗也,子姓咸稽首而感泣曰:吾辈蠢蠢横目,自父之外仅知有祖耳。今乃知祖之祖、孙之孙矣。善之,必当为恶之,必当去矣,敢不敬承谱训。”

后因江堤、海堤坍塌,崔氏家族迁至余东城中。崔桐曾赋《庚辰岁归省感故里入洒》诗:“十年乡梦白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野哭有人悲税役,春农无地种桑麻。鱼龙水阔通层汉,雁鹜烟深影断沙。心折不堪回皓首,啸歌酤酒醉渔家。”可见,崔桐在归乡省亲时故居已成鱼龙之地。余东城内的故居是其晚年回乡后的居所,一对门枕石至今保存完好,现住户是崔桐第廿一世孙。城西殷忠村还有崔氏祖坟。

后一支海门“北崔”崔氏自明洪武年间,随“洪武赶散”迁海门,世居余东镇,延续情况待考。

 


分享按钮>>崔氏世系
>>崔氏家谱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