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4)书圣王羲之首写楷书“嵇”
- 中华嵇氏网 2017年2月14日 史说嵇姓
上一篇《南朝画像砖,“嵇康”被写错别字》中,对左右结构之“禾、九、山”与“禾、大、山”因论述原因,并没有作具体解释,简释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行书)。
为什么说它们是书法艺术的变体字呢?这还得从“稽”字开始再作考究。
先说“旨”。
(甲骨文——旨)
每一个汉字最初都是一幅简笔画,甲骨文“旨”就是匕(食匙)与口(嘴)的组合,表示取食品尝之意;它的造字本义是用匙子取食放在嘴里品尝。
金文将甲骨文的“口”写成“甘”,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甘”写成“日”,由简笔画最终形成古代的简笔字。
(金文——旨)
我们再看一下稽字“尤”部的演化。
据刘钊《“稽”字考论》解析,秦简《为官之道》中写为“又”,广州南越国宫署残瓦片上亦有“稽”,与秦简的字体形似。
(秦简《为吏之道》稽——仿写)
(广州南越国宫署残砖——稽——仿写)
在马王堆出土汉代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稽”字的“又”变体为“攴”。
另据《秦印文字汇编》,“稽”为上下结构“禾、攴、日”。
《两汉官印汇考》中有“会稽守印”与“会稽读尉章”,“又”与“攴”小篆作“尤”,“日”作“旨”。此际,“稽”的现代体字型已经基本确立。
目前可见最早的汉隶“稽”可查《汉礼器碑》。该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勑碑》,是为赞扬韩勑修饰孔庙和制作之事。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藏山东曲阜孔庙。欧阳修载入《金石录》后,后人多有著录,被誉为“汉隶第一碑”。《韩勑碑》铭文中的“稽”写为“禾、尤、目(同旨)”,已经与现代体“稽”相近。
(《韩勑碑》)
之后,还有汉隶“稽”铭刻于古碑。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京城洛阳太学门口立了一通石碑——《熹平石经》。它的内容是官方钦定的《六经》,将之作为天下读书人校订文字的范本。石碑矗立后,每天来此观览摩写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车辆有千余乘而致使道路堵塞。《熹平石经》的书写者就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蔡邕。 蔡邕还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承上启下,在我国书论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熹平石经》亦称《鸿都石经》,共46块,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在残碑铭文中 发现有汉隶“稽”,字型与现代体相似。
(蔡邕书写——稽)
书法代代延绵,蔡邕传蔡文姬,蔡文姬传钟繇,钟繇传卫夫人(卫烁),卫夫人又传王羲之[1]。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广采众家之长,摆脱汉魏笔风而自成一家,故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更影响了后世,无论是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还是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书法名家均得王羲之书法的启发。
(晋砖——会稽砖)
在王羲之传世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尤为推崇王羲之书法,曾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传论,不但将《兰亭序》视为至宝,还把它作为自己的殉葬品。亦因唐太宗时拓印多种拓本,《兰亭序》得以传世。在《兰亭序》第一句中就有行书“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行书“稽”。“稽”的“尤”部书写就形似“九”,由此证明它是行书的变体。
(《兰亭序》行书稽)
“嵇”的“尤”部书书写为“大”,也是行书的一种变体。钟繇与王羲之并誉“钟王”,他是否写过“稽”呢?按照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应该是写过的。现代亦有“晋王羲之书魏钟繇千文”传世,此书法中不但有“禾、九、旨”字型的“稽”,亦有“禾、大、山”字型的“嵇”,它们均为行书体,但据我国专家考证是唐宋时代的伪作。[2]不过,我们据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所谓“禾、九、山”、“禾、大、山”都是书法书写的演变,“九”与“尤”均为篆书“尤”的变体。
(唐宋仿冒-王羲之书魏钟繇千文)
(稽与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稽与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这一认定由出土的唐代“会稽县印”也可以看出来,该印不但“尤”似“九”,而且“稽”变体为上下结构。
(唐代·会稽县印)
虽然王羲之最早写下了楷书“嵇”,却没有真迹传世,目前传世年代最早的楷书“嵇”,可见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3]所书《楷书千字文》。那为什么说是由王羲之首写楷书“嵇”呢?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回望历史,不忘初心”,一切都记录在历史中,不知不觉,后知后觉。
南朝梁武帝(502-549年在位)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从他的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令外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周兴嗣冥思苦想多日,终作成四言长诗,不但首尾连贯,而且音韵谐美。梁武帝大喜,命之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后世简称为《千字文》。
《千字文》是《百家姓》、《三字经》之前的汉字启蒙教材。与其他蒙学书有所不同的是,《千字文》是专为学书而创造的,因此历代书家以《千字文》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智永、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伪唐序作者)、张旭、怀素、米元章、赵子昂、文征明等皆有著名的《千字文》书法作品传世。智永的书法宗王羲之,曾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书法30年,所书《真草千字文》有八百本之多。他还创有“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智永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目前,《智永真草千字文》传世有二种,一是本册墨迹本,日本小川简斋氏藏。二是刻本,宋代薛嗣昌(薛绍彭弟)据长安崔氏藏真迹于大观乙丑(1109)刻石,称为“吴中本”最为可信,现藏于西安碑林(也称陕西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国内藏智永《真草千字文》行书嵇写作“禾、大、山”,草书“尤”连笔)
(国内藏智永《真草千字文》——嵇与稽——行书与草书)
(日本藏本——稽)
(日本藏本——嵇)
(智永《楷书千字文》——嵇)
(智永《楷书千字文》——稽)
(唐·欧阳询《楷书千字文》——嵇)
有意思的是,在《千字文》中,“嵇”与“稽”还同时出现,不但读音不同,字意不同,字型也明显不同。所以说,嵇姓文化的魅力不在于编造,不在于联宗搞黑社会,不在于昧良心造假酒,更不是通过无性繁殖把历史名人串联在一起穿越,而在于它真实的历史人文内涵。
附《千字文》部分诗句参阅:“……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后世誉为“书圣”。
[2] 1981 年,故宫博物院邀请启功、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及有关人员,进行联合鉴定,经对原迹仔细观察,一致认为是唐、宋间人所作,其字有的是双钩填墨,有的是临写。或从传世为王羲之的墨迹及临摹本如《兰亭序》等中采摘,或从陈僧智永的《千字文》中摘采,有的则是自造。
[3]智永,南朝末期人,山阴(今绍兴)永欣寺僧,名法极,俗姓王氏,道号“永禅师”。会稽人,传为王羲之七世孙,善书法,尤工真、草书。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作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凡浙东诸寺各送一本。
分享按钮>>【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3)南朝画像砖“嵇康”被写错别字
>>【嵇氏家谱源流】史说嵇姓(5)涟水嵇姓是金国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