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家学渊源诗宗杜甫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5日 中华侯氏网


   侯方域的另一文学背景,则是家学渊源。他的叔父侯恪文学才华出众,考取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编修,后成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天启、崇祯年间,侯恪的诗名很盛,他为诗推崇杜甫,与洛阳王铎、归德同乡彭尧瑜相互推举,反对当时盛行的公安派、竞陵派深幽孤峭的诗风。“溯源风雅,深恶新体(指竞陵体),见时流所作,辄呼卢笑,谓人不观江海,而羡涔蹄;不览华岱,而夸卷石;不爱秦松汉柏,而取蟠曲盆盎中物,失之远矣。”

  受叔父影响,侯方域幼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很早即以“诗与制艺名海内”,二十岁左右,他的《晋斋诗集》流传开来,受到时人称许。当时文坛大家钱谦益一见其诗,便大加称誉,认为“其诗俊快雄浑,有声有色,非犹夫苍蝇之鸣,侧出于蚓窍者也”。

  此时,侯方域论诗,主张应以风雅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对杜甫尤其推崇,因为“昔杜少陵生李唐肃、代间,间关氛,曾无虚日,而避蜀逃秦,能以忠义自持。一饭一吟,不忘君父。故其诗多忧悄之思,雄郁之气,亘古弥今,卓然不朽”。“夫少陵一集,而古今天下治乱、兴亡、离合、存没,莫不毕具。”

  不过,从侯方域的创作看,这个时期,作为豪门公子,又正当年少,他的诗作多为友朋间的酬唱赋咏,流连光景之作。虽然受侯恪影响,他把《诗经》与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榜样,但并没有学到杜诗的精髓。

  从南京应试之后,侯方域步入社会,投入复社与阉党阮大铖等人之间的残酷斗争,特别是亲历明王朝的覆亡,以及清政府威逼他应试之事,昔日的狂放少年终于体会到人生的艰辛,这才深刻领悟《诗经》的风雅之道和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顺治九年,他再次前往江南,故友们的生死离散,引发他强烈的“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其间,他与诗友相挽,“当吟而辍,当醉而醒”,决不能再写一些诗酒唱和、流连光景的作品了。

  据王树林教授所述,侯方域于清顺治九年编纂《四忆堂诗集》时,将《晋斋诗集》作品删去大部分,仅存六十二首作为新诗集的第一卷;其他五卷诗的编定和创作,都是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作。所以,今天读到的《四忆堂诗集》六卷,展现了明末清初广阔的历史画卷,和这一历史过程中作者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受,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

  王树林教授说,因文名太盛,侯方域的诗名为文名所掩,“特别是乾隆以后,其《四忆堂诗集》被清廷列入禁毁书,世人遂鲜有推许其诗者。其实,他‘诗追少陵’,并为当世所重;其诗歌理论,在明清之际的诗坛上,也是较为典型并有广泛影响的”。

  侯方域诗文俱佳,明末清初之时卓然为大家,但岁月荏苒,他的文名逐渐黯淡。不过,由于孔尚任《桃花扇》选择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朝代更替的“兴亡之感”,侯方域却在无意中成了他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也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只不过,在这部不朽的剧作中,当年大名鼎鼎的侯公子变成了李香君的配角。

 

 


分享按钮>> 文学家侯方域应清朝乡试真相
>> 明未文学社团商丘雪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