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子诗序——侯方域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12日 中华侯氏网


  大寂子者,彭孝廉宾,乙酉后变其名也。孝廉初起云间,与夏考功允彝、陈黄门子龙、周太学立勋、徐孝廉孚远、李舍人雯互相唱和,声施满天下,当时谓之云间六子。未几,周子夭死,考功投渊死,黄门断颈死,徐君掉臂而蹈东海,屡滨于死,舍人虽非黑头而还梁,几于少卿之辞汉,亦郁郁病死,独孝廉在,因号大寂子。嗟乎!人生凡喧寂生灭,皆本于情,孝廉乃求寂焉,或欲托于西方氏甘于无情耶?
  忆余年十八岁,交孝廉及考功、黄门;又四年,交周子于梁园,又一年交舍人于燕邸;又一年,交徐君于金陵,先后咸相善也。今二十年间,不见五君,独见大寂子。然则,余之累于有情,岂复减于大寂子哉!
  大寂子著诗曰《偶存草》,以见存者皆偶尔,不独诗也!吴学士伟业叙之详矣。又著诗曰《越州草》,乃过刘忠端、倪文正诸公之里,而感慨系焉者也。东海姜垓曰:“可以徵诗人怨怒之一端也。”嗟乎!知言哉。既而,大寂子合其二集,请叙于余。余窃以诗之工拙,视其怀抱;今大寂子之怀抱,殆不止属国留别、杜陵述哀焉,诗安有不工哉?
  余读其诗,饮酒而起舞,既而叹且泣,既而惝恍如有所失,因不复能叙之终也!虽然,夫诗人之旨,固有沉吟含蓄,而发之甚远,求之转深者,即大寂子意有所不尽,余乃欲以言尽之也乎哉!
  
  注释:
  1、孝廉: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2.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2、彭宾:(约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后在世)字燕又,一字穆如,江苏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初前后在世,明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文社几社。明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O年)举人。入清,官汝宁府推官。宾与夏允彝、陈子龙友善,而文章则各成一格。宾没后,遗稿散佚,康熙末其孙士超掇拾残剩,为《搜遗稿》四卷,凡文三卷,诗一卷,《四库总目》始传于世。
  3、云间:松江县(今属上海市)的古称。
  4、考功:三国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隋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末废。
  5、夏允彝: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诗人,夏完淳的父亲,其兄为夏之旭。明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文社几社。曾起兵抗清,兵败後投水自尽。着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等。
  6、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
  7、陈子龙:(1608—1647),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擅长七律,绝句写得也出色。
  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9、周立勋:明末几社成员,张岱《西湖梦寻》有其《西湖》诗: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10、徐孚远:(1599年—1665年),字闇公,上海松江人,诗人。崇祯二年(1629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征?、周立勋六人组成文社畿社。曾起兵抗清,后来追随郑成功到台湾。著有《钓璜堂集》、《几社会义集》等等。
  11、舍人: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随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随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始仍掌其事。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其职仅为缮写文书,非前代可比。《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12、李雯:李雯(公元1608年——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举人。
  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自著《蓼斋集》四十七卷,《蓼斋后集》等。
  13、声施:名声流传。
  14、滨:靠近;临近
  15、黑头:即袁昂,(四六一至五四o)字千里,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昂本名千里,齐武帝改今名,字千里。仕齐至吴兴太守。归梁位司空。谥穆正。颇善画。卒年八十。著古今书评。《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南朝梁武帝讨伐齐国,齐国的大臣袁昂,初时不屈服,臣服七年后,当了梁朝尚书。一日武帝体恤‘老臣’,说体己话:‘齐明帝用卿为黑头尚书,我用卿为白头尚书,良多以愧。’袁昂却说:‘臣生四十七年于兹矣,四十以前,臣之自有,七年以后,陛下所养,七岁尚书,未为晚达。’”
  16、少卿:即苏武。
  17、梁园:梁园,又名梁苑、兔园、睢园、修竹园,俗名竹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故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县(古为睢阳县)东,开封城东南,明朝时建禹王庙,现已辟为旅游胜地禹王台公园。此指商丘。
  18、燕邸:泛指旧时官员在京师的邸舍。
  19、学士: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的记载,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饱学之士为“学士”。
  20、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21、刘忠端:即刘总周。1578——1642)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二年,享年六十八岁。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天启初,为礼部主事。历右通政。因劾魏忠贤、客氏,削籍归。崇祯初,起顺天府尹,奏请不报,谢疾归。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以论救姜采、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起原官;痛陈时政,并劾马士英、刘孔昭、刘泽清、高杰,复争阮大铖必不可用,皆不听,乞骸骨归。杭州失守,绝食二十三日卒。门人私谥正义,清时,追谥忠介。学者称念台先生。又尝筑证人书院讲学蕺山,又称蕺山先生。宗周著作颇富,有《刘蕺山集》十七卷,及《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圣学宗要》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22、倪文正:即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室。浙江上虞人。明万历二十一年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死(公元1593—1644年)。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善行草书,工画山水、竹石。他曾做过侯方域的老师。
  23、东海:莱阳。
  24、姜垓:姜垓字如须,莱阳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兄允官礼科给事中,以建言获狱,垓尽力营护。姜垓,字如须,号佇石山人。给事中埰之弟。崇正庚辰进士,官吏部考功司主事。有《筼筜集》、《佇石山人稿》。
  《池北偶谈》:姜吏部垓南渡后流寓吴郡,与徐孝廉枋友善。一日行阊门市,姜顾徐曰:“桓温一世之雄,尚有枋头之败。”徐应声曰:“项羽万人之敌,难逃垓下之诛。”相与抵掌大噱,市人皆惊。 《明诗综 诗话》:如须官行人,见廨舍碑有阮大铖性(姓)名,特疏请碎之,重书勒石。甲申后,避地吴门。卒葬西山之竺坞。诗篇温润而恂栗,叶处士襄序之。《魏叔子禧文集 姜公墓表》:公诗沉郁离忧,无愧三百篇之旨。
  25、属国留别: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回国后被拜为典属国。他临回汉廷时曾写诗《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26、惝恍:模糊不清;恍惚.
  
  译文:
  大寂子这人,就是举人彭宾,乙酉年后改变了他的名字。彭举人刚开始声名鹊起于云间(今松江县),和考功郎夏允彝、黄门陈子龙、太学周立勋、举人徐孚远、舍人李雯互相唱和诗文,声名响遍天下,当时称为云间六子。没多久,周先生年轻轻就死了,夏先生投水自尽,陈先生被斩首而死,徐先生离开了大陆,(随郑成功)前往东海(去了台湾),多次和死亡擦肩而过,李先生虽然不象南齐的大臣袁昂一样,有归降后的‘七岁尚书’的自我宽慰,但却几乎近于苏武的离开汉朝被囚于匈奴,也心中郁闷病死,仅剩下彭举人还活着,于是取号大寂子,或者想要寄托佛门甘愿于无情吧?
  想起我十八岁的时候,结识了彭举人和夏允彝,陈子龙;又过了四年,在商丘结识了周先生;又过了一年,在南京结识了徐先生。前前后后都相处得挺快乐。现在二十年里,不见了五位先生,仅仅见到大寂子。虽然如此,我被有情所羁累,怎么也不逊于大寂子啊!
  大寂子著了一部诗集叫《偶存草》,因为那些存在的都是偶然的缘故,不仅仅是诗啊!学士吴伟业(在一篇序里)叙述的很详细了。(大寂子)又著了一部诗集名《越州草》,那是到了刘总周,倪元璐诸位先生的家乡(浙江),而为了他们那些壮烈的事迹的感慨吧。东海(山东莱阳)姜垓说(这部诗集):“能够表现诗人幽怨愤怒的一方面吧。”唉!是知己之言啊!然后,大寂子把两部诗集合二为一,请我给写篇序。我私下里认为,诗歌写得好坏,要看这个诗人的胸襟怀抱如何;现在大寂子心中所思所想的,远远不止苏武诗歌那样流露的,离开匈奴回归故国时对于留在异国他乡的妻子的留恋思念;也远远不止杜甫诗歌那样流露的对于唐朝衰微的悲哀啊,那么他的诗又怎么会写不好呢?
  我读了大寂子的诗,就想着喝酒了,就喝多了,就不觉起舞弄清影了,然后不觉感叹不觉哭泣,然后恍恍惚惚象丢了什么似的,也就不能再把这篇序写完了!虽是这样,诗人所要追求的要旨,虽然有以沉默表达自己意思的,有在字里行间深藏自己意思的,但要是把它向更远的地方发展,向更深的地方寻求,那么大寂子意思所没有表达完全的,我想要把诗的意思说完整的,也就是这样吧!
  
  评析:《途穷而后诗文工——读侯方域《大寂子诗序》》
  侯方域生于1618年,死于1654年,只活了三十七岁。那么从《大寂子诗序》本文来看,应该是他生命结束那一年,即1654年的作品了。
  侯方域十八岁结识彭宾、夏允彝、陈子龙等人,二十年(这个时间应该是虚指,大约二十年左右的意思)后,以前结识的那六位朋友,周立勋年轻夭折,夏允彝起兵反清,兵败投水自尽。陈子龙反清被擒,1647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而死。清军于是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徐孚远(1599年—1665年),曾起兵抗清,后来追随郑成功到台湾。因为相隔天涯,音信不便,侯方域也不敢确认徐孚远的生死,于是才说“徐君掉臂而蹈东海,屡滨于死”吧!而很有才名的李雯,据说多尔衮写给史可法的劝降书,就是李雯代写的。李雯降清,已经很难推知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不过从他留下来的诗文中,可以一窥其内心的世界。他在一首诗中曾道:“双关丽天衢,皋门平旦启。市朝犹未移,玉步方更始。难忘故国思,已食新君饵。……俯仰神自伤,泪落垂丹隆。”诗中充满了追悔的哀叹。了解李雯的侯方域所以说他的死乃是心怀故国“几于少卿之辞汉,亦郁郁病死”。
  当时的政治局势,格局已经基本明朗。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病死。1651年,顺治帝亲政,结束了清政府人心不一的内部矛盾。顺治帝还下令将以前多尔衮摄政时走马圈地的那些土地尽还与民。
  1651年八月,清定顺天乡试,分满汉两榜。当年侯方域为清廷所迫,应试于河南乡试,中副榜而归。
  1652年十二月十五日,达赖五世至京师,在南苑谒见顺治帝。此后,顺治和诸王多次宴请他,并赐以金器、彩缎和鞍马等物。顺治十年(1653)二月二十日,达赖五世辞归,清廷派和硕承泽王硕塞同贝子顾尔玛、吴达海率八旗官兵护送至代噶地方。四月二十二日,顺治帝遣礼部尚书觉罗郎球、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将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之金册、金印(文用满、藏、汉字)送往代噶地方。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达赖从此才正式得到“达赖喇嘛”的称号。 
  1653年正月,清政府实行连坐法。
  1653年6月,清政府用“一条鞭法”征赋。
  清政府还设立了兴屯道厅。清廷定都北京后,见各省地亩荒芜,无法保证赋税的收缴,便令各地垦荒。本年,清廷以兴屯道厅等官专管兴屯(官屯)事宜,加速垦荒工作。清廷规定:不论土著流民,凡参加兴屯均可官助牛种,三年永准为业;自首投诚的官兵均隶兴屯道,授以无主荒田,听其携家耕种为业。
  顺治十年(1653)六月二十九日,顺治帝决定设置内十三衙门,定内监之制。十三衙门为: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各衙门内兼用满洲近臣和太监,规定太监不过四品,内员非奉差遣不许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借弟侄等人名义置买田屋及把持官府,扰害人民;外官也不许交结内官。如有内外交结者,一经检举,查证属实,一并正法。次年十月二十三日,又增设尚方司,使内务府共有十四衙门。
  顺治十年(1653)七月二十二日,清廷制定了铸钱法:铸钱务照定式,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背面铸一厘两字;每千文作银一两,内外划一通行;现行旧钱难以强齐,一切贸易暂从民便;严禁私铸,官炉夹带私铸者照枉法赃坐罪。
  顺治十年(1653)十月二十六日,清廷为了进一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遣礼部右侍郎高珩祭明末“殉难”诸臣,并加封谥号:范景文曰文忠,倪元璐曰文贞,李邦华曰忠肃,施邦耀曰恭愍,吴鳞征曰贞肃,周凤翔曰文介,汪伟曰文毅,吴甘来曰庄介,王章曰节愍,陈良谟曰恭洁,刘理顺曰文烈,马世奇曰文肃,成德曰介愍,巩永固曰忠烈,金铉曰忠洁,太监王承恩曰忠节.
  顺治十年(1653)十月二十六日,顺治帝谕令各省优人(戏子)剃发。清廷入关颁布剃发令后,各省优人以“欲扮女妆”为名,未剃发。此日顺治帝听了臣下的报告后,下谕旨命令凡托称优人未经剃发者,都要“遵法速剃”;此谕旨颁布十日后,如有仍不剃发者立斩。
  顺治十年(1653)十二月二十二日,清廷为确保逃人法的贯彻执行,设置兵部督捕衙门,有兵部督捕满汉侍郎各一员、司官各六员,专门负责缉逃捕寇事务.
  就这样,在清廷的恩威并施之下,清政府所征服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比较安定,西藏,蒙古也都归附于清廷。到了顺治十一年(1654),仅有南方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一小部分抵抗清军的反清义军在活动。
  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初,明乐安王朱议淜图谋反清,事泄被捕。
  顺治十一年(1654)初,李定国率领大西军自柳州出发,四月,连破广东高州、廉州和雷州三府,两广反清义军如王兴等均与李定国联合作战,清将郝尚久和张月也举兵响应。十月,李定国陷高明,围新会。清平南王尚可喜、耿继茂龟缩广州,一筹莫展,接连向清廷告急。这时,李定国亲笔致信郑成功,要他率领水师,共攻广东,灭此两王。郑成功收到信后,由于风向不利,推迟至十月二十九日派左军辅明候林察为水陆总督,同闽安候周瑞等率官兵五镇,乘战舰百艘南征,并致书李定国说,此次出师“勉效一臂之力”。但不知何因,林察等未能与李定国会师,而大西军中却因瘟疫流行,死病枕籍,士气低落,加之清靖南将军朱玛喇已率援军到达新会,李定国接连战败,于次年三月退回广西南宁,广东的高、廉、雷三府、肇庆、罗定属三州十八县和广西的二州四县,重为清军所占。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彭宾的情绪不免低迷,于是他选择了遁入空门,来逃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痛苦。
  清朝诗人赵翼曾在《题遗山诗》中道: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这诗是哀叹金朝的著名文人元好问的,元好问金亡入元不仕,著作甚丰。国家不幸而亡,与人与情都是一种不幸,但转为为文便分外深切,诗文便变得工整有力了。彭宾既然入了空门,号为大寂子,心中自然也身怀着丧国之痛,那么他之为诗文便一定深蕴着袅袅不断的哀愁。侯方域也是有情之人,自言“累于有情”,和大寂子可为惺惺相惜,故此深谙其心。
  大寂子的一本诗集名为《偶存草》,显然,这偶存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意。大寂子的另一本诗集是去明末忠臣刘忠端和倪文正的家乡越州而写的《越州草》。刘忠端即刘总周。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卒于清世祖顺治二年,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初,为礼部主事。历右通政。因劾魏忠贤、客氏,削籍归。崇祯初,起顺天府尹,奏请不报,谢疾归。再起授工部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又以论救姜采、熊开元,革职归。福王监国,起原官;痛陈时政,并劾马士英、刘孔昭、刘泽清、高杰,复争阮大铖必不可用,皆不听,乞骸骨归。杭州失守,绝食二十三日卒。
  倪文正即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室。浙江上虞人。明万历二十一年生,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死。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善行草书,工画山水、竹石。他曾做过侯方域的老师。
  明朝遗民莱阳姜垓对大寂子的诗歌的评价是:“可以徵诗人怨怒之一端也。”侯方域于是感慨地道:“是了解大寂子的说法呀!”他认为,看一个人诗歌的优劣,要看此人胸襟抱负。大寂子抱负,不仅仅在于儿女情长,也不仅仅在于触景伤情,实在是心中有丧国之痛,郁郁其中。所以诗歌自然因其境界的高远而显得深邃优秀了。
  作者最后说道自己被大寂子的诗歌打动,“饮酒而起舞,既而叹且泣,既而惝恍如有所失,因不复能叙之终也!”但终于不能将大寂子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这正如东晋的向子期,为纪念死去的朋友嵇康而写的《思旧赋》,吞吞吐吐,而终于只道了声“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那是因为害怕文字之狱,故而“鹦鹉前头不敢言”!
  无限悲痛,于是尽寄于无言之中!
   刘训仙  2010年5月19日


分享按钮>> 明末遗案—睢州喋血—刘秀森
>> 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