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金陵“石三友”之谜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5日 中华侯氏网


  20年前,一部《金陵野史》风靡南京,众多读者为其作者石三友对古都金陵的人文地理、风俗风貌所涉及的丰富内涵所折服。一时间,石三友何许人也,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有人猜测是石城十三位文史专家所撰有人怀疑确是旅外的民国学者所著……20年来,其谜均不得解。

 

 

  20年过去了,我们解开金陵“石三友”之谜,以纪念当年为海峡两岸祖国统一大业做过杰出贡献的文史前辈们。

  《金陵野史》留悬念2001年5月,我出版的《南京百谜》一书中,收有《石三友何许人也》一文。文中说:1985年4月,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石三友先生的《金陵野史》,使金陵为之“纸贵”,第一版4万册很快销售一空,为此,不得不一版再版。阅读之后,人们都很关注《野史》的作者为何许人也。

  《野史》卷首有秋潮先生于1984年在南京所作的《序》云:“近年,金陵老人石三友先生乃有回忆南京旧事之作,于海外报刊写载忆旧专栏文字多篇。保存故实,言而有徵。事多亲历,面广内深,读之益人阅历,兴趣盎然。石先生其人堪称博闻强记,能熔古今于一炉,故露布以来,驰誉海外,风闻所及,一快先睹,殊感弹筝逸响,事有可存,金陵风貌,得以再现。因征得石先生同意,收集付梓,庶几现代的南京野史,可藉斯编而得永传。说者谓:是书虽名野史,事皆翔实,非道听途说之可比,其涉笔成趣处,亦自有会心,广人知识,启人情怀。”

  解谜还须制谜人

  笔者与石三友先生可谓“高山流水”,对其生平行状了如指掌。《金陵野史》中的文章事先多发于香港之报刊上。兹因先生无意显露其“真容”,故笔者亦只能隐而不宣。待他日有适当时机,再解其生平行状之谜吧。

  近日,见贵报刊出周安庆先生的《金陵野史》作者“石三友”之谜事,文中谈及“石三友”的一些情况,但语焉不详。且文中谈及我在拙著《南京百谜》中也将《金陵野史》作者“石三友”为何许人列为其中之一谜。为此,笔者认为现在已是破解“石三友”为何许人的恰当时候了,故特撰文试解之:

  保密需要用笔名

  此事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提出“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根据“第二件事”的要求,当时胡耀邦同志指示中国新闻社做好对台宣传工作。中新社领导研究决定由该社专稿部组织稿件,对台宣传。因为南京曾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与台湾当局高层人士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大陆特别是南京情结,他们都很想知道南京的现状如何总统府还有没有遗存?中山陵保护得好不好在大陆的一些故旧又是如何因此,专稿部以南京为重点,组织稿件,由一家在台湾有较大发行量的香港报纸定期刊登“金陵忆旧”专文,让台湾同胞真实地了解大陆特别是南京的历史和现状,使海峡两岸同胞有一个很好的情感上的沟通和融合,从而促进两岸的早日和平统一。

  为此,中新社把这一任务委托给江苏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政协和南京市委对台办三家负责组稿,发稿时统一使用“石三友”之名,谓之“石三友”,即指石城三“友”三个单位也。

  有幸成为一个兵

  笔者因自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执笔挥毫,在一些报刊上不断发表一些南京文史方面的“忆旧”的“豆腐干”,不料引起了中新社专稿部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将我介绍给了南京市委对台办负责组稿的蒋永才同志。这样,我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为“石三友”的“金陵忆旧”专栏提供稿件,先后以“石三友”名义发表的文稿达数十篇,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金陵何处大观园》、《四座孙中山铜像》、《谭嗣同南京谋维新》、《续范亭剖腹明志》、《三省钓鱼行》、《周佛海的最后一段》、《陈布雷之死》、《汪坟平毁始末》、《隽语风生审理陈独秀》、《欧阳居士讲经记》、《南京四十八教授的“和平呼吁书》等等。

  前朝遗老立功勋

  我当时虽然早已步入“不惑”之年,但在“石三友”写作班子当中,还只是一个“小老弟”。我记得当时撰稿人中不乏有国民党时期的老报人和文章里手,如王正元曾做过蒋介石电话监听员、凌也徽朱偰夫人、岳晨曦汪伪时期某报总编、蒋虹丁、王恒宇等等。当时负责编辑工作的是侯鸣皋、赵朴老报人、毕群老报人三位老先生。而侯鸣皋先生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侯鸣皋先生于1932在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即考入励志社第二期干事训练班,从一个小干事提升为股、科主任干事、处长、康乐司副司长、励志社代理总干事。因为励志社是蒋家王朝的重要内廷机构,因此侯与蒋介石、宋美龄都有些瓜葛,而和蒋经国、黄仲霖则过从甚多,对国民党官场十分熟知。解放后,侯曾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是江苏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因此,是负责“金陵忆旧”专栏统稿、编稿的最佳人选。在他的主持下,“金陵忆旧”在香港报纸上发表文章达数百篇,并持续数年之久。1985年4月,他主持出版了署名“石三友”的《金陵野史》;1987年8月,又主持出版了署名“石三友”的《故土旅情》。从此,“石三友”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为人们所知。

  “石三友”的“金陵忆旧”,架起了台湾与南京的一座友好大桥,从此,两地人员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是有目共睹的。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南京晨报 编辑:禹娟 作者:严中

 


分享按钮>> 中华侯氏——侯氏族谱概述
>> 江苏省政协文史专员侯鸣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