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甄氏考辨》后记
- 中华甄氏网 2012年11月13日 万家姓
经过几个月的伏案苦耕,本书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和海外华人华侨归乡“寻根”热的持续高涨,以及姓氏渊源、谱牒家乘等民俗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沉寂多年的姓氏探源和谱牒文化也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垂意较多的热点之一。本书的写作和编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其传承和延续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实际生活。一个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中其实都要受到一定民俗文化的制约、陶冶和塑造。不过,大约是由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身边发生的民俗现象并不自觉地去思考,也不去问个究竟。在生活发生急速变化的今天,一些人把历史传承的东西和传统的风俗习惯看成是残留的旧事物,认为它们即将消亡,因而也就更不在意去了解和认识它,更不要说去开展研究了。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的生活面貌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从历史上延伸下来的习俗惯制不仅再度恢复,而且还得到新的利用,如人生礼仪、辈分家乘、县志村史、世谱家谱、民间文化等。这说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不可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总会见到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或者说,在创造更加富足、美满生活的过程中,民族的、民俗的文化始终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采用的遗产和资源。
比如写县志、村史、家乘,其目的就是把先人的名字留下来,使后代追忆他们的业迹,传承他们的传统,继承他们的遗愿,改造大千世界。所以中国圣哲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正是有了“名”,才开辟天地,雕刻众形,才使万物从原初鸿蒙中分离出来。于是才有这宇宙间万千气象,大地上千秋世界。太初无名,天地未具形迹,万物不可名状,宇宙间只有一片混沌在回荡,世界是从有名开始的。人一旦有了名字,他的名字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被社会打上了烙印,被社会指定了一个身份,一个位置,一种存在的姿态,一种送往迎来的表情,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定型的人。姓名制度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的象征,人的身份、地位、种族、性别、职业、时代等等都可以从其姓名中体现出来,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姓名这里汇合,也由姓名得以折射。因此,举凡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深邃隽永的文化精神、奇趣横生的民俗风情等等,都在一个民族的姓名制度中得以体现,谱牒就是记载这些名字在历史上繁衍、生存、建树的书,这便是我写这部书的初衷。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调查了省内外乃至国外有关甄氏宗亲的古今现状、迁徙衍播、宗支流向、人口繁衍等状况,还看了大量的史书、典籍、谱牒、家乘,尤其是研究了当代学者、广东省地方志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甄炳昌先生有关《岭南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和河北省著名历史学家刘宗诚先生的专著《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及山东省历史谱牒研究专家甄锡阁先生《山东鱼台是甄氏族谱传续之地》的论文,即从一代圣祖虞舜传至一百三十六世的编年史,上达40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这些著述都给我提供了在史书上都难以查找的佐证。从研究的角度总结一下甄氏族人的发展轨迹,我感到有四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甄姓氏族源流正统,历时久远。从古文献的记载和学者们的考究中,“甄”成为姓氏,自帝舜时代始,并且来源于帝舜的后裔。“甄”从氏到姓虽有多种说法,但从史家对史籍和族谱记载考证,认为甄氏来源于帝舜的后裔这一事实已取得了普遍共识。据此推算,甄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甄氏族人自古贵责,心怀天下。甄氏族人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有地位显赫的皇室族人,有朝廷看重的公侯将相,更有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从甄姓历史名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无论是在太平盛世的和平年代,还是在战火烽烟的动乱时期,都能以一种心忧天下的情怀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的一笔。
第三、甄氏族人尚智明德,仁义为本。甄姓4000多年的播迁史,出现了许许多多值得称道的历史名人。虞舜以孝闻名,才干出众,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文昭皇后”甄洛知书达理,母仪天下;南梁甄彬有“赎苎(zhǔ)还金”之美誉;甄琛是辅佐北魏皇室的三朝元老,建树颇多;甄禀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甄济在“安史之乱”中大智大勇保存了气节,名垂青史;数学家甄鸾、医药家甄权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把人生抱负和社会理想付诸行动,彪炳后人并广为传颂。
第四、甄氏族人自强不息,果敢坚毅。在漫长的岁月里,甄姓族人盛极而衰,从显赫的公侯贵族,式微为布衣百姓,但甄姓没有被历史尘封湮没,始终挺立在中华姓氏之林。在战乱的年代,甄姓迁徙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区,有的从河南迁至中山,有的从洪洞迁至邢台,但大多数迁至黄河流域,还有的迁至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正是这种自强不息、果敢坚毅的甄氏历史文化精神,才让血脉得以延续,让宗族得以光大。
文章千古事,因本书涉及史学范畴,不可不慎之再慎。本书对史料的选取,本着以正史为纲、以野史为补、以宗谱为辅、以碑记为助的原则;以名人索引查当时的历史现状,研究历代战乱、瘟疫、天灾的发生地,追寻甄姓宗支的迁徙地和创业史。经过综合考证,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把这本谱牒性质的书写好,但一旦着手写作,才知道谱牒文化浩瀚无涯、幽邃无底,非学识浅薄如我辈者所能穷尽,只好弱水三千,取其一瓢了。不尽人意之处也欢迎广大读者、有关专家及海内外宗祠对本书提出意见并提供资料,有意在再版时作增补和修订。
最后对为本书出版付出过才智奉献的博导、教授、学者何劲松先生、乔福锦先生、李建青先生、赵如意先生、张新玲女士、张太忠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甄德圣于邢台守拙斋
二0一0年九月九日
分享按钮>>《邢台甄氏考辨》写作启思录
>>江苏省沛县甄氏始祖甄实及后人生息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