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靳姓发展 靳姓自得姓后,或许因为宫廷内的斗争,子孙没有在起源地发展起来,而是避难逃往它国寻求生存。这从汉初两位开国功臣靳歙、靳强二人的传记记录可以看出来(见《史记》)靳歙,发迹起于宛朐(今山东荷泽);靳强,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两地均在中国北方。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并于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后的一千年内,靳姓在中国大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或影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东晋汉族大规模南迁时,靳姓基本上没有人跟随,而仍滞留北方地区。这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有关历史记载无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证。 自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渐多起来。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时期是靳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发展的基础。如靳德进、靳荣、靳义、靳学彦、靳贵、靳辅等均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说明此时靳姓已从北方流至南方,时间估计在宋元时期。
三、靳姓现状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靳姓已从一隅之地发展成为遍居中华的一个较大的姓,整体来说,靳姓约位于中华各姓氏的前100-200位之内靠后,人数近100万,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北方较多。[color=#9CFF00][/color]
入潮鄞氏始祖仁公,字見山,諡號義翁,元代至元年間自(1335年—1340年)自河南汴梁(歷史上稱汴梁只有79年,1289年—1368年)來潮州府任海防同知,龍溪都置室。祖媽鄞陳氏,娘家蓬州都鷗汀村。仁公長壽百歲,見證明朝之創建。並可能于明太祖元年12月後(1368至1382年)14年間曾調任明州太守,1382年(即明太祖14年)避諱“明”字改爲寧波府,所以印證見山公墓碑上刻“原任官浙江寧波府”。明朝260年(從1368年至1628年)鄞氏子孫蕃衍,曾是潮汕大族、望族。龍溪都轄下之仙溪、文裏、官裏、開濠、鄞厝埔都曾有鄞氏産業和宗祠。不幸者,鄞氏一族歷史上兩次慘遭血洗,幾近散鄉絕種。清初順治七年(1650年),有鄞氏家族個別凶勇,偷竊鄭成功部隊物資,事敗露,禍及一族,鄭軍圍剿庵埠,逢鄞必殺,聲稱要“斬草除根”。詎料鄞氏生命力真如草芥般強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二百年間又復興發達。誰料剛盛即衰,又遭厄運。清咸豐年間,1855年閏七月一日潮安發生吳忠恕民變事件,佔領龍溪都,鄞氏給予吳軍大力支助(這一史實有待考證),惹惱清廷。未幾,吳忠恕事敗,清廷出兵對鄞氏抄斬滅絕,逃脫者少,遇難者多,死者無數。仙溪王氏族長出於人道,勸苟且偷生且不願出逃之鄞氏鄉親,門上改挂王氏燈籠,逃過劫數。改姓容易複姓難,如今庵埠王氏淳樸公門下一脈,原爲鄞氏子孫。自清初到咸豐200年間,鄞氏兩次慘遭滅族之禍,這在潮汕衆姓氏中,可能是絕無僅有。或謀生,或逃禍,鄞氏宗親數百年間有徙遷到海豐海城、汕頭達濠、司馬浦、陸豐、揭陽榕城、豐順留隍、饒平三饒等地自立門戶者,已蔚然成族。至於散居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國內各地者,偶有所見,未加記核。鄞氏宗親,自遭慘變之後,慎獨處世。雖無顯達者,也無狂妄之徒,安份守紀,克勤克儉,低調無聞,一如小草品格,雖無大樹顯赫華冠,卻也常爲大地添翠綠,以報日月雨露沐浴滋潤之恩。時移世易,天災人禍,庵埠各鄉鄞氏宗祠俱毀,族譜無修,只遺輩序牌一塊,宗親間只知輩份,不知族源;至於客居外地之宗親,更不知根系何方。鄞氏可能與靳氏同宗。依據有三:一、古人對漢字重音不重義,隨意通假,“鄞”與“靳”韻母同,是否同韻通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身邊有一參軍鄞祥,有的版本作“靳祥”。二、庵埠、揭陽兩地一些50歲以上的宗親曾聽老輩人說過,“我們的祖先原姓靳”,“戰國時期楚國的靳尚大夫是我們的祖先”(靳尚,原姓熊,封地靳,其後人以封地爲姓,認熊爲靳姓始祖)。三、潮汕地區部分靳姓同胞將“靳”讀爲“鄞”,主動與鄞姓連宗,據靳姓同胞稱,其先輩一直傳言“靳鄞一家”。
(汕頭市鄞鎮凱謹識謹撰,鄞應奮略作補充僅供宗親參考,謝謝指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