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侯方域与《四忆堂诗集》
-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10日 中华侯氏网
自明末天启(1621)至清顺治朝(1644—1662),是我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明代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奸宦魏忠贤一手遮天,培植党羽,专权朝政,并大兴“党人狱”大量捕杀东林党人,对人民搜刮无度,以致政局动荡,举国惶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企图挽救明朝灭亡而又倒行逆施的崇祯皇帝也无力回天了。顺治元年(1644)“贼犯京师,京营兵溃”(《明史•庄烈帝本纪》),3月18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敲响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的丧钟。“甲申”、“乙酉”之变,使民族斗争更为白热化,大批忠臣义士、民族志士因不向清朝称臣或慷慨殉国,或归隐林泉,或坚持斗争到最后。侯方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外忧内患、烽燧四起、动荡不安的时代漩涡之中。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县人。先世大梁人,远祖成戍籍,后为归德(今河南商丘一带)。曾祖侯玑明赠太常卿,兵部右侍郎;祖父侯执蒲明戊戌进士,官太常寺卿;父侯恂明丙辰进士,官户部尚书,因忤阉党被朝中权臣谄害几度下狱;叔父侯恪官祭酒,能诗;仲兄侯方夏于崇祯六年(1633)举河南乡试第二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先辈几代都交好东林,力反阉党。侯方域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几代官爵显赫、知书识礼、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士族家庭之中。他参加“复社”反对宦官魏忠贤之余孽,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如皋冒襄齐名,称“四公子”;古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他的诗文在明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社会各界人士所瞩目。
少年的侯方域天姿颖悟,勤奋好学,尝拜上虞人倪元璐(侯恂同僚)为师,受到倪在作文方面的指导。当时正逢大江南北社事大盛,继应社之后,张溥以继东林为己任集郡中名士创办复社,议论朝政;陈子龙、夏允彝组织几社,与复社相呼应。于是“中州(河南)名彦翕然与应、复两社相唱酬,梁园数子也。”(计东语)这对少年的侯方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侯方域十五岁始应童子试,开始学作文,文章受到金沙举人蒋鸣玉的赞许。十六岁娶东平太守常维翰的三女儿为妻,同年跟随父亲侯恂宦游京师,习知朝中事,目睹朝野混乱局面,慨然叹道:“天下且乱,所见卿大夫殊无足以佐中兴者,其殆不救乎!”(贾开宗《侯方域本传》)大有匡时济世的抱负。十七岁与吴伟业、陈子龙、夏允彝、彭宾等交游,并与陈子龙论诗于京邸。当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焚烧陵宫时,他愤怒地写了《宿州》、《妖彗》等诗篇,开始用诗歌记录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段时间还创作了《王嫱故里》、《居庸关》、《过易水黄金台》等诗篇。
崇祯十二年(1639),是侯方域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年。这年二十二岁的他赴南京应试,一举中第三名,但因策文言辞激烈、涉及指责皇帝而被除名。他不为功名受挫所动,反而喜形于色。正如他自己说的:“君子忧夫道之不彰,不忧夫身之不遇。”(《赠徐恭士序》)他是来金陵寻“道”的。就在这时侯方域交上了陈贞慧、吴应箕、李雯、梅朗三等“南中诸名钜”,他们都成为他志同道合、忠贞不渝的朋友。试金陵,登金山,泛秦淮,饮酒悲歌,谈诗论文,极目神州,慷慨评议当世人物,“一时文章、气节、经济之誉,争归朝宗焉。”(胡介祉语)他的友人贾开宗在《侯方域本传》中说:“去游金陵,为一时所引重。尤负气,阮大铖愿与交,不肯往。”又说:“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尝与吴应箕、夏允彝醉登金山,指评当世人物,临江悲歌。二子以方域比周瑜、王猛。”体现了他不畏权贵、高瞻远瞩的非凡气慨。就在这时,由张溥介绍,侯方域认识了金陵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李香。李香的养母(假母)名李贞丽,字淡如,秦淮名妓,有侠气,所交游的都是当时豪杰、尤其与陈贞慧最友善。李香从小受养母影响,略知书礼,爱憎分明,为人有大节,又长得风姿磊落,与众不同,还擅长演唱汤显祖“玉茗堂”《四传奇》剧本,又能弹唱《琵琶记》,曾受到当时学士张溥、吏部尚书夏允彝的极力称赞。刚好这时陈贞慧、吴应箕作《留都防乱揭》抨击魏阉余党阮大铖,阮大铖托人请求侯方域为他开脱,李香及时提醒侯方域:“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妾也?”(《李姬传》)于是侯方域谢绝帮阮大铖,因此与阮阉结仇,以致后来阮几次要置他于死地。侯方域离开金陵时,李香“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李姬传》)这段美丽的情缘,使他们成了后来孔尚任著名剧曲《桃花扇》的主人翁。
雪苑诗社(又称“雪园诗社”)是侯方域青少年起就开始经营的一个家乡社团组织,是借鉴西汉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而命名的(梁园也在商丘一带),主要是联合远近骚人墨客吟诗作赋,抒写怀抱。崇祯十三年(1640),侯方域自金陵返乡,继续主持雪苑诗社。在此之前,同乡前辈贾开宗,吴伯裔、吴伯胤兄弟,徐作霖、张渭、侯方镇等为诗社中坚人物。“而余与贾开宗尤晨夕与诸子赋诗”,“莫不以文采自著,而躬行相砥,甚盛事也。”(侯方域语)后来农民起义军破归德,吴氏兄弟及徐、张被害,就只剩“雪园四子”了。明年,当李自成起义军攻入河南,杀福王、唐王,又破河南四郡并围汴攻破宋城时,侯方域随刚出狱的侯恂视师,并献“讨贼”策,但不被采用,还被遣还吴地。这时的诗作有《闻乱》、《禁旅》、《招隐》等。
崇祯十六年(1642)李自成破潼关后,明朝军阀左良玉以粮尽为由移兵九江,直欲进取南京。因左良玉原是侯恂于行伍中破格提拔起来的将领,侯家是他的知遇恩人,这时司马熊明遇请侯方域写信给左良玉阻遏其军事行动,终于避免了一场明朝内部自相残杀。南京的阮大铖则抓住这个把柄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里应外合反叛朝廷而下令缉拿他,侯方域避难到宜兴陈贞慧家。事有凑巧,就在这时他营救陈贞慧出狱。“忽一日,缇校捕定生去,余仓皇出,兼金付钱君禧,代请间,且为求援于练公司马(指练贞吉父亲练国事),定生得免。”(侯方域语)此后侯方域游雨花台、燕子矶、西湖、岳王庙、虎丘等名胜并有诗留纪。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明福王于留都南京称帝。当国的马士英、阮大铖交结起来,修东林党之旧怨,逮捕复社人士并檄捕侯方域,侯方域便渡江投奔镇守扬州的史可法,史可法调走后他又随开府高杰北征。高杰被许定国所杀,他回归故里。不久去徽州省父,假道宜兴访陈贞慧,就在陈家被觊觎已久的阮大铖逮个正着。“乙酉”之变,弘光朱由崧出奔后侯方域方得脱狱。就在这三灾六难之中,共同的命运使侯方域、陈贞慧成为休戚与共的挚友,并且二家结为姻亲。侯方域将年仅三岁的女儿许配给陈贞慧二岁的儿子——陈维崧之弟陈宗石(后宗石十三岁时因家境贫因赴侯家入赘,事见陈维崧《四弟子万诗序》),以二家夫人置杯酒定约。
从顺治二年(1647)别金陵回归故里南园到九年(1652),侯方域经历了整整八年的隐居、奉亲生涯。这期间招兵买马,重整旗鼓、恢复弃置已久的雪园诗社,搭齐“后雪园六子”——侯方域、贾开宗、徐作肃、徐世琛、徐邻唐、宋荦。“乙酉岁侯子自金陵归里,卜居西村草堂。”(《西村草堂》诗,宋荦注)侯方域自己说:“乙酉余自吴返,贾子(开宗)自淮阴归,两徐子(徐作肃、徐世琛叔侄)相见欷歔,言及雪园旧事,流连者久之,已而曰:‘吾四子可以社矣,是固吾雪园之幸而存者也。’余曰:‘姑待之,……吾将求而益之。’”(《雪园六子社序》)终于到顺治九年“求”得“千里马”徐邻唐和宋荦,使“六子”圆满。同时治“壮悔堂”、“四忆堂”,作《壮悔堂记》、《四忆堂记》。期间因陈子龙于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后避匿太湖组织太湖义兵,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而作《兵科给事中青浦陈公子龙》诗悼念他;清三省督府张存仁询访侯方域于故里,作《上三督府剿抚议》,陈剿抚十议,企图消灭农民起义军。他又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河南省乡试并获第一名,又被忌者所阻斥置副榜。这件事成为后世的些人讥评他晚节不保的理由(后另叙)。顺治九年冬,侯方域再访陈贞慧及其女婿于宜兴,借此再游吴、越,有《阳羡歌答陈生》:“君不见,大梁侯生游吴越,霜吹两鬓马侵骨。人生相见如参商,细记壬辰冬十月。”这应是这两位“公子”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二年后侯方域便郁郁病逝,一颗文曲星就这样过早的陨落了。“公子没时,年才三十有七,没后遗集传颂天下,而古文尤为当世所宗。”(胡介祉语)
侯方域的一生,是在潇洒、郁勃、怅惘、伤感、干求和矛盾中度过的。他虽生于仕宦世家,“但朝宗父恂始降闯,继降清”(郭曾炘语),就这给他投下了一个阴影,使他一方面既想当个忠臣孝子,以维护旧朝廷和家族的声誉;另方面因朝廷奸佞崩坏朝纲、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他既憎恶乱臣贼子,同时也极端仇视农民起义。他的思想是复杂的,他的心一直在火与血中煎熬。
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惜生不逢时,才无所展。他偏生活在这个“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历史时期。他不忘明朝而又不表面上顺从清朝,他只能选择了用文笔发泄他的抑郁和孤愤。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悲剧的缩影。与他同时的清代著词人,有“江左凤凰”之誉的陈维崧有一首《四子诗•雪苑侯朝宗》,差不多是他平生与背景的记录,诗先写他的才华、家世、交游,以及明灯歌舞的豪华生活,后则风云涌起,鹰飞见危,记载了他们两代的淳真友谊。
诗云:
>公子绮丽才,家世本朱门。顾盼千金体,游戏梁苑园。
>上客飞丹轸,贤从聚华轩。酒酣起为舞,煜 明星繁。
>忆昔君过江,十日饮平原。如何风尘起,毛羽各飞翻。
>眷彼摩天鹰,唯忧触笼樊。君当惠良绥,聆我慷慨言。
而稍后(或者同时)的侯涵(字研德,江南嘉定人)作《别鹭宾感家朝宗往事》借题对他深表悼念;并说“感家朝宗往事”,又自注说:“出朝宗遗札,多隔世事。”可见他与侯方域的关系非同寻常,家中还藏有侯的遗书。诗云:
>阊阖门边酒共倾,依依酬劝忽分明。却愁此别成南北,谁道他时隔死生。
>十载黄垆豪士骨,千秋青史党人名。白头太傅肠犹热,手把家书倍怆情。
侯方域身后存有《壮悔堂文集》共十卷,收文章142篇;《四忆堂诗集》共六卷及遗稿,收诗400首。二《四忆堂诗集》是侯方域晚年“避难归里,始厘定诗章”(贾开宗语)、经友人练贞吉审核订正的诗歌全集(后面八首遗稿为友人所补,除外),按编年顺序共分六卷,计诗400首。这是诗人二十年间呕心沥血的结晶。正如彭宾在《四忆堂诗集序》中说的:“二十年内兵寇流离,奔窜琐尾,而刻阴穷晷,著作不辍。”
诗的体裁各体兼括,既有古诗、府乐,又有律诗、绝句,也有一些突破形式自由发挥的创体诗。林林总总,无不尽其体势,不乏佳作、杰作。诗集分别由侯方域同乡友人贾开宗、宋荦、练贞吉、异乡友人彭宾作序,经同乡贾开宗、练贞吉、徐作肃、宋荦评点,其玄孙侯必昌及六世孙侯訒、侯疆、侯畏、侯改较(校)订,于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十月出版的《壮悔堂全集》的诗集本。苏州徐植农老师、皋玉清诗友提供了原本复印件。在这个基础上我加以标点、校勘、诠注,算是作为“始作俑者”的一个尝试,除个别明显的错别字修正外,保留了原版的全部内容,以便于让专家、学者、诗人们深入的研究它。
为何命名《四忆堂诗集》呢?“四忆”各忆什么呢?在当时就有人向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但侯方域没有正面回答所忆的具体内容,只是讲了一番道理。他说:“屈原忧愤而著《离骚》,其中称名类物,或呼为‘羌’,或呼为‘荃’,今读者不知其所专指,子宁知之耶?盖人心诚,有所郁,则必思,思而不得通,则必且反复形诸言辞,发为歌咏。……我又安能以其所忆者告吾子哉?”(《四忆堂记》)他所忆的是山河破碎,物是人非;他所忆的是人民倒悬,亲朋离落——只是不便言明罢了。他正是学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学杜甫“哀鸣思战伐,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那种靖边平乱、建功立业的气慨。他的心路历程是明显的,他的追求与欢乐,郁勃与牢骚尽倾诸他的诗作中。诗集的题材内容是宏阔广泛的,其表示手法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感叹兴废,抒写怀抱。侯方域身处国祚迁移、江山易主的重大变故之中,黍离麦秀之悲充塞其胸,桑海桑田、白云苍狗、生灵涂炭的现实时时流露于作品之中,寄予郁勃慷慨、磊落不平、壮心未已的怀抱。且看《闻乱八首》之二、四:
>旧属秦川盗,新经 水回。衣冠诸父老,堞雉一蒿莱。
>白日荒村哭,黄昏鬼火来。中原根本地,索驭实艰哉。
>不知防肘腋,便自失篱籓。忍死钳徒勇,谋生赤子冤。
>政残人避虎,吏杂鹤乘轩。酿祸有如此,回天在一言。
诗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时农民起义军攻入河南洛阳,杀福王、唐王,河南又闹旱灾、蝗灾,出现人食人的现象。——大有杜甫“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愤激。边防失守,狼烟遍野,衣冠父老,尽付蒿莱;白日哭声,黄昏鬼火;官吏杂沓,争刮民膏。明王朝已积重难返,岌岌可危。一幅凄凉荒废的图画跃然纸上,使人触目惊心。又如:
>北固涛声涌帝京,南徐秋色满江城。潮连雨霢芙蓉湿,日落滩帆燕雀轻。
>岂可新亭终有恨,从来故国总关情。邻舟更奏清商曲,不管霜华旅鬓生。
>檇李雄藩枕大濆,乘潮东望气氤氲。鸳鸯湖外吴枫尽,烟雨楼中越岫分。
>组练一时俱识镜,楼船何日更盛军。自来乌啄伤心地,莫使朝京相国闻。
>建业平分渺渺愁,客心日夜大江流。钟声先到临湖殿,暝色偏深结绮楼。
>龙虎脉从淮泗合,镐丰都为子孙留。三秋遥想埋弓处,不信钟山王气收。
(《过江秋咏八首》之一、三、五)
顺治九年(1652)冬,侯方域借南访宜兴陈贞慧之机,又作一次吴越之游。这时明亡已成定局(尽管桂王仍在)。正当金秋时节,登高临远,慨然作歌。此八首与杜甫《秋兴八首》沉雄相垺,难分高下。或即景言情,或借古抚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或叹中原之沉陆,或寄希望于桂王。音节抑扬亢堕,是惨憺经营的代表组诗之一。以上第一首写游镇江时见闻:北固涛声,南徐秋色;雨润芙蓉,帆轻燕雀。以沧清疏朗的景物作渲染,然后倾吐亡国之惨痛。“新亭”用晋代周凯等南渡后聚会于新亭(今南京市南),北望沦陷中原而相视哭泣、缅怀故国之典。第二首取景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春秋末年吴国在这里击败越国,是个军事要地。具有“左苏右杭,负海控江”的地理优势。“鸳鸯湖”、“烟雨楼”是嘉兴南湖景观,由此引出“组练”(兵甲)、“楼船”(战船),读之恍见风樯阵马、旌旄号角的战争场面。借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南征胜利,寄托收复中原的希望。第三首写临江远眺,渺渺愁予,而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以藏张丽华的结绮楼已人去楼空,只见寒钟呜咽,落日空江,“镐丰”(周朝的二个都城,此喻明朝京城)基业几曾为子孙后代留下?>“我迹阅修途,努力嗣前响;奔走谒天门,所期奏安壤”(《蚤发述怀》)。“老去饭牛身尚健”(《春兴八首》)。侯方域为国建功的志向是不变的,他艰难跋涉,急响豪歌,希望像饲牛的宁戚那样能受到齐桓公的赏识重用。然而事与愿违,他终于悒悒不得志,“嗟余归去来,咄咄信时命”(《我昔》)了。这类伤时感世、抒写积闷、托古言今、借物寓意的兴怀之作比比皆是。犹如《禁旅十首》:“终军应有意,便欲请长缨”(之二),写西汉终军请战制夷,威武凛然;“小儿啼白起,剧盗走黄巢”(之五),写烽烟四起,鸡犬不宁之状;“野火延延起,残烟细细高”(之六),“久戍临春近,荒城户昼扃”(之九),写战后城乡萧条、疮痍满目之荒凉景色等,近于白描,而情景俱见。感叹韬略无处施展的如:“经纶自古归屠狗,辇辈何须识字流”(《口号感怀十五首》)。怜悯妇女思征夫的如:“荣枯自有时,凋落亦何蚤”(《生别离》)。等等。
第二,眷恋亲友,倾吐情谊。侯方域交游很广,又重情义。在家里恪守孝悌,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在乡里敬老尊贤,老老幼幼;对朋友相敬如宾,推心置腹。乡里的文人雅士都追随他、环绕在他的周围。在社会上,许多声名显播的风云人物如吴伟业、陈子龙、夏允彝、陈贞慧、吴应箕、方以智、张溥、李雯、彭宾等都礼重他,成为他亲密的朋友。甚至师长辈如南京国子监司业周凤翔因为敬重他的人才而屈尊造访他,“不使在弟子列……都人异之”(练贞吉语),与他饮酒谈论终日。《清七百名人传》:“方域尝游江左,寓金陵,司业山阴周凤翔得其所撰策,立造访之,谈燕弥日。”秦淮名妓李香也因敬重他的人才成为他的红颜知己,留下了一段风流韵事。他用诗歌酣畅淋漓地记录下这些亲情友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羡慕不已。举之:
>近喜衡门客,栖迟更有儿。风尘存骥种,泽国自兰枝。
>村衍荀友宅,人传谢凤诗。孔怀谁复切,潦倒付深厄。
(《喜六兄举儿》)
>送别西园翡翠楼,开帆十月到苏州。为君寄讯枫桥巷,邱嫂迎门已白头。
>问君衣带近如何?我道思乡减去多。况是王孙芳草外,休添离恨画双蛾。
(《家书附绝句二首》)
都是倾诉亲情的肺腑之言。前一首全用“比”的手法,把侄儿中举、后继有人、门户添彩、皆大欢喜的意象和盘托出,确如评家所说的“全首稳妥,真气扑人”。“衡门”、“栖迟”典出《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比喻安守清贫门风。诗以“骥”、“兰”、“龙”、“凤”比侄儿出类拔萃。《汉书•荀淑传》载,颖阴人荀淑子八人,都有才名,时称“八龙”。又,谢灵运后人多有才名,苏轼说:“灵运子孙皆是凤。”“孔怀”则用《诗经•棠棣》的“兄弟孔怀”比喻亲人和睦相处。侄儿出息,即使潦倒不遇也要畅饮祝贺了。后二首写异乡思家中妻子,其中第一首评者认为:“太白之骏逸,梦得之微婉,此兼有之。”信然。第二首用设问法,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溶化于两地之中,使相思之情愈强烈。又用姜 《少年游•戏平甫》中“双螺未合,双蛾初敛”形容妻子美丽而孤单的神态。“一句一意,真绝也。”(评者语)侯方域青少年时随父宦游京城、边塞,参加了一些应制郊庙现场,也尝借崇祯的“金口”颂扬他父亲勤政廉洁、为国分忧。如《藉田礼成恭纪》:“天子徒步入,独召司徒(侯恂)前。……法驾起还宫,顾谓司徒贤:‘自卿掌国赋,频请朕思蠲。庶几吾赤子,寒署稍息肩’。”体现了一往情深的父子关系。还有《早朝应司徒公教》等。写兄弟情谊的诗有《寄二兄》、《四兄事雪后即寄》、《梦亡弟》都血浓于水、亲密无间。
抒写朋友交情的诗更是举不胜举。偶举之如《寄吴詹事》:
>曾忆挂冠吴市去,此风千载号梅村。好酬社日田家酒,莫负瓜时郭外园。
>海汛东来云漠漠,江枫晚落叶翻翻。少年学士今白首,珍重侯嬴赠一言。
吴伟业于明亡之际经侯方域写信劝阻后,誓不出仕清朝,自号“梅村老人”,野服泛舟于吴越之间。“瓜时郭外园”用秦末东陵侯邵平归隐种瓜事,又以战国时侯赢与魏公子无忌互相守诺、生死与共作比,真情充溢,灼人心脾。其《寄陈黄门子龙》:
>黄门晚节更抽簪,寄兴鲈 秋水潭。海峤自从传斧钺,王师无乃重 楠。
>九峰炼药曾遗灶,三泖渔翁一卧岚。庾信老年最愁绝,徒将诗赋望江南。
赞颂陈子龙归隐华亭、“寄志鲈 ”(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吃家乡的鲈鱼、菜而弃官归家)、雨笠风蓑、学道炼丹、泛舟江渚、保持晚节的操守,并把他比作作《哀江南》的庾信。寄此诗时陈子龙尚未于太湖起兵,故未言及后来的事。其《送陈生归义兴》:
>宛水中央一去船,清秋细草尚绵芊。东江望族多才俊,不及平原作赋年。
在明末“四公子”中,陈贞慧与侯方域“二公子”最为友善,关系也最为密切,他们患难与共,谊重如山。侯方域还为陈贞慧的儿子——清代大词人陈维崧的诗集作序。此诗写一次送别,把陈比为“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的“美人”和西晋时以词赋闻名的陆机(字平原),表达了对他的景仰爱惜之情。此后又作《答陈生》、《再过宜义赠陈四丈贞慧》、《种松歌赠陈郎》等,均情真意切,肝胆照人。
此外,他在《谢方简讨送衣》中说“相怜知己意,总为岁寒期”,物小意重,挚情可鉴;也借旧衣寄予怀念故国之情。“仆与密之(方以智)交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日营营于怀。……犹忆庚辰密之之长安寄仆 丝之衣,仆常服之。”(《与方密之书》)还有《再别宋二荦》、《赠练三贞吉》、《临发别贺都督》、《村居和徐作肃》等均为佳篇。他对于逝世的朋友都寄以哀痛缅怀之思,如《梦吴二伯胤》中的“稚子门前减,荒城草树深”,写吴身后萧瑟零落之状,沉痛之至。他对于忠于朝廷、或死节或 赍志以终的文臣武将师友常寄托可歌可泣的怀念。其《哀辞九章》就是缅怀一群这样的人物;其中为明朝死节的有倪元璐、周凤翔、史可法、夏允彝、吴应箕、陈子龙;有赍志以终的清官练国事,他官“至大司马,犹僦屋以居”(宋荦语);有以未能死节自愧的李雯,李尝说:“李陵之罪,上通于天矣。”(贾开宗语)
纵观中国历史,老百姓爱才子佳人,胜过爱帝王将相,因为他们看虚伪的东西看得太多了。侯方域与李香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悲欢离合的情缘,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在桃叶渡李香为侯方域饯别后,他们就不再见面了),但侯方域“间作小诗赠之”(《答田中丞书》),并为她立《李姬传》,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能是由于社会、家庭的压力,诗集中并没有指名道姓选入赠李香的诗,只是《赠人》和《金陵题画扇》二首诗,隐隐约约地留下了千秋万代的记印。二诗分别为:“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荑树,不数东风桃李花。”(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眠香》写侯方域题此诗于李香君扇上作为合欢之礼。)“秦淮桥下水,旧是六朝月。烟雨借繁华,吹箫夜不歇。”只见夹道朱楼,东风桃李,青溪车马,箫声歌韵,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他还在苏州礼部员外吴昌时府中,为一位宜兴人的妻子赵十一娘题《观赵十一娘画幽兰行(并序)》。“亭亭翠袖倚寒曦,回映四壁生清光。……绛唇寂寞两愁绝,蛾眉无乃妒见伤”,描绘了一位冰姿玉质、飒爽清扬的才女形象。据说崇祯皇帝看了赵十一娘的画后赞叹不已,下诏召她进宫,可惜贵妃吃醋不同意而没召成。
第三,纪游怀古,拓宽视野。侯方域的游历是相当丰富的。“侯子向尝游两都,历边塞,浮江淮,尽吴越,观察人物之盛,所涉者多,则所得于事与理者益精,理足乎中而充其外,知与语作者发明矣。”(徐作肃语)旅游使他开阔了视野,增添了履历,加深了认识。他所过之处,辄有所咏。
>洞庭凭俯眺,烟水入云虚。过夏寒朱橘,清秋盛白蕖。
>两峰相对日,小艇各分渔。搔首雄图后,因风想阖庐。
(《洞庭》)
>亦知涛不尽,江晚射寒潮。天际浪浮屿,云中虹始桥。
>孤光秋动日,清汉夏归朝。东注疑沧海,真源会未遥。
(《晚渡钱塘》)
>一秋常系志公龛,高坐何年更结庵。虚榭交风延野翠,垂萝低子结朝簪。
>心疑虚壁藏烟雾,坐近危峰看雨岚。岂有新诗惊谢脁,不防清语傲刘惔。
(《九日雨花台五首》之一)
第一首写游洞庭山眺太湖景观。湖光山色,尽收笔端,虚实相掩,清虚神奥,描写细腻,别出心裁。但见烟水涵虚,橘朱蕖白,山峰耸列,渔舟容与。大有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之苍空高古神态。而“两峰相对日”尤奇拔逋峭,道前人所未道。末句叹吴王阖庐雄图不再,借古言今。第二首炼字颇见功力,“射”、“浮”、“始”、“动”、“注”字字振作耀眼,使所咏景物俱活,呼之欲出。“孤光”,月也;“清汉”,天河也。既扣紧晚景,又点染秋气。是一首难得的旅游佳作。第三首刻楮镂冰,沉雄苍润;颔联与颈联幽丽清奇,缥缈流转。最后联想到南朝山水诗人“小谢”和西晋清谈家刘惔,流露出归隐丘壑的情愫。此诗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正是侯恂入狱、作者避难之时。
游富阳诗中的“县僻山围屋,霜清水长村”(《富阳》)一联神妙,可谓空前绝后,使人如临其境,犹见万山环抱,一水浮村的胜概;写西湖中的“堤柳和烟散,山岚夹岸青”(《湖上》),清沧盎润,诗中有画,使人分不出柳耶烟耶;写越水中的“钓舟摇泛稳,菰米嫩蒸匀”(《越水遇李大元素》)缀景老到,疏而不漏;还有“磬动春风寂,月明止水深”(《过昭庆寺》)声形并茂,动静分明,动中愈觉其静。等。早期的边塞诗也不乏佳作,如《居庸关》、《出塞》、《关山月》等。
侯方域怀古诗每有寄意,借古人古事浇自己块磊,每每匠心独运,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笔调雅健,气象雄浑。如《王嫱故里》:
>马首孤墙日暮云,烟陵霜草吊明君。琵琶无补和戎策,帷幄空高报主勋。
>腊尽龙城终汉社,春回雁塞竟青坟。可怜不似中行说,死向王庭将一军。
差不多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之势,而怨恨似过之。可怜王昭君执和戎之策,答圣主之恩,为国分忧,到头来落得“腊尽龙城”,春来唯见青坟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朝中大有奸人“中行说”在。全诗写边塞风景,苍茫萧杀,情景协合,借题发挥,针砭时政。
又如《岳庙》:
>鄂王遗栋宇,瞻拜意如何?老树霜枝直,空祠落日多。
>黄龙终跃马,赤羽竟回戈。已换钱塘水,长存潮汐波。
“老树霜枝直,空祠落日多”,苍凉悲壮,犹见“老树”怒发直指,冲冠而上,一个“直”字,境界全出。紧扣岳飞跃马黄龙府终被召回谗害,壮志难酬的悲壮场面。人去迹存,警醒朝廷莫蹈前车覆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封建帝皇总是忠奸不分,一错再错。《过易水黄金台》云:“惨憺经营割据心,死马不辞千金笏。”慨叹“割据”带来的灾难,帝王的所谓求贤,不过使名利之徒乘虚而入,聂绀弩说:“士以金来士良丑,马因闲死马堪哀”(《金台四首》),就是这个意思。还有《过凤阳陵园》、《咏史五首》、《张叔夜祠》等,都是这类诗的佳作。
此外,侯方域借咏物寄意的诗也颇具特色。如《雨》、《老柏》、《野田黄雀行》、《恶木》、《苍鹰》、《秋蚓叹》、《猗兰行》等,“咏物而不滞于物”(沈雄《古今词话》),都能做到形神兼备,寓托深意,有的写得诡谲奇幻;或发泄世情,或伤感身世,或赞美直士佳人,或针砭奸恶小人,千姿百态,风神独特。举之如《苍鹰》:
>斜日催寒树,苍鹰独野征。飞扬愁岁暮,迟顿为毛轻。
>自具风霜气,终非燕雀情。去来须任意,湖海尚孤清。
陈维崧曾比侯方域“眷彼摩天鹰,惟忧触篱樊”(《四子诗•雪苑侯朝宗》)。他正是以苍鹰自比,“自具风霜气,终非燕雀情”充满凛然生气,但终因“毛轻”不能搏击长空、凌云飞扬,也流露出孤芳自赏、逍遥过日的淡淡愁绪。
侯方域宴饮应酬诗虽不多,但都能慎重对待,不敷衍应酬,更没有阿谀东道,自具灵气。如《晏原观察生日席》:“四座狂呼一斗许,更脱皂帽为君舞”,六九童心之狂态可掬;而“濠水东流邺宫尽,人生变态亦如此”,又感叹人世沧桑,旧业飘零。还有一些即景的如《四时辞四首》,情景交融,俊逸绚丽,嚼月 花,琳琅满目,情趣盎然。诗集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其所见所闻,无不形诸诗;左右逢源,纵横排闼,唾珠咳玉。三钱谦益说:“余读侯子朝宗所著经义,如玉之有光,剑之有气,英英熊熊,变幻于空旷有无间,以为文人才子之文,而非经生之文也。已而观其诗,俊快雄浑,有声有色,非犹夫苍蝇之鸣、侧幽于蚓窍者也。”以“俊快雄浑,有声有色”评价侯方域之诗,是客观公正而中肯的。一个人的诗才和文才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侯方域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其文出入于韩、柳、欧、苏之间,已是众所公认;其诗则以杜甫为宗,也已被他众多的友人所公认,而腾挪变化,往往兼蓄古人之长且有所突破。我以为他的诗风和艺术成就都“如牖中观日”,是很明显的。他并列于他同时的陈子龙、夏允彝、吴应箕、张溥诸家是受之无愧的。
首先,以杜甫为宗,与“前后七子”相默契。宋荦说:“唐三百年如杜甫诸人,有时应制郊庙及名山、大川、边塞之什,与夫赠送将相有关治乱之作,则其言大而普;有时丘壑、花月、饮酒纪离之吟,则幽而悉,相兼致也。”(《四忆堂诗集序》)侯方域的诗确实做到既“大而普”又“幽而悉”,相得益彰。贾开宗也认为“其诗追少陵”(《侯方域本传》)又说:“明有李梦阳、何景明登其(杜甫)堂,正始在焉。……二公之后又百余年而有余友侯子,殚心讨论垂二十年。”(《四忆堂诗集序》)宋荦也说他“以杜甫为宗”。侯方域的仲父侯恪也能诗并崇杜甫,这可能和家庭诗学氛围有关,而况明诗本有复古的现象。沈德潜说:“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明诗别裁集序》)明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对荼陵“古则魏晋,律必盛唐”(《明诗纪事•丙签》)的诗歌主张既有否定,又有继承,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明史•文苑传》),这个“道”就是盛唐和杜甫的诗歌正道、正声。“献吉(李梦阳)生休明之代,负雄鸷之才,……其言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钱谦益语)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几社”也极力推崇“前后七子”,反对当时的“竟陵”、“公安”二派,并且编印了《明诗选》。他们眷恋故国,关心黎民,发扬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远非“幽深孤峭”、重于形式的“竟陵派”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纵观侯方域诗全集,显然受到杜甫的影响,一方面在诗歌的题材内容上,他十分关注国计民生,多有悯乱恤民的记录,反映出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如《宿州》、《麦秀》、《闻警四首》、《生别离》、《闻乱》、《禁旅十首》、《九日雨花台五首》等;另一方面他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杜甫工精细腻、沉郁悲壮、变化莫测十分接近,大多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剑外》、《阁夜》、《过江秋咏八首》、《苦役行》、《观赵十一娘画幽兰(并序)》、《种松歌赠陈郎》等。
“一言之不类于道则去之”(贾开宗《四忆堂诗集序》),他学杜甫是学到家并有创变的,他的诗在当时已是“空其群辈”(练贞吉语)。
其次,以情为前驱,充分施展其才、学、识。陆时雍说:“诗之可以兴人者,以其情也,以其言之韵也。夫献笑而悦,献涕而悲者,情也;闻鑫则壮,闻丝竹而幽者,声之韵也。”(《诗镜总论》)侯方域的诗,莫不重真情实感,毫无违情和虚情假意的痕迹,以性情为前驱,冲锋陷阵、纵横驰骋。如《寄夏进士允彝》:
>不断离群梦,三年梦草庐。我今天北去,君复水南居。
>世事怜苍狗,人情托素鱼。几时重把臂,江上采芙蕖。
平实道来,而处处见“情”。第一、二句反复了一个“梦”字,这是一种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情思之切。颔联“天北去”、“水南居”,言虽两地遥隔而一情系之,大有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之挚情,不说怀念而怀念之情自见。颈联言虽世事变化无常而两地音书不断,是“情”之持续。最后祈盼把臂同游,形影不离,点明“情”的归宿。反复回环,而“情”一也。类似的诗不胜枚举。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学也,但不学无以成其材;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不学无以成其趣。”(《沧浪诗话》)阐明作诗中才与学的辩证关系。侯方域少年时便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才华,“生颖而异,读书常兼数人”,十七岁就能代其父起草屯田奏议,加上长期的手不释卷,艰苦磨炼,养成了雄厚的学养,并处处表现在文章诗作中。如《征吴徵君丈人》、《郊记二十韵》等长篇古诗,历史掌故、历代人物、神话故事、天文地理、三坟五典等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思如泉、脉理清晰、用典自然贴切,足见其才学之一斑。况周颐说:“性灵关天分,书卷关力学。学力果充,纵天分少逊,必有资深逢源之一日。书卷不负人也。”(《蕙风词话》)
记得宋代一个皇后评比李白、苏轼才识不同时说:白有轼之才,而无其识。学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侯方域青年时便注重游历,以增长见识,丰富才干。彭宾说他:“朝宗待司徒公宦游,身历兵农之事,故言之洞悉若指诸掌。”(《四忆堂诗集序》)说出他增长见识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卓越的胆识。例如在他的《南省策试一》一篇策文中,敢于用激烈的言辞直击皇帝。他说:“皇帝手除大怼之后,今曾几何时,而部堂之署有貂珰矣,边塞之庭有貂珰矣,财赋之地有貂珰矣!大臣以逢迎皇帝而结纳乎内臣,内臣以尝试皇帝而应援乎大臣,皇帝虽察察于近而已遗之于远,又岂有济哉!”直言不讳指出皇帝之弊端可谓胆大包天,犹见到董狐、司马迁之直笔,难怪考官们惊心怵目,讨论后便把他的第三名除掉了。
再者,诗集在坚持尊盛唐、杜甫“正声”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突破,并不一味墨守陈规,这就是宋荦说的“源流正变”的问题。继承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他在内容表现上、在形式及其运用上都有所创造,独出机杼,颇具特色。
当然,侯方域的诗集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一些咏史怀古诗过于卖弄才学、搬剥史籍,流于掉书袋的弊端。如《怀古五首》中咏卫子夫(第一首)、范睢(第二首)、豫让(第四首)等都几乎实录史籍,既显得板刻又有生吞活剥之嫌。二是早期游京师应制郊庙等一些作品,过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把满腹私心杂念又残忍异常的崇祯皇帝吹捧得犹如尧舜般的伟大。如《藉田礼成恭记》写皇帝“藉田”行耕种仪式时说:“左操神农耒,右挥后土鞭。玄牡感至诚,不惊衮衣翩。……一德讲民事,惟愿降丰年。礼成帝怡悦,行幄赐内筵。”《郊庙十二韵》写皇帝“寅光夷夙夜,端拱舜衣裳”等。《大阅二十五韵》写皇帝狩猎的场景,极尽铺张张扬之能事,“陈(古指‘阵’)势轩辕出,丹书渭水同,飞龙随御幄,细柳近行宫”等。三是对一些人物的赞美的古长诗,过于“坐实”和琐碎,一些词句仍欠提炼加工,等。但这些毕竟是少数的,是瑕不掩瑜的。但是朱庭珍说他:“侯朝宗虽有诗集,浅滑空率,殊无足观;古文以才笔胜人,一代罕俦,叔子、尧峰、青门均不如也。”对他的诗作了这样的否定显然过于苛刻贬抑了,这是不公正也不能使人信服的。
附带的说,关于侯方域晚年因应河南乡试而被讥为晚节不保的问题,历来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致分散了视野,甚至由于成见,当代的一些诗家在选明诗、清诗时也不选他的作品。然而比他稍后一点的沈德潜,就在《清诗别裁集》中选他的作品。晚节问题的起因应是清代张问陶的一首诗《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八绝》(之一):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诗的末两句很明显在讽刺和贬斥侯方域。但张是乾、嘉时人,诗又是读《桃花扇》传奇后写的,而“传奇”并不等于正史。传奇可以如小说写法添枝加叶,也可以移花接木变换人物集中人物形象,如侯方域在《李姬传》中写的那个代阮大铖前来恳求为其开脱罪愆的王将军,在剧中就被变换成侯方域的友人杨文 ,“《桃花扇》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有历史根据的,但文学作品与历史科学不同,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现实,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允许虚构的,因此历史上的侯方域并不完全与《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相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桃花扇•第一出》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康熙三十八年(1700)《桃花扇》终“三易稿而书成”,此剧上演时,获得极大的成功。张问陶的话显然因《桃花扇》而言的,但也没有点明侯方域晚节问题。然而,清末梁启超却更深一层说:“侯朝宗并无出家事,顺治八年,且应辛卯乡试,中副贡生,越三年而死,晚节无聊甚矣。”(《桃花扇注》)“晚节无聊甚矣”明显是说他失节。对此,陈寅恪曾代侯方域辩护说:“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按:引诗中“地下何颜”句与原诗有出入)之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就解释侯方域应乡试是“不得已”的,他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侯方域的五世孙侯洵所撰年谱中写道:“当事欲治公(侯方域),以及于司徒公(侯恂)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观点正和陈寅恪的一致。
侯方域“两朝应举”正是为了保护其家族的同时保存自己,“草间赤子俱求活”(刘克庄《满江红》),这是很智慧的选择。时局大势已定,为什么要去作无所谓的牺牲呢!如果庄子有灵,他一定鼓掌支持他这样做——可以怡亲,可以保养天年,可以发挥余热。张问陶、梁启超等才真正是“无聊甚矣”,难道“一朝应举”就可以吗?张、梁自身正是“应举”出仕清廷的,他们反没有觉察自身存在问题,要说没有节操,恐怕是他们自己吧。
侯方域是个爱国爱民、具有民族气节和民主思想的人。前文说过,他所交往和相互敬重的朋友,基本是忠于汉民族的、有气节有感情的仁人志士。他也极力用诗文歌颂他们可歌可泣的民族节操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大义凛然地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义正辞严地鞭挞紊乱朝纲、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他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语)。他和魏阉遗党、祸国殃民的阮大铖、马士英、田仰等作不懈的斗争,几遭杀身之祸;他写《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锋芒毕露,又尽力嘲讽驳斥,把阮大铖骂个淋漓痛快。他称赞为抗清而死的友人吴应箕“明三百年独养此士”(《癸吴次尾文》)。他为抗清被捕、不屈而死的平民任源邃立传。在应乡试之后,他是决不会再为清朝效力了,“应举”只是虚晃一枪而已,明白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他在举河南乡试第一名后,就“放意声使”、“发愤为古诗文”(贾开宗语)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邹衍《狱中上梁王书》),不能不慎啊。
顺治九年(1652),侯方域写《与吴骏公书》,劝吴伟业不要出仕清廷,言辞恳切,说理充分。贾开宗评这信时说:“文之光芒,上薄星汉。”又说:“余见学士复侯子书尤慷慨,自矢云:‘必不负良友!’其后当事敦迫,卒坚卧不出,斯人斯文并足千秋矣。”清陆以湉也于《冷庐杂谈》中说:“梅村(吴伟业)出山,侯朝宗曾遗书力劝。”侯方域在《寄吴詹事》诗中说:“少年学士今白首,珍重侯嬴赠一言。”吴伟业在侯方域死后作《怀古兼吊侯朝宗》:“死生总负侯嬴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并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王季思说:“侯方域在顺治年间参加过河南乡试,我是知道的。但我在看他的哀悼史可法、夏允彝、吴次尾等的诗文之后,觉得他跟那些甘心为清朝统治者效力的明末文人,还是有区别的。”(《桃花扇•再版后记》)。
“然而处于晴清易代之际,由朱明王朝、李自成起义军以及满族八旗贵族集团为核心的清王朝这三方面构成的此消彼长的政治势态本极复杂,加之封建知识分子的文化历史背景的深远稳定所发生的影响,所以各个层面上的臣僚的面貌各自有异,一把尺子想裁量一切是难切实际的。”(严迪昌《清词史•第三章》)侯方域正是在这三股势力交错压迫下通权达变、努力生存、维护大节的。关于侯方域的名节,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的批注中已附带作了评价,他说:“冒辟疆与宜兴陈定生、商丘侯朝宗矜名节,持正论,品核执政,不少宽也。”“矜名节”就是保持大节。这才是公道的说法。(网上转贴)
分享按钮>>就社团易名注册问题致山东微山宗亲的信
>>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会易名问题汇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