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名人楷模】书法家弓超
- 中华弓氏网 2014年8月21日 云居整理
1956年2月生于长春市,祖籍山西沁源县。现工作在北京市工商联任宣传部长,大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委党校艺术专业兼职教授,北京书法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职教授。书法工楷书、行书、章草,尤善魏碑。
探索书法源头的人
——记著名书法家弓超
黄振中
二百多万字容量的十六本书法教材和光盘,随着其亲手书写的电影片名《大荒野》镜头画面的推出,一个英俊而颇有学者风度的书法家——弓超向我们走来。他给人民大会堂书写的《春江花月夜》涌动着书法春潮,而所获的联合国世界和平美术大展银奖,则推开了世界艺术的大门,成为精神和艺术的新座标。著名作家浩然称:“我看他的字线条朴实、凝重,结构端庄稳健,书法的神采是古朴、遒劲的。有的字质朴苍劲,有的字研美灵动,表现出了传统艺术所特有的美感。”难道弓超的笔耕会成为浩然笔下的新的“金光大道”吗?!
古今艺术的交融
做过秘书工作的弓超,很早就与书法结缘,书法成为他的爱好、追求、寄托和理想,甚至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二十多年前,他就开始练写魏碑。写《郑文公》、《张猛龙》、《崔敬邕》等十几种北魏碑版,长期坚持不懈地临池摹帖。弓超说,康有为讲过:“临百碑而自成一体。”也许受其影响,他把眼光由京城扩展到各地,从山东掖县的碑刻到河南洛阳的刻石,都在其视线之内。
继而他又将笔锋向楷书、行书、草书延伸。他从晋人二王法帖入手,写《兰亭》,临《圣教》,追唐人怀素、孙过庭,同时还偏爱宋四家,潜心研习苏、黄、米、蔡。在他的书法集子里编印的临书之作有:商周的金文大篆、汉代的碑隶、北魏的名碑等等。既有专精,又有博涉。他将篆、隶、楷、行相互借鉴,加以融汇。其行书作品中就有许多魏碑的笔法和意韵。
弓超的书法,还是名篇佳句的聚合。牵手唐诗宋词,让历代文人接力。他把阅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史学著作尽情展示在书法上,其情感也流露在笔墨间,丰厚的书法内容,提升了艺术创作的品位和审美意识。翻开其作品集,有岳飞词《满江红》、范仲淹词《苏幕遮》、李白诗《独坐敬亭山》、王昌龄《出塞》、苏东坡《春江晓景》等等。可谓古今诗词的汇合。
寻源头攻章草
一个在书法上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似乎可以得到一种满足,可以躺在成绩簿上歇脚,或者进行商业运作,换取丰厚的收入。快餐文化的怪圈加速了短视行为的进程。然而,弓超就象他的名字一样,超越自我。他远离城市的喧嚣,拒绝利益的诱惑,溯源求本,寻求书法的真谛,向书法的源头进发。他翻阅大量的古籍,穿越历史的隧道,追求梦境的世界。他终于来到源头开始研习章草。
古书是这样表述章草的;史游即章草之祖。汉章帝魏文帝曾下诏,要求以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章草的特点是: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婉若回鸾,摄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弓超找到源头后,便全身心地投入临帖中,从形似神似到精熟。他废寝忘食地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攀登,每一个字都成为攀登的足迹。他迷恋了8年,奋战了8年。8年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攻章草也可称之为文化的苦旅。
他潜心研究章草,体会诸多。古人讲的“目末寓章草,落笔多荒唐”已成为其座右铭。他把所写的章草四条屏:曹植《洛神赋》,高高挂起,成为寻求源头的硕果。
应该说章草是知难而进的路标。在攀越的历程里,创新一直与他相伴。在熟练掌握章草的风格写法后,又将其融入行草中,使其更赋有时代的气势。当古朴高雅的章草同行草的韵味气息结合时,一个格调高雅、古朴自然、毫无做作之感的字体便活现在眼前。这就是创新,是书法的创新。2005年,他的章草作品获得首届北京电视书法大奖赛一等奖。他的耕耘结出了硕果。
万卷诗书润墨池
书法是才智的体现,古往今来万千事例无不佐证这一论点。盖胸中渊著,流笔下精品。苏东坡书法笔墨之间洋溢着浓厚的学问。弓超同样以勤于攻读,博学多才来浸润墨池。他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在区委当过秘书,在市委研究室从事过专职写作工作。当过北京市顾问委员会主任王宪的秘书。弓超好学而且勤奋。七十年代他在文学写作方面下过一番苦功,写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1979年在文学杂志上登出的第一篇作品是经著名作家萧乾同志推荐发表的。在市委机关工作期间,他写过不少东西,尤其是他主编的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王宪同志回忆录《京郊情》一书,在20多万字的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回顾了北京郊区农业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部反映纪录北京农业工作的难得史料。那些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彰显了他的才气,也映衬着书法的成就。饱学可使书法脱俗过人、超绝。正如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人们仿佛看到弓超的墨池边有万卷诗书相伴。
当他的墨宝在电影屏幕上展现时,这支运作自如的笔欣起了又一股巨澜。弓超的名气也被影视界注目。电影《大荒野》的后期制作即将完成,为了让整部片子有一个完美的展现,投资人韩骏三顾茅庐邀请弓超为电影题写片名。一向办事严谨的弓超详细询问了剧情,细细揣摩字的结构。他以字的神韵,展示这部大片的魅力。
倾情培育书法热土
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又是文明的载体,是陶冶情操,促进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知识的探索,文化的修养。正因为如此,弓超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学书法,分享中华文明的“奶酪”。于是他走向讲坛,向爱好书法者讲课,并被聘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艺术专业兼职教授、北京书法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备课认真,讲课生动,边讲边写,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书法技艺,吸引所有学员的眼球。
听弓超讲课,是艺术的享受,也是人生的启蒙。他从艺术、哲学、史学多层面地讲解学习书法的意义,讲书法的微观和宏观,以及书法的互补性等。他鲜活了书法的内涵,深化了书法的认识。有几段听课笔记颇为精彩。他说,学书法要讲究元素,吸取艺术的养分,打下坚实的底子,吸取养分越多,元素就越多,渐渐就运用自如,气息贯通,流畅自然,千姿百态。又说:“写好字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去把握。宏观要追根求源,微观是打基础。”他认为,字可以互补,秀美的不足,可以用古朴来弥补。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达到最佳境界。学员们感到听课是精神聚餐,是难得的熏陶,也是心灵的沟通。
在传播书法的过程中,弓超感到教室的天地狭小,听课的人数有限,而书的传播则可以弥补教学的缺陷。于是他挤出所有的业余时间写书,并一发不可收拾,多家出版社的约稿,使他在5年里一写就是16本。这其中有《魏碑楷书教程》、《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结构与笔法》、《唐宋诗行草书写法》等。他的书在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琉璃厂等地很是畅销,有的书上市3个月就再版。每本书都是他学习书法、体会文化的心路的历程,每本书都是营养的输出,培育着中国书法教学热土。
1956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弓超正当年,他的书法才华在“井喷”。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奉献给人民。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弓氏名人楷模】画家 弓权
>>【何氏网新闻】自古何韩“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