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氏渊源略考

    中华井氏网 2012年11月23日 万家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代,属于取周易卦意为氏。

  据史籍《穆天子传》的记载,“井”是一个非常古老、深邃的卜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含义。因此有人就以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源肇始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四子姬苴之后井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西周史》、《穆天子传》的记载,西周王朝时期,有个大夫叫井利,是周公姬旦第四子邢侯之后。

  周公,是西周王朝初期著名的贤臣和政治家,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因其原封地在周原(今陕西歧山),又是开国公爵,因此称“周公”。

  公元前十二世纪末期的公元前1115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势,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其时年幼,周公竭尽全力辅佐周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逝世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在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市一带,是后世邢氏一族的鼻祖之一。

  在邢侯的后代中,有一人名叫井利,曾为周王室的大夫,其后裔子孙多用先祖名字作为姓氏,称井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族人大多尊奉井利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井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井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室所有,但分配给庶民使用,每一井田面积为九百亩,每个井块为一百亩,方十里。

  井田,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收益全部为周王室所有。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还必须交纳一定的贡赋。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外在形式,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在典籍《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在典籍《玉篇》中则有注释:“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井令辖之。”

  井令,全称为井田令,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附属官位,专职掌管井田划定及其监督井田中王田部分(公田)的收益。

  在井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丞,全称为市井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贸易市场。古代,市场以城池中某水井位中心设铺(店),因此又称市井,下属有市丞中士、井史、井下士、以及若干井徒。

  在典籍《玉篇》中记载:“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隋朝大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道:“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井丞与市丞的分工有所不同,市丞管理市场中的经营、科税、执法等,而井丞则在更高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设定市场。

  在井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姜太公后代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西周时期,远古东夷部族首领伯夷的后代姜子牙建立了齐国,在其后代中,有人到姬姓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当了大夫,被虞侯封到井邑(今山西中条山南部傅岩一带),后又晋封为伯爵,史称“井伯”。在井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井氏。

  春秋时期的北虞国,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的运城市平陆县东北部一带,井伯世为虞国大夫,该支井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就在上古北虞国。井伯的后代传至井傒时,家族早已经败落,井傒自己也流落为平民。

  井傒,亦简称井奚,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他原居于楚国边镇的宛城(今河南南阳)。而此时原属邓国的宛邑早已经在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动攻击申国、邓国之战后成为了楚国邑地,并重新建筑了宛城,成为楚国北上争霸中原的桥头堡。

  井傒虽然贫穷困乏,但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楚国的宗法制度等级森严,平民根本就没有希望入仕为官。井傒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井傒出游列国求仕。在井傒出游那天,家中已经基本上揭不开锅了。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

  井傒从宛城出游求仕后,从南向北历经陈国、宋国、周京畿、东虢国、齐国等诸侯国家,都未得到录用。在齐国,井傒完全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以继续求仕生涯。井傒颠沛流离的游历过程所经历的坎坷生活,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使得他对于各诸侯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政治态势等悉之甚详,为他后来帮助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也使得他在担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行至郅地(今安徽濉溪),他遇见了原来宋国的贤者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后结为知己。后在蹇叔的举荐下,井傒辗转回到北虞国,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精敏的政治观察力,加之因其先祖的庇荫,得以担任大夫之职,但面对昏聩无能又贪婪荒淫的北虞国君,他却很少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显得比较“愚”。

  北虞国和西虢国(今河南陕县)皆位于晋国的南方,阻碍了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皆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西虢国与晋国之间就隔着北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由远及近,先灭西虢国,然后再吞并虞国。

  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佹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夫荀息与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之后荀息出使北虞国,假惺惺地以晋国出产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向虞国君主虞公行贿,请求北虞国借道给晋军去讨伐西虢国。虞公贪婪骏马宝玉,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

  当时,大夫宫之奇是北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籍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西虢国对北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根本就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了冀国,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西虢国,北虞国理应助晋伐虢。

  晋臣荀息轻松地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然只灭了虢国在大河(今黄河)北岸的一半(北虢),并未完全灭掉西虢国,但已经极大削弱了西虢国的力量。三年后的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西虢国。

  大夫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虞公仍然不听劝谏,继续同意借道给晋国。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本族人等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成功地灭掉了西虢国,之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灭掉了虞国。

  虞国由于君主虞公贪图晋献公馈赠的贿赂,不顾臣子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虎狼晋军,还帮助晋军攻西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西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北虞国,取回了珍玉宝马。而虞公一无所得地亡了国,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和“假虞灭虢”。据说,当时大夫荀息将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还在晋献公借道于北虞以伐西虢之时,井傒就深知虞公昏聩,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晋军回师灭北虞后,北虞国君主及诸大夫们皆成了晋军俘虏,井傒也在其内。

  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予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井傒被当作陪嫁奴隶随送秦国。

  从大夫到奴隶,井傒深以此为耻,找到机会就从秦国逃出回家,结果到宛城时就被巡哨的楚军当作奸细抓了起来,问他是做什么的?井傒说自己是虞国人,亡国出来的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养牛,成为楚国的牛奴,为楚国人牧牛。井傒饲养的牛比别家的都强壮,繁殖率还特别高,楚人便称他为“看牛大王”,就连楚成王熊恽(芈頵,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都知道自己国内有个善于牧牛的奴隶,就叫他到南海去喂养战马。

  周惠王姬阆十八年(秦穆公嬴任好元年,楚成王十三年,公元前659年),新继位的秦穆公胸怀大志,即位后就为了秦国的发展而四处揽罗人才,当他听说井傒其人贤智,但沦落在楚国为奴,就想用重金赎回他。谋臣公子絷赶紧对秦穆公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井傒的才能,才让他牧牛养马。若大王您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井傒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井傒呢?”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呀!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羖来换他。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羖”,就是黑色的公羊皮,“五羖”,就是五张黑公羊皮。于是秦穆公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井傒在焉,请以五羖赎之。”楚国人觉得五羖的价值比井傒大,同意将井傒交还秦国。井傒到了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井傒推辞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却认真地说:“那是因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随后,秦穆公与井傒谈论起国事数日,结果大为赏识,遂授以国政,号称其为“五羖大夫”。

  井傒感激秦穆公的知遇之恩,遂竭力扶持秦国,任秦国大夫七年,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特殊贡献,终使秦国成为举足轻重的春秋霸主之一。秦穆公封赏给井傒好大一片的百里之邑,称百里乡,此后,世人遂改称其为百里傒,亦称百里奚。自此,后世有“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之语。渐渐地,他原来的姓氏“井”反而被人们淡忘了。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秦大夫百里傒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相传,在井傒逝世时,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

  姜姓井氏、明氏、百里氏、百氏、里氏、奚氏六氏同宗同源,皆尊奉井伯为远祖、井傒(井奚、百里傒、百里奚)为得姓始祖。其中井氏一族不与姬姓井氏合谱。

  近有一些人认为“井伯”就是井傒,也就是“五羖大夫”百里傒;亦有人认为百里傒字井伯,本书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

  百里傒一生从来没有得过“伯”之爵号,也未曾得过“子”之爵号,更非“井伯”之官,其在《谷梁传》、《公羊传》中被记载为“百里子”,其“子”也仅为尊称,而在《左传》中连“子”也不称。所以,称其为“井伯”或“井子”,在等级森严的两周时期皆是不可能的。因此,称“井伯”者当然是百里傒的祖先,而非百里傒本人。

  至于称百里傒之字为“井伯”,则其说出自晋朝《楚国先贤传》和唐朝《史记正义·南雍州记》中的记载:“百里奚,字井伯,宛人也。”实际上,百里傒的字为“子明”,因此其正确的记载应为“百里奚,宋井伯,宛人也。”在《楚国先贤传》和《史记正义·南雍州记》中的“字井伯”是“宋井伯”的字误,盖因百里傒曾长期在宋国学习,且为井伯之后,因称之。

  而复姓“百里”之氏,则早在春秋初期的许国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许国有个上大夫名叫姜百里,为许庄公姜茀廷下重臣。周桓王姬林八年(郑庄公姬寤生三十三年,齐釐公姜禄甫二十年,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许庄公姜茀末年,公元前712年),急于扩张疆土的郑庄公为了夺占许国之地,假借周桓王之名联合了齐僖公、鲁隐公,三国联军一举击灭许国,许庄公仓皇逃至卫国,许国第一次灭亡。

  当时,齐釐公建议将许国之地送给鲁隐公,鲁隐公坚辞不受。齐釐公只好说:“本谋出郑,既鲁侯不受,宜归郑国。”郑庄公满念贪许,因见齐鲁二君交让,只在作佯推假逊之样。

  这时,许国大夫姜百里“引著一个小儿求见鲁隐公”,这个“小儿”,就是许庄公的幼弟姜郑(字新臣,号许叔)。

  郑庄公见景就计,马上就改口说:“寡人本迫于王命,从君讨罪,若利其土地,非义举也。今许君虽窜,其世把不可灭绝。既其弟见在,且有许大夫可托,有君有臣,当以许归之。”

  姜百里赶紧回答:“臣止为君亡国破,求保全六尺之孤耳!土地已属君掌握,岂敢复望!”

  郑庄公马上假惺惺地说:“吾之复许,乃真心也。恐叔年幼,不任国事,寡人当遣人相助。”

  于是,将许国分为两个部分:其东半部归姜百里继续仕奉姜郑居之,而西半部则令自己的族亲郑国大夫公孙获居之。名为帮助许国小公子姜郑,实是监守许土。可叹那齐僖公和鲁隐公不知是计,还以为郑庄公仁慈且处置妥当,因此称善不已。郑庄公顺利达到了占据许国境土的目的。

  一直到郑庄公逝世,郑国内乱大起,而郑国大夫公孙获也病死,姜郑方才与百里用计,乘机潜入故许国都城,复整宗庙,使许国迅速复国,是为许桓公(公元前711~前698年在位)。

  在许国大夫姜百里的后代中,即已诞生了百里氏,比后世百里傒之子孟视明得氏“百里”要早四十余年之久。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官位。

  古代,“井”与“刑”二字通用,井伯即刑伯,专职掌管刑法。这在史籍《春秋左氏传》中有明确记载:“有井伯,即刑伯。”

  在鲁国、齐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大国中,皆称刑伯为井伯,而在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大国中,则称刑伯。到了战国中期以后,七雄大国则逐渐统一称其为“刑伯”。

  在井伯(刑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刑氏,世代相传至今,只有该支井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xíng(ㄒㄧ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姓氏省文简化为氏。

  孔子弟子句井疆,后为井氏。

  句井疆,亦称勾井疆,复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哲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再封其为“滏阳侯”。到了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有将家族姓氏“句井氏”省改为单姓井氏者,其在家谱文献《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一部分姬姓井氏族人尊奉句井疆为得姓始祖。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和尔钦氏,亦称合答斤氏、哈塔斤氏、合底忻氏,源出成

 


分享按钮>>井氏典故
>>井氏族谱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