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清代诗文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2日 中华侯氏网
一、 初期诗文
清代初期的诗文作者,都是身经易代的学者和文人。这时的诗文,多有易代之际的时代特点。
这时的作者,可大别为二。一为钱谦益、吴伟业、侯方域等一代文人。一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学者。
一、易代文人
(一)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牧翁、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常熟(今属江苏省)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编修,不久为父服丧归里,参与过东林党的活动。天启中,任经筵日讲官、詹事府少詹事。崇祯元年(1628)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与温体仁、周延儒争为阁臣,被革职。南明弘光朝,为礼部尚书。仕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顺治三年(1646)辞归。四年,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出狱后于顺治六年获赦归里,居家著述至终。
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子、史、文籍与佛藏。论文论诗,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模拟、“竟陵派”的狭窄,也不满“公安派”的肤浅。他一面倡“情真”、“情至”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所以他既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李君实恬致堂集序》)又说:“根于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而文章之能事备矣。”(《周孝逸文稿序》)他的文章,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纵横曲折,奔放恣肆,其意图是合“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从具体作品看,虽内容比较驳杂恢诡,但规模阔大,足以转变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明末清初的文风。《汤义仍先生文集序》、《游黄山记》、《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忠烈杨公墓志铭》、《徐霞客传》、《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读苏长公文》、《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梅村先生诗集序》、《楞严志略序》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气格和论学与评诗文的见解。
钱谦益以诗名,其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转益多师,不拘一格。他强调诗歌要有感而发,反对称格较律,摹拟因袭,提出了以真情感、真知灼见为核心,性倩、世运、学养并重的文学主张,对于扫荡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矫正公安派、竞陵派之失,都曾起过很大作用,对于清代诗文的发展有—定贡献。写诗以杜、韩为宗,兼学晚唐及南北宋诸家,融汇众长,自成一家。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及《列朝诗集小传》等。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徐州杂题五首》、《狱中杂诗三十首》、《己酉岁宴集连宵,于时豪客远来,乐府骈集,纵饮失日,追欢忘老,即事感怀,慨然有作四首》、《读梅村宫詹艳诗有感书后四首》、《西湖杂感》20首、《哭稼轩一百十韵》、《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后秋兴》13叠104首等,可为代表。
(二)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曾师事张溥,参加复社。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
吴伟业之诗,近体、歌行,都有佳作。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其歌行如《圆圆曲》、《永和宫词》、《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尤为世人所称。《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 [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三)侯方域
侯方域 (1618-1654),字朝宗,商邱(今属河南)人。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有的还曾入狱。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1651)时,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的“才人之文”,带有明清易代之际的特点,敢于放言,无所拒忌,无视前代“七子”、“八家”的门户,而自成蹊径,其纵横驰骋,与魏禧比较接近,而与汪琬不同。其为世传诵的名篇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
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是一首35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称量确当”(徐恭士、宋荦等《四忆堂诗注语》)。
撰有《壮晦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二、遗民学者
(一)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父尊素,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为阉党诬陷,冤死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反对宦官和权贵,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清兵南下,黄宗羲于浙东兴兵抗击。直至恢复无望,才从返故里,从事著述。
黄宗羲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造诣。
黄宗羲著作宏富。《明夷待访录》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其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的鲜明表现。书中突出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书中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揭露封建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其“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一人之淫乐”,并“视为当然”。
黄宗羲论文主张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讥刺内容“空无一物”的作品(《陈葵献偶刻诗文序》)。
黄宗羲的传状、碑志文,涉及人物的方面很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之际大变动的社会面貌。他身为史学大家,对明朝历史典故极为熟悉,且多身历见闻,又善于叙事,故写来都逼真传神。其中尤着力表彰忠臣义士的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
黄宗羲诗的成就不及散文,但也留下了一些可诵之作。他的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如《感旧》的“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讽刺了南明弘光朝的马士英、阮大铖的倒行逆施。《山居杂咏》中:“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充分表现诗人对抗逆境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著作有《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律吕新义》、《易学象数论》、《黄梨洲文集》、《黄梨洲诗集》、《行朝录》等。
(二)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与同里归庄从事抵抗活动,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败,其母不食而死,且戒以不事二姓。明亡,往来南北,从事著述,而志在恢复。
顾炎武慰问,讲究经世致用,谓“文须有益于天下”。(见《日知录》卷七)其文为世所称者不少。《郡县论》、《生员论》、《复庵记》、《吴同初行状》、《广宋遗氏录序》、《与友人论学书》、《日知录·廉耻》等皆是。有些文章往往涉及世风和时事。他还说过“志状不可妄作”,这里的《吴同初行状》,始与寻常应酬文字不同的。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是学者,也是诗人。他的诗,慷慨悲歌,不减其文。而且,炎武之诗,虽慷慨悲歌,却非萧瑟。矢志不衰,是其特色。
(三)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今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等。
王夫之在清初大儒中友谊哲学思想博深称,代表作有《黄书》、《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人整辑为《船山遗书》。诗有《五十自定稿》、《六十自定稿》、《七十自定稿》等十数种,通编为《薑斋诗集》。
王夫之一生,特重史学,故所为文,长于史论。《读通鉴论》、《宋论》诸作,议论鼓劲,极有深度。同时亦长于记叙,记叙杂文,也很有特征。《船山记》、《小云山记》,皆可为例。
王夫之不以文人自居,但于诗歌,既有创作,又有理论。他论诗主张抒发“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会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 (《薑斋诗话》)。所存之诗,感物兴怀,含情会景,亦有个性特色。
作品讲析:
《后秋兴》——钱谦益
《后秋兴》是钱谦益晚年的一组抒情诗,仿照杜甫七律组诗《秋兴八首》,并步其韵,每组八首,共写成十三组,一百零四首。此组题为《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简称《后秋兴》。这些诗的内容多与抗清斗争有联系,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表现了他对清王朝的指斥,感情强烈真实,艺术技巧纯熟。
1661年南明水历帝朱由榔为吴三桂所杀,南明王朝灭亡,消息传来,诗人悲愤异常,于l 663年写成此诗。全诗以比兴手法寄托家国、民族沦亡之痛,感情真挚,不是“刻饰”之作。首联借历史故事影射现实,总写亡国之恸。中二联用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永历帝被杀,南明王朝灭亡后,清统治者控制全国局面的情景,以激起读者的故国之思,有强烈的感染力。尾联以嫦娥自比,以桂花喻桂王,把个人的命运与故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悲愤中含有凄凉。全诗用典贴切,不露痕迹,比喻新颖,寄托遥深,体现了钱诗“沉郁藻丽”的风格。
《后秋兴》——吴伟业
《圆圆曲》作于顺治八年(1651),是吴伟业的代表作,通过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的曲折经历,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重大变化,批判了吴三桂因个人恩怨而叛国投敌的可耻行为,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其中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视,应当批判。这篇诗取材现实政治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在艺术上有独特成就。叙事方面它突破了古代叙事诗单线平铺的格局,采用双线结构。全诗以吴三桂降清为上线,以陈圆圆的生平为副线,通过倒叙、夹叙、追叙等手法,使两线不断交叉,并将当时政治、军事中的重大事件连结起来,做到开阔自如,曲折有致,条理清晰。诗的语言明快晓畅,艳丽动人,富于音乐的节奏感。顶针的修辞手法,更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此外,清中的寓意相讥刺写得委婉曲折,反复吟诵而愈觉余味无穷。
分享按钮>> 三台龙树镇石伞-——一撑150余年
>> 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等命运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