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双文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诗祖西周尹吉甫传奇(历史故事连载) 已阅:10991 / 回复:34(楼主)


                                中华诗祖西周尹吉甫传奇
                                   (历史故事连载)

                                 湖北作家 杨书案  著

    周宣王一见吉甫,就对这位楚地来的使者发生了兴趣。
  吉甫带来了楚国特产白茅,这是楚进献周天子的常例贡品。酒酿成,过滤掉米糟,将浊酒变成品位更高的清酒,滤酒少不了白茅。祭祖先、天地、天子、大臣饮用,离不开清酒,白茅的用量也就大。滤酒白茅,天下之大以楚地产的最好,它绵密,不折,不脆,滤过之后,还能在酒里留下一份清香。
  以后,天子举行分封诸侯的仪式,也用白茅包一块土,授给诸侯。白茅包的那块土,象征天子封给他的那一片土地。
  “楚国白茅,哪一带产的最好?”
  吉甫说,以我所居的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产的白茅最好。从房陵逶迤而东,统称荆山。房陵附近百草丰茂,曾经是神农帝采药尝百草的地方,当地人又称它“神农架”。
  宣王说,房陵离丰镐(周都,今西安市西),不算太远,或者说是楚地距周京畿最近的地方。你要是从丹江溯游而上,经商雒,过蓝关,可以直达京畿,交通也还算便利。
  吉甫笑着说,正因为有这些便利条件,所以楚君派我来镐京进贡白茅。(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
  但周宣王对尹吉甫印象更深,更有兴趣的,还是一见面朝拜,就虔诚吟诵,献上的那首歌颂岐山的诗:
  
  天作高山,
  大王荒(有)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
  彼徂(cu往)矣,
  岐有夷(平坦)之行(hang道路)。
  子孙保之。

  (上天生成高高岐山,太王奄有岐山原野。他惨淡耕作,文王继承发扬它。那万民前往岐原归依啊,岐山虽高有平坦大道。子子孙孙永保万年。)
  (《诗经·天作》)
  岐山是周部族发达兴旺的象征,歌颂岐山,也就是歌颂周王室、周天子。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名弃。传说,其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足迹,感而生弃。后稷长于种植,他种的稷、黍、麦、豆、瓜、麻,各种庄稼都得丰收。
  自后稷十几传到公刘,迁居于豳(bin斌,今陕西栒邑),在那里建庐舍、豕牢,在靠近河流的原野,开拓田畴,继续农业村舍生活。
  自公刘九传至古公禀(dan胆)父,率周人去豳,南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这是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一块肥沃的土地,妓原东有漆水,西有淋水,都是渭水重要支流。土肥水美,为周部族兴起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周人在岐原开始营城廓,建室屋,设官司,并把部族人民分邑别居。邑是住人的城堡,部族首领居大邑,平民居小邑。小邑住十家,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田在邑外,一邑有农夫十家,田十田。人须饮水,邑必有井,井在邑中。
  周至岐原,已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周人称古公禀父为太王,把岐山当作周的发祥地。


作者:吉家林 (2007/2/26 10:27:22)   回复此贴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湖北房陵人引起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第 29 楼

中新社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5月24日讯(袁源)今日上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告诉记者,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之挖整和研究己纳入湖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其“尹吉甫传说”近日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十堰市房县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和浩瀚的书海宝库中,“诗经”是我国“四书·五经”之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亦是被歌颂者的中华诗祖、2800多年前辅佐周宣王,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尹吉甫故里在哪里?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告诉记者,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湖北房陵人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经过几年的挖整,日前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己将在房县采风的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的相关资料,编辑成《房陵·诗经之源》等五集专题片。尤其是近两年来,先后在甘肃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产业论坛”、在浙江召开的“国际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和在三海关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上,傅广典将在房县挖整的尹吉甫相关成果作一介绍后,引起参会专家们的热烈反响和高度关注,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要价值,是让房县走向全国和让世界了解房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鄂西北千里房县,位于中国中西部结合部,地处十堰市东南部,介于神农架、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峰峦叠嶂,山青水秀,古称房陵。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昔尧子丹朱,避舜于房陵”、“周文王化行江汉,是为召南”、“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为防渚,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据明代《郧阳府志》载:“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卒葬房之青峰山”。 明《广舆记》、《明统志》、《万历郧台志》、清乾隆版《房县志》,1947年出版的《辞海》等古今文献,均有关于“尹吉甫房陵人”的相关记载。

    据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市委政研室正县级政策研究员、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袁正洪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陈吉炎教授介绍,房县是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食邑地,在房县有尹吉甫的老屋(宅)、宗祠、庙、墓、后裔,以及房县古为召南之地,是尹吉甫《诗经》民歌的采风地等,房县是我国尹吉甫传说最为广泛且又相对传说故事比较集中的县。就房县来说,尹吉甫的传说既分布全县,且又主要集中在房县城东历史上出名的青峰山峦的榔口、青峰、万峪、沙河等乡镇及紧邻的丹江口市官山镇、盐池河乡等地。经多年来的考察挖整,房县不仅有尹吉甫的许多文物遗迹,而且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作者:吉建军 (2007/6/9 8:19:13)   回复此贴
  回复:吉氏先祖先贤尹吉甫的故事连载 第 30 楼

一是据地方史志记载:据明代《郧陽府志》记载:“尹吉甫宅,房县南,去庐陵王城一里。尹吉甫墓,房县城东90里,墓祠在焉,有碑脱落。”“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尹吉甫,房陵人,食采于房,诗人为赋《六月》,卒葬房之青峰山。”据清代《房县志》记载:“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尹公墓地……计尹墓旧界山三百九十一丈五尺,今广八百七十丈。界内树二千四百九十二株,今增四千一百三十三株。总计尹山一千二百六十一丈五尺,树六千八百六十九株。第有此山,自宜申画界圻,严禁樵牧,以为前贤人之灵。亟如所请为记,而刻石于墓旁。”据明《广舆记》载:“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房县志》在“历代县人诗文选”中选载有“【西周】•尹吉甫《大雅•崧高》、《大雅•丞民》、《大雅•韩弈》”及“尹吉甫之子尹伯奇写的《履霜操》诗歌。”据1936年四川泸州重修再版的《泸县志••卷第七•艺文志》载:“郧阳志载吉甫为房陵人,卒葬房之青峰山”。据光绪八年版的《平遥县志》载:“平遥城墙始建于何时呢?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西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728年)时,派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平遥,出于军事防御,筑素土城墙。在平遥城上东门、太和门下,沿东马道北行一百余米,有一个宽敞但却破败的院落,尹公祠是也。如今的尹公祠,只留下一座濒临废毁、门窗紧闭的主殿。出太和门,北行一百余米,向东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尹吉甫墓。尹吉甫墓底边包砖,上实封土,规模并不大,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墓冢。”

    二是尹吉甫后裔从房县青峰、榔口、万峪、沙河乡等外迁到邻近的丹江口市、十堰市茅箭区,广为流传中华诗祖、周朝太师尹吉甫民间传说。据房县公安局统计,房县有尹氏后裔201户753人,其中:房县青峰、榔口、万峪、沙河乡有58户188人;房县城关镇有56户143人。另据有关统计,从房县万峪、榔口、青峰等乡镇外迁到临近丹江口市官山镇尹姓有103户392人;盐池河乡尹姓有22户81人。尹吉甫的传说不仅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尤为在尹姓家族中传为佳话。

    三是房县榔口乡万峰山宝堂寺,系古代石窟建筑岩庙,相传是周宣王封给尹吉甫的食邑地,在上面修建了“日月品字型”尹氏宗庙。1987年被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在万峪乡老人坪有尹吉甫宗祠等。

    四是房县青峰山森林垭、万峪乡老人坪、榔口乡白鱼坪、沙河乡、城郊等地,相传尹吉甫有12处墓地,现收集有9处,当地有许多关于尹吉甫“天官坟”的传说故事。

    五是是与尹吉甫采风《诗经》相关民歌至今仍在千里房县的榔口乡、门古寺镇、九道乡、桥上乡、上龛乡、白鹤乡等地传唱。房县古为召南,有尹吉甫采风诗经故事传说等。

    有关尹吉甫的记载及尹吉甫祀庙、祠、宅、墓碑等古迹,成了“尹吉甫传说”的渊源。有关尹吉甫的民间故事、民歌在房县世代相传。在房县代代相传有“石门沟出尹天官的传说”、尹吉甫升官的传说、尹吉甫尽忠报国的传说、尹吉甫施粥的传说、尹氏“父忠子孝”的传说、尹吉甫蒙冤被错杀平反,幽王赐金头,12副棺材同时出丧传说、石匠老爷修尹吉甫家庙传说,尹吉甫外出带兵打仗的传说,尹吉甫庙宇宝堂寺兴衰等许多传说故事。现年77岁的尹维鹏不仅能讲相关尹吉甫的许多传说故事,而且一口气能背出尹姓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住在榔口乡万峰山宝堂寺尹氏宗庙附近、现年82岁的刘大斌,不仅能讲许多尹吉甫的传说故事,还会唱《诗经·关雎》民歌。房县文化馆馆员杨才德、原十堰市群艺馆馆长徐树棠等1980年在房县搜集相关民歌至今仍在千里房县传唱。2004年至2006年9月,房县在民间文化抢救挖整中,搜集到12首诗经相关民歌,有关专家学者考察认为,这与房县古为召南之地、诗祖尹吉甫故里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

作者:吉建军 (2007/6/9 8:21:49)   回复此贴
  回复:吉氏先祖先贤尹吉甫的故事连载 第 31 楼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在房县,引起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鄢维新、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副会长陈吉炎等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他们多次深入房县,广泛采访传承人,研究尹吉甫及其传说,先后撰写出多篇研究文章。十堰市民俗学会多次到房县考察尹吉甫与西周《诗经》文化及其尹吉甫传说故事,现己收集挖整尹吉甫有关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录音带20多盘、数码录音200多MB及录像带10多盘,拍摄照片资料3000多张。受到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十堰市委、市政府、市文化体育局和房县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榔口乡党委、乡政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支持和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北京听取了关于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的收集挖整情况的汇报后说,希望进一步抓紧做好周太师尹吉甫相关材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专家、北京大学副教授陈连山认为:“房县是周宣王时代的太师尹吉甫的故里,至今仍有其墓碑和庙宇。尹吉甫创作了《崧高》、《烝民》赠送同僚,后来收入《诗经》,是目前已知为数不多的《诗经》作者之一”。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月红来房县采风时称:房县是中华诗祖尹吉甫、西周诗经文化研究的富矿。”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说,尹吉甫是中华诗祖、西周太师、文武双全,是历史名人,尹吉甫故里房县有其家庙、宗祠、墓碑及其宝堂寺石窟古建筑等遗迹,不仅具有民间传说的特殊地域性、广泛流传性、历史人物研究的参考性、《诗经》民歌的传承性、具有民间的认同性,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研究价值、古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社会价值、旅游经济价值。

    房县榔口乡党委书记、镇长周明国说,随着岁月的流失,尹吉甫家庙宝堂寺石窟风化严重,尹吉甫天官坟遗址、庙宇附近文物流失严重,亟待进行抢救保护;许多尹吉甫民间传说的传承人己是古稀之年;随着生活条件变化,许多居住在尹吉甫老屋附近乡村的尹氏后裔,逐步举家外迁,使搜集挖整尹吉甫传说的工作迫在眉睫。在县委书记师永学、县长张歌莺和县委宣传部、文体局、交通局、财政局、旅游局等领导的重视下,为了保护好尹吉甫家庙宝堂寺等文物遗迹和尹吉甫传说,召开了尹吉甫传说搜集挖整座谈会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座谈会;对有些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对宝堂寺大殿外龟驮碑搭建了简易雨棚,搜集了部分散落在附近的宝堂寺石器;对附近的农民加大宣传,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搜集有关尹吉甫的民间传说;历时1年半修筑了通往尹吉甫宝堂寺所在村的水泥路等,着力保护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吉建军 (2007/6/9 8:22:27)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诗祖西周尹吉甫传奇(历史故事连载) 第 32 楼

trgff

作者:58.42.75.* (2007/9/17 20:34:51)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诗祖西周尹吉甫传奇(历史故事连载) 第 33 楼

尹吉甫:吉姓人的得姓始祖,吉氏家族的骄傲。

作者:吉尔祥 (2008/11/23 20:12:3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6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628.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