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乐清少年侯一元金殿救父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25日 中华侯氏网
蒲岐东北面有一座缑山,形如笔架,谓之笔架山。山下有一个村,叫侯宅,明代有一门出了四个进士。
据史载,正德十六年,侯宅村的侯廷训中了进士,名列二甲十八名,官授南京礼部主事。其子侯一元,字舜举,号二谷,性颖悟,好学习,十一岁随父在南京读书,能通晓“四书”。
嘉靖三年,世宗皇帝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朝中百官多为反对。在“大礼”之争中,张璁为了讨好世宗皇帝,拉侯廷训一同上奏,支持“继统”。而侯廷训坚持“嗣统”,拒绝联名上章,并写了《大礼辩》一文,因而得罪世宗,被解往北京问罪。是时,侯一元才十三岁,为救父,顶风冒雪,独骑千里,在囚车左右服侍父亲。
到京后,侯廷训受刑审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投入牢狱。侯一元认为其父受不白之冤,悲愤不已,自写诉状,两次跪在金銮殿门前告状。百官见他讼词痛切,道理通达,个个为之动容。经过三年艰难申诉,世宗为考虑社会影响,只得释放侯廷训,贬为泗州判官,再贬曲州县丞。后因政绩卓著,升迁南雄推官、南安同知、福建提察佥事。岂料一御史又作梗,认为侯廷训曾得罪过皇上,乘机下井投石,以疑狱弹射,廷训再次被诬陷下狱。侯一元一直随父在任所读书,立即再次上书陈冤。都御史唐龙察知冤情,劝御史说:“有子如此,何以轻齮龁也。”力排众议,上章朝廷,终使侯廷训出狱。侯一元伏阙上书救父之举感人至深,时隔六十多年后,中宪大夫茅坤把侯一元比作汉朝卖身救父的缇萦,称他为“烈丈夫”,成为人间佳话,名垂青史。
嘉靖十七年,二十七岁的侯一元上京会试,登二甲三十六名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从事司法工作。侯一元执法特别严正,问案断狱“必以律”,重证据,轻口供,从不草率定案,深得尚书顾磷器重,不到三年时间,转为员外郎,升郎中。正当他“而立之年”方过,仕途青云直上之际,其父病逝,侯一元立即驰归守孝,昼夜号恸,以致瘦骨嶙峋。三年秩满,又称病居家三年,后在执父李中丞的一再劝导下才到吏部选补,任刑部郎中,外调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分守北海道。在任期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民间,对民情社意了如指掌,裁答“按复”,发布“条款”,甚合实际,被人们称之为“神”。
嘉靖三十五年,侯一元升任河南按察副使,重视部队军事素质提高,亲自在大名府整训士兵,“勤习骑射,信赏必罚”,使其率部成为精锐部队。不久,侯一元升任广西按察使,对当地宗室———靖江王亲属的骄横不法行为,严加约束,以礼禁之,当地百姓称快不已。嘉靖四十一年,侯一元改任河南右布政使,后又转任江西左布政使。作为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侯一元洁身自好,重视行政管理,订规章,发政令,规定收税“出纳必时,轻重取准”,违者必究。由于上正下不敢弯,贪官敛手,钱粮如数入库之风渐正。特别是在嘉靖四十四年,他奉旨查抄严嵩在南昌的家产,尽忠尽职,纠正了大漏大累的错误,使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黄金、二百零二万七千零九十两白银、六千六百余间房屋、二万七千三百余亩田地及无数玉器、珍宝悉数上缴国库。
事后,御史胡应嘉出于政治用心和个人恩怨,奏侯一元行政不称职,被免去布政使之职。侯一元为官三十年,目睹官场险恶,正道难行,乘机上疏乞休,终得于五十六岁挂冠归田。离任之日,送别车马塞满道路,父老百姓争相挽车送别,足见侯一元为官的人心所向。
分享按钮>> “恩华侯”一支的来历和世系概述
>> 明著《北堂书钞》180卷的侯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