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农的儿子到企业家—侯仲桓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10日 中华侯氏网


    若干年来,自贡盐场的工商业者大都来自这儿方面:出自几代人的地主资本家家庭,或拥有资金从外地来自贡经营盐业,或依托于富商巨户后来脱颖而出者,以一个菜农的儿子,奋斗一生成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在自贡确是别具一格。

    事情还须从家史说起:

    自贡市瓦窑冲(编者注:即现在贡井区中溪河上游处)是侯家先辈几代人定居的地方。我们的祖先由广东迁来四川,从第一代荣山公起到父亲这一代已是六代,家族的字辈;是按“荣、齐、伊、永、正、天,朝、世”这么排列的。父亲名天府,五叔天灼,六叔天然。六代人一直在这里自耕而食。到祖父春山时,因人多地少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就把瓦窑冲这点老业交给叔祖父春海耕种,自己则向大地主王三畏堂租佃中溪河边的熟土一段分种小菜杂粮。农村任,张接受委托后,派喻传鉴先生主持其事,继由韩叔信任校长。老人自己则忠实地担负起学校的后勤工作。他在伍家坝王姓的土地上为学校购得校地二百余亩、并根据规划、平地开荒、大规模地兴建教室、右舍、礼堂、图书馆及包活有游泳池在内均体育馆、运动场等等,并继续为之辛勤工作十多年、改变了以前因陋就简、凭借庙宇办学的被动局面。随着历届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自贡市出现了一所崭新的完整的中学校。迄今、无论就教学质量,学校设备、校园风貌以及人才辈出等方而,比之于其他中学校都是无多逊色。“釜溪之津、巍巍我蜀光精神”,就从这里滋长发扬.

    六十年代初期,老人还与友人合力兴办三所前进民中、.为祖国提供了更多的培育人才的机会。

    抗战胜利那年,他向自贡市立医院捐献了一幢三层楼房、足以容纳一百张病床。在人们感到缺医少药和生病生院难的时候,这件事体现了他对桑梓医疗事业的关怀。

    他还举办了一个“策名奖学金”,使一些寒士得到帮助升入大学、至今立业成名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者大有人在。可是,到国民党崩溃前夕,不仅该项奖学金被恶性通货膨胀化为乌有,甚至连他自己也几乎被这场灾难所吞食!

    一九四九年、因盐产品销路欠佳、老人开始负债。到这年年底,只重庆一地就欠了约值十万块银元的债款、但他在重庆积压的存盐与负债相比较、还是能够平衡的。问题是:即使换得堆积如山的钞票,却不能维持欲场的再生产、那也是实实在在的破产、结果只能是毕生经营的企业在这场混乱的通货膨胀中被淹没掉。这年十一月、他自己到重庆去应付,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信誉帮了他一些忙,照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被吃掉。”更重要的是解放军来得迅速,很快盐的销.路打开,币值稳定下来,才彻底解脱了他的危难。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频于瘫痪的自贡盐场,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工商业者对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的。

    一九五O年底,我回自贡短住、有一天在三圣桥邂逅熊佐周工程师,他对我说:“一些人就是要给你说些来搁倒。”另一些父辈人物面临着自己各种各样事情而忧心忡忡。父亲只勉励我好好地工作,没有深谈他自己的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在他的思想上也还是有疙瘩的。后来才听他说、他把自己所有的企业都开列出资产负债表,报请人民政府接收。经过党和政府的开导教育,他自己通过思想斗争,他不禁回忆起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五儿王一凡留在敌后抗击日寇、自己是如何一面怀念耽心、一面又引以为自豪!国民党一直把共产党宣传为洪水猛兽,我从淮安回来,向他谈起解放区兴利除弊,人民安居乐业热情拥护情况,他自己巳有一个对共产党最早的比较真实的了解。现在,全国都已解放,国家正面临新的建设任务,如不齐心拥护党、建设怎能会有成就?他还想到,如果不是解放了、在国民党统治下,通货恶性膨胀,生产销路狭窄、各种险象横生,他的企业可能早已破产了,那里还会有今天呢? 同时、他也意识到他本人熟悉盐业业务,在振兴盐场中从经营管理方面还可以为人民做一些事情。于是,他就把东新寺的“涵苑”卖掉,他对盐局的领导人说:“房子来自盐业、只有交还盐业才合适。”售房得款、除清偿债务外,还绰有余裕,他把多余之款、全部用在生产上去。因此、他的企业恢复发展很快、其中炭盐的恢复和发展尤为突出。和大制盐厂具有四十连炭灶的规模,全以煤炭为燃料,制出成品相当于二百口天然气灶的盐产量。在人民政府的鼓励下、他还淘办黄卤井建凿成功。

    解放初期,国家急需生产资金,发行建设公债,老人带头购买债券。抗美援朝与抗战期间打日寇一样,他捐献了巨额款项。当别的一些工商业者对人民政府的政策还持怀疑观望态度的时候、他响应党的号召就走到别人前面去了。

    一九五一年,组成公私合营自贡盐场运水公司,一九五四年,组成公私合营建华盐业公司;一九五六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计数字表明:在自贡他的股份最多。这是解放以后采取的发展生产富国裕民政策,和他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结果。

    党和政府对他也作了较为突出的安排。他曾被推选为自贡市政协副主席、自贡市副市长、和四川省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破格地被邀请去国外参观访问。

    可是,在十年浩劫中,他也和全国千百万受苦受难的人们一样几起几落。他曾编制草帽“自食其力,”几次被抄家;八十多岁还拉着架架车穿过市区中心,也曾在近九十之年听收音机误拨到日本电台,“辜负了党的培养,”被当作特嫌受到批判。但他认为拉车,上大街,可以促使他自己放下架子;拨到日本电台招来批判,只不过是老来眼耳昏花的一场误会。

    老人晚年、时刻关心祖国统一、曾写过几篇文章对台广播、呼叮台湾同胞回归祖国。

    成功的原因

    一个菜农的儿子,能够作到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有些什么经验呢?

    首先,他敢于承担责任。讲究信誉,能取信于人就能开拓事业,这是本金以外最可靠的资金来源,信誉的价值是难以沽量的。
    其次,团结职员,同心协力共同搞好企业;使他们对企业的荣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肤切关系之感。例如,凡能获利的都让职员入股;对企业工人,则力求不拖欠工资。在一九四九年负债后,他欠发工人工资仍然是自贡场商上最少者之一。

    此外、利润分配公开,这和他重口齿讲信誉是一致的。“不看内财,就能使人们感到亲切可信。职员和股东们一旦发现有能获益的经营机会、都会提出来请他去当经理、有个时侯,他竟当上了十个企业的经理。这些都是稳获利的企业。经理每月有一份工资,分红同样照领、年终还要为他提红奖。

    国家企业要防止贪污中饱,私人企业也丝毫不能例外。在利丰厚与谦信盐号、老人饱尝到这种苦头。但从此以后,他没有忘记这方面的.教训,时刻警惕,防微杜渐,自一九二七年以后,他经营的企业就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重大事件,从而取得了这方面的经验。

    最后还有:经济活动上的改进革新,乐于为社会服务;利润分配;没有忘记国家人民;这些,使他没有成为持著而算、锚株必较的财迷。人们对他增强了信任感,他因此赢得许多经营机会。

    解放以后,条件有所改变,这时他的经验可能只有,一条了,那就是:朝着党指的方向走,按人民政府的指示办事。这也就概括了他的全部经验。

    对子女的教育

    老人的子女众多,至今犹在的有十五人,这是旧社会不讲究人口政策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浩劫中,由于这个家庭的原因,他的子女被安上“反动资本家”罪名的,不止一人两人。南京甚至谣传“王一凡的恶霸老子有半打老婆。”其实,我们只有两位母亲。第一泣母亲生了十个孩子,由于当时家境不好,缺医少药,天折了三人。母亲一九三O年去世后,第二位母亲来家又生育了八人。如果不是资产阶级家庭,也不可能养育这么多子女哟。

    对子女的教育、他身教重于言教,他坦率、忠厚、正.直、乐于助人,不抽烟、饮酒、打牌为我们树立了模楷,达记偶然有人打小牌消遣,他不禁止、但不愿自己的儿子旁观。
    就子女入学读书这个问题,老人原来曾有个不同的打算和安排。大姐读过初中,没有让她继续升学,只是待字出阁,我小学毕业后没有能立即进入中学,要我读私塾,当学徒,走他的道路。后来受到不同程度的反抗,他终于认识到让子女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性,这时他认为不系统学习,无一技之长,对国家对自己都没有好处。从此,他不再男女分别对待,并一律让子女接受完全教育。后来回忆起当时未让大女儿继续升学的情况,老人还会感到不安。他这时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不把他们羁系在身边,也不勉强他们学什么干什么。

    在北伐战争年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和“九一八”、“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子女们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表现出对反动当局的不满的倾向,老人或不知情、知道了也末反对、学费照常汇达。

    而在自贡,他婉言谢绝与国民党要人合办报纸、表达了两代人的共同感。

    他对以下弟妹们学习的具体方针在抓好他们的基础教育,每逢寒暑假他都要请老师为他们补习功课、让他们把寒.暑假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还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避免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干扰,得以集中心力于学业。弟妹们也尽都乐于学习,有的弟妹还在读中学时就已在预习大学的课程,因此,他们投考大学都没有困难,现在都早已大学毕业、各有所长、在不同地区不同岗泣上工作。

    侯以时参加革命最早(后更名王一凡),对家庭成员追求进步,影响较大、弟妹中迄今已有六名党员。弟妹们现在国家机关、大学、中学、科学.院、医院、企业公司,分别担任市的纪委第一副书记、省的副厅长、老师、副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总工程师和企业副经理等职务。大哥退休后,年近八旬,尚能为市政协会举办日语学习班,召集市级各单位科技人员、义务教授日语两年,教完六本日语书、为自贡市的一批科技人员服务,使他们掌握了日语、殊堪称道。

    老人奋斗一生、于一九七六年九十一岁高龄去世。他没有能亲身体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没有看到从农业起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始腾飞,没有看到由乡村到“口岸”人民踏上了富裕的大道;固然,老人也没有来得及欣逢盛举,躬亲其事,然而瞻念未来、祖国前程似锦、儿女个个成材、他们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鞠躬尽瘫。兴念及此,老人是不会有丝毫遗憾的。

    侯仲桓 (1985年3月10日于重庆)


分享按钮>> 海城黄瓦窑“主人侯家”墓升格
>> 修身治学 德业双馨——记侯建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