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疏滨:曲家三月三香火会与白尼庵的盛衰

    中华曲氏网 2012年11月14日 万家姓



前 言

 

最近,我编辑了一份资料《中国年节及重要习俗的由来历史文化》。从春节编到腊月二十三。其中,有三月三一段,重点说了曲家庄三月三香火会和白尼庵的兴衰。现送你们审阅。目的是:

一,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我对这一史实,了解不多。书中涉及的许多人和事件,存在许多无法取证之障。怕出片面性,更怕挂一漏万。大家看了一后,会集思广义,会有好多材料,加以补充,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丰富和充实此文的考证。以求这一史实,日臻完善。当然,亦可提出否定的评论,以增加些议论的思考,因为历史不是随意编造的。

二.想通过这份文字,唤起大家对曲家村的热忱。现在很多地方写村史,但要有人写,更要有材料,没有“史料”,谁也写不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有了兴趣,议论多了,史料就出来了,就有了写“村史”的基础。

下一步有谁写?我认为,只要有人牵头,办这件事,并给写作人员以报酬,我村人才是有的。

 

老朽:曲疏滨

二零零九年二月二

 


三月三香火会与白尼庵的兴衰

 

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华诞。由于她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这一天,王母娘娘在瑶池中举办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

瑶池是地名,也叫西瑶,在青海省,是王母娘娘出生地。据历史文献记载分析,王母娘娘生活的核心区域就是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区域,这里也是我国佛教发祥地。王母娘娘既有人物原型也是神话人物,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据传说,是我国佛教创始人之一。更是佛教“尼姑”的创始人。

有关专家认为“王母有可能是一位以虎、豹为图腾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女姓氏族首领”。

由于她的历史功绩,千白年来,人们把她演化成神。其神话也出现在文学巨著《西游记》里。孙猴子偷桃的故事家喻户晓。给老人祝寿献桃,这一王母文化,深受欢迎。

解放前,我曲家庄以及很多地方,都有三月三香火会。曲家的三月三,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说书唱戏的非常热闹;杂货摊、木货市、生意兴隆、酒馆、饭铺,更是前席延后席,拥拥挤挤,繁花似锦。

三月三香火会,会期三天,实际上在一个月前 ,会场里就开始占货场,扎棚子,很热闹了。

曲家三月三会,隆重热闹的原因:

一是场地大,约有 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二是庙宇多,有大殿、玉皇阁、地藏老母庙、药王庙、十八罗汉庙、还有千佛殿等。三是有“白尼庵”,俗称 “姑子庙”。

曲家之所以有“三月三香火会”与母娘娘的蟠桃大会文化有着必然联系,更与庙宇、庙会、白尼庵三位一体,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同命相联,密不可分。有了白尼庵,才有三月三。

如果没有庙,便没有香火,便没有庙会,便没有白尼庵生存的源泉。所以说,它们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白尼庵鼎盛时期,有尼姑三十多位。有老姑子,也有十七八岁的小姑子。“三月三”时期,天气晴和,阳光明媚,小姑子们,穿上锦缎旗袍,穿梭活跃在庙会上,甚是喜爱。

这个时候,尼姑们,头戴平顶帽,身穿黑袈裟,端坐在多个庙堂里,打着锣鼓、奏着音乐、敲着“木鱼”和“罄”,颂歌念经。悠扬悦耳,很动听。小姑子们,也花枝招展地陪在那里。

虔诚的善男信女,则跪拜在庙堂前,烧香、磕头、舍钱。为 的是求医问药,拴儿拴女,时运问卜。也有来“还愿”的等等 ,不一而足。

每天来赶会的大约有近万人、三天大会、到会约三万人之众。通往曲家庄的各条道路上、大车小辆、人担驴驮、携儿带女、浩浩荡荡、川流不息、一眼望不到头、热闹极了。 庙会场上,人山人海,买卖兴隆、为各种经济增添了活力 。 木货市场上、购买农具、婚姻嫁妆、梁、檁苇箔等物资、是三月三会上、交易额最大、也是最繁荣的市场之一,因此、它上市最早、收市最晚。有的木货、从二月二就开始往货场里运、三月中旬才收场。

阳春三月、气候宜人、农业大忙尚未开始。这个时候、曲家庙会、为农民购买各种物资、提供了方便。上年秋季获得丰收的人们、欢声笑语、来到会上、领略这大丰收的景象、游览各种文艺活动、选购各自的货物、然后怀着喜悦的心情、凯旋回家。

据了解,现在有的地方,为“经济搭台”又恢复了昔日的庙会,看来,利王母娘娘的三月三诞辰日这一民间习俗,是促进发展经济的一件好事。

现在说一说,关于庙宇的建立和白尼庵的一些情况。

一、建庙情况

庙宇的建立,非一日之功,是若干年代,若干方面来完成的。

从建筑时间上说,经历“明”、“清”两个朝代,三百余年的佛教盛行时期。

耗费巨大资金。资金来源,首先是富户人家来“还愿”。她们的父母子女治好了病,拴儿女的生了孩子等,来还愿捐钱建庙。如药王庙,就是这样捐助建立的。

二是,那个时候,佛教名人不断地带头倡议,捐资建庙,在佛教盛世氛围下,众人一响应,庙就建起来。

三是为了一个大事件,捐资建庙。据传说“玉皇阁”就是这样建起来的。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天下大旱,虔诚的当地人们,集合起来,跪在地上,祈祷天老爷开恩,降雨免灾。并“许愿”说,事成之后,给天老爷建庙,果真,苍天有眼,下了一场大雨,曲家周围,农业获得丰收。为了“还愿”若干村庄集资,建了玉皇阁。

这个故事,是1944年我在位于白尼庵东院的曲家小学读书时候,住在西院的老尼姑、小老七对我说的。几百年前的事情,她说的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规模宏大的玉皇阁,矗立在曲家的庙场上,却是千真万确,不可争辨的事实。玉皇阁是曲家东头庙场的头一座庙。

我在儿童时期,经常结伴到庙台上玩耍,玉皇阁三间大庙,二十六个台阶,有两层楼高,非常壮观。庙内玉皇大帝是金身坐像,双眼微闭着,显得很慈祥。前面有“金童、玉女”站班 ,还有一些神都站立着,有的面目凶恶让人胆颤,由此看来古人所说 “一人不逛庙”有一定道理。

那么、每一座庙,都是何时修建的?这个问题,当初是有记载的,村东庙场的每一座庙的梁头上,都放着一个木头牌,上面黑字白底、写着建庙时间、捐资人姓名和捐献金额。遗憾的是这一宝贵资料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个问题,很难具体回答。但在过去,曲家流传的说法是,“先有千佛殿后有曲家庄”,“先有庙,后有庵”,“先有白尼庵,后有三月三”。

二、白尼庵第一位尼姑

传说第一位尼姑是曲家人,这位姑娘从小信佛。到了婚嫁年令、拒不找婆家,愿意当“尼姑”。她的家庭很富,遂了她的心愿,成全了她。给她土地,建了白尼庵。随之便起了三月三庙会,陆续建立了庙宇。

这位尼姑“圆寂”后,为了纪念她建“庵”功德 ,在她的坟上,建了一个很大的圆塔,俗称“姑子塔”。这个塔,底座直径约八米,高二十米,很显眼地竖立在庙场的东边。由于尼姑坟莹地势偏高,所以离曲家庄五、六里路远,就能看见“姑子塔”

姑子塔和玉皇阁,这两个高大的建筑物,遥望相对,媲美而立,毗邻而居,成为我村一道很亮丽的风景线。

她们也和俗人一样,论辈、排行、有姓名。

由于她们第一代人姓曲,所以以后的尼姑都姓曲。其名字为大晨 、文、福等。

她们的辈分都按男性称呼:爷爷、伯、叔、兄弟或称师傅、徒弟。

其排行有老大、二、三、五、六七等,但没有四,因为“庵”是寺,谐音忌讳。

解放前,每年秋上,曲家有轮流公看义坡的习俗,这个时候,尼姑们也轮流到村公所抽签看坡。尼姑们不缠足、都是大脚板。

她们好像也有类似的家庭关系,自己收养的徒弟,组成一个生活单位,种地、化缘。庙会期间,以这种生活单位,轮流收“舍钱”。

三 、她们的生活来源

白尼庵产业很大,有土地四十大亩(折市亩140亩)四个大院,分前东西院,后东西院。常年聘有教师和长工。

除种地外,每年冬春季节,到外地“化缘”。化缘时住在富户人家里,化来的粮食、棉絮等物资,存放在富户人家里。然后,富户人家用车,连人带物送到“庵”里。

她们外出化缘,三、五人一帮,每一帮,带着一个铲,(铲形似个铁掀,但头是直的,磨得发光)一个木鱼,一面鼓,一个口袋和一个升(盛粮食的升)。每到一户,就敲着鼓和木鱼念经。户主则用升给她们送粮食或棉花。这就叫“化缘”。

她们化缘,见到房舍好的才进去,房舍不好的穷人家不去。一般人家给她一升粮,富户人家则给她若干。特别是有晚辈小孩的富户,要求给孩子编锁子,尼姑们就发财了。不仅给的粮、棉多,而且要“舍饭”,奉为上宾。

香火会期间,收“舍钱”,也是很大的收入,在庙场放个大簸箩,各庙堂钱,放小簸箩,行善的人们,便往簸箩里“舍钱”。三天庙会,能收好多钱。

四、以后的尼姑都是哪里来的

曲家白尼庵尼姑的来源于三个方面:

(1)“明”“清”时期,佛教盛行,加上白尼庵的经济条件好,许多女子因家贫所迫或信奉佛教,愿意出家当尼姑。那个时候尼姑来源多是成年人。

(2)民国以后,孙中山宣传破除迷信,佛教开始淡化。这个时候,除个别成年人出家当尼姑外,多数是养活不起,而舍在“庙”上的婴幼儿,老尼姑把她抚养长大,成了她们的“接班人”。

(3)是私生子。尼姑也是人,年纪轻轻,雌激素很旺盛,性要求强烈,难耐不住寂寞与孤独,出门偷汉子很自然。也有光棍找上门去。既然有私通,就有私生子。她们生了男的送出去,给人家,生了女的则自己偷养着,长大后当尼姑。也有农村私生子、送到庙上的。

五、“落发”为尼

年轻姑娘当尼姑需要“落发”剃光头。落发的规定年龄是十八岁。

落发是一个很重要的喜庆日子,如同青年男女结婚一样,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鸣锣打鼓,念经颂佛很是热闹。在称谓上,未“落发”前叫姑娘,“落发”后才是尼姑。落发时,由年长且有名望的尼姑,用剪刀把“落发”姑娘的长辫子剪去便可。

愿意当尼姑的姑娘,在她 “落发”的时候,很高兴,喜气洋洋.拿剪刀的老尼姑,很顺利的给她 “落了发”.而不愿意当尼姑的女子,这时则痛哭流涕,碰头打滚,不让 “落发”发生这种情况时,就给以等待,实在不愿意,就让她结婚嫁人.

六、三月三香火会与白尼庵的衰落

曲家白尼庵,始建与明朝中期,历经明、清、民国约有三百年的历史。

到了1937年,黄河在麻湾 决口,大水淹了曲家庄和庙会场地,第二年来三月三赶会的人便廖廖无几。紧接着社会大变,兵荒马乱,再也无人来赶会,三月三香火会便逐步垮台了。 随之白尼庵也日渐衰落。不几年,年轻有点姿色的姑子,都“还俗”嫁了人家。她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豪强占去。“庵”内只剩下几个年纪大的老尼姑,维持着门庭。

到了1942年,日寇死守华北,鬼子汉奸占领白尼庵。打那以后,白尼庵正式衰落了。

1946年治理黄河时,寺院、姑子塔和所有庙宇,都被扒了砖石,送到黄河崖治了黄。从此,曲家姑子庙——白尼庵彻底完成使命,成为历史。

然而,事物衰落了,物质应存在。

我认为“姑子塔”“白尼庵”以及千佛殿、玉皇阁等各种庙宇,都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应该很好的保存下来。遗憾的是这些无价之宝 ,却遭到“无知”人们的彻底破坏。各种“文物”荡然无存。

但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还丰富地珍藏着那些“文化”的若干故事。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使其成为“无形文化遗产”,流传后世。

 

(作者:曲疏滨,山东省东营市史口镇曲家村人,1928年生,抗日时期参加革命,副县级离休老干部)


分享按钮>>曲疏滨:记忆中的曲家庄千佛殿
>>曲姓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