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荐好文—《南园遗恨》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12日 中华侯氏网


    秋天又在不经意间飘然而至,最敏感的要数杨树了,一片巴掌大的叶子尚未黄透,便带着几许暗绿,挣脱了脐根,急切切地扑向大地。不几天,千百树叶就跟来了,风一吹呼啦啦铺个满地,令人生出一阵说不清的悸动,还有一丝凉凉的叹息。
    秋阳是明亮的,车驶过惹得一条小径尽是招摇的尘土。秋庄稼收了,似乎所有的绿都被窖藏。裸露的土地刚生出探头探脑的麦苗,终难遮住它粗大的肋骨。路边一块萝卜地都还绿得隆重,那是反季节种植的缘故,两位老人正辛勤料理,怕这绿被收走得太快。在他们的指引下,七拐八拐我们终于找到了李香君的墓地。
    小村称李姬园,离睢阳古城十里之遥。村东临路有一土丘,枯草稀疏,乱石周围,墓碑侧东南,上书“李香君之墓”。大家都楞住了,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君墓吗?照片上见过,晚霞萦绕,桔红染就,似乎她永远躺在落日温暖的怀抱里。我原以为,专程来寻的这处“名胜”,至少也有座庭院,墓庐石栏,或松或柏,亦竹亦菊,石板地上洒过清水,湿润以待……而眼前的荒冢,如不是墓碑的强调,人们怎么也不会将它与李香君联系起来。寂寞的村落,应是侯府“南园”故地,昔日“南园”别墅的影子又在哪里?李香君真的终老于此吗?
    侯方域的父亲侯恂在明末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任过尚书,因政治倾轧又历经牢狱之苦,颠沛流离至清顺治三年初夏才从安徽回到了归德故里。远离了庙堂,浮云权贵,是“退思”还是“留余”,由尚书到布衣的侯恂精心建造了“南园”。不袭前人窠臼,不存繁华之相,将侯府“南园”打理得“如野人居、处士家。”“草堂”待客;“草楼”藏书;“草屋”摆书画古玩。有“小台”遥对“大亭”、“小亭”,其间流水潺湲。花有四季,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夜可观星,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而园中别圃,“黄土筑墙,折柳樊之,左接竹畦,右连杏苑,萱草为径,豆花为栅。”农家美?别墅美?
    侯方域因文章遭忌远走避祸,与李香君在南京别离,两年后得以自由,便从栖霞山将李香君寻着,一同回到了归德侯府。李香君住进了西园翡翠楼,即现存“壮悔堂”西楼,人称“香君楼”。不幸的是,侯方域于清顺治九年秋重返江南,仆人随从听到了什么,李香君歌伎身份陡然暴露。归德城拱辰门向南两个街口,大街东侧便是侯府,这里无疑是人来人往令市井关注的地方,一个无根无据南来的青楼女子,怎能成就侯府尚书门第的“二奶奶”,即便是一个“妾”的名份,侯府也断然不给。也许是一个绝冷的清晨,亦或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侯府差人将李香君悄悄地送进了“南园”。这里距城远,少有人来往,况且,“南园”有五、六十亩之大,住进一两个人就如同鸟儿入林一样。
    “南园”的夜阴沉沉的,冬已深,只有北风叩窗的轰响,像人不停地拍打薄薄的窗纸。这让南国女儿惊骇,南京城里,夫子庙前哪有如此厉害的北风,哪有这么漆黑的寒夜。秦淮河是温柔乡,风柔、水柔,呢喃吴语也是柔柔的。灯是亮的,光是暖的,公子佳人的身形都是款款的。传到楼上只有船浆击水逗起的曲曲萧笛。就是侯方域远离避难的两年,李香君寄住在栖霞山,四季常绿,风从树梢轻轻掠过,送来的是小鸟的啾啼。录一段戏 词 听 听 她 那 时 的等待:“与君别两秋/寄居媚香楼/兽炉懒烧/孤影独自愁/怕管萧和奏/鸿雁渺/思君人渐瘦/读书声听不见/夜里清风阵雨声/把窗叩。”同样是风雨叩窗,真爱的等待与此番被羞辱、被驱赶的境遇是截然不同的。
    “南园”的憇鹤轩,有鹤数只,鼓翼翔舞,引吭高唳;“长溪一湾,满种荷花,有荇藻掩映,游鳞出没,两岸重杨之下,浮一艇,恍似江南……。”侯方域陪香君散心,又勾起她的南国情结。走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南岸便有一小巧的楼院,那是李香君的故居。我去读过,窄窄的门道,庭院豁然,有蕉叶卷舒,香君的汉白玉雕像凝神静思,似期待着盼望着。小院的名字诗意缠绵——“话雨轩”,上得二楼,木梯吱吱,李香君的琴房隐约有环佩作响,中置一琴洁净无尘像是有人刚刚抚过,当初一曲《牡丹亭》结识了侯方域,如今琴似绕梁,余音飘过窗棂在浓浓的秦淮河上徜徉。香君日常的歌咏亦是一种熏陶,寻找知己,渴望爱情,追求幸福,更想天长地久……。当权贵苦苦相逼,要她改变初衷的时候,她血溅宫扇,以死抗命,纯情、大义。香君本是孤儿,随了养母的李姓,学艺日久,期待多年,只道是终于遂了心愿,那知而今被冷落“南园”,看长溪枯荷,还敢留得听风听雨?“南园”留不住,方域留不住,这南国女儿真的不想撒手而去,她的恋人,她那不准记入侯氏家谱的儿子,还有她想拥有的一个“家”。无奈、魂已去、魄已散…芳龄三十的李香君,玉磒香消,只留给“南园”遗址一抔黄土,几块乱石。如今,墓前无人追思,"愧石礅"也早已不知去向。
    为求桃花扇,日本侵略者派人掏过墓;也是要找那把扇子,一个地方军阀架上机枪,曾在坟地肆意折腾;最令人心寒的是“文革”那年,李香君的茔丘被彻底挖开了,白骨撒了一地,支离破碎……。
    我心头的血泪,能否化作一支“安魂曲”,让它日夜萦绕在墓前。外患让国人倍受屈辱,而内乱更让众生灵魂扭曲,天若无情天已老!
    李香君走了,去了南京的栖霞山,还是到了秦淮河,只有问无语苍穹。也许侯方域后悔了,不该出生将相府,更不要将香君带回家乡。他为自己深爱的女人立碑并撰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石桌,桌前置一石墩,这是一个特例,因侯方域思念之时常去墓前久坐,自称那圆石为“愧石礅”。李香君去世之后两年,侯方域便随她而去,竟然也是一个严冬。
    从墓地回来,上前与仍在地里忙碌的两位老人就教,其中一位姓侯,为侯府后裔。他很健谈,随口给我们讲了一则轶闻趣事:侯方域曾给亲戚赠画一幅,那人见画上一枝豆叶立一蝈蝈,并不珍视,随意给了下人。一日晒粮,下人言今天有雨,主人不听,结果粮食全被淋湿,问其故,下人说那画上的蝈蝈晴天在枝上,雨天躲叶下,常看便知晴雨。说透了,后来那画上的蝈蝈就再也不会动了。谈到李香君,老人动情:因找“桃花扇”,香君墓被扒了两三次,有人说扇在日本,有人说还在陈姓亲戚手里,到底在哪里?“桃花扇”已成了一个谜。接着又愤然道:路也不修,墓也不整,钱都上哪去啦?人家千里迢迢来了,让大家看点啥!说着将手里的杂草狠狠地扔在地下。
    香君墓留给我的是苍黄的凄凉意。身后。尘起尘落。

    (袁 文)


分享按钮>> 刘秀森:侯方域叛变不符史实
>> 明末遗案—睢州喋血—刘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