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村弓氏家谱

    中华弓氏网 2012年11月30日 万家姓


序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这个大家庭是由无数个族谱体系组合而成的。中国姓氏到底有多少?198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个,但常见的姓氏有500个左右。姓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以族为姓,二是以地为姓,三是以官为姓,四是以先人的名或号为姓,五是以官赐的为姓,六是少数民族人梁用汉姓。郡县有志,昭一方之文献;宗族有谱,考百世之繁荣。家谱是追溯血脉根源的资料,是记叙、研究姓氏家族繁衍变迁的证裾。中国的家族大都有家谱,以便代代相传,形成完整的家庭历史系统。
弘扬谱牒古文化,畅怀先祖好恩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一定时期还要续家谱,为族人联络亲谊,慰藉前辈,留给后代,激励后人中更多有识之士继续研考弓氏家谱文化。笔者调查研究和搜集了有关资料,编写了这本[忻州市南河村弓氏家谱],在编写过程中,一是由于族人留有传世珍藏资料不够全面;二是时间仓促,调查和走访人员有限,加之弓氏的后裔有的陆续在外地定居,联系比较困难,只好把已知的族人写入谱内,在外的族人知道后将逐步填入谱内,请凉解;三是编者写作能力和文化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请各位族人阅后进行充实内容、填补漏缺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使弓氏族谱进一步真实、完善和准确。

一 、姓氏来历
田海英编著的[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一书中记载;姓源;据[万姓统谱]所载。弓氏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战国时鲁国有公孙婴齐,曾随鲁成公讨伐宋国和郑国,立有战功,受封为鲁国大夫,婴齐孙字叔弓,亦为大夫,其支孙以王父字中的弓作姓氏,其后,历代承袭,以弓姓为荣。宋代编的[百家姓]一书,收录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当您读到第224个字时,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的‘弓’就是我们的姓氏。
陈振国1999年3月编著的[百家姓诗趣],该书由中国文联社出版,开头语是:
贵姓何时有,寻根问祖先;藏头百家姓,诗趣话其间;
关于弓姓一节抄录 ,供族人一览。
弓旌会见招,弘雅重当朝;幢盖今虽贵,得贤韵最娇。
我们的弓氏一族,历史久远。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弓氏源人商殷起,商殷本属东夷族,公元前1670年,太乙成汤称帝,击溃羌夏,于是商殷便栖居黄河两岸生息繁衍,壮大了社稷。其时在汤宫中有一位专制弓箭的名匠叫秫弓,他靠聪明的智力,凭勤劳的双手制作打猎,打仗的工具弓而出名,受到了汤帝的赞赏。于是便“献弓戬宝”,汤帝受赐于秫弓官职,监造弓箭的官为弓正,并封他世代姓弓。弓箭的出现,说明那时人类开始使用复合工具,它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加大了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我们的祖先创造过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留下了许多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对人类有过很大的贡献。
数朝过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苻坚前秦出了一员猛将,这便是弓氏传人弓蚝,他在枋洛大仗中勇猛无畏,屡获战功,退敌三军。被君主封为“虎贲中郎将”,后率兵八万,奇取上党,受封为上党君主。此后,弓蚝驻守上党,山西安居,他的后代大多分布在晋、鲁一带,其有一支因唐初贞观移民时北上绥远。
上述资料摘录自原平市张村弓耀文编著的家谱一书中,他们的祖先也是从洪洞县圪针沟迁去的,始祖弓胜,历史记载较详细,人丁兴旺,现已传自二十代人,该村弓氏族近千人。

二、移民下佐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称帝后,派徐达、常遇春、付友德率兵收复山西,常遇春在收复秀容县时,睡梦里想起了自己在年幼时因家境贫穷看戏捡西瓜皮啃,有人还要踩上一脚的情景,在睡梦里气愤的说;‘剿杀秀容县鸡狗不留’,部下以为将军下达命令,立即率兵行动。当他醒来时问卫兵,‘部下何处’。卫兵说;‘执行将军命令,剿杀秀容县鸡狗不留’。常遇春说;‘那是梦话,何别当真,赶快下令,收兵回营’。当令传到时,已剿杀至现在的令归村附近。付友德在收复崞州时,元兵撤回城内固守,退兵进驻万家庄一带,按兵八日不动,元兵大惑。付传令火烧万家庄,一时千家起火,万人遭劫,此时,州守派元兵出南门探望时,付友德派重兵趁势攻入城内,收复了崞州,万家庄房屋残留无几,居民死伤大半。由于多年的战乱,人逃走、伤亡的不少,很多地区人少地多。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留有识之士读书人李善长在身边,为其出谋献策,制定平定天下的方略。为了恢复经济,要实行屯田制度,就是部队驻守的地方土地由部队及其家属耕种,其余百姓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屯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摘录自[山西农民报]1994年3月14日第4版登载;从洪武两年至永乐十五年即1369--1417年历时近五十年的时间,以洪洞大槐树为总站,还设有朔州马邑县等七个分站,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些歌谣广为流传,妇儒皆知。洪洞县移民时,先把这些人集中在洪洞大槐树周围的村庄和大槐树处的广胜寺,然后办理手续和领取路费,由部队强制护送,集队上路,分道迁往各地。仅平阳府一带就向外地移民几十万人,有881个姓氏,这些移民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地区和一些国家。并规定对移走的农民三年内不纳税,迁到所在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设户长,十户一甲设甲长,十甲一保设保长,如一户或一甲有人逃走,其它的都要受株连,所以对于移来的居民谁都不敢欺负,使他们安心安家落户。
经过去洪洞大槐树移民登记站所查,我们的祖先是在1375年即洪武八年从洪洞县圪针沟磨子院迁往忻郡集贤乡上佐都六甲的,居住在下佐村河东,定居后,生产发展较快,家庭经济逐渐宽裕,人丁兴旺。主要建筑有门牌楼、观音堂、古碣先人功德等;注重文化知识,后代有举人、秀才等;先祖的坟地在下佐坪、下佐南梁、下佐河口有墓志,下佐堡子有石碑、苏村坪、寨道等。经查找下佐河口有一墓志,立主的是弓信华,生有两子,立志是在明朝嘉靖十五年,其于石碑因年长日久均未找见。至今下佐人还叫下佐堡子是弓家坟,在1958年以前,迁往南河村的弓氏后裔每年的清明节还着专人去下佐村的坟地祭奠先祖。

三、迁居田庄
在明末之时,白石村卢氏族出了个怀来县的道官,他占势欺人,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叫他‘黄狼盗’。他让当地人无偿地为他春天修建住宅;夏天修建坟地;秋天他骑马走到地边,看见那块地里的庄稼长的好,就在地边插上草,这地里的庄稼就是他的了,如有人去收割,让交出粮食后还要严刑考打;冬天他让佣人往水井周围倒水结冰,并且不让男人上井挑水,专让小脚女人挑水,因脚小力弱一不小心便摔倒在冰上时,高兴的他哈哈大笑。当时留传的一句话,‘白石出了黄狼盗,哭的哭来笑的笑’。由于怀来道欺人过甚,当地人过着悲痛的生活,只好迁往外地谋生,但他又不让迁走,当地设卡,派人巡视。人们只好偷偷外逃,我们的祖先弓璋有兄弟三人,长兄弓昆迁往太原,后来弓璋的后代也有的跟随弓昆的后代在太原定居,详情待考究;三弟弓仲迁往本地的水马川张家庄村,后有一支移往牛尾庄团峪沟,现在张家庄弓氏的后裔仅有一户叫弓志文,生有两子;弓璋于1642年明朝崇桢1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12点以后,带着妻儿‘一条扁担两只筐,全家财产一肩担,深夜启程去逃荒,翻山越岭到田庄’。
四、定居南河
迁往田庄村的弓璋一家,在现在的弓家沟打窑洞,开荒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加,村南的这两条沟都是弓璋的后代居住,当地人称‘弓家沟’。弓璋以及他的后代们代代继承先人遗志,一如既往地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始祖弓璋至第四世祖的坟地在田庄村西河的石人围,第五世祖弓荣让阴阳先生在小阳坡看准一块‘金丝吊葫芦’的风水宝地,弓荣立主坟,他有三子,佩玉、成玉、怀玉,1784年即清朝乾隆49年为弓荣树起了石碑,后来坟地的四周长满了荆稍,人们叫‘荆稍坟’。在第八世祖的石碑上书写下列诗文;
来龙五台凤凰山,万古流传将名扬;
面对红叶香泉寺,荣华富贵得安康。
左有像嘴文昌庙,科甲等第报远疆;
右边罗列王歧岭,子姓绵绵安且祥。
现在弓家沟的弓氏后裔都是弓荣的后代,在第九世时,有的另立坟地。第11世祖弓恒昌字久亭编写了家谱,恒昌、炽昌、书胜等人组织族人于1928年绘制了弓氏族茔谱,每年的正月初一上午拜年后,在村的族人同聚在挂茔谱的那家院里,广颂先祖功德,详考先世缘由,概列族人壮举,续排晚生辈序,畅谈生产经营,喜庆新春佳节,然后以辈份向茔谱拜年。家族中有结婚典礼的还要把茔挂起,一拜天地后,二拜高堂祭奠先祖,谁家典礼茔在谁家保管,一直延至1964年,在1966年有人要把茔谱烧毁,是第13世族人建福把茔谱密密藏起才把茔谱保存下来。
附;摘录弓恒昌编写的家谱---夫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祭虽诚,不传不知其源;愚虽训,不彰不明其本,乃为失传。本氏末明始于何处,祖居下佐河东,乃见人所云,迁民时多是洪洞县大槐树芪多也,有下佐祖居未详,根本丰润,有观音堂、古人先碣功德,次第甚繁。俗云;君家胜败,古时常理,先人所传,明末之时,产缺人稀,有昆、璋、仲兄弟三人,一迁移于太原,未知如何;一移于本郡田庄,坐落居住;一迁移于本郡张家庄,后有氏之移于团峪沟。
南河村弓氏的始祖弓璋氏乃刘、王姓,生三子,绩祖、成祖、继祖;绩祖氏乃刘、王姓,生一子,进;进氏乃张、刘姓,生三子,尚义、尚礼、尚智,坟在田庄村西河的石人围。尚智氏乃宋,生三子,假、要、荣;荣氏乃慕,生三子,佩玉、成玉、怀玉,坟地在出头岗。家齐以勤俭为重,勤为扶体之本,俭为助命之源。

五、今日家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全村人民听党的话,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成立了互助组、初、高级社,加入了管理区、人民公社,1982年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经过几任干部的精心领导和全村人民的团结奋战,辛勤劳动,使村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1958年在大、小西湾打了二口大口井,安上了水车,灌溉土地和种菜,村民吃上了新鲜的蔬菜。
2、1960年成立了行政村,以前是自然村,由田庄村管辖。定村名时因村庄在田庄南,村边有一条小河沿村流过,所以叫南河村。
3 、1961年北同蒲铁路在村边建起了火车站,交通进一步便利。
4、1966年在村的中心打了窑洞,建起了办公室,后来盖起了正房和南房。
5、1969年通了电,按上了电磨、电碾等,村民按上电灯。
6、1972年村里办起了小学校,在校读过书的学生有近十人考入大、中专学校。
7、1976年在村边进行改河造地,扩大了河地,保护了村庄。
8、1997年村里人确定每年的农历6月21日为庙会节,以前随田庄村过会,农历5月13日还去坡头的香泉寺。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不是唱大戏,便是吹鼓乐,在外的人都要回来,同村里的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活跃了文化生活。
9、2002年村里修建了水塔,家家通了自来水。
10、2004年铺了水泥路。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引进太原市的融城庄园开发马世界自然生态区,既为在村的劳力农闲时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又为融城庄园找到了劳力。如今的自然生态区从小阳坡到马世界,这个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也旧貌换新颜。一条大道串山梁,杨柳松柏排成行,旅游登高四面望,层层梯田披新装,梨杏桃枣满山川,好象到了花果山。2005年10月从板嘴桥--小阳坡--马世界彩旗飘扬,村口歌声嘹亮,人来车往,好一派红火景现。
南河村里居住着弓、郭两大姓和他们的亲戚朋友,贾、范、姜、苏、李、赵、张、刘姓氏,多少年来全村人团结合作,亲如一家。这里的人民爱祖国,爱劳动,抗日战争时期跟着八路军坏铁道、割电线,破坏日寇的交通线;解放战争时期舁担架、送军粮,勇敢支前;解放后,努力生产,积极交售爱国粮;改革开放中,勤劳致富,引进人才,保护自然生态走在先。一年有365个日出,至今移居到南河村这片黄土地上定居正好365个年头。这个村弓氏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7代有268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有的居住在北京市、西安市、太原市、古交市、长治市、忻州市、黄寨镇、豆罗镇和本镇的庄磨、平社、路村、田庄村等地;有近百人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工人、教师、医生、财会、商业等工作,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村里的明天一定会天更蓝、地更美、人更兴、财更旺、水更甜、树更密、路更宽、村更新。
2006年5月8日
 

(以下内容属网页载自)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战争频仍,灾疫连绵,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而今,大槐树移民子孙繁衍遍布海内外,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今古槐迁民,遍布九州。吾祖峻德,百世流芳。万代千秋,同祖同根。斗转星移,中华鼎盛。今汾河之畔,晋商故里,兴改革开放之春风,浩浩荡荡;展科学和谐发展之宏图,再铸辉煌。三晋大地,百业兴旺,古槐新枝,民生阜康。后裔子孙,感恩先祖。千里寻根,桑梓情深。繁荣三晋,同庆升平。振兴中华,匹夫共任。且看同根苗裔并荣,祈愿中华祖祚永宁。”古槐后裔代表致感辞祈愿书。少年儿童放飞了881个气球,象征着从大槐树迁出的881个姓氏的百万移民的子孙,而今已遍布天涯,在海内外生根开花。
公元二00二年,岁次壬午年,月建甲晨,朔日辛亥,越祭日丙辰,时值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期,兹有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的宗亲及会贵宾等,谨以鲜花素果之仪,敬祭于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分享按钮>>弓氏家谱世系
>>弓氏郡望堂号与宗祠通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