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甃城堡”侯端献终身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7日 中华侯氏网


    事情要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说起。那一年七月初二日,狂风骤雨,突发海啸,卫前海塘外的金山墩、戚家墩等瞭望烽烟都被吞啮,金山嘴塘堤被冲垮,浦东、横浦盐场团舍尽毁,灶民漂溺达千余家。金山卫城内通衢是水,土城墙也被冲坍多处。水退后,卫城内外满目苍凉。朝廷十分重视金山卫在东南海防中的重要地位,一面敕令松江、嘉兴两府和盐政司赈济灾民,恢复生产,一面增调兵将,加固金山卫城防。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便有一位为金山卫奋斗终生的将军奉调来任金山卫指挥同知之职,将军名侯端。

    侯端乃盱眙(今属江苏)人,字敬庄。他父亲侯贞,是山东都司东昌卫指挥同知,于洪武二十三年在抗倭中战死,追封为怀远将军。侯端4岁丧父,他那24岁的寡母悉心抚育三子(侯端、侯寅和侯直),长成为忠勇之材。他20岁袭武职,举家来金山卫守戍。

    侯指挥一上任,便将城墙培土加高,把原有遭毁的金山墩、戚家墩等军防瞭望设置,恢复重建在海塘内。仅三四年间,金山卫城重又完壮。

    明永乐十一年癸巳(1413年)四月,倭寇来犯,卫城军民凭险固守,敌入城不得,转掠张堰镇,也被击退,遁海复犯他处。自此,东南沿海倭患又猖獗起来,朝廷敕命中军都督府都指挥总督江南、福建、两浙沿海卫所备倭,往来巡徼,下令各卫加固防御设施。十四年丙申(1416年)十月,已入东南海上稍靖的季节,金山卫指挥同知侯端带领精壮军士正在浙东山区采伐营木,谁料内 勾通倭寇,乘金山卫城防务力量薄弱之机,借骤起的东南风势,驾船上岸突袭。守军死战难敌,城终被陷。倭寇入城,大肆掳掠,等到青村、乍浦千户所援兵赶到,倭贼已饱掠后乘潮退驾船出海了。事闻朝廷,成祖皇帝大怒,传谕凡在卫将校,都逮下狱,追论死罪。旨达金山卫,城内外一片惊恐。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官阶)刘懋(山西临汾人)冒死陈奏:冬天倭犯东南尚无先例,所以当时凡强壮之丁都差往各处采运营木去了,剩下的守城军丁大多是老弱残兵,在贼众我寡的形势下,难守低墙缓坡的土城,但官兵还是以死拒贼,无一降者。这些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的。成祖帝命都御史复查属实,各卫官才予免死复职。

    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九月, 侯端奉令专司砖甃金山卫城墙工程。他选卫城北郊查山之阳运盐河畔的一片高圩田为窑址,分派左、右、前、后千户所各在其地建窑数口,取泥烧砖,由各所自负分段砌墙工程徭役。(明窑群给后人留下了“窑埭圩”的地名,从上世纪70年代金卫公社建筑材料厂在该地扩建工程时发掘到窑基遗址及80年代修筑卫城穿心路时笔者目睹到发掘出铸有各千户所字记的城砖,得到了史料的印证。)

    永乐十六年戊戌(1418年)正月,倭寇犯浙江都司所属的松门卫,按察司佥事石鲁所部官兵弃城而逃,松门卫被陷。都御史上奏弹劾,石鲁以下指挥和千百户等武官都受坐诛死。倭船饱掠后复又沿海北上。一日早潮,金山卫城南瞭望墩上空烽烟骤起,塘守上警锣齐鸣,七千倭寇泊船城南,猝然登岸。正在修城的兵民纷纷走避,侯端与卫指挥佥事郤清紧急疏散民众后,便分兵出城御敌。

    郤清刚出南门,就陷入敌围,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倭寇趁势攻入卫城。侯端带兵已出东门,至离城二里许的杨家团煎盐灶舍前屯住,自己单骑直奔海塘外侦察。当时潮已退,见十三艘大倭船搁浅在铁板沙海滩上,有一红衣人正指挥众倭涉水上滩。侯端策马入水欲生擒那红衣倭酋,无奈水深浪涌,马鞍护水不能前进,侯端即用佩刀斩断后弃掉。将近百步,他张弓搭箭,一箭射中那倭酋。倭船上顿时慌作一团,立即麾旗召众,已上滩的倭寇复回大船,向侯端包抄而来。侯端思忖,倭众势锐,先要避其锋,又考虑到倭贼已识别他所骑的白马,立即勒紧马缰,飞也似地返回海塘。正遇上一牧童在塘下放牧羊群,他掏出一点碎银付于牧童,执住一头羊羔,宰杀取血,尽涂其马,马毛尽赤,他才还驻杨家团。约莫过了半个时辰,远望倭船已空,料及倭贼都已入城,便令部下每人各取煎盐茅草一捆,涉水上倭船,逐只点火焚烧,十三艘倭船顷刻烈焰冲天。侯端率众复返卫城,怎料倭贼把四门吊桥高悬,明军不得入。他长叹一声:“城亡我怎可偷生?”策马奋起,那战马咆哮一跃,竟越过隍池(城濠)。他单身闯入敌阵,与众倭巷战数十回合,身上中箭如刺猬一般,犹浴血奋战,杀伤很多敌人。战至十字街卫治前,倭寇以长钩勾他,只勾掉他臂上四片铁甲,仍奈何他不得。倭酋惊叹:“好将军也!”令众倭用所掠染布坊的布匹,两端拉开横于街心作绊马索,意欲生擒他。侯将军以长槊挑起布,一剑割断,两端持布的倭寇纷纷倒地,仓卒间,坠一剑于地,那坐骑立即衔起授于他,继续杀敌。至东门,恰逢倭寇在城头上遥见倭船方向浓烟蔽天,方知不妙,慌忙放下吊桥,出城奔救。侯端趁机杀出东门,与部下官兵会合追杀。倭贼已无心恋战,径直狂奔海滩,忽又纷纷转回。原来,卫指挥佥事施义率领了守御在青村、南汇嘴的中前、中后千户所的官兵已增援而至,堵住了倭寇的归路,使它们不得已想重返卫城自保,但怎能挡得住两军官兵在前后的合力围歼?最后,除少量漏网的倭贼劫渔船逃命外,大部分败倭被歼灭。

    金山卫御倭反败为胜之战报奏朝廷,朝廷敕命谷祥(中军都督府直隶都指挥使)于九月前来巡视金山卫(当时的直隶都指挥使须总督江南、福建、浙江沿海卫所备倭,所以又称总督)。谷总督一到金山卫,便犒赏军士,并督令城防修建工程继续进行。鉴于此次倭寇陷城的教训,又将城墙加高五尺,并增设矮墙,城濠拓宽二丈,加深四尺。

    永乐十七年己亥(1419年),金山卫城的城墙楼橹,终于修缮一新,俱以当地土窑烧制的砖瓦作材料,甚至城中十字街上东、西、南、北的跨河桥梁,也用城砖砌成砖拱桥,所以分别俗称为东、西、南、北砖桥,即使后来翻成石桥,也还是以旧名习惯称呼。金山卫城的规模,是时起定格,大致是这样的:

    城濠(护城河)周长十三里三百步,深一丈四尺,宽十一丈,四方各有小河,与城四郊的农河沟通。水自太湖来,经三泖,由运盐河到达城濠,从北水关入城内小官港、旧横浦、仓河等支流,出南水关为小官浦,通过捍海塘口金山卫闸,注入大海。城濠上有木吊桥交通城内外,正对四城门各一,宽约1.5丈,长度超越城濠的广度,近城一端有轴,固定在河岸石座上,对岸一端,两侧系有铁链二条,由城楼上的盘轴操纵悬放。

    月城(外城门)在四方城墙正中的四城门外各一座,高自正门向外突出5丈左右,内墙四周9.6丈见方。月城墙无坡度,土筑砖壁,顶宽2.4丈。月城门高2丈,宽2丈,不正对四城门,东、西二月城门南向,南月城门西向,北月城门东向,月城门设在城墙内6尺处。月城上雉堞基部收进城墙二寸左右,高七尺,宽二尺,用于瞭望射击的屏蔽。月城楼高三丈二尺,为三大间,楼上置大锅灶,有七个梅花洞与楼下相通。月城内平时屯兵,设兵马司,战时堵防。如敌进入月城,则关闭内外城门,楼上箭石由梅花洞如雨下,滚烫的油汁也从梅花洞倾盆浇下,入侵的敌人必遭聚歼,因此,月城楼美名“金汁楼”。城墙周长一十二里三百步,高三丈八尺(内城墙高三丈六尺)。墙基宽五丈二尺,顶宽三丈,作车马驰道。外城墙每距四十丈建一城垛子,自下至上突出外墙6尺,底宽1.5丈,顶宽1.1丈。整个城垛子长3.5丈,宽1.2丈,高与正墙齐,共四十八座,上建箭楼。外墙上增筑矮墙(俗称窝铺,作屯兵用)。城墙上的雉堞(俗称垛口)共有三千六百七十八只(包括月城上的小雉堞),每只高七尺,长八尺,宽三尺,垛口间相距一尺三寸。在城墙内侧,除了城门、水关门、城垛子处也是砖砌外壁的外(有砖阶可拾级而上),其余地方还是土墙,只是比较陡直。

    除四口月城门外,月城内还有东、西、南、北正城门四口,南北水关门二口。正城门又称内城门,宽二丈,高二丈。门圈与月城交接处,顶上有铁闸门由铁链把它系在墙顶面的盘木上,俗称“铜闸刀”,遇敌入城,守兵可关闭正门,在城墙顶上放下铁闸,围敌于正门外,从上面的七个攻击孔(梅花洞)向下用火器或利器歼敌。水关门是依城内小官港进出水道,分别设在南北城墙上的东南角与西北角,拱形门圈自水底用砖石砌起而成,出水高度距正常水位一丈五尺,门宽二丈,门圈内也有“铜闸刀”和“梅花洞”,还有一块重达二千六百斤的“千斤石”,形似铲刀,上端有左右二孔,各穿有“葡萄链”(粗铁链),系在水关门顶层的盘轴木上,由4名关卒操纵悬放。

    除月城楼外,城墙顶上共建正门楼四座,水关门楼二座,角楼四座,箭楼四十八座,腰楼八座,敌楼八座。正门楼每座三间,高二丈八尺,飞檐斗拱。中为厅堂,堂檐下悬有匾额一方,分别书以城楼名“瞻阳楼”(东城楼)、“凝霞楼”(西城楼)、“镇海楼”(南城楼)、“拱北楼”(北城楼)。水关门楼也各有三间,高一丈九尺。角楼置于城墙顶四角转弯处,箭楼置于城垛子矮墙里(俗名窝铺),敌楼和腰楼置于门楼与角楼之间,都是单间单层,四周有栏无壁。

    由于当时的卫所守军自建卫时起都是就地从府县多丁户中抽取的,日久年长,他们拉帮结派,立山头,扰乡里,而疏于训练,战斗力渐弱,一遇倭贼来犯,常一触即溃。永乐十六年(1418年)起,诏令福建和浙江卫军互调。于是,金山卫守军,大多来自福建。闽人剽悍好斗,侯端便在金山卫城东门外二里处,增辟大演武场(大教场,原有小教场在南门外),东西广二里,南北袤亦二里,四周挖起濠沟,砌起砖墙,内建演武厅,左右前后千户所治事厅在其两侧,前有月台,广二十步,旗台和中军沙路也广二十步,再前便是开阔的演武场。演武厅后是兵营、庖屋。金山卫设有城操指挥使一员,每月二次在演武场主持会操,严加操练古八阵法,骑卒练驰射枪刀,步兵习弓弩击刺,每年还要选拔千户以下五分之一官兵赴京受御前检阅验试,以中与不中者分别赏罚,这样,更激发官兵尚武之风。

    自此,金山卫城壁垒森严,军威雄壮,倭寇闻风不敢来犯,而转犯他处了。就在该年(永乐十七年),倭寇犯辽东,总兵官刘江指挥其军诱敌入望海嵎,设伏兵聚而歼之。使岛倭大伤元气,不敢上岸,只能作远海上劫掠。数十年间,金山卫没有发生过被大侵犯之事,但侯端并未因此放松军备,每年巡警城堡,不断修缮,直到他60岁时,还督军砖甃卫东30里许的胡家港堡。65岁那年,他指挥重筑金山卫城堡后,才请求解甲归田,当时他已被荐为都指挥佥事(正三品衔)。

    明代宗景泰五年甲戌(1454年),金山卫正月大雪,四旬不止,平地积高丈余,河泖都受冰封。入夏发大水,田地庄稼全被淹没。水退后,又瘟疫大流行,死者多得无法计算。秋后,松江府全境大闹饥荒。已作为一介平民的侯端仍不忘忧国忧民,从原俸禄积存中捐出米八百斛,给松江府赈饥。朝廷为表彰义举,授他以冠带的荣誉。侯端年八十而终,赐葬于秦望山麓,有石翁仲墓道。数百年来一直受金山卫后人瞻仰凭吊,怀念他毕生为修葺、保卫金山卫城而建立的丰功伟绩。


分享按钮>> 宁武古建筑群——侯家大院
>> (河南)侯五星村侯氏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