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网新闻】弓氏首届二次会议弓春怀的发言

    中华弓氏网 2014年10月12日 弓春怀


探源研讨传承优秀文化

敦亲睦族促进弓氏发展

——中华弓氏一届二次联谊会暨弓氏探源研讨会上的发言


弓春怀

(2014年10月3日)

各位宗亲、来宾、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三晋大地、弓氏故里、美丽张村!

     我是弓春怀,笔名、网名玉宇凭栏,山西原平张村人,七岁随父亲离开故土,十八岁参加工作,先后在原化集团工作20年,晋煤集团工作10年。30年来,受父亲弓发明先生启蒙与熏陶,业余时间一直从事家族文化事业的研究和传播,从未间断。特别是今年三月三郑州弓寨参加弓氏联谊成立大会及拜祖活动以来,与国保、玉虎会长及各省分会宗亲相识后,深深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决心用一生的时间从事家族文化研究,为中华弓氏家族的发展繁荣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本人先后发表和牵头编撰了《原平张村弓氏家谱》、《弓姓起源与迁徙分布》、《弓氏家族研究与原平张村》、《张村史话和张村新篇》、《中华弓氏联谊会文化手册》等书籍,亲自创办了“中华弓氏网站”。作为在外工作多年的弓族游子,最大的感受:一个是无论走在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弓姓的子弟,弓姓的荣誉得失永远与自己息息相关;另一个是不管走到哪里,永远要记住原平张村是自己的根,张村的发展繁荣时时牵动着自己的心。

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弓氏家族的研究者和推动者,为了更多的普及弓氏的发展研究成果,我主要讲五个方面内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弓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弓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归纳起来有四大渊源:

第一类出自姬姓,有两个分支。一是源出黄帝之子少昊的儿子挥,因制造弓箭被赐封于“张”这个地方,其后代遂为弓氏和张氏(天下弓、张是一家的由来)。二是春秋时期鲁国大臣公孙婴齐,曾随国君攻打宋国、郑国,立有大功,受封世代为鲁国大夫。公孙婴齐的孙子叔弓的后代便以祖字为姓,遂成弓姓。

      第二类系出官位。古代历史上有官吏叫“弓人”,商、周时期有官吏叫“弓父”,南北朝时期北周有官吏叫“弓工中士”,唐朝时期有官吏叫“弓箭库使”,这些官职的后代中都以官为姓,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

      第三类系出他族,古代历史上形成的复姓,后来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如: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弓仲玉、弓仲通、弓如叔都。

      第四类系出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历史上弓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有着互有基因的流动。如:满族、赫哲族、蒙古族、朝鲜族,部分姓氏多冠汉姓译音演化而成。

      总的来讲,由于弓挥带有神话色彩,在真实的考证中,我们基本确定为弓姓出自公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孙婴齐的孙子叔弓为我们汉族的弓氏先祖。

二、弓氏的迁徙分布和民族特征

      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总数在20-30万人。目前,弓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3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第224位;在《百姓源》排序第429位;在台湾省排名第687位。

      当代弓姓虽然人少,但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姓氏,有着较广的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内蒙古、江苏、东北、四川、福建、广东、北京、天津、台湾等地。 在今天的满族、蒙古族、赫哲族中均有弓姓。另在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也有密姓,在日本且有一个大的弓姓,姓源当另有所出,需不断了解和考证。

      我们弓族的特征多而有序,流派清晰。其发展的过程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主要表现在:

1、弓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弓挥,始祖叔弓外,出现了秦末大臣弓征、西汉大臣弓林、东汉名将弓里戍、三国将领弓遵、晋朝神射手弓工妻、十六国上党郡公弓蚝、后高丽国王弓裔、唐状元大诗人弓嗣初、国民党将领弓富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弓仲韬等著名的历史人物。

2、弓姓与弓箭、计量衡器、弓弩武器制作、弓箭库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战争、武器制造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计量、礼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弓姓是由汉族和蒙古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以长江为界,弓姓分布北方多于南方,故弓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流源的北方姓氏。

5、弓姓分布广,除上述各省市区以外,辐射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随着改革开放,祖国强盛,社会的发展变迁,今天的弓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

弓姓上千年来的生存、发展和演变过程而证实,弓姓是一个乐观开放、团结奋进、广结地缘的族姓,是一个充满朝气、蓬勃向上、求实创新的大家庭。

三、张村为什么是“弓姓”的聚集地

      张村,隶属今原平市新原乡,正南方向,有一龙状起伏丘陵,南北走向绵延十余华里,村人称为南梁。村东北冀家玮,属古文化遗址。为东周赵武灵王时期繁荣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与隔河峙峪为赵国当时人口最大的聚集区。

      冀家玮即万家庄一个部落。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明称帝,徐达派部下付友德攻击鞑靼贺宗哲至崞县,火烧万家庄而纵兵攻城。战后的万家庄尽为废墟,洪武下令建村堡、安居所。其张姓八户三十余口因战火、环境而避湿就燥,西迁建起张村(后一段时期称张围堡)。迁址后,原冀家玮旧址即为荒凉,直到万历年间就变成了坟茔。

      明洪武十七年,弓姓由静乐县柳子堰村迁来。宣德七年,鞑靼首领也吉进犯代州,攻至崞山。张村弓旺率弓氏族人手推军粮四十担。因助军有功,奉圣旨授南梁地三扇十顷,世代耕种不纳粮。清康熙二十二年,原平发生大地震,张村震声如雷、惨绝空前。张姓全部搬迁,弓姓留守居多并族人重建家园。为铭记大震,弓姓村民于乾隆年间植清杨两株于广场正中,两树对称耸拔,历经四百余载风雨战火,仍生存至今,根叶繁茂。

      历史变迁,岁月更替。若干年来,张村中各姓动迁出入频繁,然弓姓一族生生不息,成为望族,占全村总人口80%之多。

      张村浴火沧桑的前世今生,概因史海浩瀚、典籍失缺,难以全面复原,如实勾陈,一些历史已成为恒古之谜。但作为新时代、新世纪的张村人,弓氏将有责任、有信心将历史的断弦重续,让张村史话得以流芳百世,成为世纪美谈。

      通过族中长老口口相传,碑记谱传,张村人物芸芸众生,主要代表有:明朝宣德七年助军粮有功,朝廷赐封恩官的弓旺;明朝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的弓子坚;并州府知府弓成;清末进士、阎锡山山西政府议员弓寿岩;雁北军分区司令员弓济世;原平市委常务副书记、定襄县县长弓升高;原平人大主任弓钦等。

四、关于“中华弓氏网站”建设

     河南三月三联谊活动归来,亲身感受到我们弓氏族人团结的气氛和亲情的凝聚,对弓氏传统文化的渴求和时代文化的憧憬,更加激发了我对弓氏事业的追求。全国的弓氏大多是从QQ和网络联系起来的,如何能够使这一途径更加快捷有效,使弓氏的文化传承得到更好的发扬和推广,成为我苦苦冥想的课题。通过网络互动与调研,与国际著名姓氏研究家,中华姓氏促进会会长,深圳中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房恒贵先生联系,并通过诚恳敬业的态度和为族人素质提升的担当取得了“中华姓氏促进会”的信任与支持,创办了“中华弓氏门户网站”。

     在总会的指导下,在弓秀定先生的通力合作下,中华弓氏门户网站至6月5日创办以来,逐渐受到族人和众多网友的青睐,通过开办弓氏新闻、弓氏源流、弓氏人物等十余个栏目,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信息量全面升级扩容,点击率得到有效提升。网站排名由创办初期的760名提升到目前的170名。这次会议后,通过总会机构的健全,部门职责的明确,各分会、支会的组建,弓氏网站将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起网络通讯组织和通讯员队伍,通过“弓氏企业、弓氏家谱、弓氏论坛”等栏目更大发挥作用,使“中华弓氏门户网站”真正成为弓氏家族的连心桥、广播站和电视台。

五、《中华弓氏文化手册》的发行与推广

    《弓氏文化手册》是中华弓氏联谊会创建以来第一本联谊会指导用书。期间,编委会在国保会长的指导下历时两月,数易其稿,广泛征集意见,形成了弓氏精神文化的象征。其《章程》的修订和“1221工程”运行方略顶层设计,为“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两个实体,融合两种文化,实现一个族梦”指明了方向。弓氏精神、宗旨、方针、目标和组织机构、文化理念、行为准则的提出,成为弓氏族人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弓姓概述、弓氏渊源、弓族特征、弓姓分布,我们翻阅和考证了大量资料、书籍、碑刻,为广大族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分布和发展,探源弓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加强联络沟通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凝聚力。视觉识别系统,族徽、族旗、族歌,凝聚起实现“中华弓氏梦”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弓氏》手册的发行和推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自信、发展共识、引领保证。

       各位宗亲:时间有限,激情无限,友情永远。

让我们时刻铭记:

是弓字把我们紧紧相连;

是弓字传承了岁岁年年;

是弓字使我们血脉绵延;

是弓字使我们薪火相传。

为了咱弓家的尊严;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谢谢大家!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殷氏网新闻】将殷商两网管理权限全部移交给殷网根宗亲的公告
>>【弓氏网新闻】弓氏首届二次会议弓秀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