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侯延塽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30日 中华侯氏网
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聊城街上闲逛,步入一家商店,此店顾客不多,冷冷清清,一位青年学徒正在那里专心读书。傅旭安上前一看,此人眉清目秀,谈吐文雅,便与之闲聊了一会,知其姓侯,名延塽,字雪舫,是东平县大羊村人,因家境贫寒,奉后母之命来聊城这家商店当学徒。他酷爱读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自学,学问已有一定功底。交谈之后,傅旭安对侯延的塽遭遇深表同情,对他矢志苦学的精神颇为感佩,从此二人开始来往。1899年,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时,便让侯延塽辞去商店差使,随自己到龙山书院读书,一切费用自己代为解决。侯延意塽外得到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自然更加刻苦自励。苦读了3年,参加光绪壬寅年乡试,得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又中进士;经过朝考,被清廷授于刑部主事。侯延塽本是重情义之人,对恩师的提携诱掖之恩更是铭记在心。他第一次回乡省亲,专去龙山书院拜望恩师,才得知傅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他又奔赴聊城看望师母,并亲到恩师墓祭拜。他在傅旭安墓前自誓,以培养恩师的两位公子为己任,决心把斯年、斯岩兄弟二人培养成才,以报恩师当年知遇之情。
侯延塽年长傅斯年25岁,视傅斯年为子弟。经与傅斯年交谈,发现傅斯年不仅天资甚高,记忆力强,而且已经读了许多书,国学已有了功底,是一可堪造就的少年,更是欢喜无限。侯延深塽深意识到: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学兴起,并且代表着时代的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方向,聊城地处偏僻,傅斯年如长期呆在家乡,接触不到新事物,学不到新知识,便有可能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因此,只资助他一些钱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他产生了带傅斯年去大城市读书的念头。他返京路过天津,同几位朋友——天津《大公报》经理英敛之、傅淦的学生孔繁淦等人,谈到傅斯年的情况,并把傅斯年写的几篇文章拿出来让几位朋友传阅。大家都很赏识傅斯年的才华,力劝侯延塽把这孩子带到天津来,让他接受新式教育,并愿意提供方便。侯延塽又从天津返回聊城,向傅斯年的祖父和母亲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几位朋友的意见。傅淦等人经过考虑和商议,同意了侯延塽的意见。傅斯年虽年龄尚小,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除了对祖父、母亲尚有依恋,自然愿意出外求学,于是遂成定议。1908年冬,傅斯年离别了故乡,随侯延壤到了天津,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这次转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学业与人生发展的方向。
侯延塽不仅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傅斯年,而且在政治、教育等多方面一直关心着他。侯延塽虽然是清末进士和官僚,但思想并不保守,而是与时俱进的。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思想,不断追求进步,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他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出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督。他对国家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向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傅斯年在天津求学期间,侯延塽经常写信给傅斯年,有机会路过天津一定停留,教诲傅斯年要多学新知识,关心国家与社会。傅斯年对侯延塽的经济上的支持和政治上的关心终生感念不已,以父执事之,他成年后曾对人感慨万端地说:“我家非侯公无以有今日”。的确,侯延塽在傅斯年人生攀登的道路上为之构架了一个阶梯。
追述侯延塽对傅斯年一生为人与处世的影响,远不止将其带出聊城,为其接受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创造了条件。侯延塽辛亥革命以后回山东工作,长期担任山东省议会议员,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为人诚挚侠义,他对傅斯年兄弟一直视为子侄和学生,斯年兄弟则“以父执事之”。傅斯年于北京在学读书、出国留学直至回国工作,侯延塽与傅斯年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或以书信或当面进行训示和教诲。傅斯年留学期间致信何思源、罗家伦时曾说:
“连接家信及雪舫先生信,大加责言。”说明他与侯延塽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傅斯年的同学、同事毛子水在为傅斯年写传时也特别指出:“傅先生幼时文史的根柢,除他的祖父外,受到侯先生培养的益处很多。就是他生平乐于帮助故人的子弟,恐怕侯先生的榜样亦不会没有几分影响的。” )傅斯年的品格和作风,应该说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侯延塽的影响。
分享按钮>> 侯金镐教授是德技双馨的楷模
>> 侯召民谈爷爷的相声生涯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