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孟在唐代的影响
- 中华荀氏网 2012年11月12日 万家姓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很多人知道,孟子是亚圣;但是,甚少有人知道,荀子也是亚圣。从战国到西汉,荀子的影响要比孟子大;从东汉至唐代,两人的影响各有千秋或旗鼓相当,对某些人来说,孟子的影响更大,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荀子的影响更大,先荀后孟这种从西汉到唐代都存在的说法很值得我们注意。在长远的历史中比较这两位亚圣,对于我们理解儒学史和思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初,孟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中、晚唐甚至出现了要将《孟子》升为经的声音。但是,荀子在那时的地位整体也没有下降(这种下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他还是大儒,还是儒家的代表,先荀后孟的排序还同样存在。纵观整个唐代,荀、孟两家的社会影响大体上还是旗鼓相当的。
在唐初,荀子著名的“水、舟”之喻得到了政界人士的赞赏。魏征以《荀子·王制》中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告诫唐太宗,成为千古美谈。此外,魏征在《群书治要》中对荀子的引用更多,在《贞观政要》中对荀子的引用也不少,例如《贞观政要·君道》所说的“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乱而下治者”来自《荀子·君道》的“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唐太宗在写给太子的《帝范》中参照《荀子·劝学》之言“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而说:“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
从汉代至南北朝,一直有人把荀子排在孟子之前;唐代还有人这样做。例如魏征说:“《周礼》,公旦所载,《诗》《书》仲尼所述,虽纲纪颓缺,而节制具焉。荀、孟陈之于前,董、贾伸之于后,遗谈余义,可举而行。”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说:“昔文王既没,道不在兹乎!尼父克生,礼尽归于是矣。其后荀卿、孟子服儒者之褒衣。”“游、夏之门,时有荀卿、孟子。”中唐学者权德舆说:“荀况、孟轲修道著书,本于仁义,经术之枝派也。”“自孔门偃、商之后,荀况、孟轲宪章六籍。”在唐诗中也有这种先荀后孟的说法:“无名升甲乙,有志扶荀孟。”“通隐嘉黄绮,高儒重荀孟。”“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有论者在说到唐代的这种先荀后孟的排序之后指出:“这些学者并不是不知道从时间上来说荀况要晚于孟轲的情况,但他们却有意将荀居于孟之前,只能说明他们对荀学更为重视。”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这种排序不是在唐代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着悠久的传统。
当然,在唐代,孟子的影响也很突出。唐朝出现了五部关于《孟子》的专著: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镒的《孟子音义》、丁公的《孟子手义》、刘轲的《翼孟》、林慎思的《续孟子》。前三本为对《孟子》文本的注解,后两本在注解之外应该会有更多的发挥。尽管这些书已经亡佚,但它们在唐代的出现表明了人们对孟子的关注之高。
考察荀孟在唐代的影响,我们不能不特别注意韩愈。在《读荀子》中,韩愈指出:“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韩愈扬孟抑荀的倾向在此充分体现出来。在韩愈的心目中,荀子不仅比不上孟子,甚至还比不上扬雄。不过,韩愈还是给了荀子一种地位:属于儒家,与孔子差别不大,优点大于缺点(大醇而小疵)。但是,荀子的这种地位在韩愈的另一篇文章《论道》中似乎就没有了。在那篇文章里,韩愈描述儒家的道统,它从尧开始,中间经过好多人,最后传到孟子,然后就失传了:“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在韩愈看来,荀子与扬雄都担当不起传授儒家之道的重任,说得极端一点,他们甚至不属于儒家,“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的评价当然比上述“大醇而小疵”的评价低得多了。韩愈对孟、荀的定位,前所未有,在儒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宋代的儒者依照韩愈的这种定位,将孟子抬得更高,而将荀子贬得更低,以致把他作为异端。这种看法从宋朝到清朝中期都具有压倒性的影响。
但是,为《荀子》作注的杨倞肯定不同意韩愈对荀子的评价。该注完成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而韩愈大概是在贞元十九年(803年)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之间写《论道》的,因而两者相距近20年。从这种时间间隔来推断,杨倞在写《荀子注》时很可能看过韩愈的《论道》。如果这种推断是合理的话,那么杨倞在该书序中所说的话,很可能是针对韩愈的。请看杨倞在序中的说法:“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观其立言指事……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荀、孟有功于时政,尤所耽慕……荀氏之书,千载而未光焉。”在杨倞看来,荀子和孟子都继承了周公、孔子的道统,这就与韩愈把荀子排除在道统之外根本不同。从时间上看,孟先而荀后(“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但是,从思想上看,荀前而孟后(“荀、孟赞成之”,“荀、孟有功于时政”)。杨倞如此排序,意味深长。韩愈说,在孟子之后,道统断了;杨倞说:“荀氏之书,千载而未光焉。”韩愈想接上孟子,而杨倞则想接上荀子。
在唐代,韩愈是孟子学统的代表,而杨倞是荀子学统的代表。不过,由于从宋开始孟子地位的提升和荀子地位的下降,人们对韩愈的说法很熟悉,而对杨倞的说法则比较陌生了。自宋起以孟子为正统而以荀子为异端或者准异端的说法,确实是大多数汉唐人所无法想象的。当然,清朝中期的荀学复兴又使孟、荀并举为很多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视野下,中国大陆的学者一反宋明儒者的说法,以荀子为正统而以孟子为异端,这段离我们太近的经历更使人感到历史的沧桑。面对过去2000多年孟、荀的影响,我们只能说:两者都是大儒,都各有其统;两家对立的扩大,更多的是后人添枝加叶的结果。
分享按钮>>荀德麟
>>荀令言说电视剧《荀慧生》它让我想起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