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实业家曲松龄

    中华曲氏网 2020年1月30日 网络


   曲松龄(1884-1958),字明三,今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红布村人,爱国商人,民族实业家。
  光绪二十三年,14岁的曲松龄即随父去青岛橡胶厂闯荡做学徒。青岛开埠后,受新思潮感染,19岁的他决定去更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闯天下。曲松龄投身贸易行业,获利较丰,逐渐成为海参崴商界中著名的富商。渐成当地商界名流,1919年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

   曲松龄热爱祖国,曾和夫人托人从大后方买来聂耳谱写的抗日救国歌曲唱片,关起门来悄悄地用留声机放给幼小的子女听,并让子女学唱,告诫子女不当亡国奴,长大要收复国土,建立新中华。
曲松龄精通俄文,关心崇尚欧洲工业新技术,主张实业救国。招聘各国技术人才,成立驾驶和机械修理的培训中心,为今后他在哈尔滨市创办工厂和开拓轮船航运建立了一支技术骨干力量。这些技术骨干在新中国工业制造和船舶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率先从德国引进哈尔滨市的第一辆汽油内燃机的“道奇牌”最新型轿车。为便利哈尔滨市的水道运输,曲松龄运用“永和盛”油坊股东集团的资本购买轮船十几艘,在松花江流域载客、载货,进行沿岸地区物资交流。
   曲松龄一生乐善好施,1919后在海参崴的中国商人和中国居民提供过无数的帮助,他任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期间,不仅帮助海参崴的中国同胞,还帮助在海参崴的一些犹太人逃离险境,将他们安全地送到中国内地。
  曲松龄拥有一艘名为“吉林号”的客货两用轮,船的前半部载客50余人,后半部拖动几条大拖船载货约70余吨,用于经营油坊和松花江上的水道运输业。“永和盛”油坊在日军侵略东北后被迫倒闭,“吉林号”与商家的10余艘客货轮也于1938年被日本侵略者征收。被掠夺了资产的12家船东推举他做代表,与伪满哈尔滨市政府交涉,获准在道外区北三道街的鱼市旷地建楼开办文化交流场所,以为补偿。
  在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下,海参崴的中国商人、工人、郊区农民和城市居民被无理地驱赶,只保留少数有技术的人员。此时,曲松龄以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挺身而出,积极地斡旋安排中国商人和中国居民生活用品的供给,巧妙地调动中国商业的流动资金,将一大批设备、固定资产及货物运回中国内地,极大的减少了在海参崴的中国人民的经济损失。
   1920年,曲松龄在家乡红布村修建了两座二层四合院,完整之时多达62间,现为烟台市重点保护单位,1921年,曲松龄携带妻子和两个幼女,来到哈尔滨,创办了“永和盛”油坊,有300多位工人。曲松龄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德国榨豆油的机械设备,还改变了旧时榨油工人的“油滑子”的形象,设立浴室,工人先洗澡后进车间,高温操作后再洗干净下工。厂区是道外区的桃花巷,修了一条通向道外江沿码头的专用铁路,运输线负责运输原料、豆油和豆饼等。当时哈尔滨的最大磨面厂是“双合盛火磨”、最大榨油厂是“永和盛”油坊。“永和盛”油坊创利丰厚,所产豆油价格调剂着中国东北地区豆油市价的平衡,对促进哈尔滨市的经济繁荣有着较大的贡献。受他的影响和资助,很多在海参崴经营过工商业的山东人,成为早期开发哈尔滨的创业精英。
  1941年,购买电影机械设备,开办“大国光电影院”,并出任总经理。后影院被解放军工作组接收,被公私合营为“松光电影院”。
1958年春节,曲松龄患感冒转老年肺炎,于正月初七辞世,享年75岁。曲松龄病逝于北京。


曲建森整理,资料来源于网络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