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侯氏——明代侯氏人物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3日 侯尚培录
第一节 政军界侯氏
侯元善——太祖克太平,以思颜居幕府。及定集庆,置江南行中书省,太祖总省事,以李善长及思颜为参议。同时所设省中官李梦庚、郭景祥、侯元善、杨元杲、陶安、阮弘道、孔克仁、王恺、栾凤、夏煜等数十人。而思颜独与善长并授参议,其任较诸人为重。已,建大都督府,以思颜兼参军事。太祖尝视事东阁,天暑,汗沾衣。左右更以衣进,皆数经浣濯者。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惟愿终始如一。”太祖嘉其直,赐之币。他日又进曰:“句容虎为害,既捕获,宜除之,今豢养。明政府建立,侯元善为参知政事。
侯 泰——明初刑部尚书者侯泰,字顺怀,南和人。以荐举起家。建文初,仕至尚书。燕王举兵,力主抗御之策。尝督饷于济宁、淮安。京师不守,行至高邮,被执下狱,与弟敬祖,子,俱被杀。
侯 端——(生卒年不详),字敬壮,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授金山卫指挥司同知。他修城壕,整器械,训练士兵,提高战斗力。为人武艺高强,勇力过人,曾徒手杀虎。永乐十六年,倭寇入侵金山卫,他与守将郄清分兵迎敌。郄清出南门,全军覆没,倭寇入城后即断桥。他引军至东门受阻,至西门,桥亦断,仰天叹道:城已破,我活着何用?遂跃马过壕,与敌巷战,身上多处中箭。倭惊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将所掠布匹横于街欲将其生擒,他左剑挑布,右剑断之。适逢施义军至,即于杨家团招集散兵百人,持草束推火炮,至海滩将倭寇船尽行烧毁,倭寇无路可退,遂大败。
侯 显——《明史》卷三○四有传,然阙其年里,其生平事迹,大致在十五世纪前期,明代永乐、宣德间,起先为司礼少监,后以出使之功迁司礼监太监。
明代宦官,自靖难之役,始掌出使,监军、专征、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侯显同郑和一样,以出使闻名。《明史•侯显传》云:“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在明代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交往中,侯显的出使活动尤其值得注意。就其当时的影响而言,仅次于七下南洋的郑和。故《明史》本传称“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见于记载的侯显的第一次出使活动是永乐元年出使西藏地区。
西藏地区自明初洪武间归服明朝中央政府以来,与中原内地的关系日渐密切。中央王朝频繁地派出政府使团,深入藏地,执行各种使命。其中扶植和利用藏地喇嘛教,敕封各级僧人,确定朝贡制度,既为一项重要内容。永乐元年二月,当时还作司礼少监的侯显,受成祖朱棣之命,选壮士健马护行,率政府使团使藏,赍书币征召乌斯藏高僧哈立麻。《太宗实录》卷十七载:
遣司礼监少监侯显赍书、币往乌斯藏,征尚师哈立麻。盖上在藩邸时,素间其道行卓异。至是遣人征之。
哈立麻,即噶玛,名得银协巴,是西藏喇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明成祖邀他来京,根本的原因还是考虑到这位佛教领袖对藏族地区的影响,“因通迤西诸番”。
侯显此行数千里,历尽艰辛,至永乐四年十二月,始与哈立麻同来北京。《太宗实录》卷六二云:
遣驸马都尉沐昕迎尚师哈立麻。先是,命中官侯显等往乌斯藏征哈立麻。至是,显遣人驰奏已入境,故遣昕迎之。
明成祖在奉天殿延见哈立麻,听其说法,赏赍优渥,仪仗鞍马什器多用金银为之,道路煊赫,后敕封为如来大宝法王,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而侯显也因奉使功劳,升为司礼监太监。
侯显在完成这项使命后,参加了郑和的第二次、第三次下西洋。无疑开阔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与域外交往的知识和才干。
永乐十一年二月,明成祖派侯显出使尼泊尔。《太宗实录》卷一三七载:
遣太监侯显赍敕赐尼八利国王沙地新葛、地涌塔王可般锦绮。
侯显此行的道路,《明实录》不载,但尼泊尔毗邻卫戴,侯显又有往返汉藏地区的经历,很可能侯显是通过卫藏地区进入尼泊尔的。侯显的奉使取得很好的成果,“尼八刺王沙地新葛遣使随显入朝,表贡方物。诏封国王,赐诰印。”(《明史•侯显传》)
永乐十三年七月,成祖又“遣太监侯显等使榜葛剌诸番国,赐国王绒锦、金织文绮,绫绢等物。”(《明太宗实录》卷一六六)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国国,《明史》称“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此前与明政府并无联系。通过侯显的出使通问,“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明史•侯显传》)侯显去榜葛剌是率舟师出行的,据说受到当地国王极隆重、友好的接待。当侯显率船队到达察地港时,国王选派了一千多人到港口远迎,然后又用大象接载到皇宫,由国王赛佛丁亲自主持欢迎仪式,双方互赠礼物,盛宴款待侯显及其使团。
侯显的出使,使明政府与榜葛剌等国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甚至当榜葛剌与邻国发生纠纷时,榜葛剌都请求明政府调解。“榜葛剌之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剌。赛佛丁告于朝。”(《明史•侯显传》)于是,明政府再次以侯显为使者,代表明政府斡旋调解。《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九永乐十八年九月乙亥条载:遣中官侯显等使沼纳朴儿国。时榜葛剌国王言沼纳朴儿国王亦卜剌金数以兵扰其境,故遣显等赍勅谕之,俾相辑睦,各保境土,因赐之彩币,并赐所过金刚宝座之地酋长彩币。
侯显不辱使命,终于使沼纳朴儿国“罢兵”。这固然表现了明朝政府在南亚诸国中的威望,但与侯显的才干也是分不开的。侯显末一次的出使已到了宣宗时:宣德二年四月辛酉遣太监侯显赍诏剌往乌斯藏等处谕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剌思八监藏巴藏卜、必里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吉监藏、灵藏赞善王喃葛监藏、尼八利国王沙地新葛,地涌塔王子可般、辅教王喃葛列思巴罗葛啰监藏巴藏卜等,各赐之绒锦、纻丝有差。(《明宣宗实录》卷二七)
此行自然是通过西藏去尼八剌等国的,但主要还是在西藏地区。这很像是一次中央大员对西藏地区的视察活动,为此,明政府“以遣太监侯显往乌斯藏、尼八剌等处抚谕给赐,遣人赍诏谕都督佥事刘昭,领指挥后广等原调洮州等六卫官军护送出境。仍勅川卜、川藏、陇答、罕东、灵藏、上笼卜、下笼卜、管牒、上邛部、下邛部、乌斯藏怕木竹巴、必里工瓦等处及万户、寨官、大小头目、军民人等,给道里费,且遣人防护。”(同上)侯显的出使和视察整整经历了二年,宣德四年四月才返回京城。《宣宗实录》卷五三说:
太监侯显等归自乌斯藏,以乌斯藏所遣剌麻僧人入见。命行在礼部供给如例。其留止河州者,勅都督同知刘昭如例给之。
不久,侯显上奏皇帝,在谈到他这次的经历时说:“先使乌斯藏,至邛部之地,遇贼劫掠官军牛马,随行官军与贼对故,有勇敢当先者,有齐力向前者,有擒贼者,有斩贼首级者,有阵亡者,通四百六十余人,悉具名闻,”上命行在兵部:擒贼及斩首与当先者,皆升一级;齐力向前者,加赐赍;阵亡者,升用(其子),仍恤其家。(《宣宗实录》卷六二)
仅立功及阵亡官兵具名的就有四百六十余人,可见侯显此次所率使团的规模是相当大的。翻检《明实录》,除了正德年间使藏地的司礼监太监刘允所率使团外,侯显使团就是明政府派往藏地的最大使团了。
侯显的使藏,无疑加强了藏族地区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对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有积极作用的。正因为如此,侯显在藏族地区是很有影响的。直到清代末年,洮州(今甘肃临潭)园成寺藏族世袭僧正家族,仍奉侯显为始祖,来追记他们的世系。此说虽系荒谬,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这位汉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的怀念。
读《明史•侯显传》,常觉失于太简,语焉不详。对这位“劳绩与郑和亚”的友好使者的生平经历,总感知之甚少。故爬梳捘散,草为《事辑》一篇。互补阙辑佚,期以他日了。
侯观——公讳观,字士宾,姓侯氏,其先山东诸城人,永乐初,曾祖讳文质,以闾右徙实畿内,遂占籍雄县;祖讳林,王府库大使,俱赠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曾祖妣柳,祖妣王俱赠夫人。父讳瓒,南京工部尚书,进阶荣禄大夫,母王氏赠夫人。公以成化十三年举乡荐,明年第进士,试政户部,又明年授河南登封令,勤恤民,隐□剔,宿弊邑。有豪猾武断乡曲,父子济恶人以虎目之。公廉得其情置之法,积害顿除。十八年大旱,继以瘟疫,公祷于中岳,愿以身赎移,时雷电交作,大雨如注,病者以起,岁亦大熟。二十年复旱,流离饿莩,枕籍道途,公发仓赈贷,老羸不能支者?粥食之,赖以不死者甚众,部使者交荐之,以治行异等征,时荣禄公?兵部侍郎例,不得任御史,乃授户部主事。弘治二年,淮徐大?,奉命往问百姓疾苦,奏免其租税有差,丁母忧服阕,复除旧官。九年升员外郎,进郎中,十四年行河督漕运,令严而信,领运者皆如期而至,尚书周文端公器之。云南司缺郎中,荐公自江西司调补其处,葢云南司属京府事,倍他司故也,部中章奏,多以委之。十八年,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既之任念,荣禄公年老留京师,疏乞终养,荣禄公乐之,比卒,哀毁益甚。正德五年,改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寻晋本寺卿。七年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京通仓场,明年理部事,又明年虏入宣府、大同二边。十一年,盗起畿内,皆命公兼左佥都御史理军饷,有白金文绮之赐,转左侍郎。武宗北巡应州之役,复兼宪职,随军给饷,班师赐飞鱼衣三袭,荫一子世官。十四年升尚书,仍总仓场。疏请裁冗食,停工役,以实京储,下廷臣集议,咸是公言。谓宜即令,台谏查革不报,今上御极,乞休致仕,温旨留之。四上乃得请令,有司给廪月三石,舆隶岁四人。公感泣!谓其子孙曰: 主上之恩厚矣,吾无以报,汝曹勉之,既退,杜门谢客,终日端坐,阅书史,闻亲友至,则饮酒数行与,与如也久之,归雄县,得疾不起,时嘉靖壬午九月十七日也。讣闻,上悼之,赠太子少保,命礼部谕祭者,再工部治茔域,我朝人才之盛,远出前代,百五十余年来,父子官尚书者,才七家,公其一也,亦可谓世家也巳!
侯 保——赞皇人。由国子生历知襄城、赣榆、博兴三县,有善政。交址初设府县,择人抚绥,以保知交州府,迁右参政。永乐十八年,黎利反,保以黄江要害,筑堡守之。贼至,力拒数月,出战,不胜死。
侯 琎——字廷玉。泽州人。少慷慨有志节。登宣德二年进士,授行人。 乌撒、乌蒙土官以争地相仇杀,诏遣琎及同官章聪谕解之,正其疆理而还。副侍郎章敞使交址,关门卑,前驱伛而入,琎叱曰:“此狗窦耳,奈何辱天使!”交人为毁关,乃入。及归,馈遗无所受。迁兵部主事。
正统初,从尚书柴车等出铁门关御阿台有功,进郎中。从王骥征麓川,至金齿。骥自统大军击思任发,而遣琎援大侯州。贼众三万至,督都指挥马让、卢钺击走之。遂由高黎贡山兼程夜行,会大军,压其巢。麓川平,拜礼部右侍郎,参赞云南军务,诏与杨宁二年更代。骥再征麓川。琎以功迁左。九年代还。母忧,起复,寻调兵部。十一年复代宁镇云南。思机发窜孟养,骥复南征。琎与都督张軏分兵进抵金沙江,破之鬼哭山。玺书褒赉。
景泰初,贵州苗韦同烈叛,围新添、平越、清平、兴隆诸卫。命琎总督贵州军务讨之。时副总兵田礼巳解新添、平越围,琎遂遣兵攻败都卢、水西诸贼,贵州道始通。又调云南兵,由乌撒会师,开毕节诸路,檄普安土兵援安南卫,而自率师攻紫塘、弥勒等十余寨。会贼复围平越,回师击退之。遂分哨七盘坡、羊肠河、杨老堡,解清平围,东至重安江,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水西苗阿忽等六族皆自乞归化,诏琎随方处置。
景泰元年八月以劳瘁卒于普定,年五十三。赐祭葬,荫其子锦衣卫世袭千户。
侯廷训——乐清人。与张璁同郡,同举进士,而持论不合。初释褐,即上疏请考孝宗,且言不当私籓邸旧臣,语最切直。除南京礼部主事。嘉靖三年冬,“大礼”定,廷训心非之。私刊所著议礼书,潜寄京师,下诏狱拷讯。子一元,年十三,伏阙讼冤,得释。后起官至漳南佥事。以贪虐,被劾为民。一元举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
侯良柱——字朝石,永宁卫人。天启初,累官四川副总兵。讨奢崇明父子,复遵义城。又与参议赵邦清招降奢寅党安銮。六年五月代李维新为四川总兵官,镇永宁。时崇明败奔水西,与安邦彦合,贵州兵数讨不克。
崇祯二年,总督朱燮元遣贵州总兵许成名复赤水卫,崇明、邦彦以十余万众来争。成名还永宁,贼追之锐甚。良柱偕监军副使刘可训出战小却,成名等来援,贼乃据五峰山桃红坝。越数日,良柱乘贼不备,与副将邓等侵早雾迫之,贼大溃。成名闻山上呼噪声亦出。贼奔鹅项岭,径长而狭,人马不能容。良柱、军至,贼复大败,死者数万人。崇明、邦彦与邦彦党伪都督莫德并授首,俘其党杨作等数千人。积年巨寇平,时称西南奇捷。
四川巡抚张论上其功不及黔将。成名等怒,言邦彦、德乃己部将赵国玺所斩,且崇明犹未死。燮元信之,奏于朝。兵部不能决,赏久不行。御史孙征兰言:“讯俘囚阿痴、杨作等,咸云邦彦即时授首,灼然非黔兵力。”帝即命献俘告庙,传首九边。川中抚按及御史毛羽健皆讼良柱、可训功,诋燮元。燮元疏辩且求去,赏遂格不行。良柱怨燮元,不为用,至与相讦奏,解职侯勘。久之,御史刘宗祥列上功状。七年八月,始录前功,进良柱左都督,世荫锦衣指挥佥事;成名等亦优叙。未几,复为四川总兵官。
八年夏,总督洪承畴大举讨贼,令良柱扼贼入川路。战凤县三江口,斩首三百七十有奇。明年冬,贼犯汉中,瑞王遣使乞师。良柱督兵援,与他将同却贼。十年四月,川中地震者七,地鸣者一,占主兵。贼果入犯,陷南江、通江。帝切责良柱及巡抚王维章。时良柱驻广元,尽召诸地兵九千有奇,分防扼险,止余二千人。贼知其势弱,五月复寇川北。维章告急于朝。会贼转掠他所,良柱乃撤还守隘兵,专守广元。维章以为非计,上章言之。十月,李自成、过天星、混天星等陷宁羌,分三道入寇。良柱急拒战于绵州,众寡不敌,阵亡。贼直逼成都,维章方守保宁,反在外,连失三十余州县。帝大怒,命逮二人下诏狱,犹未知良柱死。狱成,维章遣戍,追夺良柱官。
十三年,良柱子指挥天锡伏阙言:“臣与贼不共戴天。愿捐赀缮甲,选募劲旅及臣父旧将,自当一队,与贼血战,下雪父耻,上报国恩。”帝深嘉之,命授游击,赴嗣昌军立功。已,嗣昌言天锡所将亲丁二百六十人及召募精卒五六百人皆剽悍敢战。帝益嘉之,再增一秩。
侯尧封——紫堤村(今上海县诸翟镇)人,隆庆五年辛未科进士,任刑部主事,改四川道御史,继巡抚福建,终任福建代理布政使,以老告归。
侯震旸——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授行人,升吏科给事中,忤魏忠贤被谪削品秩二级,回归家乡。在吏职八月,上奏章三十余次,刚直之名,惊动四方。崇祯即位时,追封为太常寺少卿。震旸,字得一,嘉定紫堤村(今上海县诸翟镇)人,。祖尧封,监察御史。忤大学士张居正,外转。累官至福建右参政,有廉直声。震旸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行人。
天启初,擢吏科给事中。是时,保姆奉圣夫人客氏方擅宠,与魏忠贤及大学士沈纮相表里,势焰张甚。既遣出宫,熹宗思念流涕,至日旰不御食,遂宣谕复入。震旸疏言:“宫闱禁地,奸珰群小睥睨其侧,内外钩连,借丛炀灶,有不忍言者。王圣宠而煽江京、李闰之奸,赵娆宠而构曹节、皇甫之变。幺么里妇,何堪数昵至尊哉?”不省。
会辽会辽事棘,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相抵牾,兵部尚书张鹤鸣右化贞,议者遂欲移廷弼,与化贞画地任事。震旸逆知其必败,疏言:“事势至此,陛下宜遣问经臣。果能加意训练,则进止迟速不从中制,虽撤抚臣,一以付之,无不可者。如不然,则督其条晰陈奏,以听吏议,摭拾残局,专任化贞。此一说也。不则移廷弼密云,而出本兵为经略。鹤鸣素慷慨自命,与其事败同罪,不若挺身报国。此又一说也。不则遂以经略授化贞,择沈深有谋者代任巡抚,以资后劲。此又一说也。不则直移廷弼于登、莱,终其三方布置之策,与化贞相犄角。此又一说也。若复迁延犹豫,必偾国事。”疏上,方有旨集议,而大清兵已破广宁矣。化贞、廷弼相率入关门,犹数奉温旨,责以戴罪立功。震旸震旸大愤懑,再疏言:“臣言不幸验矣,为今日计,论法不论情。河西未坏以前,举朝所惜者,什七在化贞,今不能为化贞惜也。河西既坏以后,举朝所宽者什九在廷弼,今亦不能为廷弼宽也。策抚臣者,谓宜责令还赴广宁,联属西部。然而廥库已竭,其能赤手效包胥乎?策经臣者,谓宜仍责守关。然所谓守者,将如廷弼前议三十万兵数十万饷,以图后效乎?抑止令率残卒出关外,姑示不杀乎?凡此无一可者。及今不定逃臣之律,残疆其奚赖焉?”其后治失事罪,盖略如震旸疏云。
已已,遂劾大学士沈纮结纳奉圣夫人及诸中官为朋党,具发其构杀故监王安状。忠贤即日传旨谪震旸。震旸陛辞,复上田赋、河渠二议。以逐臣不当建议,再镌二级以归。震旸震旸在垣八月,章奏凡数十上。崇祯初,召复故官,震旸已前卒。因其子主事峒曾请,特赠太常少卿。
方震旸之论客氏也,给事中祁门倪思辉、临川朱钦相疏继之。帝大恚,并贬三官。大学士刘一燝、尚书周嘉谟等交章论救,皆不纳。御史吴县王心一言之尤切,帝怒,贬官如之。心一同官龙溪马鸣起复抗疏谏,且言客氏六不可留。帝议加重谴,用一燝等言,夺俸一年。
先是,元年正月,客氏未出宫,诏给土田二十顷,为护坟香火赀。又诏魏进忠侍卫有功,待陵工告竣,并行叙录。心一抗疏言:“陛下眷念二人,加给土田,明示优录,恐东征将士闻而解体。况梓宫未殡,先念保姆之香火,陵工未成,强入奄侍之勤劳,于理为不顺,于情为失宜。”不报。至是,与思辉、钦相并贬,廷臣请召还者十余疏。皇子生,诏思辉、钦相、心一、鸣起并复故官。钦相钦相寻擢太仆少卿。杨涟既劾魏忠贤,钦相亦抗疏极论。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讨贼杨六、蔡三、钟六等有功。旋以忤忠贤,除名。思辉,崇祯时终南京督储尚书,心一终刑部侍郎,鸣起终南京右都御史。
侯 钺——(约1515--1574),字义甫,别号鹰泉。明佥都御史。金丞相挚之后,东阿镇邢沟村人。魁岸大度,戟髯电目,多智略,有计数,论事侃侃,口若悬河。为人和易可亲,善诙谑,不为崖异。举嘉靖辛丑年(1541)进士,善画人像,曾绘同榜进士300人貌,历久,无人不晓大名。授工部主事。奉命修元恩桥于涿州之南,监修中官上其估百万,钺为尚书指陈其状,乃二十万而足。所用大木费不抵资而中官忠私买大木十余万。钺刺之,直入其家,封其可用者,具状以闻,忠唯唯受命。桥起高峻,石在河下,搬运不便,钺用滑轮起吊,加快进度。一年桥成,晋阶一级。己酉年(1549)升本部郎中,出为山西屯田佥事。庚戌年(1550)升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守宣府,壬子年(1552)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整饬阳和兵备,令大将军仇銮行边,司道皆伏谒,钺扼腕曰:“吾备位方面,终不伏而见”。大将军至,钺逆诸涂,长揖不伏,銮初不悦,已而进与语,纵横指划,旁若无人。銮雅以才略自许,见钺而绌。谓军门曰:“此中狱狱侯君一人”。兵备三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自始仕至开府不盈九年,前后无与比。钺善用兵,又善用火器制胜。会总兵岳懋死,兵部尚书聂豹以为边兵数败,由司农饷不给,欲移过户部以自解。钺主兵视边,豹因讽钺,令自辩。钺曰:“事有不可,吾宁任其咎,不敢为朝廷越大狱”。竟不以户部为解,削藉为民。钺归田里,日与田夫渔夫相乐。年59卒。
侯继高——(生卒不详) 字龙泉,金山卫(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四年(1585)任宁绍参将,督镇两浙海防。翌年春经定海,过沈家门,谒大士于宝陀寺。十六年季春,重游普陀,撰《游补陀洛迦山记》;建玉音亭、御制藏经序碑亭、应制经赞序碑亭于寺旁;植唐吴道子、阎立本所绘两块观音像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十七年仲春,再谒大士,聘屠隆同辑《补陀山志》,其所书“白华山”、“盘陀石”、“海天佛国”,以及在嵊泗枸杞督师海疆时题书“山海奇观”等大型摩崖石刻,苍劲雄奇,四百多年来一直为海山增辉,成为历史文化古迹。“海天佛国”已成为观音道场普陀山之代名词。
玄武山位于中国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北郊,面濒南海,滨于碣石湾,是粤东一处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文物荟萃,驰名于海内外的游览胜地。主要胜迹有元山寺、福星垒塔、古戏台、三台保障、太平石、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自得居、四美亭等。
元山寺有八百六十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 ( 一一二七年 ) , 明武二十七年 ( 一三九四年 ) 改建, 万历五年 ( 一五七七年 ) 由碣石卫总兵侯继高主持扩建。元山寺依山建筑,布局为多单体建筑四合院,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廊庑和僧舍等九十九间,建筑工程结构严谨,重门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传统瓷贴,显得宏伟壮观。寺院、石塔、戏台相襟,是一组聚集着各种结构和雕塑工艺的古建筑群,大大体现中国建筑工人的高度才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是陆丰市规模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并富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
五里碑山岗有一块高9米,宽7.8米的巨石,兀然壁立,中裂一隙,上镌"山海奇观"4个巨掣大字,每字高达1.6米,笔力雄浑苍劲。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浙直总兵都督侯继高所题。下书落款42字:"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字大如拳,为舟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高,明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人,嘉靖(1522~1566)间世袭金山卫指挥使,在抗倭剿寇中着有战功。
侯拱辰——明未附马,万历九年尚寿阳公主,国本议起,拱辰掌宗人府,亦具疏力争。卒赠太傅,谥荣康。 时遣宁国公魏良卿、保定侯梁世勋分别祭告南郊、北郊,驸马侯拱辰祭告太庙,宁晋伯 刘天锡祭告社稷。 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 和韶乐,设而不作。时鼓响后,内阁大臣率文武百官从午门进入,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另外,他还遣宁国公魏良卿、保定侯梁世勋分别祭告南郊、北郊,驸马侯拱辰祭告太庙, 宁晋伯刘天锡祭告社稷。 据说信王在午时来到皇极殿行登基大礼时,突然天雷轰鸣,令在场 朝见的群臣大惊失色,以为是不祥之兆。朱由检自然也不高兴。
侯君擢——关永杰,字人孟,巩昌卫人。世官百户。永杰好读书,每遇忠义事,辄书之壁。状貌奇伟,类世人所绘壮缪侯像。崇祯四年会试入都,与侪辈游壮缪祠。有道士前曰:“昨梦神告:‘吾后人当有登第者,后且继我忠义,可语之。’”永杰愕然,颇自喜。已果登第,授开封推官,强植不阿,民畏爱之。忧归,起官绍兴。迁兵部主事,督师杨嗣昌荐其才,请用之军前,乃擢睢陈兵备佥事,驻陈州。陈故贼冲,岁被蹂躏,永杰日夜为儆备。十五年二月,李自成数十万众来攻,永杰与知州侯君擢、乡官崔泌之、举人王受爵等率士民分堞守。贼遣使说降,斩其头,悬之城上。贼怒,攻破之,永杰格杀数贼,身中乱刃而死。君擢,字际明,成安人,起家举人。城围时,身先士卒,运木石击贼,城濠皆满。后被缚,骂不绝口死。泌之,鹿邑人。进士。知雄县,调清苑,多所建竖。旧令黄宗昌为御史,劾周延儒,延儒属保定知府摭宗昌罪。知府以属泌之,泌之曰:“杀人媚人可乎!”知府愧且怒。会泌之迁户部主事,知府谓其侵陷钱粮三万,不听行。御史行部至,泌之直前与知府角。御史以闻,下狱遣戍,久之释还。至是,遭变,用铁杖毙贼数人,自刭死。守备张鹰扬力战被擒,不屈。受爵亦击杀数贼,大骂。并死之。赠永杰光禄卿,君擢右参议,泌之复故官。受爵,宛平知县。
侯 位——平溪卫(治今贵州玉屏县平溪)人,字世卿,明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三甲一百六十三名)进士,官籍,由江苏无锡知县升兵部主事,历任都御史,操江巡抚,兵部左侍郎,应天都御史。
侯掖川——到了隆庆、万历年间,随着明朝与蒙古族关系的较大改善,将蒙古族正式纳入茶马互市之中,便成为可能。明臣张居正在万历二年(1574年)给甘肃巡抚侯掖川的信中说:“窃以为此地见与番人为市,何独不可与虏为市?前任廖君(指廖逢节——引者注)执泥而不达于事变,其言不可为市,不过推事避患耳,非能为国家忠虑者也”48。在开市之后,张居正一再要求侯掖川用心经营市场,尽量方便互市双方,他说:甘肃开市,“务令事久,边境获安而已。市场似宜稍西,去西宁太远,则启宾兔(俺答之子——引者注)垄断之心;去我边太远,则迂边民交易之路。春市虏马瘦弱,强为之市,终不便也”49。当茶马互市成为明朝与甘肃镇周边各族民众贸易形式之后,便标志着明代西北边疆的日益巩固。
据敬修《文忠公行实》,锁南坚错即阐化王答赖剌麻。敬修以阐化王与达赖喇嘛,并为一人,这是观念的混淆,居正本人对于其中的分别,看得清楚。《明史•西域传》记锁南坚错事,又言“由是中国亦知有活佛,此僧有异术,能服人,诸番莫不从其教。即大宝法王及阐化诸王,亦皆俯首称弟子,自是西方止知奉此僧,诸番王徒拥虚位,不复能施其号令矣。”大致作者认定锁南坚错即达赖喇嘛,亦知其与阐化王为二人。
居正虽知锁南坚错非阐化王,但是对于他在宗教上的地位,似乎不很清楚。他所注意的,只是锁南坚错底政治作用。他和侯东莱说:
虏王乞番僧追贡事,已属本兵议处。渠既系乌思藏一种,自难却谢,但止可照西番阐化诸王例,若欲如北虏贡马,则不可许也。顺义前在宣大,亦曾馈孤以马匹、弓、矢,彼时止托督、抚诸公,以书谢之,量与回答;盖孤职在密迩,义不得与外夷相通。今承寄渠书,亦如宣大例,烦公为孤作一书答之,中间略说渠西行劳苦,既得见佛,宜遵守其训,学好戒杀,竭忠尽力,为朝廷谨守疆场,享寿考太平之福,不宜听后生妄为,自生烦恼。所言番人追贡事,此种僧人,久失朝贡,本当绝之,兹因渠之请乞,特为允许,但止可照西番例,从陕西入贡,若欲如虏王诸部落贡马等项,则不可也;明春可即回巢住牧,自渠行后,西边部落,俱兢兢奉法,惟青把都一种,稍觉参差,以是渠宜早回,约束诸部,坚守约束,以终前功,亦不辜区区数年怀柔抚绥之意也。渠每年赏赐段匹等物,内库俱一一送与孤看过,然后发行,渠安得知之,书中亦可略及此意。外仍希处蟒衣二匹,纻丝二匹,茶百斤,米面下程一分,以犒劳之,见渠书已到也。(书牍十《答甘肃巡抚侯掖川》)
这还是六年年底的事,次年,居正又屡次提起此事:
藏僧求贡事,诚制驭虏酋之一机。承示即入告主上,已荷俞允,其回赐诸物,皆命内库送不谷阅过乃发,圣德柔远之仁,可谓并包无外矣。阐化求封一节,礼部谓彼中见有阐化王,嘉、隆间皆曾入贡,与复封之说相左,恐有诈冒,不得不一行查,可遣使同顺义一人至藏中一查之,当得其要领也。其所遗不谷者,虽不可峻拒,宜奏知圣主而后受之,托掖川公量为酬答,以慰其意。仍希以鄙意传喻顺义,促之早归。建寺一节,似亦可从,俟宣大军门有疏,即为请行。此酋归,则贡市愈坚,而西镇可安枕矣。若将宾兔一枝,携之来归,尤妙,不知彼肯从否?(书牍十一《答贵州巡抚何莱山》按莱山即起鸣,后调山东巡抚。在贵州时无从预闻俺答事,疑标题有误。)
答藏僧锁南坚错遍金纻丝二端、银纻丝二端,此外仍加茶百斤、及细布等物,或再欲从厚,则加一数念珠子。去人不便多费,烦即于抚赏银内处给,可入查盘也。仍乞代为传示,谢其远意。通贡一节,已奏知主上俞允,今且先授禅师之号,后若化虏有功,次第加进,决不吝借。此后中华番虏,合为一家,永享太平,垂名万世矣。其顺义先已传谕,今不审当再谕否?望公以便宜行之。如欲遗以食物,亦即抚赏内处给亦可。(同卷《答甘肃巡抚侯掖川》)
《明史•鞑靼传》称宾兔为俺答之子:“俺答常远处青山,二子:日宾兔,居松山,直兰州之北;日丙兔,居西海,直河州之西;并求互市,多桀骜,俺答谕之,亦渐驯。”俺答诸子,自黄台吉以下,凡有数人:在西边的只有宾兔、丙兔。居正底计划,要俺答把宾兔带到宣大塞外,甘肃便可得到暂时的安宁。总之,对付锁南坚错,无论何如,居正底目光,始终落在鞑靼身上。七年他又说起:
藏僧通贡授官给赏事,前启已悉,僧衣图书等项,俱付差人费上矣。俺酋折北于西伐,从此能卷锐以俟再举,策之上也。乃逞忿报复,以致部众离心,势穷力蹙,必致一败涂地而后已,此天将亡虏之征也。请和西番,断不可许。回巢建寺一节,亦只可量助物料,工完,赐以名额。岂有堂堂天朝特为建寺而劝之回巢者乎?凡此皆挟中国以为重,而示威于瓦刺,不可从也。自今劝令回巢之言,亦不必太急。彼既丧败,势不得归,然亦必归。今在西海,不免为贵镇扰,公且耐烦处之。抚赏费用,已属本兵议处,谅彼亦自不能久也。(同卷《答甘肃巡抚侯掖川》)
侯世禄——榆林人。由世职累官凉州副总兵。辽事亟,诏擢总兵官,提兵赴援。世禄勇敢精悍,为经略熊廷弼所知。及袁应泰代廷弼,亦倚任之。天启元年,应泰议复抚顺、清河。以世禄及姜弼、梁仲善各将兵一万驻清河。未行,辽阳破,仲善阵亡,世禄、弼俱负重伤,溃围出。世禄以伤重,命立功自效。寻用为固原总兵官。六年以军政拾遗罢。明年,宁、锦告警,命率家丁赴关听调。旋命出守前屯,甫至,令以故官镇山海。崇祯元年,移镇宣府。明年冬,京师戒严,率师入卫。兵再溃,世禄被创。部卒剽民间,奔还镇。事闻,当重坐,以勤王先至,减死戍边。九年八月,京师被兵。率子弟从军,叙功免戍,还籍。廷臣多推荐,卒不复用。十六年,李自成围榆林,世禄与子拱极固守新添门。城陷,父子被执,俱不屈死。
侯拱极——侯世禄子,历官参将,常从总兵尤世禄破贼河曲有功。九年冬,任山海总兵官,寻谢病归。后以廷臣荐,应诏入都,与王洪、王世钦、尤世威召对中左门,未用遣归。卒与父同死。
侯 恂——(1590—1659),字若谷,号六真,太常卿侯执蒲长子。年十七受知于提学使梅之焕,补博士弟子员;又五年受知于郡守郑三俊。与弟侯恪同举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举人,同登万历四十年(1616年)丙辰进士,授行人。泰昌元年(1621年)辛酉改授山西道监察御史。时边境告急,侯恂屡上疏论核饷练兵方略,左都御史邹元标倚之如左右手。是年,推存邵武知县袁崇焕知兵,请破格用之,遂擢袁崇焕为职方主事。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侯恂上疏论救刑部尚书王纪,群邪为之侧目。
天启二年(1622年)秋因邹元标举存,诏侯恂巡按贵州,以平息贵州水西士目安邦彦叛乱。侯恂疏陈十事,皆用兵方略。至任,助中丞朱燮元、都御史王三善解贵州之围。
天启四年(1624年)叙平叛功,拟擢侯恂为京卿。但由于魏忠贤已擅权,群小附和,凡异已者,皆视为东林党,其父侯执蒲以刚直不阿而闻名朝野。因此,被吏部尚书赵南星、都察院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所引重。其弟侯恪身为史官,与同官缪昌期、姚希孟关系很好。左副都御史杨裢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出于缪昌期之手,而侯恪亦知之。侯恂在“红丸”案、“移宫”两案中,又与魏忠贤奸党针锋相对。因此,魏党视侯氏父子为眼中钉,谓侯氏父子倔强无状,不可一日留。故父子兄弟乃相继罢官。一时商丘侯氏,东林党魁之名遂震天下。
崇祯改元,魏忠贤被诛。起侯恂为广西道监察御史。上疏首请定逆案以六等治罪。魏忠贤余党温体仁为之切齿。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擢侯恂为太仆寺少卿。崇祯三年(1630年)边事益溃,侯恂才望甚隆,四月擢升为兵部侍郎。五月视师昌平,六月拔裨将尤世威为大帅。八月,与尤世威巡边,逢火灾,火箭火炮,轰击无余。侯恂头面俱黑,须发尽燎,重伤卧病,请求罢官。崇祯皇帝说:“边境戒严,昌平亟须饬备。”命休息治疗,不得引求去。
是年冬,侯恂收左良玉充帐前杂役。冬至,朝官拜祭皇陵。晏后,左良玉大醉,丢失了四只金酒杯。左良玉请罪,侯恂不仅未治罪,而且破格提拔为裨将。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又拔左良玉为副将,挂帅印。后来左良玉屡立战功,成为领兵大元师。左良玉为报侯恂旧恩,三过商丘,秋毫无犯,并亲临侯府向侯恂之父叩头问安。
崇祯四年(1631年)十二月,侯恂存尤世威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等处,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通州镇兵部侍郎范景文以病免归,侯恂通州代之。十月,陕西义军进入中原,户部侍郎周士朴上疏,请调兵中原,并举存侯恂率左良玉军赴怀庆、卫辉。十二月,侯恂疏奏昌镇挑练事宜,多次疏请粮饷,但当权者却百般刁难。五月,侯恂迁户部尚书。
侯恂由昌平移居京师,时明王朝外衅内讧,国储告匮。原户部尚书毕自严因误饷下狱。侯恂继任后,拮据兵饷,不事加派,而转运不乏。识拔史可法、倪嘉庆于郎署,荐员外何楷为给事中。上《屯田奏议》,请分立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及考课任官之制。
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侯恂为阁臣薛国观、温体仁所嫉妒,唆使给事中宋之普奏劾侯恂糜饷误国而削职,不久下狱。薛国观秉温体仁之意,以刑部尚书郑三俊与侯恂有师生之谊,徇私枉法而袒护侯恂之罪名,将郑三俊罢官。从此,侯恂坐牢达七年之久。
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侯恂因父丧,带罪出狱,丁忧家居。十五年(1642年)春归京师监狱。六月,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合兵围汴满朝官员一致推荐侯恂。崇祯亦思侯恂之才,又以天下重兵皆在左良玉,且左良玉骄悍,不受节制;而左良玉为侯恂旧部,良玉受侯恂恩深,非侯恂莫能制,故特赦侯恂出狱 ,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丁启睿总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七镇军务,解汴围。其子侯方域向侯恂献计:“今赐剑久虚不用,愿破文法,斩许定国以明军法,事办威立。令保定巡抚杨文岳,山东巡抚王永吉率师扼黄河,使李自成不能北渡;凤阳抚臣马士英、淮徐抚臣史可法率师扼江淮,遏李自成南冲;陕西督臣孙传庭塞潼关,遏李自成归北路;父帅赴左良玉军鼓励将士东出师,与孙传庭合兵夹击,使李自成腹背受敌。进,无所拔;退,无所据。以百万之众蚕食中千里无人烟之地,不出一年,内变必作,大功可成。”侯恂大骇,斥日:“如此是我儿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但侯恂还是采纳了一些建议,并草奏疏。左良玉闻之,踊跃请效死,遣帐下大将金声桓率兵5000迎侯恂。
奏入,朝中有异议。诏侯恂仍拒河授汴,命左良玉将兵来会。良玉欲率众30万来会,侯恂知粮草无所出乃止。侯恂移军柳园,与开封隔河相对,徘徊观望。手下兵士多为不法事,不能禁。九月十七日,黄河决,陷开封。侯恂等具舟迎周王于河北。周王于彰德上书言事。侯恂移军曹县,再移单县。冬月,侯恂以不即救汴而罢官。侯恂买舟南下,避扬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侯恂被逮下狱。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侯恂被子农民军自狱中救出,准备大用,正值清兵入关未果。五月,次子侯方夏护父侯恂逃往金陵避难。同年秋,阮大铖欲杀侯恂、方域父子,侯恂去微州避难。冬十月,清世祖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南明治“从贼之狱”,仿唐制六等定罪,侯恂列四等。旋得旨,侯恂、方以智拟罪未合,时刘泽清多次上疏,请严侯恂、方域父子。
清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侯恂自江南回到商丘故里。清国史院大学士宋权,河南巡抚吴景道等曾交章议荐,劝他出山。但侯恂坚持不授,在城面十里筑南园而居之,十四年足未入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终年七十发,葬于侯府南园。侯恂卒时,五子方来、方夏、方域、方任、方策,俱先亡。
侯文才——明代云南林雄知府(1553~1635),字用吾,营山县城东郊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获第一名,出任湖广茶陵知县。为官期中,用自己的薪俸帮助清寒子弟读书,每月课考,为他们批改文章,学者多有成就。万历三十五年(1607)茶陵大旱,民食艰难,朝廷竟额派禄米4万余石,南京兑漕运脚价银2380两,且限期紧迫,催收甚急。侯文才写明灾情,上奏朝廷,始得豁免,后升任直隶顺德府同知。府辖九县灾害频繁,饿殍载道。有人主张等上面拨来粮款再行赈灾,侯文才说:如果等上面拨粮,不上十天,就要饿死很多的人。于是出傣银400两拨至九县。在侯文才的带动下,九县的官吏也纷纷分俸救灾,民赖以安。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夏旱,入秋又遭蝗灾。朝廷拨米35万石,并借近属库银赈灾,命侯文才领取。按道路的远近照例侯文才该领争800两的补助金,他却封识存库,作为今后备荒之用,朝廷因其廉明,并任文才为云南林雄知府。
楚雄的女女有喜游惰不习女工的风俗。侯文才便教她们纺纱织布。出巡县邑,让差役鸣锣喝道,以便察听织布声。楚雄一带因此有了土布的生产,妇女们游惰之习也有所改变。楚雄府所辖的黑盐井和南安银矿,每年按例要给知府提取一笔数量可观的酬金,侯文才坚辞不受。
侯文才辞职归里后,在县城东郊观音桥侧建一书室,阅读经史,教授子侄。宅旁的观音桥年久失处,纱水过河,常溺行人,侯文才捐资重建,行人称便。三百多年来此桥尤存。今已改作公路桥。
侯承祖 侯世禄——承祖(1591~1645年),字怀玉。明末金山地方人。16岁袭祖职为卫指挥使。其父侯继高因抗倭屡建战功,实授骠骑将军都督佥事。他自幼受父亲熏陶,忠勇多才略。袭职后,委他督察驻防,后掌卫印,防务完善整肃,常至青村、宝山、柘林等地巡视。所到之处,检阅军队,补充力量,理顺民心,铲除奸邪。并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首务,政绩显着。世禄(?~1645年),字公藩,承祖之长子。自幼博览群书,尤通经史,常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及长,有勇力,善骑射,随父同守金山卫城。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过长江,郡长邑吏纷纷辞官离职,唯侯承祖父子、夫人散尽家业田产,变卖金银首饰,招募勇士,准备舍生抵抗。八月初三,松江失守,承祖父子立“死战”旗于金山卫城楼,士卒要求决一死战。十九日夜,清将李成栋率精兵万余逼近城下,围城数层。拂晓时以火炮轰城。午时,有马指挥持劝降书进城,承祖立斩,以示决不投降。鏖战三昼夜,城破,承祖父子带兵巷战,杀清兵500余骑。巷战中,承祖因马失蹄先被擒获。世禄身中40余箭,见父被擒,遂扑向其父而被擒。
承祖被押至松江,李成栋派郡守张铫对其劝降。张铫以寅弟门帖相投,承祖当场撕碎,宁死不降。有遗诗道:“海涯侠骨剑芒新,抗虏孤城意气真;麟阁功名曾未稳,浪翻首领赠他人”。时人赞为“史(可法)阁部之下,一人而已”!
世禄被擒后,清兵喝他跪下,他睁目大骂,宁可粉身碎骨,决不下跪。清兵将他捆绑以刀击其颈,凛然不屈。最后被连射七箭,穿颊贯心而亡,临死犹吟诗道:“身沾雨露心难死,肉委泥沙骨亦香”!
侯大苟——桂平大藤峡附近罗渌洞田头村的瑶族人,家境贫苦,以烧炭打猎或帮工为生,善于捕捉蛤蚧,常把蛤蚧拿到市场上换米换盐。大苟做事公道,有正义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深得人们的爱戴和信任。关于他起义的情况,《浔州府志》说:“金通志云,正统初,拨官兵协剿诱擒蛮首蓝受弍等以徇,而贼首侯大苟盾去,仍啸聚倡乱。”由此可知,侯大苟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正统初(即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即已开始,并且是领袖人物,在起义的重要首领蓝受弍牺牲后,他重整旗鼓,继续领导起义军战斗。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是侯大苟起义军斗争的高潮时期。他们驰骋于黔江两岸,“破城杀吏无虚月”。这时起义军拥有步兵、骑兵、水兵三军。控制了柳州、浔州、梧州三府十余个县,他们智勇兼备,攻夺州县城池,势如破竹,明朝官军,惊慌失措,处处挨打,十分被动。当时官军统帅韩雍哀叹道:“五征不克势益张,处处孤城未能保。”这一年,起义军打出广西,分路进击,由梧州进攻广东肇庆、罗定、阳江等地;经北流、陆川、博白、进攻广东石康(属合浦)、廉州(合浦)、海康、茂名、电白、化州等地;经富川、贺县进入湖南江华、宁远、桂阳等地。起义军的一部分,还到达福建、浙江一带活动。
明代的梧州,是两广军事政治的中心,是两广总督衙门的所在地,形势险要。明朝政府虽驻有重兵把守,却常常被起义军所攻破,据史料记载,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到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的二十三年中,起义军攻占梧州达七次之多。其中一次是天顺七年十一月,侯大苟指挥七百人组成的轻装精干队伍,实行突击,一夜之间攻下重兵把守、防范严密的梧州,当时城内明朝将领正在召开军事会议,义军进城之后,杀死训导任璩和前布政使宋钦,总兵官陈泾龟缩在总兵府,拥兵自保,不敢妄动。起义军从容不迫取走库银和武器装备,并抓走副使周(王寿)作为人质,然后浩浩荡荡满载战利品,凯旋而归。明英宗得到梧州失守奏报,非常震怒,说:“梧州蕞尔小城,总兵镇巡三司,俱有重兵驻守城中,乃为小贼所蔑视,况遇大敌乎。”(1) 于是,悬赏千金追捕侯大苟。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十一月,起义军的一部分打到广东廉州、高州,明皇室的守珠池有皇帝给内官的“勅书”,是皇帝亲笔写的命令,被义军撕得粉碎,表明义军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极端憎恨和蔑视的。入海采珠,是极其艰苦和危险的劳役,民愤沸腾。后来的两广巡抚林富说过:“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也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2) 在由此可知,历年因采珠而死者更不知多少人,以劳动人民的白骨去换珍珠,流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和泪。怎能不激起义军的极端义愤呢。
侯大苟率领义军分路出击,声势浩大,沿江设卡,攻城杀吏,夺取库银,动摇了明朝在两广的封建统治。成化元年,明宪宗派遣韩雍领兵十六万,围剿侯大苟义军根据地的大藤峡。义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毫不畏惧,英勇抗击敌人,他们迅速集中各路支队,退守根据地,先把妇女儿童转移到较为险要安全的桂州、横石、寺塘等处,然后在大路上据险防守。后因大批敌人拥至,大藤峡四面受敌,先后被敌人攻破了紫荆山等十多个山寨,义军最后被迫撤退到九层楼山上。九层楼在桂平罗渌山的上峒,距大藤峡碧滩江边约二十华里,是一座山峦重迭的大山,山顶有九个峰头,九层楼因此得名。此山巍峨险峻,岩壁陡峭,易守难攻,侯大苟起义军在这里用巨石、滚木和毒箭为武器,打退敌人轮番进攻,坚守山头,巍然不动。后来敌人改用火攻,打出大量火
炮火箭,山岭上的树木茅草都燃烧起来,木棚和防御工事受到严重破坏,官军还进行偷袭,由后山小路潜登,义军阵地被突破,大苟及战友七百八十余人战至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坚贞不屈,血战到底,宁死不降,充分表现出起义军的革命气概和崇高品质。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和歌颂着。
韩雍血腥镇压侯大苟义军以后,砍断江面交通的巨藤,把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侯大苟义军的主力,虽然在战斗中牺牲了,但余部仍然坚持斗争,正当官军“告捷”、“庆功”的时候,又传来了侯大苟部属侯郑昂率领义军七百人,夜入浔州府城,“焚军营、城楼,夺百户印三颗”的消息。韩雍等人因谎报军情有欺君之罪,受到申斥罢官。(3)
侯大苟起义军是以瑶族农民为主,联合壮、苗、汉各族人民的一支农民武装。大藤峡地区,历年都有破产、犯“法”逃税的各族人民迁入,这些“流民”,是起义军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时官府奏报中,常提到“流贱”与“土贼”里应外合的事。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藤县汉族居民胡赵成起义,就得到藤峡义军的有力支持,很快攻下藤县城,烧毁官署衙门,大快人心。(4) 当韩雍率领官军疯狂扑向广西,到达全州、兴安一带时,就受到苗族农民军的阻击,给韩雍当头一棒。广西八寨、府江等地义军,经常与侯大苟义军配合作战,相互呼应,彼伏此起,起义农民反封建斗争能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斗争实践中,坚持了民族团结。
侯大苟起义军善于分兵作战,把大部队分成“几十宗,每宗五、六十人”,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流动战术,四面出击,声东袭西。当义军攻打梧州前夕,先在上林发动佯攻,迷惑敌人,然后急攻梧州,而兵临城下时,又施巧计,据梧州官军说:“寇之设计巧矣!先示以必攻之势,又佯为不克以归,吾以飞楼四望,寂无所见,慰藉醉饱,酣寐达旦,彼乃梯东北以入。”(5) 取得了胜利。但义军又是依靠万山为家的,他们自豪地说:“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后来只在山沟里转,满足于以万山为家,因此面对优势敌人的重兵包围,只能困守藤峡老家,损失极大。
侯大苟起义军转战三十年,是否建立过农民政权,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于资料不足,较难回答。但一般而论,侯大苟拥军数万,包括有步兵、骑兵、水兵,队伍又时常聚散不定,必然有一套军事指挥组织,在所控制或占有的地区,也有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机构,作战时必然有运输后勤、医疗等机构,可能存在过短暂的军事性的农民政权。列宁说过:“在这些革命中,往往有过短时期的暂时得到农村支持的劳动者专政,但没有过劳动者的巩固政权。”(6) 藤峡农民政权短暂的存在,有两条材料可以证明:一条是明朝庶吉士编修丘浚的《两广事宜议》中论及起义军时说:“往时依山据险,乘间窃发,今则披毡乘马,张旗鸣鼓。……一酋死,一酋立,非若宋之侬智高,元之黄圣许之徒,一败即散者可比也。”这条材料告诉我们:一是义军阵容威武,有组织,公开打出旗号,这个旗号就是革命政权的标志;二是领袖牺牲后,马上另选继任者,实行军事民主制;三是这个政权的水平比侬智高等还高一等,侬智高是建立过南天国政权的。另一条材料,义军长期控制藤峡地区,沿岸设关卡自行抽税。设关卡抽税就是一种政权存在的表现。马克思说过,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是捐税,而捐税便是国库进款的最方便的手段。后来的广西总督陈金,无力消灭义军时,被迫与农民政权订立税约,“每舟所过,额与鱼盐,定立约束,求免剽掠,虽绣斧所经,亦携盐自备。”(7) “绣斧”原是汉代官名,是皇帝派出的钦差大臣,专门督察地方官员,镇压叛乱是否得力,可先斩后奏,这里借指明朝派往广西的钦差大臣,藤峡农民政权,对如此权势极大的钦差大臣,毫无例外,一律征收捐税,这难道不是一种政权力量的表现。可笑的是明武宗根据陈金奏报,兴冲冲把韩雍改名的断藤峡,又改名为“永通峡”,至今藤峡上下入峡的地方,还保存皇帝手书“勅赐永通峡”五字的摩岩石刻,这是大藤峡义军斗争胜利的记录,是明朝统治者向农民政权投降的历史见证。
侯大苟起义,沉重地打击明朝在广西的封建统治,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在两广地区减轻一些封建剥削,改变一些民族压迫政策。成化元年,明宪宗在《谕韩雍征剿两广贼寇事宜勅》中说:“尔宜查勘各府州县,见派买办解纳物件,拖欠折粮银两、商税等项钞贯并请解军匠,俱暂停止,……免其粮差三年,无房屋、牛具、种子者,官为指置给与。”军事副使翁万达,在《藤峡善后议》中,主张迁徙瑶民,拨给田地耕种,并实行保甲法,先计口科粮,十取其一,等五年之后,“稍派徭差”,近郊地方设圩市,允许买卖食盐、布匹等物,解除官府对山区的经济封锁。(8) 这些谕示和建议,不论其是否付诸实行,但却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意图。
侯大苟起义,对广西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51年,就在侯大苟起义的桂平紫荆山一带,爆发了震动全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就由此开始。如果说明代侯大苟起义还是农民革命的初级阶段,影响只是局部地区;那么,太平天国革命就是农民革命的高级阶段,震动全国了。侯大苟起义,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留下宝贵的遗产,这个地区至今仍大量流传着侯大苟、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的革命斗争故事,人们能够具体指出那些是侯大苟使用过的营盘,后来又为太平军所使用。杰出的瑶族农民领袖侯大苟及其战友,永远活在人民中间。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号广成,紫堤村(今上海县诸翟镇)人,父震旸。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峒曾中第三名举人。1621年(天启元年)侍父到北京,目睹时事日非,相与扼腕叹息,搜集陵园、宫禁、朝廷、封疆资料,编着《都下纪闻》。翌年二月,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为清兵攻陷,北京震动,有士大夫挚财南逃,峒曾以为可耻之极,说;“对这样的人怎能希望他们吃了俸禄而不逃避国难呢!”天启五年,中进士,殿廷对策,议论精详,书法遒劲清丽。魏忠贤、顾秉谦忌其才,把他的名次压低到二甲二十四名。不久,翰林院挑选庶吉士,峒曾为众望所归,因魏、顾当道,不就。次年春季,魏忠贤矫诏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顺昌,字寥洲,吴县人,官至吏部郎中,因忤魏忠贤,被刑毙于狱),峒曾奉父命为周送行诀别,并赠银作下“诏狱”后的用费。
1634年10月(崇祯七年九月),峒曾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与徐石麟、陈洪谧称“南部三清”。深慕史可法风节,相与引为平生知己。1638年,峒曾任江西提学参议,秉公执法,不受请托,因罢黜两名宗生,招致益王不满。益王责问他:“误黜了两个宗生,谴责过职掌文案的属吏吗?”峒曾回答:“他们有什么过错,他们是如实执行我提学参议遵行的朝廷法令制度呀!”益王进而提出对他这个王是否可以破例,峒曾说:“按律执法,即使皇上也不能够改变我,更何况殿下!”
甲申(1644年)春,峒曾得知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王朝濒临覆亡的消息,急急雇船上京。经嘉定葛隆,遭盗劫,见溺毙水中。返回后卧病于盘龙江畔。后福王子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召峒曾为左通政’,仍以疾固辞。农历闰六月,清兵占据苏州,准备进攻嘉定。时峒曾居乡,有人写信问他怎样处置自己,回复说:“我虽不是有守土卫民之责的地方官,但也任过微官,今抗击清兵既无力量,又未遇死难之机,只有藏身祖先坟地,守墓度过余年。假如强迫我出任新朝官职,那末有龚君宾(汉龚胜,字君宾,官至谏议大夫。王莽秉政、不以一身事二姓,不食而死)和谢叠山(宋末谢枋得,字君直,知信州,与元兵战败被俘,元初求人才,逼谢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人称叠山先生)的先例在。”
1645年(清顺治二年)。陈子龙和徐孚远在泖湖起兵抗清,写信招邀明总兵吴志葵,夏允彝作他们的谋主。峒曾弟歧曾也从泖湖写信劝兄去吴部。;峒曾回信说:“运筹帷幄有瑷公(允彝号)在,苏州刚被清军占领,嘉定形势极为危急,宜在切近处出力;”密将先保全嘉定再进一步谋恢复明室的大略,写信告知在嘉定城近郊的儿子玄演、玄洁、玄瀞。闰六月十四日夜,乡兵与嘉定城中壮士出东门袭清副将李成栋营,焚敌船40余条。李屯兵吴淞,准备大举进攻嘉定,百姓惊扰。次日,峒曾即命玄演、玄洁进城,草檄文张贴城门,并捐钱犒劳焚船壮士,赏酒肉给城里士兵,鼓励他们上城守御。十六日,清骑兵数十人到城外抢掠,玄演等出城追击,大败之,仅脱逃7人。然形势严重,峒曾不顾病重,致函好友黄淳耀,约请一起进城御敌。二十二日,峒曾自先人墓茔出发,从南翔到城里,簇拥、下拜的人连绵不绝。进城后,玄演、玄洁作助手,和黄淳耀弟兄率领吏民守城。且置备守城用的器材,疏通粮草来源,约束兵勇,制定防御条约。峒曾分守首当敌冲的城墙东北面。因胃病,只以浆粥为食,白天冲冒矢石,身先士卒;晚上着短衣,骑马巡行,抚勉士卒。清将李成栋每天派骑兵冲杀袭击,城里严阵以待,分道出击,先后杀死李成栋的一个弟弟和数名副将。清军惊恐诧异说“破扬州,不过三天,过长江后,不曾遭遇过一次拒斗;木料嘉定这小小的县城,守城的却如此勇于作战。”
七月初一,李成栋放弃吴淞,倾巢而出,扑向嘉定。黎明时擂鼓呐喊攻城,用大炮轰击东北角城头。峒曾整饬兵勇,悄然无声。当半数清军步、骑兵过北门仓桥时,城门下面的“大将军”炮突然轰击,清兵落水溺死的不计其数。清兵不得已转取娄塘,打通通往太仓的道路。初三日,合太仓清军攻打东门。攻势更猛,又不克;兵荷卒背水板挖掘地道,企图穿越城墙。峒曾烧热油和人粪灌注地道,士兵用长矛刺洞,杀死许多清兵。初三日清晨到初四五更,峒曾和两子冒雨日夜率兵守卫,忽然暴风骤雨,平地积水盈尺,城东一角崩陷,城破,清兵蜂拥而入。峒曾左右侍从和乡兵见势,护峒曾从西门出城,峒曾叹息:“我尽力还不能保全嘉定城救活父老子弟,大事不成就死,蓄有此念已久。出去后将再往哪里?”挥挥手叫他们散开,独自和玄演、玄洁回寓所后面叶池边。玄演、玄洁求父出走,以图再举。峒曾说:“我死志已决,你们不要再说了!”两子求同死,峒曾说;“你们随我而死,并非尽孝,快些走吧。”说罢,自沉池中,未死,为清兵俘杀,年55岁。两子同为清兵杀害。峒曾首级被李成栋植竿悬于上谷宗祠的高檐上示众9天。淳耀、渊耀兄弟也都殉难。城破日,侯家一同投水自杀 10余人。轿夫龚元和门童杨某也不屈而死。清兵入城后纵掠,在侯家只搜觅到峒曾先世留下来的图书典籍和笔砚衣服。
峒曾母龚太夫人力主抗清,当峒曾赴嘉定守城,罄尽首饰供子犒军。峒曾守城不支时,歧曾力请年近八旬的老母避居紫堤旧宅,太夫人挥泪说:“我老而不死,倒能看到你为国牺牲!我不久将继至,我儿,加勉!”
峒曾著作有《江西学政全书》、《纳言存稿》等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侯澄刻为《仍贻堂全集》;1930年(民国19年),侯氏后人叔达与上海王培孙、海宁陈乃干重印,改题为《侯忠节公全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谥侯峒曾、黄淳耀为“忠节”。民国21年(1932)1月28日。
侯廷柱——(生卒年不详),字子任,明官吏,诸城人。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进士,历任襄阳知县、户部给事、刑部给事等职。
1561年(嘉靖四十年)6月,他表参刑部尚书冯天驳才庸不称职,冯被革职;大学士徐阶大怒,唆使铨司将他外调南阳知府,他因未赴任而被免职。遂离京四游,结朋会友,以诗酒自娱,并与谭章等人结“九老会”,每日吟诗于山水间。
诸城博物馆内存一太湖石,刻有侯廷柱所书“贰拳之石,千仞之精,静而能寿,惟吾德贞”,字体汉隶,挺拨苍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侯世卿——(1535--1604年),字国辅,号贞轩,生于明嘉靖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为武强县周窝乡郭院村侯姓高祖广第6代孙。
世卿自幼刻苦嗜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明隆庆丁卯(1567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山西大同府推官(主管勘问刑狱),精明强干,政声显赫。戊辰(1569年)母故,回家守孝三年。庚午(1571年)补缺河南开封府。辛未(1572年)父故,又回家守孝三年。开封有在京为官者,十分了解世卿,请于吏部悬缺以待。世卿守孝期满又到开封任职。他有才干,办事敏捷稳健。听审断案心存忠直,详查案情细节,以大量证据立辩,前后平反冤狱百余案,他曾直接调阅审核一些州县钱粮,贪侵者治罪,无辜者得清白。大奸臣严嵩伏法,朝廷上下争权夺势,互相倾轧,而揣影附声者各有所主,以为靠山。宰相(高洪)用其亲信,凡要害之职不给不贪脏送礼的清官去做。万历丙子年(1576年),世卿以主政之官迁任户部主事,后晋升户部员外郎、郎中(郎中为司官最高职位,主事官职最低)。在户部,曾奉命督饷通州,征缴白银57000多两,不贪1锱(4锱等于一两)。奉命到淮安稽核运河漕运,使凌某不得不将4种税上缴国库。世卿马不停蹄为国操劳,打击蠹虫,自己却不贪1锱,蓟地商民曾为他立生祠于以颂扬。
淮安榷税复命之后,冢宰重其才,想破格迁升他,知他清高,淡漠升迁,示意他聊事周旋,世卿摇头拒绝。于是循序任命山西兵备。
山西欠收,民临饥饿,世卿召集粮贩子骡马数百匹,经请示用泽路(长治)官银10万两,给粮贩子到丰收的河南中州贩粮,山西百姓得以不饿死。他还在属城建立慈幼局,收养被遗弃的孩子,派人教他们读书认字,官吏办公之地成了孤儿慈的慈善课堂。
其时,大盗杨南桥在阳城、沁水两县横行。世卿密授方略,剪除首恶,胁从皆散。考察地方官吏驻汾阳,去陈规陋习,处罚惩治奸滑官吏十余人,被处理之人皆闭口不敢抵赖。有叫宋廷兰的,流窜于阳、沁一带为盗,几任官吏拿他没办法,世卿亲自给捕快制定方略,很快便平息了盗贼。介休百姓常为用水打官司,世卿叫县令核实每户田亩,按田亩确定浇地时间,刻于石上,对诡刻者没收土地,使诉讼乃息。以后阳沁、介休两地皆为其立祠。由山西兵备迁升湖广按察使,之后,湖广之地,人性剽悍,健诉讼。世卿以公正严明而没人敢碰他。
后由湖广按察使迁升云南右布政使(明代设两京十三省,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则为总督,巡抚的属管,管一省的财赋、民政等)。世卿因患痰症,赴云南途中南方天气潮湿,病情加重,上表辞官乞归,从湖北清江返回故里。
回乡后,不谈时政,不履公庭。耕田教子,门无杂宾。有人推荐他复出为官,一概不予过问,而一些宗教乡党,要好友人,常找他饮酒吟诗。凡涉及地方上相关利益之事,则身先士卒。滹沱河决口,冲塌护城堤,他出计用石头堵挡。他亲自躬督把守之堤坚固不浸,保县城不被水淹。凡遇灾年每每赈灾百余石(1石等于300斤),世卿回乡后开学馆,学子质疑,不吝赐教。御史大夫贾如式欲重修庙学,问计于世卿,世卿建议捐资,二人带头各捐10金以助,庙学得以修饰一新。
世卿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腊月十五,年69岁,世卿在回乡期间,曾为武强作《关王庙赞》、《重修城隍庙碑记》、《邑侯刘公生祠记》等文,文皆有自己的卓见,今天读来仍然隽永感人。
如在《关王庙赞》中把民间传说的神深刻的揭示出其本质:“神为谁?首封汉寿亭侯,义勇武安王,实惟解梁之关公”。在《邑侯刘公生祠记》中更是深刻地指出:“治民易,感民难;感于一时易,感民于既去之后愈久而愈笃……”“夫鱼之思水,以水能生鱼也;鸟之思林,以林之能栖鸟也;民之思公,以公能庇民也……”说的多么富有哲理。现抄录《邑侯刘公生祠记》。(刘公:指1584年从山西到武强任县令的刘孔源,刘孔源在武强任职期间,修庙学,办实事,深受县民感动,武强人曾于1593年为其建祠,本文即侯世卿题写的祠记):“治民易,感民难;感民于一时易,感民于既去之后愈久而愈笃,若有所维系于中而不能去为尤难。立纲、陈纪、彰轨、峻防、严约束、树风声,有法必行,无令不信,使民斤斤然,谨守画一,誉日流而绩日著,可以言治。然革面而不孚心。
令始而罔克,终所感则未也。尚德而缓刑后罚,而先训劳之。以抚字宁拙勿巧,需之以岁时宁迟勿速。周恤保爱渐靡渐洽,勤勤恳恳如慈母之育赤子。上之惠日溥于下而不炫其功,下之情日孚于上而不显其迹,此之谓感独治也,与哉!
孔源刘公三秦杰士也,以名进士起家,初令临晋,而临晋治民甚感之。既以忧去,再则令我武遂。武遂陬壤,视临晋弗若。公至下令曰:烹小鲜戒扰,操割刀者审势,我治武遂惟能不扰,因其势而导之,务俾民利民,亦各知我意。
无相扰而自失其利,于是锄豪强、驱城社、减讼轻徭、节孚祛冗。民有田畴公为植之;民有子弟公为诲之;民有醒顽弗率,公为委屈化之;民有穷独无养流移失所,公为赈给而抚绥之。
告虽辰而不烦,法虽设而不恃。外若严而内则宽矣,始若严而终则宽矣。不急治功而治日崇,不猎声华而声自茂。
无几而以卓异调滑,民感未已也,恨不能与滑急父母也;无几而以廉平司铨,民感末已也,恨不能为天子借冠也;又无几而以观察镇中州,民感未已也,恨不能使福曜重临,竹马鸠杖郊迎而庭颂也。
感则思,思则永,永则弗谖。邑之士大夫偕诸父老为公建生祠,貌其像而尸祝之,以志其感。相率而问言之余,余谓;良吏惟汉为最盛,汉傅循吏独取其用宽和,巡阡陌、训雉度虎、团阁褰帷,治民以不治者。而钩钜摘发,刻意峻刑,专以威胜,不顾民之休戚,则置而弗录,意可识矣。
公之治武遂,施仁心于政,寓美意于良法,真以不治治之。诚可蹑芳龚黄振乡卓鲁无?古循良之流。而民之祠之,其亦睹甘棠而加爱目岘山而系情者乎?夫鱼之思水,以水能生鱼也;鸟之思林,以林之能栖鸟也;民之思公,以公能庇民也。感之则然岂治之使然哉。
祠之建也,材不约而聚,工以不日而成,成之斯记之,记之乃所以感之也。”
第二节 文化界侯氏
侯岐曾——(1594~1646),字雍瞻,号广线,紫堤村(今诸翟镇)人。11岁为县学生员。常夜读不辍。兄峒曾叮嘱他不宜过于刻苦,岐曾回答:“弟即使阅读不已,恐怕总追不上你。”峒曾说;“我不过年龄长你三岁罢了。”岐曾道:“人生能活多少岁,哪里差得起二三年时间的学习呢!”进入太学后,才学口增,声名日盛,与兄一起执掌文坛,成为数十年中江南名教的宗主。1645年(清顺治二年),峒曾在嘉定殉难,清军滥行屠杀,岐曾不甘束手就缚,亟图继起,奉母避乱紫堤村。1646 年,松江府城被清兵攻下后,上海县学生员谢允文秘密往来于浙江舟山与松江间,联系江南反清力量与舟山南明鲁王(朱以海),歧曾托谢将陈子龙书信,送达在舟山的明将黄斌卿处,顾咸正、夏完淳等人给鲁王及隆武帝(朱章键)的表疏,也由谢转致。途中,谢在漴阙(在今奉贤县)因酒醉泄露,被清柘林游击陈可擒捕,并连同所有书疏解送提督吴胜兆处。吴与黄斌卿有联系,准备起事,只将谢监禁府狱以掩饰耳目。后吴起事失败,书表奏疏都被清巡抚土国宝搜出,顾、夏两人因此被拘,陈子龙逃匿歧曾处。风声日紧,子龙、岐曾又分头逃至顾咸正子天逵处和厂头恭寿庄。清吏自嘉定直至紫堤,追踪陈子龙,因家奴告密,陈被捕投水而亡。岐曾也被拘,上桎核押至清军中审讯,不肯下跪,向南箕踞坐地。第三天,土国宝委人送酒肉说;“湖(陈子龙泖潮起事)海(张煌言海外来攻)两方都没有你名姓,等你通了家信,可不问死罪。”岐曾道:“我已没有家,还通什么信!”第二天,又被带去见土,岐曾用吴语斥詈土,被杀害于松江西门“云间第一桥”。庭讯时,岐曾家仆刘驯争说:“藏匿陈黄门(子龙官兵科给事中,故称)的是我,干主人什么事!”结果也慷慨就义,夏完淳、顾咸正同时被杀。
着有《雍瞻诗文书稿》、《疁城救时急务》及《日记》等。
侯方岩——总兵侯方岩独以其部援泗州,力战而死;一军尽没。
侯方岩——字叔岱,商邱(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明国子监祭酒侯恪子 。倜傥放达,明亡,不仕 ,工书法 。卒年七十余 ,《商邱县志》 。
侯伟时——伟时,公安人。崇祯中进士,历官吏部考功主事,罢官。至是补官数月,即遘难。吴炳,宜兴人。万历末进士。授蒲圻知县。崇祯中,历官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地尽失,流寓广东。永明王擢为兵部右侍郎,从至桂林,令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仍掌部事。又从至武冈。大兵至,王仓猝奔靖州,令炳扈王太子走城步,吏部主事侯伟时从之。既至,城已为大兵所据,遂被执,送衡州。炳不食,自尽于湘山寺,伟时亦死之。
侯一元——廷训子,字舜举,廷训得罪。一元年十三。伏阙讼父冤。得释。举嘉靖进士。历官江西布政使。所至有惠政。有诗文集。二谷读书记。
后号上谷山人,乐清侯山人,明进士,曾任江西布政史,着有《上谷读书记》。蒲岐侯姓原籍福州,唐朝干符五年(878),黄巢进军福州,侯氏先祖航海到缑山(在今蒲岐镇)之下,就地定居。南宋朝有以忠义着称的侯畐,明朝出了侯一元和侯一麟。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明隆庆壬申(1572年)绘制的《乐清县境之图》,选自隆庆年间, 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乐清人侯一元修撰的《乐清县志》。 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 清光绪 辛丑(1901年)绘制的《县城图》,选自清光绪年间陈珅修撰的《乐清县志》。 乐清是东瓯先民的孕育地之一,远在四千年前,这里就升起了文明的曙光,乐清钟灵毓秀,历史上出过王十朋,李孝光,侯一元等名人,自近代以来,也不乏名流俊士。乐清的出土文物,历史遗址众多,人民崇尚知识。人才,人文环境好。乐清是著名的“工艺之乡”,黄杨木雕,细纹剪纸,玉石镶嵌,画帘,十字花,竹编,草编,石雕,首饰龙等工艺美术品生产历史悠久,精品佳构叠出。中国著名风景区雁荡山就位于乐清境内,雁荡山开山于南北朝,扬名于唐宋,1500年来,一直以“山水奇秀”跻身于中国十大名山之列。 二谷山人集二十四卷缑山侯氏谱二卷, 明侯一元撰, 明嘉靖间刻本, 北京* 天津* 杭大*. 二谷山人集十卷, 明侯一元撰 ... 侯二谷集一卷, 明侯一元撰, 明隆庆间无锡俞宪刻盛明 百家诗前编本, 北京上海. 龙门集二十卷, 明侯一麐撰, 明隆庆间刻本, 燕京 ...
侯一元——字应干,号之川,秦安县人。青年时代,他父亲侯宪在国子监读书,侯一元跟随其父亲在京城读书,深受全国当时著名的学者的感染和熏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于经史,擅长《礼记》。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领乡举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监闸于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济宁有市宅滩田园囿湖池之利,历任这里的监闸官无不谋利,已形成惯例。侯一元到任后,以身作则,廉洁自爱,一无所取,禁罢了这种恶习,还令其下属不得违犯。济宁又位于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因此经常船只拥挤,交通不便。来往这里经商的一些官宦们,横行霸道,目无法纪,他们往往一次乘楼船数十艘,隐藏巨商大贾于船中,并满载各类货物招摇而过,到达闸口,呼喊闸人。闸人都屏息不敢仰视,稍微缓慢,就遭鞭打和辱骂。针对这种情况,侯一元规定,开闸闭库要按时,过往的船只要按照先后顺序至闸口依次而往。对不按此令执行者,不管什么人,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这样那些平常横懿的官吏们再也不敢莽撞,都照规办事。路过闸口,官吏们退避不敢声言,但是心中无不抱恨侯一元。面对官吏们的威吓,侯一元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这些做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济宁人争相传诵说:?自吾闸有主事,未有若侯公者?。侯一元在济宁3年,离职时百姓给他树立了石碑,歌颂他的政绩和品德。
后侯一元任礼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郎中,他仍然秉公办事,刚正不阿。所以与同郎郎中议不合,不得已告病回乡。六年后御史推荐,侯一元又被召为吏部验封郎中,任职期间,上奏要革除皇亲世荫侯爵的制度。不到一年时间,卒于官,葬于秦安县城以北的七星岭南。着有《北堂书钞》,共180卷。
侯一元——(1512--1586),字舜举,号二谷,乐清缑山(今蒲岐镇侯宅村)人。自幼聪慧,5岁时父廷训授以章句,能随问随答。11岁随父读书南京。明嘉靖三年(1524)?议大礼?之争,父廷训属杨廷和继嗣派,反对张璁继统说,被?逮械下狱?。一元年仅13岁,随父北上,伏阙上书。七年其父得释,?谪为泗州判官,又为县丞,寻迁漳南兵备佥事?,又以疑狱被弹射,再下狱,一元再上书陈冤。都御史唐龙?奇之而出其父?。十七年中二甲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二十年升郎中,外调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守海北道。海北距省城千里,对民情了如指掌。后擢河南按察副使,在大名整训士兵,秋防倒马关,恰值敌骑侵犯边境,将士戒备森严,一元登楼赋诗,敌骑为之远遁。续升广西按察使,宗室骄横不法,严加约束,徭民廖金牙欲据阳朔要地三江口,督同蔡兵备予以平定。此后升河南右布政使,转江西左布政使。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任首辅,一元辞官归,在家乡创办环壁书院,移居郡城,?辟园榭,日携骚人墨客登临唱咏者二十余年?。万历十四年(1586)卒,享寿75岁。遗着有《二谷山人集》、《二谷山人近稿》、《二谷读书记》、《翼志七书》,又主编隆庆《乐清县志》、隆庆《平阳县志》、万历《泰顺县志》等。
侯于赵——明朝祀县人。自宗度。嘉靖进士。历工科给事中。前后疏数十上。多涉贵近。神宗时忤张居正。出为江西参政,晋陕西巡抚。
侯一麟——字舜昭,号四谷山人,乐清侯山人。侯一元弟,性资机颖,学问广博,识见富达,孝思纯笃。然久困场屋,颇不得志。后弃科举,专攻诗文,其文甚古雅,独好司马迁之文;诗亦隽永,有唐人意境。书前有其兄侯一元隆庆六年(1572)序,和乡贤夏鲸嘉靖二十三年(1544)序。书后有其师乡人戴赏隆庆六年后序和乡人王诤的跋,然王跋在影印出版时却被误漏,甚为遗憾。而集中所记录的温州人物事件、社会风气、风光灾异,涉及温州史实颇多,实为一部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一麟曾与其兄一元纂修过郡志、乐清、平阳、泰顺等志书。故集中有关此方面的资料也较多。如《郡风俗志》、《郡兵防志》、《温州府续志序》、《乐清志目小序》、《平阳县志序》、《平阳志目序》等文献均可为今编纂志书者参考引用。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温州倭患最猖獗的时期,有关抗倭史料在其集中时有反映。如《重修温州卫治碑》、《同知黄公传》、《龚公传》、《车将军小传》等抗倭英烈的传记。特别是《仁山先生传》、《少卿公谏》等文,歌颂抗倭英雄王沛、王德叔侄事迹及《筑堡纪略后序》等关于永昌堡的珍贵史料,可补史书之缺。
他与项乔之子文焕为儿女亲家,故集中对项家的记载也较详实。如《瓯东先生遗事》、《祭瓯东公文》、《项伯子小传》、《沔阳州判官项君墓志铭》等文是永强项氏家族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至于一麟自己侯氏家族的资料,集中更为丰富。乐清侯氏当时为望族,与当地大姓联姻,故涉及面更广。如《侯氏伯美甫暨配合葬墓志铭》、《林翁府君传》、《外父母合葬墓志铭》、《与兄文》、《哭仲兄文》、《临清翁传》等是其家族史的最原始文献。
集中还多处涉及当时温州人物,如章伦、章玄梅、叶武、张纯、张鸣鸾、王应辰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为当时围棋国手永嘉鲍一中写的《鲍奕士小传》,为难得的中国围棋史的史料。此文还曾入选《明文海》,可见其文学艺术在明朝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集中有关温州风光名胜诗文篇更丰富多彩。其描写雁荡山诗篇有《至能江寺》、《题大龙湫》、《灵峰洞》等多篇,大都为我们所未见。其《仙岩五记》,可与何白《雁山》相媲美。其《游江心屿》诗,为江心屿历代题咏之佳构,其云:“群山对不同,面面入江穷。四望双流合,悠然孤屿中。秋城看自远,法地觉全空。何必论蓬岛,仙槎许更通。”写得十分优美。
此书回归中土,确是书林之幸事。如能纳入《温州文献丛书》出版计划,予以整理出版,则更是书林之美事。
侯克中——明人,(字)正卿,(号)艮斋。中历生年 (元)武宗至大2年,中历卒年(明)惠帝建文3年 ,公历生卒年 1309-1401 。 籍贯真定-(今) 传略元真定人,字正卿,号艮斋。幼失明,听群儿诵书,不终日能悉记其所授。稍长,习词章,自谓不学可成,既而悔之。于是精意读《易》。又工曲。卒年九十余。有《大易通义》、《艮斋诗集》及《燕子楼》杂剧。学历,经历; 作品艮斋诗集十四卷《影印缩印本撰述傅图据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写本影印》。
分享按钮>> 中华侯氏——宋朝金元时侯氏
>> 中华侯氏——清朝时期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