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二)
- 中华芮氏网 2012年11月16日 万家姓
宝坻芮氏概况
1、宝坻区大钟庄镇康家庄简介
宝坻区1990年人口 60.74万。汉族为主,有回、满、壮、蒙古、朝鲜、瑶、土家、苗、藏、侗等15个少数民族。面积1450平方千米。西汉置雍奴县。唐天宝元年(742)改称武清县。辽会同元年(938)割武清、潞、三河等县置香河县。金大定十二年(1172)分香河建县,取《诗经》中“如坻如京”之意,命名为宝坻县。承安三年(1198)升为盈州,泰和四年(1204)又废州为县。1958年香河县并入,1962年恢复香河县。全区土地总面积14.72万公顷。北部高上地区以普通潮土类居多,土壤质地为壤质,肥力较高,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土层较厚,利于粮食、瓜果、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精作高产。中部以潮湿土为主,质地粘重,宜水稻、高粱、大豆、大葱、棉花、麻类种植。南部大洼地区为盐化潮湿土,地域广阔,宜耕期短,宜发展淡水养殖,种植抗盐碱、抗潮湿作物。东部大洼地区,多为粘质土,适宜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该地区生产的“三辣”(五叶齐大葱、红皮蒜、天鹰椒)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名胜古迹有秦城、金顶石幢、大觉寺等。2001年宝坻撤县设区。 宝坻区的“坻”字,原只读“ /chi”,水中高地之意。据传,清朝乾隆巡游到此地,脱口念成宝坻“ √di”,从此就成了金口玉言
大钟庄镇地处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中心位置。京沈高速公路途经镇北,其出入口距镇中心工业区2公里,接连蓟县山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口)的蓟滨高速公路建成后,横贯全镇南北,国家二级路--通唐公路跨跃东西,三条高标准国家级干路与乡间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南到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95公里,东距渤海明珠唐山50公里,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大钟庄原名钟钱庄,相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时有钟、钱两家随燕王扫北来此定居故名。后因钟姓人居多,又改名钟家庄。清末(20世纪初)时村东西两头各建一庙,并各铸大钟一口,悬于庙内钟楼上。由于钟的重量之大、音量之响均居附近各庙之首,故后又将该村改称大钟庄。大钟庄因驻地而得名。距县城28公里。宝坻以东的蓟运河畔与河北玉田县接壤的地界有个大钟庄镇该镇因有一口铸造精美、保存完好的古钟而得名。古钟高五尺,直径三尺,重900余斤,钟体顶部有飞龙昂首的花纹,钟身铸有捐资者姓名、铸钟时间、地点、铸钟情景及乾坤八卦符。古钟深埋地下多年,历经沧桑,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据“大钟楼记”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大钟镇还是一个小村庄,村东、西头分别建有两个大殿,东殿为玉皇殿,西殿为火神殿,殿体气势恢宏,形体壮观,佛像林立,栩栩如生。此钟于公元1638年由仁人志士出资筹建,并放在玉皇殿内,据说当年大钟敲响的时候,方圆数十里外都能听到其雄浑悦耳的钟声。周围的人们因而称此村为“钟庄子",后更名为大钟庄。该钟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1943年,日寇进驻此镇,并在钟庙的北侧和西南角筑炮楼。在战火中两座大殿被毁于一炬,只有大钟幸免于难。日寇又觊觎该钟,想拿来铸造枪弹,豪杰义士连夜将此钟藏于地下,从此此钟便销声匿迹。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又想拿它来炼钢,众人四处搜觅始终没有发现。1978年在原玉皇殿址破土施工时,竟意外发现失踪了几十年的大钟,此钟躲过两次磨难后又重新“出世”,周围的人都称奇。为了把这件宝贝完好保存起来,留给后人一件文化遗产,镇政府和当地群众出资修建了钟楼,并将大钟悬挂于此。
2、宝坻芮氏始祖——芮钊(宝坻东门第一代)
芮钊是和父亲芮琦、母亲陈氏一同来到宝坻,但是因为芮琦去世后并没有埋葬在宝坻,而是将灵柩迁葬于江苏,所以,芮琦不算宝坻芮氏始祖。自然,芮钊以及三个弟弟芮键、芮钟、芮铜就成了宝坻芮氏始祖、宝坻芮氏家族的第一代人。
芮钊,祖居山西芮城县,隋唐时期迁居河南省汴梁,北宋年间迁居江苏省溧水县。芮钊父为芮琦,祖父为芮仲琚。其母陈氏早亡,后继母也是陈氏。芮琦为芮震的第十世孙。
芮钊的先祖顺序为:
芮毓,芮震,芮光祖,芮天表,芮自仁,芮守农,芮天十一,芮耆侯,芮尚八,芮仲琚,芮琦,芮钊。
芮琦有八个儿子,依次为:芮清,芮凯,芮堂,芮铎,芮钊,芮键,芮钟,芮铜。芮钊排行第五。江南芮氏传承到芮琦一代,已经十分贫寒,为了生存,明代永乐末年,童年时期的芮钊忍痛辞别了能独立生存的四个哥哥芮清,芮凯,芮堂,芮铎。在其亲生父母芮琦、陈氏的携同下,与六弟芮键,七弟芮钟,八弟芮铜一家六口,于1403年跟随燕王(朱棣)扫北来到宝坻城南卷子村落户,借住地主许家的村南的看场屋内。芮钊从小聪慧刚强,立志读书,先后中过举人、进士。
芮钊生平事迹,在康熙版《宝坻县志》和民国版《宝坻县志》均有记载(原文):
“钊字宗远,正统进士,由御史历江西副使、迁陕西布政使。所在皆有政声。贻巡抚甘肃,巡卒伍、谨斥堠、广蓄积,三年境内晏然。会丁内艰奔丧,朝廷重边计,特遣官营葬,诏还镇。时寇入凉州、庄浪诸处,钊分兵进剿,所向克捷。寇出没几一载、而城守无虞、居民不致流散者,钊之力也。既劳于王事,又痛不得终丧,竟卒于官。惟余敝衣数箧(音qie 窃)而已,几无以殓梓(音 zi 资)归。童叟为之嗟(音jie 结)叹”。(康熙版宝坻县志114页)
大意是:芮钊,字宗远,明朝正统壬戌(1442年)考中进士,曾经担任江西副使、陕西布政使、甘肃巡抚、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兼提督军务,官居二品。右副都御史,这一官职属于古代监察院,相当于今中纪委,直接向皇帝负责。负责检查各地方行政,全国一共有十三个,因为明朝时,只有十三省。芮钊在做甘肃巡抚时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是按照明朝官职的惯例。因甘肃地处明朝和北方蒙古边界,经常受蒙古骑兵的侵袭,因此芮钊在平时非常注重士卒的能力操练,一面修复、加高加厚城池,一面积蓄军需粮草,在他的治理下,境内人民安定和谐。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母亲去世,芮钊回家办理丧事期间,北方蒙古突然进犯甘肃延绥一带,占领了凉州,庄浪等州城,当地守军总兵卫影不能御敌。危急关头,为抵抗敌寇,明英宗特意派遣顺天府府丞(北京副市长)国盛去芮钊府上帮助料理丧事,目的是及早召回巡抚芮钊抵抗蒙古的侵袭。芮钊奉命进驻防地,采取分兵进剿,轮环进攻的战术,缓步推进,击溃了蒙古的进犯。蒙古的侵扰不足一年便被平定,边关城池没有丢失一个,当地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不四处流散,这都是芮钊的功劳。由于他长年累月为国家大事操劳,又因为母亲去世后不能为母亲守孝而悲痛不已,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芮钊在任上去世,年仅六十岁左右。芮钊清贫一生,他死后,人们只在他随身的木箱子里找到几件破旧衣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可以随葬入棺。在护送芮钊灵柩回宝坻老家的路上,男女老幼知道后,都为他高尚情操而赞叹不已。(康熙版宝坻县志114页)
芮钊死后,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亲笔写了祭文,表示哀悼。
明英宗谕祭右副都御史芮钊(原文)
天顺七年,皇帝谴顺天府府丞国盛赐祭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芮钊曰:
卿资禀刚,方才猷茂,著剔历中外亦既有年,比者擢自方伯,进贰都台,使巡抚于边陲。用赞画于军旅,而能恭勤,夙夜不惮险夷,止狡寇之南侵,宽朕忧于西顾。嘉此忠勤,方切任用,岂期一疾遽尔云亡。讣音来闻,曷胜伤悼!特兹遣祭,用昭宠恩,灵其如再,尚其歆服。(民国版宝坻县志181页)
大意是: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给右副都御史芮钊赐上谕书祭文:芮钊天资刚强,善于谋划,曾经为皇帝谋划出很多卓有成效的策略,是一位难得人才,古今中外也屈指可数。在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经常巡抚于边陲各地,他以国家大局为重,为保卫边疆出谋划策,工作兢兢业业,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不畏强敌,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边关将士多次击退蒙古铁骑入侵南下,解除了大明皇帝对边关战事的忧虑。国家对这样的忠臣良将正准备嘉奖并委以重任,却不料芮钊一病而逝,得知去世的消息,朝廷上下不胜伤悼。特派顺天府乘国盛代表朝廷送上祭文,用以表示对你的恩宠,芮钊虽逝,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此外,英宗还赐给右副都御史芮钊清暑歌一首:
一气流行苦烦暑,烈日炎炎遍环宇,
大地郁蒸不可挡,众生聚处汗如雨,
朕心虽爱夏日长,念此恻然如有伤,
天能生物不能遂,君能遂之功非常,
为君固宜尽君道,左右殷勤不可少,
眼前酷热何以情,唯有聚扇可挥扫,
赏闻前带声险君,制扇不动心则勤,
或为五明开视听,或为雉尾警传闻,
君于天工贵友补,因时制宜何必古,
牙骨攒成如若羽,锦笺裁就如月土,
一握清风时见临,殊觉爽气生胸襟,
除却薰蒿过三伏,初亦不远天地心。
芮钊为家族增添了光彩,因此,朝廷特意嘉奖芮钊的家人们。他父亲芮琦也因此而被朝廷封赏,史载芮琦“以子钊贵,封御史,累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官居三品,配陈氏,继陈氏,赠太淑人”。
他祖父芮仲琚,“以孙钊贵,累封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居三品。配陈氏,封太淑人”。
七弟芮钟曾梦见孙子芮元进(户部郎中)中十三名,后来果然应验。八弟芮铜恩荣寿宫。
朝廷曾先后多次在宝坻芮氏居住地为芮钊立牌坊,以示褒奖。一、督宪坊,为都御史芮钊立
二、进士坊,为进士芮钊立
三、祖孙济没坊,为芮钊、芮元采立
芮钊的母亲陈氏也因此被朝廷嘉奖,明英宗天顺四年,朝廷派遣顺天府通判张瑄赐祭芮钊之母陈氏夫人(原文):
天顺四年,皇帝派遣顺天府通判张瑄赐祭右副都御史芮钊母、太孺人陈氏:惟尔早以淑质,宜其室家。妇道母仪族,族是则。克成厥子,至位显荣。特授恩荣安,享禄养,故为婴疾,倏尔云亡。爰申礼仪遣官谕祭,复明有司为荣葬事。尔其有知,庶可歆服。(民国版宝坻县志181页)
意思是说,明朝天顺四年,朝廷派遣北京市掌管运梁及水利部门的官员张瑄代表国家祭奠右副都御史芮钊母亲陈氏夫人:您从小就有善良贤淑之名,自然也就更适合作为男人的家室。您的行为举止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宗族的表率和模范,因此也真正成就了您的儿子芮钊,使他为国尽忠、身居高位。为此,国家特意对您表示尊敬爱戴,让您也和您的儿子芮钊一样享受国家的俸禄,但是您还没来得及享受,却突然疾病缠身,不久就去世了。为了表达对您的敬仰,也为了在社会上广泛宣扬礼教,国家特意派遣政府官员来祭奠您,政府相关部门亲自运作把您隆重安葬。如果您在天能够知道这些,希望您来享用世间人民对您的祭祀。
3、芮诚、芮谐、芮谰、芮谱、芮谦——宝坻第二代
相对于芮钊那一代的辉煌,第二代就显得平平淡淡了,通过查阅史料记载和搜集有关信息,我现在可知第二代主要有以上几位世祖即芮谦、芮诚、芮谰、芮谐、芮谱。芮氏第二代是单字名,而且都是言字旁。“诚、谰、谱、谦、谐”等,在县志中只有芮谦的一小段记载,其余的只有名字或是官职。想当年,应该每个人都有传记吧,可惜,已经不可考证。
芮诚,芮钊之子。(东门第二代)
芮谰,芮键之子。(西门第二代)
芮谱,芮钟之子。(东门第二代)
芮谦,芮铜之子。(西门第二代)
芮谐,祥不可考。
下面说说芮谦,史载,芮谦,以子元进贵,累赠奉政议大夫、户部郎中。配赵氏、继屈氏俱赠封太宜人。子元进妇田氏封宜人。康熙版《宝坻县志》第34页记载:芮谦,授临朐县丞(临朐县副县长)。
芮谦,是芮铜的儿子,芮铜和芮键都是宝坻西门始祖,所以,芮谦应该是西门第二代,他不很出名,但是他有一个声名远扬的儿子——芮元进。芮元进的爷爷芮铜曾经做过一梦,梦见孙子芮元进中举,之后果然应验。芮元进曾经做过官,而且为官清廉。因此,朝廷不仅对其子芮元进提拔重用表扬,对芮元进的家人们也都给予嘉奖。芮谦因此被朝廷追赠为“奉政议大夫、户部郎中”,芮谦的妻子,赵氏、屈氏都被封为“太宜人”( 明朝五品官员母亲的封号)。儿媳,芮元进的妻子田氏被封为宜人。芮谦芮谦的文学应当不错,在康熙版《宝坻县志》73页中还载有他的一首诗:
晴楼碧障
飞楼面面倚天开, 眼底群峰亦壮哉。
风敛云霞归洞去, 山排青翠逼人来。
地生险固威三面, 天作金汤冠九垓。
欲赋胸中忧乐志, 倚栏愧乏仲淹才。
大意是描写登上一座楼之后的景色以及心情,楼很高,能够看得很远,远处青山翠翠,白云悠悠,一派诗情画意,近处,地势险峻,城高池深,固若金汤。在此景色前,不由得想起自己忧国忧民的壮志,可惜呀,没有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才能。
4、明朝嘉靖年间的芮元采(宝坻东门第三代)
芮元采,芮谱的儿子,芮钟的孙子。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
芮元采,明朝人,清官、文学家。在宝坻县志中有两篇芮元采的文章:《重修元帝庙记》和《孙公去思集序》(详见后附录)。芮元采是第三代中的杰出人物,不仅官做得有声有色,文章写的也是有口皆碑。因此,朝廷曾经先后为其树立两座牌坊表示嘉奖。
一、祖孙济美坊:为督宪公芮钊、举人芮元采立
二、祖孙父子兄弟花坊:为知县芮元采、芮质成、芮质田、芮昌龄立。
芮元采,嘉靖壬子举于乡。授青城知县,孜孜民瘼(音 mo 莫),惟恐不及。邑由里甲派差为累,穷民莫能支,元采祥汰之。见四境多田石,教以筑圩(音 wei 为)辟莱之法,田乃大治,备载青城县志中。迨家居,葛巾布衣,忘其为先达也。与之接,如春风煦然,令人自化。
大意是:芮元采为明朝嘉靖30年举人,也就是公元1567年中的举人,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青城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不仅不以为民服务为苦,却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朝廷经常要求百姓无偿干各种苦力。百姓不堪忍受,芮元采仔细调查后去除了过多繁重的徭役。芮元采发现辖区内有很多石块,于是就教给当地人们用这些碎石块筑起圩垸(音wei yuan 围院),也就是堤坝,用于阻止田外面的污水进入田里,也使肥水不外泄。在他的治理之下,农业取得大丰收,这些都记载在青城县志里面。在家的时候,芮元采只穿戴着粗布衣帽,不知情的人见到几乎不记得他是位官员。他待人接物,谦恭有礼,温文尔雅,每每与他相接触总是使人如浴春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身边的人也都慢慢的被同化化。
芮元采,从史料记载看,应该是芮钊的侄孙,和芮元采同辈分的芮元进是芮钊八弟芮铜的孙子,由此可知,芮元采也应该是孙辈人员。另外,宝坻芮氏家族有一首辈份排字表,或许是因不好记,只传了几代,便没有继续使用,不过,估计从芮钊往后的三四代应该是严格按照这个辈份排字起名的,排字为:宗钊诚元世,平洪栋嘉民,发讷(音 ne 呢,四声)语金绍,继斌庭玉头。宝坻芮氏从祖宗芮钊开始,在古代汉语中,“宗”的最主要词义就是指家族的祖先,所以说“宗钊”。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芮钊的字,芮钊,字宗远。芮钊是第一代,那么从中可以看到,“元”字辈就是宝坻芮氏的第三代。那么,芮元进、芮元采等人,应该是芮钊的孙辈。
关于芮元采,的确可在《青城县志》中找到有关记载,“按学宫肇自元,至元间县令万居中修建,继起重修者亦不乏人….隆庆元年,知县芮元采重修。”大意是说,青城的孔庙(古代时,孔庙就是当时的学校,修建孔庙,也就相当于建学校),最早是在元朝至元年间由县令万居中创建,此后历代知县、县令有不少人加入到重修、重建的行列中来,在明朝隆庆元年(明穆宗朱载垕年号),也就是公元1567,青城县令芮元采也重修了孔庙。
芮元采的文学水平应当很好,在康熙版《宝坻县志》69页载有他的一篇文章《孙公去思集序》,是为一篇文章所作的序言。序言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是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多是一些文学上有名望的受邀所写。由此看来,芮元采文采相当好。另外还有一篇《重修元帝庙记》详见后附录。
此辈人除了芮元采以外还有芮元进,芮元介,芮元善,芮元儒。
芮元进,举人出身,康熙版《宝坻县志》31页记载,芮元进,明成化丙午举人,授都事,历任任户部郎中(国家财政司司长),朝廷曾先后为其立牌坊名曰,“世科坊”和“司徒大夫坊”两座。为知县芮元介立了 “恩荣坊” 一座。
芮元介的名字出现在康熙版《宝坻县志》58页《增新儒学路桥记》中,文章说,渠水南致仕芮元介施隙地一亩二分。为了建造桥梁,芮元介捐出一亩二分自家土地。桥梁修好之后请人做文章纪念此事,芮元介被载入。
芮元介做过河曲知县(县委书记)。
芮元善,做过诸城县主簿(县委办主任)。
5、芮质任(宝坻东门第四代)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应该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芮质任
除了芮质任,同辈人员还有芮质成、芮质田、芮质文。
不过此三人并无传记。芮质成的名字出现在康熙版《宝坻县志》58页《宝坻县重修庙学记》一文中:“于是诸文学诸生刘冕、芮质成来征予言”,大意是说,学校重修后,当地文人写文章纪念,那么由谁去邀请前辈文化名人来写文章呢,大家推举在年轻一辈中比较突出的优秀学生刘冕和芮质成共同前往。
芮质成,做过金州训导,侯升任衡水训导。
芮质田,也没有单独的传记,关于他的叙述只有一句话,在康熙版《宝坻县志》61页《修建文昌阁碑记》中:“于是芮昭余质田实董振其事”,芮质田,字昭余,所以说“芮昭余质田”。“董振”,是慎重的意思。宝坻当年修建文昌阁,几次计划,都没有实行,直到后来,由芮质田出面,经过慎重考虑勘察,才最终建成,在纪念此事的文章中特意把芮质田的名字加进来。
芮质田,做过醴泉知县(县委书记)。在明末著名史学家谈迁所著的《北游记》一书中,曾记载有芮质田,书中这样写道:闻十五年前令尹芮质田掘而榻数十纸。予出之。了无一字。盖土人于令尹榻后。捶而瘗之耳。大意是说,芮质田在担任醴泉知县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块唐代石碑,并把碑文拓印下来,用了十多张纸,谈迁也见到这块石碑,但是很遗憾,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
芮质文,做过河州州判。
6、顺治初年名臣——芮昌龄(宝坻东门第五代)
芮昌龄是芮质任的儿子,芮元采的孙子,芮元采的父亲是芮钟的儿子,也就是说,芮昌龄的爷爷正是芮钟的嫡系子孙。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应该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芮质任—芮昌龄
芮钊和七弟芮钟都是宝坻县芮氏家族东门的始祖,宝坻芮氏家族分为东门和西门,东门为长。我们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这一支是东门的后裔。但具体倒是芮钊后人还是芮钟后人,已不可考证。宝坻县西门的芮氏始祖是芮钊的六弟芮键、八弟芮铜。
芮昌龄,字与三。由岁贡任京卫武学训导,顺治初,征曲周知县。时李贼所授伪官犹在,闻昌龄,遁去。入城,密伺大猾之为贼诇者,捕诛之。乃缮城修堡,修荒政,招流民。大兵方驻广平,刻日辇刍粮输入,兵籍以济。擢知商州。州城七破于贼,卫舍俱废,鸡犬无声。昌龄至,设法招徕入城者,方得五六十家,而贺珍之。乱又作,乃能激励其民,与之坚守。贼乃引去,因请陕督孟公假兵三千,俘二只虎贼党。两院交荐,再转庐州同知,驻无为州,会有文洲池之役。还至泥仪镇,闻土贼伺闻攻城,急遣水兵数道分击,大破之。擒其渠萧凤鸣、邢老虎等。江院王公叹其才,令兼摄巢篆,绥抚残黎,缓政恤狱,三月而诸务就埋。已丑召见,遂请假不复出。构小轩名曰:“静致”,与子弟读书其中,邑才俊时请业焉。居久之,卒。(宝坻县志民国版)
大意是,芮昌龄,字与三,科举考试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后,担任京师武学训导,顺治初年,被朝廷任命为曲周(今河北邯郸地区)知县。当时,曲周地区明末李自成残部任命的官员还在,听到芮昌龄即将到此赴任,纷纷逃跑了。进城后,芮昌龄偷偷的派人侦查刺探其余人的行动,之后一网打尽。之后及时修缮毁坏的城池,抓紧办理各种政府政务,并积极招徕被战乱侵袭四处流浪的百姓。当时朝廷的军队驻扎在广平,芮昌龄抓紧时间派人运送粮草给军队,以保证军队的供应,稳定军心。之后,芮昌龄又改任商州(今陕西西安附近商州)知县,商州城池曾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当中被七次攻破,百姓的房屋以及一些军事设施完全被战争摧毁,城中城外了无人烟,一片萧条荒凉景象。对此,芮昌龄想方设法招抚流浪乞讨的失散百姓,也仅仅招徕五六十户人左右。人虽然少,但是也当宝贝一样特别珍惜异常。不久,战乱又起,昌龄积极鼓励军民共同坚守城池,最后,敌人退却。芮昌龄又找到陕西都督孟先生借兵三千,不久在军民努力下,抓到两名叛乱人首领。后经举荐,芮昌龄转任庐州同知,驻扎在无为州,之后文洲池战役开战,芮昌龄则返还泥仪镇,得到消息说有一伙土匪准备攻打泥仪镇,马上派出几路水军分别攻打,不久把土匪全部歼灭,并抓住匪首萧凤鸣和邢老虎等人。当时浙江府院王先生很钦佩芮昌龄的才能,又让他监管巢篆(今安徽)地区事务,芮昌龄到任后安抚黎民百姓,减轻人民负担,对各种各样的诉讼案件一一过问仔细调查,不到三个月,所有政务便步入正轨,井然有序,已丑年,朝廷再次召见芮昌龄时,芮昌龄便以身体不好为由请假不出回到家乡。在故乡,他修建了一所小书房并命名为“静致”,大约取诸葛亮“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之意,和家族子弟晚辈们在小屋中读书为乐,不仅如此,当地的其他读书人也常常来此拜会,探讨学问,在家乡住了很久,并在故乡逝去。
芮昌龄曾经参与修建文昌阁和长辈芮质田一起,在康熙版《宝坻县志》62也《修建文昌阁碑记》中曾提到“甲子冬文学芮与三昌龄等征吾言以记。”与三是芮昌龄的字,古人习惯字名联说,所以称芮与三昌龄。当年文昌阁在芮质田的主持下修建完毕,于是请文人张奇勋写文章纪念此时,芮昌龄当时还在读书,而且读得很好,所以被委派去请张奇勋。这也被作者写进文章。另外,芮昌龄还曾经参与修建一些名人祠堂,在康熙版《宝坻县志》67页《万邑侯生祠记》一文中提到:“邑绅芮昌龄等庠士皆欲速相祠。”大意是说芮昌龄等人都希望早日建成当地名人乡贤的祠堂。不管是否当官,芮昌龄都时时刻刻的做着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因此,在官场和乡里他都获得很好的口碑。在宝坻芮氏住地有芮昌龄的一座牌坊,这也是国家对他的一种认同和表扬。
祖孙父子兄弟坊:为知县芮元采、芮质成、芮质田、芮昌龄立。
同辈人员有芮昌宗、芮昌甲、芮昌申。
7、替父而死的孝子——芮国大 (宝坻东门第六代)
芮国大,是芮昌龄之子,芮质任孙子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应该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六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芮质任—芮昌龄—芮国大
芮国大,昌龄子也。明末时,闯贼入京师,国大随其父乘舟避难,突遇兵,国大恐父被执,冒锋刃,愿以身代死之。父因得免。(《宝坻县志》民国版128页)
大意是说,芮国大是芮昌龄的儿子(芮昌龄有两子,一个是芮国鼐,一个是芮国大)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时,京津地区也在战乱中,芮国大随着父亲芮昌龄乘船离开家乡避难,半路上遇见起义军,芮国大担心父亲被农民军抓住,他面对农民军的刀枪加身,毫不畏惧,并表示愿意代替老父亲去死。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农民军,最终父亲才得以幸免遇难。
芮国大之子有可能是芮浩、芮淳。孙辈有可能是芮复尧、芮复兴和芮复光。
8、家族中兴的功臣——芮济(宝坻东门第七代)
他们的直系嫡传先后顺序应该是: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六代 七代
芮钟—芮谱—芮元采—芮质任—芮昌龄—芮国鼐—芮济
芮济,是芮昌龄长孙。芮国鼐之子。同辈人有弟弟芮淮和同族兄弟芮淳、芮浩。
芮济,字允康,幼有至性。年十六怙恃兼失,抢地呼号,哀感行路。时两妹一弟,俱稚弱。济左提右挈,日夕不离,常含糗糒口哺之,保护惟谨。其弟淮也,稍长,出入必偕偶,不见即急觅,负以归。时家计不支,济戮力为治生计,然未尝废学,既有室,乃以家事委,独与弟攻举业。雨榻风窗,篝灯不辍,遂得先后游庠。迨弟妹俱婚嫁毕,友爱不衰。顾中年久困场屋,恒郁郁不自得。复属望子侄,时鞭策之。及壬午乙酉间,两侄联举于乡,已丑复传成进士。济且喜且悲,曰:“祖宗绪始不堕矣”。天性勤俭,衣不重帛,食不兼肉,年过七十,弟为俱甘旨费,辄却之,曰:我茹淡久不惯他味也。然睦亲族,厚交游,遇缓急又往往倾囊为之资助。复传筮仕钱塘令,济倾囊其岁入为宦资,令弟寄语云:当不名一钱,乃不负督宪公家声也,厥后,复传历任越中,廉洁一节,济实有以玉成之。寿至八十有九。
赞:予读斯千之诗,未尝不欣然神往也。如竹苞、如松茂,皆有式好无尤,有以启之和气致祥,岂不信哉,济少遭闵凶,哀念鞠子抚之成立,由弟及侄,卒大其家,非所谓竹苞松茂者也,向微济,则芮氏之业衰矣。家道重光,赖济一人。呜呼,此又姬公所以太息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也。
大概意思是,芮济,字允康,芮昌龄长孙、芮国鼐之子。1629年生,1717年卒。小时候就品性超群,十六岁时,其父芮国鼐故去,家庭失去依靠,芮济悲痛欲绝伤心欲绝,其痛哭于父逝之伤痛,使每位路人都伤感不已。芮济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当时都很小,还都在父母怀抱中,但父母不在了,按照长兄为父的习惯,芮济则肩负教养弟妹的责任,每时每刻不论自己干什么都带着弟弟妹妹,片刻不离,为了哺育还抱在怀里的弟妹们,因为家穷,没有精美的食物给婴幼儿的弟妹们吃,他只能把粗粮嚼碎后喂给弟妹们,宛如慈母。当时,他的弟弟芮淮还很小,等后来大一点,芮淮会跑了,芮济就更加小心翼翼,分秒不离弟弟左右,形影不离,片刻不见,便会热锅上蚂蚁到处寻找,生怕弟弟出意外,找到后就亲亲热热地背回家。虽说是兄弟二人,但实际却犹如父子。等到第弟弟妹妹们都成家立业了,芮济还是如以前一样友爱弟弟妹妹们。父母死后,家境状况很差,芮济则想方设法操持家务、振兴家业,虽如此他也没有丢掉学业,等到芮济成家后,他把家务事都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和弟弟闭门苦读,虽然读书的屋子环境差,夏不能避雨,冬不能御寒,但是兄弟二人却能在小油灯下苦读诗书,后来,二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虽然芮济也进入到县学,但是岁数已经很大,弟弟芮淮虽然后来文采出众,冠于一时,但是究竟没有取得功名。眼看着自己这辈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前途,便又把目光转向了下一辈——子侄子们。他经常督促晚辈们勤学修己,在他的鞭策下,弟弟芮淮的两个儿子,芮复传、芮复俶同时考中举人,康熙巳丑年(1709)芮复传又考中进士,这使芮济喜极而泣,感叹道;我总算没有辜负芮氏先祖的期望,终于使芮氏家族得以传承。
芮济很勤俭,不喜欢穿华丽、精美的服饰,不讲究吃山珍海味。七十岁的时候,弟弟芮淮特意给他准备了很多美食佳肴,但是芮济都一一推却,他委婉的对弟弟说;我这辈子吃清淡食物习惯了,已经不太喜欢如此精美的食物。芮济不仅对弟弟妹妹以及家族内的人们友爱有加,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也是一样的热情,都能和睦相处,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慷慨好施,急人所困,一旦别人家遇到困难,他往往能倾囊资助。芮复传中举后要到浙江钱塘任县令,临走时芮济把自己一年的收入所得统统给了他,当作路上的花费,并经常托弟弟芮淮转达自己对侄子的殷切希望,他说,芮复传,在任上应当勤政爱民,要两袖清风,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咱们老祖宗督宪公芮钊的声望以及芮氏家族的名声。那以后,芮复传果然不负众望,曾经担任过越中等地的地方官,廉洁奉公,传为美谈(后面有芮复传的传记),这些都是在芮济的谆谆教导之下才取得的。芮济很长寿,活到八十九岁。
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芮济故事,使我们怎么不心驰神往,芮济在家族中就像参天大树一样给年幼的弟弟妹妹遮风避雨,他少年时代父母双亡,家境已经落没,但是他却能在如此困境中抚育弟弟妹妹,振兴芮氏家族,不仅关爱平辈即便是子侄辈也是一样友爱有加,芮氏家族,如果没有芮济,传承就很渺茫了,家族复兴,全是芮济一个人的功劳。
在县志中,还有一篇也是关于芮济的文章,是芮济外甥李堂所写的芮济墓志铭,也整理如下:
原文:
允康芮君墓志铭
庶吉士 李堂 天顺人
君讳济,字允康,芮姓,予母姨夫也。童儿出入外家,稔悉其行事。自君远祖明赠督宪公,讳琦,始迁宝坻为巨望,代登科第,四世显庸传至君。祖奉政公讳昌龄,起家庐州司马,以廉能擅于郡。洎君父赠中宪公,讳国鼐,少游黉序,学已倾其辈曹,爰是家声复振。时值奉政公致仕,归未几下世,赠君以未得尽养欢,恨成疾卒。赠恭人长太君亦相随卒。当是时,君年才十有六耳。遽婴闵凶,毁己灭姓,合殓之日,直愿身殉,举宗环号守之得不死。三年中,济济漆漆,未尝一破涕,抚两幼妹一稚弟,左提右挈,乳哺不饱,辄含糗口喂之。旦晚动息不忍顷刻离。弱冠为家,督产已不支。乃戮力治生,然心常不废学。既壮有室,乃悉事委原配孙孺人,外内倥偬,蹶尔气沮。爰属望于难弟,为延名师,昼夜程督学,卒大成。奈十踬束试,仅号明经。因又鞭策子侄。迨壬午乙酉,侄复俶、复传联举于乡。已丑,复传成进士。君乃喜,谓祖宗继序有人矣。天生勤俭,年六十,暇犹吟诵家课八股、一宗先民。故诸子文并有理法。居无重帛兼肉,难弟以君年过七旬,血气衰,应得甘旨,为之辅敬,奉三十金佐朝夕具,君日给如故。久复还之曰:予非徒惜此,茹淡乃其宜耳。至其敦亲族、笃交游,事有所难,往往倒囊为主办,贷而无抵,即与折券,一切成美。赒贫解纷排难,格言劝世善行,率人有不能焉,君备数者。当犹子复传赴钱塘任时,君衰其岁入罄,予伊父为宦资,谆语以清箴。训子云:此去当不名一钱,但为国养民,久自获益。复传因竭其宰职,日唯饮水,如是五年。奏最陛见,果荷褒赐。特简守温,旋擢观察使。历任在越,廉隅不移,苦节清操,冠于两浙,显扬方未艾也,虽其自克奋勉实,唯君有以玉成之。推此,君苟身致青云。其行已服官必能守扬之四知召鲁公之三异,出为良牧,入为名卿。勒钟鼎而标竹帛,赫然光佑其前后焉。乃使以九十诸生,伏死闾巷。呜呼,是可哀已,然而绥永录禄遐年,令德考终,几备五福,天之笃报,固已无谦也。君生于顺治元年七月初一日申时,卒于雍正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享寿八十有九。原配孙孺人先逝,继室尤孺人即予姨母也。三娶今乔孺人。子四,复倬早卒,复份、复健、复依,予于君之为外兄弟。雍正十年壬子,将卜葬君于督宪先莹之侧,以予内戚而深知君。索一言未其后。予不敢以无文辞也。因述其行略,洒泪和墨而志以铭之曰:佳城即宅,吉士以藏,君子曰归,白云之乡。游魂其变,返魄其常,大耄令终,云何其伤,厥德载世,惟永不忘。荫尔继承,弥炽弥昌。
这篇史料记载在民国版的宝坻县志中。因为是芮济外甥所写,所以可信度最高,芮济的继室夫人是这篇文章作者——李堂的姨母。芮济是作者的姨夫,之所以说真实性很高,因为,作者小时候就出入芮济家,对于姨夫芮济的了解不是来自旁人的口耳相传,而是亲身经历。这篇文章详细得记述了芮济的生平事迹,对于芮济在困境中不气馁、不失志,养育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给了很高的评价。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芮氏家族,在芮济的幼年时代已经很困窘,假如没有芮济倾其一生振兴家业,芮氏家族也就衰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芮济,无疑是芮氏家族的功臣。不仅如此,芮济也把芮氏诗书世家传承下去,在他的督促和鼓励下,弟弟芮淮、侄子芮复传、芮复俶,孙子芮铁崖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官做得也很清廉有为,为国为民立下不朽的功业。下面我们再说说芮济的弟弟芮淮,在县志中关于芮淮只有简短的一篇文章,先看原文:
芮淮,字邻海,昌龄次孙也,廪贡生。少失怙恃,独与兄济依,每念不及逮养,则相向而哭。终身不分爨。沉酣经史,尤其嗜宋儒书。曰;舍此皆旁径也。其论文亦一以阐明,义理为主。望日高,当事交礼重焉,而淮雅不欲轻谒。惟有关风教者。则侃侃白之。生平不喜谈人过,有善则津津不置口。家本儒素而周乏赈穷,常若不及。子四,长复俶,领乡荐;次复传,累官至副使,犹时贻书训曰:勿忘咬菜根风味也。殁后,邑人思其懿行,祀于乡。
论曰:人物中品目多矣,惟名宦、乡贤获祀于学宫,夫何修而致此?其人盖自有真焉。旧志略而不详,则俎豆馨香直漫然耳。予为广搜国史家乘以诸名人集,或都不可得,则以其时世按之,于是乎传一人,即若有一人之须眉面目,恍惚而见于前者而忽乎为之。生敬悄乎为之动容,意所谓真者,其在斯乎,就其中有习俗而更之者,订讹也;久轶而采之者,补亡也。即亦有夫人所艳而姑舍之者,辨微也。若夫大宪之名,不敢登,所以崇体;异地之才,不敢借,所以辨方。一篇中尤兢兢马,谓人物之冠,义更无有重于此者也。
文章大概意思是说,芮淮,字邻海,芮昌龄孙子,也通过科举考试。幼年时,他父母双亡,只能和大哥芮济相依为命。每当想到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道就痛哭流涕,正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芮济、芮淮兄弟二人一辈子也没有分家,芮淮最喜欢读书,经常沉迷在书海中忘了自身,他喜欢读宋代儒家的著作,并认为除了宋代儒家,如朱熹等人的著作之外其余的可以扔掉、都不是正途。芮淮不仅喜欢读书,而且文章写的也很好,他的文章文理清晰,名气渐渐为人所知。在他所处的时代文人很讲究礼尚往来,而他却秉持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传统。但是如果真涉及到风月、教育等方面的话,他也会侃侃而谈。生平不喜欢谈论人的过失、错误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做了些好事,他会赞不绝口,他家本来不是很富有,但他却经常周济别人。芮淮有四个儿子,长子是芮复俶、次子是芮复传,芮复传,做过很多官,最后做到副使,即便儿子做了副使这样的官职,芮淮还是经常会教育儿子,要安于过清苦的生活,不要贪恋富贵荣华。芮淮死后,当地人很钦佩芮淮的美德,把他列入乡贤名人录中,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篇芮淮的传记是后补的,最早的康熙版《宝坻县志》没有记载。之所以将既不是著名的官员、也不是贤达的芮淮补进县志是因为他的品行为后人津津乐道。民国版《宝坻县志》中的这篇文章应该是从宝坻芮氏家谱中节选的,只可惜,宝坻芮氏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了。
另据此篇资料记载,芮淮有四个儿子,但是我们在资料中明确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芮复俶(音 chu 处)、一个是芮复传,另外两个儿子是谁,史料没有说明。不过在县志中,同辈的人还有芮复尧、芮复光、芮复兴。芮复光是芮淳之子,芮淳并不是芮国鼐之子,可能是芮国大的儿子,如此一来,芮复尧就不是芮淮的儿子,而是他的同族兄弟。
芮复光,芮淳之子。康熙癸丑会元,壬子年武举人,明威将军,山西平型关守备。
因为芮济、芮淮的儿子们都是单人旁的名字:复倬、复份、复健、复依、复俶、复传。且芮济、芮淮的子孙有明确记载,由此推断,芮复兴、芮复尧不是芮济、芮淮后人。
芮济、芮淮同辈人有芮淳和芮浩,芮淳是芮复光父亲,至于芮复兴、芮复尧,我觉得有可能是芮浩或芮淳的儿子。
芮浩,伯重之子, 伯重教子,素有义方。任韩城县丞时,以清白著称,因父母年高,遂告还,怡色养,宛如儒子,亲没,居丧,尽哀三年,不见齿诏,旌其门。
芮浩,明代交城县知县,芮伯重之子,因芮伯重教子有方,所以芮浩也出类拔萃,年纪很轻就考中举人,并且被授予交城县知县之职,以后也做过其他地方的官员。在芮浩担任韩城地区的县令时,以清廉之名广为人所称道。不过,因为他父母亲岁数大了,于是辞官回家,陪侍父母高堂,在父母总面前是面带微笑,温顺得如同小学生一样。父母去世后,芮浩守孝三年,虽然朝廷几次找他出来继续为官,但都被其婉言拒绝。对这样的孝子,当地特意对其表彰。芮浩之子有可能是芮复兴、芮复尧。
分享按钮>>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一)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