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家谱源流】山西省忻州宁武怀道乡黄松沟村弓氏族谱
- 中华弓氏网 2014年7月16日 弓伟
目 录
第一章 姓氏文化
一、姓氏的意义
二、姓氏的来源
三、百家姓
四、百家姓的由来
五、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
第二章 弓氏宗族文化
一、说文解字——弓(gong)
二、弓氏渊源
三、弓氏郡望、堂号
四、弓氏通用联
五、弓氏历史名人
六、弓氏分布
第三章 大槐树根祖文化
一、大槐树简介
二、历史的记忆·大槐树移民史
三、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四、诗联
五、流传故事
第四章 黄松沟村弓氏族谱
一、宁武县与静乐县的由来
二、黄松沟村的由来
三、黄松沟村简介
四、黄松沟村古迹—洞洼·螺蛳洞
五、黄松沟村弓氏来源
六、黄松沟村历届弓氏村官
七、本族坟茔
八、族规·家训
九、世系图
十、世略表
十一、本族弓氏外迁分布情况
十二、人物传记
十三、老照片
第五章 历史知识
一、二十四孝
二、祖宗十八代
三、家庭称呼大全
四、九族
第六章 中华弓氏宗亲联谊会简介
第一章 姓氏文化
一、姓氏的意义 《通鉴外记》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载《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在上古时期,姓与氏完全不同,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表示姓的分支和发展。春秋以后,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不清,出现姓与氏走向统一的势头。秦统一天下后,后人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有时姓氏并称,完全没有界限,姓氏合二为一。
二、姓氏的来源在远古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分为一个个不同的部落,各个部落为了互相区别,都有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便是姓的雏形,由于当时部落名称是靠口头传说,无文字记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姓氏一般认为出自商代甲骨文中。“秦、楚、杞、周、庞”等是我国最早期的姓氏。商周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姓氏渐增,在历史发展中,这些姓氏经过进一步的分化演变就成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姓氏。姓氏的来源,据《左传》、《世本》记载:“因生赐姓,以字为氏,以谥为氏,以邑为氏,”。《风俗通》、《潜夫论》中又增加“以号、以爵、以国、以事、以职”为氏。并改“以邑为氏”为“以居为氏”。另外,有的姓氏来源于少数民族称号改姓,还有的姓氏与其家族的崇拜物(图腾)及居住地祖先的名字或职业有关,总而言之,不同姓氏来源各异。
三、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四、百家姓的由来《百家姓》为何人所作、何时成书、何地初版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据明清以来许多学者考证,《百家姓》可能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某位无名儒生编辑而成。最早文字记载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他曾经写过《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写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移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詩下作者自注:“农家十月,乃遗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由此可见,早在宋朝《百家姓》已普及。最早印刷的《百家姓》版本是元代刊行的,由汉字和蒙古文注音对照。但此版本不够完善,现在流行于世的《百家姓》直至明朝才定型。《百家姓》开头一句“赵钱孙李”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所以排在首位,而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君姓钱,宋代学者认为孙是王妃的姓,李则是南唐李后主的姓,所以才有这样的排列。《百家姓》共收录了438个姓氏,单姓408个,复姓30个,约在明朝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增广百家姓》,共收录444个单姓,60个复姓,共504个。目前所能见到的《百家姓》是清代刻制的各种版本,图文并茂。另外,历代还出现过不少百家姓的改编本,如明代末年黄周星编写的《百家姓笺》,清代以康熙皇帝名义编写的《御制百家姓》,咸丰年间丁宴改编的《百家姓三编》等五、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文献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得姓氏弓达6403个,其中单姓3730个,双姓2498个,三字姓163个,四字姓9个,五字姓3个,许多姓已从历史中消失。现在的姓氏都有三千个左右。
第二章 弓氏宗族文化
一、说文解字——弓(gong)
1、 名词:射箭或发弹丸的器械,在近似弧形的有弹性的木条俩端之间系着坚韧的弦,拉开弦后猛然放手,借弦和弓背的弹力把箭或弹丸射出。
2、 弓儿:弓子、弹棉花的绷弓儿。
3、 名词:丈量地亩的器具,用木头制成,形状略像弓,俩端的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4、 量词: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1弓=5尺
5、 动词:使弯曲,弓背,弓着腰,弓着腿坐
6、 名词:姓氏7、 名词:弓子,形状或作用像弓的东西。胡琴弓子,三轮车上的车弓子。
二、弓氏渊源
1、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万姓统谱》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公孙婴齐,曾随鲁成公伐宋、郑二国立功。婴齐字叔弓,其支孙以王父(祖)之子"弓"为氏。
2、以官职名称为姓。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挥因制造弧弓(即弓箭),被封于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后来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孙后代也以弓为姓,称弓氏或以"弓正"为氏。
3、起源于春秋时期,出自公孙氏。鲁国有公孙婴齐,曾随鲁国国君成公攻打宋、郑二国,因立有大功,受封世代为鲁国大夫。婴齐字叔弓,其后便以祖字为姓,遂成弓姓。《通州。氏族略》云"弓氏,鲁大夫叔弓之后。"
得姓始祖叔弓。据《姓氏考略》载,黄帝子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春秋时,鲁国有个公族叫婴齐,字叔弓,是鲁国的大夫。他的后代有用他的字“弓”作为姓氏的,称为弓氏,世代相传。故弓氏后人奉叔弓为弓姓的得姓始祖。 三、弓氏郡望、堂号1、郡望:《郡望百家姓》记载:弓氏望出太原郡。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公元246年)初置,相当于今山西太原市一带。2、堂号:光禄堂源出汉代弓祉,官光禄勋。
四、弓氏通用联1、源自弓正;望居太原。
——佚名撰
全联典指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2、博陵名裔;御史清声。
——佚名撰
上联典指三国时人弓翊,官博陵太守,子孙众多,其中不少人做了官。下联典指明代人弓元,进士及第,官御史,清廉而有节操,政绩显著。
3、箭能穿七札金始赐三镒。;
——佚名撰
全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弓工妻的事典。晋平公使弓工为弓,三年乃成。平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公怒,将杀之。其妻为王言射之道,平公以其言而射,穿七札。夫立得出,赐金三镒。“札”,指铠甲的铁片。《左传》:“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4、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
——唐弓嗣初撰
此联为唐代咸亨二年进士第一、诗人弓嗣初《晦日宴高氏林亭》诗句联。-
5、光禄驰名汉代,太守著绩博陵。
——佚名撰
上联典指汉代光禄大夫弓祉。下联典指三国时魏中博陵郡守弓翊有治绩。
6、巧匠为弓三载,将军猛敌万人。;
——佚名撰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弓工妻的事典。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虎贲中郎将弓蚝,积功至侍中,封上党郡公,称“万人敌”。
7、弓强弩劲宜发箭;正大光明好做人。
——佚名撰
此联为典嵌弓姓祖先“弓正”二字的嵌字联。(参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
8、北枕沙唐滋三水、南俯滹沱,中有仁人之里;
远比汉晋魏诸崔、近师颜李,蔚为方志之光。
——吴汝撰
此联为河北省安平县弓氏
五、弓氏历史名人
1、叔弓----公孙婴齐,字叔弓,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曾随鲁国公讨伐宋郑二国,立有战功,受封鲁国大夫。其后代以王父字为弓姓。
2、弓工妻----春秋时期,晋平公使弓工为弓,三年乃成,晋平公引而射不穿一札,公怒,将杀之,其妻为王言射之道,平公以其言而射穿七札,夫立得出,赐金三镒。(札;指铠甲的铁片)
3、弓仲玉、弓仲通、弓如叔-----春秋时期孔子弟子
4、弓征----秦末大臣
5、弓祉----汉代光禄大夫
6、弓翊----三国魏中博陵郡守。
7、弓遵----三国魏将
8、弓林----西汉重臣,西汉末代君主孺子婴之首辅大臣。
9、弓蚝----魏晋南北朝时期,苻坚前秦中郎将,在枋洛大战中因勇猛无畏,退敌三军,被封伟“虎贲中郎将”受封上党君公,其后人多分布在晋鲁一带。
10、弓元-----明代进士及第,官至御史,清廉而有节操,政绩显赫。
11、弓嗣初-----唐代咸亨二年进士第一,诗人,任雍州(今陕西西安北)司功。著詩《晦日宴高氏林亭》:“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高才盛文雅,逸头满烟霞,参差金谷树,皎镜碧塘沙,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12、弓逸----唐陈仓令,德州刺史。
13、弓旺----明朝宣德七年助军粮有功,朝廷赐封恩官。
14、弓子坚---明朝进士,从五品,官至户部员外郎。
15、弓翊----清进士,道光六年任眉山知府,慈惠爱民,学术精湛。著有《田家詩百首》,
16、弓翊清----清朝著名画家,嘉靖14年进士。
17、弓立本----明清书家。
18、弓泰,弓士俊----清朝名医。
19、弓敏中----宋隐士。
20、弓省矩----明代1625年进士,吏部员外郎。
21、弓养正-清代雍正乾隆时的进士,他在河南、直隶等地任知县,号称白面包公,是与和珅进行斗争的一个古代官史。还有他的儿子
22,弓佩绂, 弓养正之子,乾隆时的进士,他在河南、陕西、直隶州都任过知县。
23、弓仲韬-----(1888年-1964年),安平县台城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为清朝拔贡,一贯反对慈禧太后专权,拥护康、梁维新变法。仲韬受父辈影响,读中学时就关心国事,经常参加反封建活动。民国5年(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寻找救国救民之路。民国8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毕业后在沙滩某小学任教。在此期间,经常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进步书刊,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李大钊。民国12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受李大钊派遣回原籍发展党的组织。弓仲韬回乡后,很快在村里办起平民夜校,通过教识字进行反帝反封和通俗共产主义宣传,使50多名青年通过几个月夜校学习,初步懂得了革命道理。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筹建农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民国12年(1923年)冬发展弓风州、弓成山入党,并建立台城特别支部,是为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翌年春,弓仲韬与安平县北关高小校长、共产党员李少楼取得联系。二人通力合作,很快建立了北关高小、敬思村两个党支部。民国13年8月15日,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敬思村召开,会议宣布中共安平县委成立,弓仲韬任书记。是为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此后,历任中共安饶联合县委书记,安平、饶阳、深泽三县中心县委书记。民国19年(1930年)春,国民党政府下令通缉弓仲韬,弓只得暂时隐蔽。七七事变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民国32年(1943年),已双目失明的弓仲韬自西安、汉中辗转返回家乡,受到中共安平县委和冀中区委悉心照顾。 1951年,女儿弓乃如接他到哈尔滨安度晚年o 1964年3月在哈尔滨病逝。临终前,将所余1000元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六 弓氏分布
一、山西省1、太原市(1)古交氏:油坊坪村、弓家沟村、曹坪村、大南坪村(2)晋源区:花塔村、西镇村、天龙山、南峪么(3)万柏林区:小井峪村(4)清徐县:徐沟镇、尧城村、集义村、弓村(5)2、忻州市(1)原平市:新源乡张村、西镇乡、(2)宁武县:东马坊乡柳子墕村、怀道乡怀道村、黄松沟村、寺湾村、下官庄村、南沟村、庙岭村,山只会村(3)3、晋中市(1)寿阳县:西乡段王村、(2)灵石县:(3)文水县:(4)4、吕梁市(1)武乡县(2)兴县(3)5、临汾市(1)蒲县(2)(3)6、长治市(1)(2)7、运城市8、侯马市
二、河南省1、郑州市:(1)惠济区弓寨村、弓庄村、2、鹤壁市3、平顶山市4、商丘市:民权县、睢县5、濮阳市:清丰县6、周口市:鹿邑县7、焦作市:温县
三、河北省1、衡水市(1)安平县台城村、(2)武强县、(3)清苑县、(4)理县2、邯郸市(1)成安县(2)曲周县3、
四、陕西省1、武功县弓家村2、兴平县3、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弓家村4、西安市5、
五、山东省1、聊城市莘县2、济南市3、
六、内蒙古自治区 1、呼和浩特市2、包头氏3、巴彦淖尔4、擦右前旗弓沟乡
七、江苏省1、扬州宝应县柳堡镇联丰村2、靖江市
八、辽宁省1、沈阳市2、建昌县
九、黑龙江省1、绥化市2、葫芦岛市
十、四川省
十一、台湾省
第三章 大槐树根祖文化
一 大槐树简介大槐树,即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中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名字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地方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的情况,大槐树是移民史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中的根,多少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成为“祖”,被看作“根”,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前往大槐树寻根祭祖,余亚飞詩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不管严寒酷暑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填词,有的仰望古槐,盘根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二 历史的记忆·大槐树移民史元末明初,自然灾害频发,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造成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二年(1369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当时,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洪洞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在洪洞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旁边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底下经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盛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住员,集中办理移民事宜。先把移民集中在广济寺,然后办理手续和领取路费。由官兵强制护送,集中上路分道迁往各地,迁到所在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设长,十户一甲设甲长,十甲一保设保长,据记载当时移民的主要源地是山西太原、平阳、潞、卫、沁、汾等府州。然后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涉及姓氏881个。洪洞大移民活动比较合理的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先祖们在空前大移民中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对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移民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播了北方的农耕技术和精神文化,而且与当地民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的长期交融培育出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县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古大槐树处,亭中竖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后面碑文简述移民事略。庭前西侧建有茶室俩间,以备寻根游人休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饮水思源”,碑南二十米处建议牌坊,楼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如今的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共1230个。悠悠六百年过后,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枝繁叶茂、充满活力。槐乡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大槐树公园景点: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乡桥、鸹鸣桥、蓬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处、二三代大槐树处、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涯古洞等。
四 诗联香悒行襟留快钦,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五 流传故事1、走起路来背抄手相传,在洪洞大移民的时候,官府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移民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连结起来押解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孩子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由于移民手臂被长时间反绑着,胳膊逐渐麻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以后的大人小孩都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2、小拇趾甲是俩个据说,在洪洞大移民时,官兵怕移民逃跑,在每个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上一刀做记号。另一说法是说当时移民将出生的孩子双脚小指甲咬裂当作记号,以便将来相认。久而久之,只要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出去的移民及其后人小母趾甲都是俩瓣。3、解手的由来据说,在洪洞大槐树移民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化,只说“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4、御灾抗患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帅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们来到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士兵们不但没有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于是,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效为人称道。
第四章 黄松沟村弓氏族谱
一、宁武县与静乐县的由来
1、宁武县的由来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宁武屯,以“咸宁偃武”故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宁武关。雍正三年(1725年)设宁武县,县以关名而成。
2、静乐县的由来西汉初年置汾阳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取“静和颐乐”之意。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阳、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宋咸平五年(1002年)将宪州治从娄烦移来静乐,废静乐县。熙宁三年(1070年)复置宪州,领静乐县。金代设静乐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改为静乐县。
3、说明:宁武在历史上曾属静乐县管辖。
二 黄松沟村的由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为一片黄松林,有人在此居住后,因为山顶有洞而称为“黄松洞”,后来改为黄松沟村。
三 黄松沟村简介黄松沟村是山西省宁武县怀道乡下辖村,位于怀道乡政府以西一公里处,东临怀道村,西接圪洞沟村,南邻小南沟村,北靠圪廖村。本村以山地为主,平地较少,总人口70余户350多人。耕地面积800多亩,全村有弓姓、张姓、秦姓、王姓、赵姓、柴姓、陈姓、郭姓等,其中弓姓人口占80%以上。农作物有莜麦、豌豆、胡麻、大豆、玉米、土豆等五谷杂粮。畜牧业以养羊、猪为主。
四 黄松沟村古迹—洞洼·螺蛳洞
1、洞洼·螺蛳洞简介
在黄松沟村西北角的洞洼,有一处古迹遗址,站在黄松沟村前的公路上极目望去,三间石窟非常壮观,又似乎十分神秘。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修筑?其用途如何?相信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景观心里都会出现几个问号!石壁上三间方方正正的石窟名叫螺蛳洞。碑文记载螺蛳洞石窟是佛家人所掘。
据当地老人们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洞洼是一处繁华圣地,这里有一处寺庙,曾经香火不绝、鼎盛繁华,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庙会,影响之大,波及周围宁武县、静乐县、崞县、忻州等地,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每到会期,各路僧侣及方圆数十里的村民趁着春耕完夏锄还不忙的空闲前来朝圣、还愿、赶集。附近山野商贾云集、人潮涌动。看戏的人坐在院里有四棵巨松晴天遮阳雨天遮水,看着台上的精彩表演,着实过了一把神仙的日子!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寺庙在文革期间已被损毁,现在可见到的只有那残砖断瓦和古戏台地基,唯一存留下来的是那四棵参天巨松和峭壁上的螺蛳洞
如今,当我们走进洞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四棵参天古松,每棵古松要三个成人手拉手才能抱的住。在古松后面是一座独立的小山,远远望去,这小山宛如一头卧着的老虎,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卧虎山或虎头山。
沿着卧虎山脚洼地前行,顺着山路一直爬到山顶,首先进入一天热石洞----水洞,洞里有一眼清泉,泉水来自山顶石缝,据说在此处踩得草药再用洞里的水煎药,药到病除。奇妙的是洞里的水旱不枯、澇不溢,听说当年来此地赶庙会的游客不管有多少人来此取水,这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朝圣的人喝一口泉水甘甜清冽、心静神爽。
在水洞口左侧石缝里生长着一株造型奇特的榆树,出了水洞沿着山路向上爬行十几米便到了螺蛳洞,洞深五米,长十余米,四壁齐整,三面墙均为整体岩石,壁面彩画依然可辨,形态各异的观音色彩斑澜、栩栩如生,两排八根廊柱及屋椽都是仿木刻制,柱上的盘龙活灵活现。洞顶正当中镶嵌有一铁环,如皇冠嵌入,据说是当年用它来挂锺的,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当年的工匠在石洞顶部要镶嵌住铁环、挂得住大锺简直不可思议。充分说明我们先祖的聪明才智。洞口左右两侧各立一块石碑,记录历朝修缮螺蛳洞的情况,洞口立有一块半圆型的石雕,石雕上俩条龙活灵活现,石雕正中刻有“玉皇大帝”四字。如今看到的雕像是怀道乡政府二零一零年重修螺蛳洞时新塑的。原来的雕像文革期间已全部被毁、荡然无存。在螺蛳洞的左侧还有一个十几平米的罗汉洞,内塑十八罗汉像。
坐在山顶的螺蛳洞,从洞内向外望去,山峰起伏峰连叠翠,青山绿水、山连山、山叠山,远处,一条清澈的河水从东而来宛如一条巨龙九屈迂回向西流去。近处山脚下的黄松沟村掩映在绿树重荫当中。听,水流声、松涛声、鸟鸣声、鸡犬声、孩子们的嬉戏声、田间地头的谈笑声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美景图。
2、神话传说
(1)修洞传说
据传,当时修螺蛳洞时选址并不在洞洼,而是在离洞洼很远很远二道沟峭壁上,当时工匠们把开凿石洞的工具运到山顶峭壁上,打算第二天开工,等第二天开工时,工匠们放在此处的工具全都不翼而飞。工匠们在周围找了很久也没找着,后来是一个放羊汉在洞洼的峭壁上发现了他们的工具。于是有人恍然大悟,这也许是圣灵点化,是他们选错了地址,于是工匠们就在找到工具的地方开工修造螺蛳洞。据说当时在悬崖峭壁上凿洞难度大、险情多,但是托圣灵的保佑,工匠们得心应手,工期比预计的提前了很多,一个硕大的螺蛳洞呈现在世人面前。
(2)巨松存留的传说
文革期间,洞洼寺庙被毁,为什么四棵巨松得以存留呢?这要从一则神话故事说起,据说当时寺庙被毁,有人建议把古松树也砍掉,于是就有人拿着斧头、大锯去砍伐古松树,当他们用锯刚锯开树皮,锯树人隐约看到从锯缝里流出鲜血,锯树人见此,吓得满头冷汗、拔腿就跑、逢人就告,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打砍树的主意。所以,参天巨松得以存留至今。
(3)重修螺蛳洞的故事
2010年春天,为修复文化古迹螺蛳洞,怀道乡政府成立了螺蛳洞修复筹建委员会,当时在修建螺蛳洞问题上出现了俩种不同意见,一方认为先修山顶洞内的塑像,一方认为先建山下的寺庙。正当俩方意见争执不下时,忽一日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声巨响,一棵存留几百年的巨松被大风吹倒在将要修建寺庙哦地方。当时人们迷惑不解,留存几百年的巨松,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也未曾被吹倒,而偏偏在此时此刻被风吹倒,村里的老者讲这也许是圣灵再次点化。于是经过再三商讨,最后统一意见,还是先修复山顶的螺蛳洞。经过多方筹措资金,2010年六月,螺蛳洞修复一新。于六月二十四开光面世。
3、《重修螺蛳洞碑记》
螺蛳洞,位于宁武县怀道乡黄松沟村西北洼地径深处依山耸立的峭壁上,隔壁有一石凿岩洞相伴,再左侧有一天热洞穴,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枯,洞下开阔地曾有古寺庙一处,如今仅存四棵参天巨松,螺蛳洞为宁武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石窟建筑,与其相应的洞洼古庙会,曾人马云集,繁华鼎盛,波及周边宁武、静乐、原平三县群众,千年古洞,辉煌壮观,福泽百姓,流传久远,只可惜,经时代变迁,岁月沧桑,千年古刹,惨遭损毁,为抢救历史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怀道乡党委、政府、副县长弓凤英、忻州商校校长安俊俊等领导同志闻之开光之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慷慨解囊,以表庆贺,值此,欣撰此文,是为志念!
怀道乡螺蛳洞重修筹建领导组 公元二零一零年十月
五 黄松沟村弓氏来源居住在黄松沟村的弓氏有俩大家族,也可称作俩股,一股来自宁武县东马坊乡柳子墕村,另一股河底弓氏来源有待考证。
据太原弓耀文先生所著《原平张村弓氏族谱》记载,我们的祖先也是来自洪洞大槐树,“唐初贞观大移民之前,原居洪洞圪针沟之弓姓先祖兄弟二人北迁,一个落户寿阳,一个落户静乐,各自繁衍生息”。黄松沟弓姓就是来自静乐县柳子墕(现在柳子墕属宁武县)。
据本村老辈们讲,我们的家谱在柳子墕村,本族祖先弓 于 年,由柳子墕迁到黄松沟村,弓 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羊娃、次子银娃、三子五娃、其中次子银娃18 岁亡,无妻嗣。长子羊娃与三子五娃各自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根深叶茂。至今已有八世。
六 黄松沟村历届弓氏村官弓反兵:2002年~2005年任黄松沟村会计
2005年~2008年任黄松沟村支书、主任
弓英林:2008年~2011年任黄松沟村支书、主任
弓宏志:2011年~2014年任黄松沟村支书、主任
七 本族坟茔1、军条背
军条背 位于黄松沟村南梁山下,座南朝北,与黄松沟村相对。
藏于此地的成员有
2、后沙地
后沙地位于黄松沟村北面的螺蛳沟,座西朝东。莹地前有一条小河由北向南流过。
藏于此地的成员有
二世祖弓五娃藏于此,立主。
三世祖-弓金科、弓二科、弓三季、弓龙四、弓佩琳(金全)、
四世祖-弓三好、弓海银、弓鱼栓、弓凤元
3、黄华沟
黄华沟位于黄松沟村南面,座东朝西。
藏于此地的成员有
四世祖-弓凤鸣、立主
八 族规·家 训
治国需有国策,治家应有家规。族规家训是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族人和家人,启迪后人维护族群家庭团结和睦,教育家族成员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所有弓氏族人应该以尊祖敬宗、睦族兴族为宗旨,进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
1、 秉承祖宗遗训,继续大力提倡尊祖敬宗、穆族兴族,诚实守信、与时俱进。所有弓氏族人,“无论你富贵贫贱,都要有咱弓家尊严;不管你官高位显,都不忘咱弓氏祖先。
2、 自立自主,光明磊落,贫贱不移、矢志不渝,绝不能仰人鼻息、傍人门户,好逸恶劳、辱门败户。
3、 遵纪守法、礼义廉耻,乐善好施,睦邻友好,家庭和睦。
4、 本族成员应以身示范,合乎礼教,忠孝节义,孝敬赡养老人,尊敬长辈,教育子女,勤奋上进,知书达理,报国尽忠。
5、 饮水思源、寻根问祖,百善孝当先,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以不修,望弓氏后人秉承祖宗遗训,敬重修谱事宜,约定每十年周期续谱一次,不得中断。
6、 遵祖宗遗规,为保证弓氏健康繁衍,杜绝近亲结婚,直系亲属五世之内的男女禁止通婚。
7、 弓氏家族成员的婚礼应该坚持汉人的婚礼习俗,若伴侣来自少数民族或合法宗教的则不受此限制。
8、 弓氏家族父母所生子女从父姓,若从母姓、自行改姓或随继父姓,即视为与本族脱离关系,后谱不再记载。
9、 外姓子女随母嫁入本族或过继到本族的,如果改姓弓姓,则应视为本族成员写入家谱。
10、关于墓地问题,按老祖宗的习惯做法,本族各支系族人的长者在百年之后可以自由选择风水宝地入土为安。
11、关于祠堂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本族在黄松沟村从未建造过祠堂,提倡弓氏后裔有实力、有能力的族人共同修建弓氏祠堂,光宗耀祖、显亲扬名。
12、为寻根祭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本家谱要妥善保管、永不失传,使之成为增强弓氏家族凝聚力的纽带,成为弓氏家族繁衍变迁的历史图籍。让弓氏后人饮水有源、寻根有谱。
分享按钮>>百川集团召开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
>>【弓氏网新闻】内蒙弓氏活动及以弓那澜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