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氏三聽堂宗譜陆氏源流
- 中华陆氏网 2012年11月9日 万家姓
公元前349年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郡般县陆乡,陆氏姓始。二世祖发受拜于齐襄王上大夫,赐食莱芜。六世祖烈约在公元前165年前后任吴县令,其后人相继迁入苏州府。因其政绩卓著,颇受民众爱戴,族人秉继风范,在江南形成一大宗支。自通公元侯受封于陆乡至唐时,已有六十多位先祖功绩显赫,名载典册。
约在公元890年前后,四十世祖希声晚年辞官隐居宜兴湖滏,其后人德迁、德达兄弟为避世乱,举家迁到江西抚州金溪青田居住,并一心课书教子,严肃家风。到九韶公时,已形成一个“千指同食,合灶二百年”的壮观场面,从唐朝后至此时,又出现七十多位名臣仁人。据云,德迁公二弟德晟迁到贵州一带居住。
时光流至公元1266年前后,五十五世祖昌潮公(名九成,行九三),入朝为官,全家从青田迁至苏州府元和县居住。后因政局不定,兵匪为患,五十八世祖兴公带领部分族人经海乘船至淮安府山阳县羊赛乡,落脚凤仪村,旋创基新套,其时在山阳县五图二甲纳粮。同时部分族人又迁至青口、海州等地,经过上百年的艰苦创业,陆氏人丁兴旺,一个以陆姓为主的村庄已形成,人们习惯称“陆庄”。雍正十年,山阳县分设阜宁县,陆庄在阜宁县九图二甲入册。至六十三世,族人锦公、国和公、国元公、国良公、国楠公、国柏公、国卿公已执掌村中之事,族人俗称为“老七门”。到公元1800年前后,陆庄仅有的土地已难以维持全族人的生活,于是国卿公全家迁至六十里外,废黄河老堆南---三巨居住。并有国和公一部分迁至三巨之西小口一带居住。因两地相居较远,经政府同意在小口与三巨之间又开一新码头,并由“汤、贺、张、殷、陆、吴”六户人家负责看护。因陆氏族人人丁兴旺,处事平和,来往客商只记得陆氏,故称此地为“陆码头”,与国卿公相继迁出的还有国元公、国柏公至六套、引河堆、三庄一带。另有国和公、国良公部分后人迁居涟水薛集、朱家圩、乔家圩、于龙沟及陈家集、兴桥、缪港、喻家滩、三层、四明、阜余、通洋、临海等地,另有部分后人在清江船务营,兴化城内、阜宁船务营等地经商,其后人则留居此地。国卿公后人在陆码头精心耕作,平和待人,人口发展迅速,为生计等原因,先后又有后人迁居陆塘、堆西、八滩、四巨、水陆社、新圩、条巨等地。
公元1910年,陆氏族人在人口较集中且临近陆码头的村中兴集,取名“陆集”,公元1940年设立阜东县后,曾在此地设立“陆集乡公所”。公元1945年此地属三坝区所辖,阜东县更名为滨海县后,属八巨区,公元1966年设立陆集人民公社,公元1998年设立陆集镇。公元2002年为界牌镇政府驻地。
2006年至2009年续修宗谱时,陆氏山阳三听堂总人口已达三万多人,主要居住在滨海、射阳、响水及周边县市,还有零星遍布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
分享按钮>>世房总会及7省房氏代表赴梅州房氏家庙国器堂秋祭观礼
>>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