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氏姓氏渊源
- 中华嵇氏网 2012年11月6日 万家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夏朝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在口传历史的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帮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
这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记载:“奚,源于姙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该支奚氏的始祖是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禺阳,他受封于姙地(今山东济宁),故为姙姓,后人省改作任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姙禺阳有个裔孙名叫任仲,在夏王朝时期食采于奚邑(今河北承德),遂以地名为姓氏,故而史称其为奚仲。奚仲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他发明了具有木轮的车子,因此被夏王大禹封为“车正”,后称“车服大夫”,负责制作和管理各种车舆。奚仲后来迁居于薛邑(今山东滕县),后再迁至邳邑(今山东微山),最后又迁于邱邑(今江苏苏州),落居不移。
奚仲过世之后,被世人尊奉为“车神”。其后裔子孙在他生活过的姙(任)、薛、邳、邱诸地都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一句“祭拜奚公,平安出行”流传千古至今。如今,许多机动车司机都在驾驶位上方吊置一“奚公牌”(俗称“平安符”),就是本出此源。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奚氏,世代相传至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战之际(公元前496~前473年),一支奚氏族人为避战乱从邱邑迁徙到嵆山(今安徽亳州蒙城),指地为氏,改称嵆氏,世代相传农耕为生,后因之改嵇氏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任姓(姙姓)嵇氏族人皆尊奉奚仲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抒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远古时候,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
夏王朝君主姒少康即位后,将王子姒季抒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
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亦有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嵆山一带者(今安徽宿县西南山区),遂指地改为嵆氏,后再更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家族的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嵇氏的代表人物,即著名的曹魏国末期学者、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公元215/223~255/262年待考,本名奚康,字叔夜,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稽康之父名叫奚昭,字子远,为曹魏国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后屡遭权臣排挤而失官,举家迁至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后不久即去世。
在诸多《嵇氏族谱》中一般认为,稽康原名叫奚康,谯郡銍县人,因安家于嵆山之侧,因此改取山名为氏,称嵇氏,成为一支嵇氏鼻祖,其后裔子孙皆称嵇氏,世代相传至今。
嵇康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的曾孙女为妻(曹操之孙穆王曹林之女),曾在曹魏国中做过中散大夫。
嵇康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擅长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广西密切,七人联袂游戏于竹林,史称“竹林七贤”。由于嵇康博学多闻,有奇才,崇尚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传说,嵇康后遭到司隶校尉钟会的嫉妒,时逢高阳乡侯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联合发动反大将军司马师之战,钟会乘机诬陷其与毌丘俭叛乱有关:“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由此,嵇康终在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被魏高贵乡公所杀害“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时年四十。”事后“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而著名的明朝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就曾剖析:“嵇康,魏人。钟会憾之,谮于司马昭,欲助毋邱俭而杀之。实景元三年事也,未尝一日事晋。《晋史》有传,康之羞也;使以当时心晋而传之,无是理也。传中云:‘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夫涛为吏部,辞官时,武帝受禅后事也,康死久矣。史可信耶?”也就是说,嵇康被害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公元262年),而不是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后世人大多将嵇康之死归于“不为把持朝政的权臣大将军司马昭所用,且与司马昭属下长史吕巽奸淫弟媳徐瑯一案有牵连,因害之……”这是因为在曹魏末期,司马昭加紧了夺位步伐,曹氏一族皆在其戮灭之列,而嵇康是曹氏外戚,尽管名著望高,然不为晋公司马昭所能用,因此杀之以绝患,当属可能。
姒姓嵇氏族人皆尊奉姒季抒为远祖,嵇康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要提请注意的是:生活在东汉明帝帝刘庄永平元年~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公元58~147年)左右的文字学家许慎,早在东汉安帝刘祜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即开始编纂《说文解字》,斯时即记载有奚氏族人避难于嵆山而造“嵇”字,形成了嵇氏一族的记录:“嵆,山名。从山,稽省声。奚氏避难特造此字,非古。胡鸡切,文十二,新附。”很显然,这要远早于曹魏国晚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一个多世纪,因此,该支嵇氏之始绝非出自嵇康!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纥奚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据史籍《魏书》中的记载:“有嵇拔者,世为纥奚部帅之。尚昭成女,生子拔,卒于尚书令也。主有功,超授敬大司马、大将军;其父根,皇始初率众归魏。太祖嘉拔尚华阴公主,生子敬。元绍之逆封长乐王。卒。子护,袭爵,拜外都大官。太和中,诏以护年迈,既末致仕,令依旧养老之例。卒,子彦嗣。根事迹遗落,故略附云。”并附注:“有嵇拔者诸本‘嵇’作‘奚’,北史卷二五本传作‘嵇’。按卷三太宗纪永兴三年十二月甲午见‘任城公嵇拔’,泰常四年甲戌,记‘献怀长公主子嵇敬封长乐王’,与此传合。卷一一三官氏志:‘纥奚氏后改为嵇氏。’这里‘奚’字乃涉下‘纥奚部帅’而讹,今据北史改。又传失书嵇拔封爵。”
纥奚氏,原为古代鲜卑族宇文部中的一支势力庞大的部族,主体包括了纥突邻部、纥奚部两个部分。按史书的记载:“纥突邻大屋地革蕞,而纥奚居大库寒等地”,这两个部落原来游牧于意辛山附近一带地区(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阳面古鲜卑语称“纥突邻”,山阴面则称“纥奚”,纥奚部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后成为部族人的姓氏,称纥奚氏。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五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建兴五年,公元390年)农历4月,北魏道武帝与慕容·垂之子慕容·贺驎联手大破“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落”,此后,原鲜卑宇文部的纥突邻、纥奚两部在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归附北魏道武帝,被鲜卑拓拔部吞并。后史书将之归于鲜卑拓拔部,就是在此之后。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纥奚氏族众在这个过程中皆改为汉姓嵇氏,同宗的纥突邻部族人改为汉姓奚氏。后在东西两魏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复辟旧制,此族又复旧姓纥奚氏。进入唐朝时期后,纥奚氏族众的大部分已经融合入汉族之中,仍然改为汉姓嵇氏、奚氏,亦有改为汉姓纥氏、何氏、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特按:
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嵇”字的注释来看,“嵇氏”的诞生与奚氏族人因避难改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许慎,是东汉时期的伟大文字学家,其创造的偏旁部首以及汉字检索模式,不但使汉字基本上摆脱了象形化而成为系统符号,而且至今仍是汉字的造字、使用、以及词典的重要检索方法。
嵇氏本源分别出自任姓(姙姓)和姒姓,比嵇氏一族自称的“嵇康造姓”要早许多年。其中,任姓嵇氏比嵇康要早六个多世纪,而姒姓嵇氏也比嵇康早一个多世纪。
那么,嵇氏族人为何要以“嵇康造姓”为姓氏之源呢?
在一些《嵇氏家谱》中所记如:“稽康,先祖是鲜卑纥奚氏族人,后省改为奚氏。稽康原名奚康,会稽人(今浙江绍兴),后由会稽迁谯郡銍县,居于山中,因此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再去‘日’加‘山’,改为‘嵇’字,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因而后来称嵇康……”等等。
“鲜卑纥奚氏”的部族称谓,首次出现在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五年,公元390年)农历4月。而鲜卑族中的薄奚氏、达奚氏、可奚氏等部族之人改汉姓为奚氏的时间,更是远在嵇康身后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八(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汉化改革政策的强行实施过程中,且期间纥奚氏直接就冠汉姓为嵇氏,并未与其他薄奚氏、达奚氏、可奚氏那样冠汉姓为奚氏,显非在两个半世纪之前的东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以前。
嵇康其人首见于史籍《三国志》,后见于《晋书》和《魏书》:“字叔夜,谯国铚人也(今安徽宿县)。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因此,嵇康并非鲜卑族人,托其源出魏鲜卑族宇文部的分支纥奚氏无任何历史依据。这种情形,当是嵇氏一族敬仰族人嵇康的崇高声望,便将嵇氏之源下降数年,牵强附至凄美的历史名人“竹林七贤”之首所然。
这种情形在诸多姓氏渊源考证的过程中多见,其撰谱者的心理和情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却不尽合实,当慎重考证之!
分享按钮>>嵇氏家谱文献
>>湖北汉川嵇氏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