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侯和小侯——南安侯荣华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17日 中华侯氏网


    闽台两岸的《侯氏族谱》都记载“按我九甲(南岸十八都侯安)之为小侯也。以云岩公(侯天载)在广东任襄城县之时,有同姓不宗之侯贞、侯语在洋船上为海贼,至广东南澳被获,诬称伊是云岩公官亲,致累官簪,乃得座主广东抚宪邬大人讳伮楫保奏:‘贞语是大侯,与小侯无关’,方得原职,归家请载县志,以杜贻累焉,此条系古传,旧录出”。

    从历史分析,贞语案发生于云岩公任襄城知县的年代,也就是1593年以后的事情。历史已走进入了21世纪,贞语案距今也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400多年来,闽粤两地的侯氏就这样分成了“大侯”与“小侯”,再也没有来往,而且,这个历史事件还被后人写进了历史,写进了族谱,凿进了碑刻。

    云岩公何许人也?(元朝与明初不算在内)云岩公就是南安十八都侯安乡侯宗贵第七世孙,云岩公讳天载,号云岩,贡监生,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永安酬知里巡检司巡检,表现优秀,受广东御史蔡梦赠匾为“干才尽优,操守克慎。”受永安县事河源儒学教谕官训导陈同赠匾为“乌台嘉奖”。万历癸已年,(1593年)升任襄城正堂,受广东御史蔡梦赠匾为“襄城主政”。

    “大侯”与“小侯”真的不是同宗吗?带着这个问题,在2007年春节的鞭炮声中,我来到东方之珠——美丽的香港,为的就是寻找传说中所谓“不宗”的“大侯”,他们到底“大”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从什么地方与九甲侯氏的“不宗”。

    据住在香港的女儿说,香港的侯氏人口可多了,而且还是原住民,他们占据着香港的五大姓之一,人丁遍及整个香港和英国以及世界各地。

    正月初七日,在女儿的带领下,我拜访了在香港政府部门任职的侯天送先生,他还是香港侯氏宗亲会的负责人之一。第一次见面,侯天送先生非常友好,听说我的来意,他满脸笑容,一双热情的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像久别的亲人一样,久久地握着。虽然,我们彼此的语言不通,可是从他友好的手,温馨的笑语,我已感受到这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我们从天水围乘上豪华的大巴,向着新界方向奔驰,掠过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楼宇,迎着两行风光秀丽的绿茵,列车从头顶的铁路线呼啸而过,美丽的天水围已被豪华的大巴抛在了背后,大巴一路平稳向前。我们坐在车上闲聊,由于我俩之间的谈话还要通过女儿的翻译,彼此都感到有些别扭。侯天送先生一边说着话,一边书写着两个大字“新界”二字,他告诉我,这里原是广东所属的新安县,后来成为香港的新界,在这个地方住着一支庞大的侯氏家族,从罗湖车站往南一直到上水车站、粉领车站两边都是侯氏的驻地。

    到了粉领车站,换上了侯天送先生的私家轿车,我们穿过了丙岗村、大陇村、金钱村、燕岗村、河上乡、谷丰岭、孔岭等地,每到一处,我们就要走下车,与带着笑容的人们相互点头致意,每到一处,各村的长老以及族长听说我是远在福建的侯氏,都非常的热情友好,只要一见面,他们都会快步迎来,亲切握手交谈,虽然我们都是一副生面孔,可是我们彼此都姓侯,每一个人每一双手都带有一种亲情。侯天送先生告诉我:“这里有一万多侯氏人丁,加上迁往英国的人数近2万人口呐!”

    “哇!”我睁大了眼睛,心想“要是把这么多人都汇集在一起,这可是人山人海呀!”

    侯天送先生接下说的话更让我感到惊讶:“这2万侯氏人丁只是广东番禺一个分支派,是宋仁宗年间南迁至香港的居民,更多的侯氏人丁都分布在海南岛、番禺县、新会县、香山县、恩平县、新兴县、嘉应州等地,人口近20万呐!”

    我终于明白了,在明朝时这里就是“大侯”,那时候称之为“大”,就在于人口多,所以邬宪大人把南安十八都侯安乡云岩公的祖籍地九甲侯氏称之为“小侯”,原因就在于人口少,两地的人口是用“大”和“小”来划分而成的。

    “大侯”与“小侯”是否同一宗?为了解开这个谜,我特地带上《侯氏族谱》与《新界侯氏族谱》相对照。我与侯天送先生各自找到了同一个老祖宗的记载。“喏!在这儿。”我们彼此都很兴奋。

    《新界侯氏族谱》记载“至汉则有霸公,老成持重,爵德兼优,光前裕后,侯氏不诚赖有公耶。公河内密人也,汉授朝议大夫,知临淮郡府伊。逮逆臣王莽篡汉,天下大乱,我公独能保全其郡。既光武四年秋八月,帝征会于寿春,拜尚书令。时朝廷无故典,罕旧臣,公明习故吏,收录遗文,条奏善政良法,帝赏依施行之。乙丑年五年冬十一月升大司徒,至癸酉年十三年秋八月卒。自后一脈相承,历汉而晋,历晋而唐,历唐而宋。”

    《侯氏九甲族谱》记载“始祖侯霸公为汉大司徒,字君房,岩子陆之友。王莽末,天下大乱,临淮君霸河内密人,独能保全其郡也。祖拜尚书,后升司徒,时朝廷无故典,又少旧臣,惟霸明习故吏,收入遗文,条奏前世政法。帝施行之,在朝有威望。霸裔俱居密,五世迁居光州固始,代有闻人,簪缨不替。”

    这就是“大侯”与“小侯”各自对侯霸公的记载,“我们都是侯霸公的后裔”,我们同时找到了同一个老祖宗的名字。从香港新界侯氏的记载“时朝廷无故典,罕旧臣,公明习故吏,收入遗文,条奏善政良法,帝赏依施行之。”到侯安侯氏九甲的记载“时朝廷无故典,又少旧臣,唯霸明习故吏,收入遗文,条奏前世政法,帝施行之。”这样的语调简直就是共同讨论以后又共同制定的语句。所不幸的事因为明朝的1593年以后出现了贞语事件,再后来又为此事件连累了云岩公的官簪,更不幸的是同一祖宗的传人也因此而被分成两个不同宗族,同一个“侯”终于被一分为二,到了400多年后的今天,为何不再合二为一呢?当然,合二为一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历史,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贞语是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成为海贼?掀开贞语案的前后中国的历史现状以及外来势力对中国的影响。1757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2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澎湖,1624年,荷兰殖民者相继入侵台湾。在这些年代,外强在我海域横冲直撞,他们不是像郑和载着丝绸茶叶而来,而是载着炮火而来,载着珍珠财宝而归。南澳岛正处于高雄——厦门——香港的中心港口,这正是入侵者的必由之路,犹如一个停靠站。贞语就是发案在这一带,又是在这一带的洋船上被获。

    贞语是什么样的海贼?当时贞语只有两个人,两个人能干出什么大事呢?他们并不像索马里海盗驾着海盗船,扛着枪炮进行武装抢劫,而且,他们面对的是训练有素,扛着枪炮的强大的洋人的兵舰,贞语二人对付得了这些洋人吗?当时的洋人洋船不是友好而来,而是要吞并我国的领土而来,他们本身就是海盗。当时腐败的明王朝奈何不了洋人,又不敢与洋人对抗,而当地老百姓就看不惯洋人用洋枪洋炮强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的财富,也许贞语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而上了洋船被获,他们被获以后,明王朝又不敢触犯大盗(洋人),而是处置小盗(贞语)。这就是发生在1593年以后南澳的贞语案,“海贼”也就这样扣在了贞语的头上。

    贞语是海贼吗?既然敢做海贼,就要具备侠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更不会连累亲人,而贞语二人一样无存。为什么可以这样肯定的说法呢?因为,贞语被获以后,他们一定有冤情,要不然他们在临死之际为什么会认云岩公为官亲呢?这就是在有冤无处诉的情况下才求救于云岩公,所以说,贞语二人是不是海贼,要打一个问号。

    云岩公如何看待贞语案?云岩公一开头一定认下了这门官亲,要不然从南澳到襄城(河南许昌县)千里之遥,贞语怎么会与云岩公拉上关系呢?要不然怎么又有人会把云岩公和贞语一起告到朝廷呢?要不然云岩公又怎么贬为归家编写族谱呢?这都鲜明地摆在众人的面前,不得让人斟酌再三。在这里头,还有人从中拉线,想方设法挽救贞语的性命,要不然,贞语被押,怎么能与远在襄城的云岩公拉上关系呢?可想而知,以往的两地侯氏的来往一定十分密切,云岩公也在想方设法解救贞语。

    当时明王朝对内的镇压手段是什么?历代的中国封建王朝对内镇压手段是一人犯罪,诛灭九族。像贞语二人不仅自己遭殃,还要累及他们的家族,甚至连远在襄城为官的侯安九甲侯天载(云岩公)都在被镇压的族亲名单里。

    邬宪大人区分“大侯”与“小侯”的用意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保住云岩公的身家性命,在危难时刻,如果抚宪邬大人不出此良策,云岩公就不是戴簪归家编写族谱,而后果就是累及身家性命。闽粤侯氏被分为“不宗”只是邬宪大人的权宜之计。想不到他的权宜之计就这样把同一个侯氏永远分开为“大侯”和“小侯”。

    还有什么遗址可以见证“大侯”与“小侯”是同宗? 如今,闽台浙赣粤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侯宗贵后裔门额总离不开“上谷”二字。“上谷”何意?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当时,燕昭王派曾在东胡做人质归来的大将秦开击败东胡,使东胡北退千余里,将燕国的北部疆土拓展至辽东。其后,沿北部边界修筑长城,置上谷、渔阳(至今北京密云一带)、辽东(至今辽阳市)、辽西(至今辽宁义县西)、右北平(至今河北平泉县)五郡,上谷郡是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侯氏至五世迁居于河南光州固始,而“上谷”属于发源地。闽粤侯氏都是在第五代之后南迁的两大家族。

    今天闽台浙赣粤及东南亚的侯氏家族家家户户门额凿有四个大字为“上谷传芳”,或是楹联书写“上谷”字样的对联。这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发源于上谷”。在我小时候住过的一座祖厝神龛楹联为“派分上谷流芳远,家住西居世泽长”,横联为“上谷衍派”。台湾台南县北门乡二重港宗祠楹联之左联为“上国衣冠保存维护传今日”,右联为“谷谿风物薇起繁荣胜昔时”,左右头字加起来就是“上谷”,另一副楹联为“南徙北来追本寻根由上谷,安身立命开基创业念先人”。在香港的侯氏驻地有关“上谷”的字样处处可见,新界丙冈村天后宫楹联为“浩荡恩光来上谷,巍峨圣德荫冈陵”,金钱村宗福堂神厅楹联为“福德临宫扶上谷,神灵得地满金钱。”河上乡侯琚公祠楹联为“振上谷家声麟趾凤毛祖德聿光奕业,衍河州宗派水源木本孙谋永庇于云礽”。燕冈村古城墙楹联为“天光地理乾坤大,上谷人和万事兴”。

    据侯天送先生介绍,在香港的侯氏各驻地还有“上谷农庄”,有“上谷商场”呢!每见到“上谷”字样,我就感到无比亲切,在我的提议下,我与侯天送先生总要在书有“上谷”字样的楹联前合影,好让家乡父老乡亲也了解到在璀璨的珍珠香港也有和我们一样的“上谷”,我们都是“上谷”的传人。“上谷来人”,不管是天边海角,我们同写着一个“侯”氏,我们的身上流着同一个祖宗的血液,不管我们走到哪里,我们就把“上谷”写到哪里,这就是我们的缘。侯天送先生告诉我,广东以及海南省的侯氏有关“上谷”的楹联处处可见,这里的侯氏同胞就有近20万人口。我们根本不知还分什么“大侯”与“小侯”,从我们这里迁居到英国的侯氏宗亲还在唐人街附近成立了“海外侯氏宗亲会”,设立了会址,为的是方便侯氏亲人聚首,联络感情。

    香港“上谷”有关的侯氏人家,一听到我也是“上谷传人”,只要一见面,他们都会快步迎上前来,带着微笑,带着情感,紧紧拉住我的手,这种感受,真没办法比喻,连外国人也感到莫名其妙,一个非常朴实无华的黄种人,受到的礼遇比他们还要热情。这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人物呢?要是我懂得说英语,我会高声喊“上谷侯”。

    香港侯氏与南安侯安侯氏人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和反封建统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香港侯氏只是广东与海南侯氏其中的一族,我们的话题还是从香港的侯氏说起。香港的侯氏乃香港的五大姓之一,这里有侯、廖、邓、文、彭,大都聚集于新界一带。香港侯氏和这里的人民为了保卫家园,曾扛起土枪土炮,拿起大刀长矛,与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英军侵略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抗争。据记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廷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此次所占的九龙以北、深圳以南的中国领土被称作香港“新界”。条约的签订遭到了“新界”村民们自发的强烈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情报曾指出,“新界西北(屏山、厦村等)最强悍”。当时,屏山有团丁组织“达德约”,厦村的民防队号称“抗英联民会”。1899年3月11日清英展开了定界谈判,3月19日签订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3月28日屏山邓族率先贴出抗英揭贴,发出愤恨英夷,武装抗击的号召,并要求每日操练,实弹演习,奖励优胜,消灭汉奸。英国殖民主义者于4月2日请两广总督谭锺麟派兵“维持秩序”,4月14日清朝督军方儒率水师来到青山湾,守土护乡的当地团练严阵以待,忽然战鼓雷鸣,吼声震天,清军水师大惊,乃扬帆离去。当时,深圳河两岸的五千壮士,于14日乘胜进入大埔阵地,先后与英军在大埔、林村激战,击伤英军少校布朗,打死不少英国侵略者,但由于汉奸打入内部,虽血战而终告失败,民团领袖邓菁士被判绞刑,壮烈捐躯。”在香港新界的侯氏记载“1899年英人接收新界时,丙岗侯氏亦曾参与联合邻近姓族反抗,其在新界境内地位甚高。”

    为实地考察侯氏与廖、邓、文、彭人民击退清军,与英军血战的古战场,侯天送先生特地带着我来到深圳河边,他指着潺潺流水的深圳河说:“当年,侯家军与廖、邓、文、彭人民就是在这里击溃英军的”。

    南安十八都侯安乡侯氏是闽台浙赣以及东南亚国家侯氏的发源地,这里的侯氏人民与香港侯氏宗亲一样,有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从侯宗贵与其九子在南宋扶幼主下江南,到积极投入灭元活动中,在反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英勇不屈。在元朝末年的腊月29日的南安人民发起的“炝火熴杀元兵”的行动就是从这儿开始的。相传,腊月27日,侯安乡有一侯氏化装成“乞丐”,他沿着村村寨寨乞讨,为宣传在腊月27日同一时间“借出”受元兵管制的菜刀,作为“磨刀日”,借口杀猪敬元兵,腊月29日戍时为统一时间烧火堆为号,借口杀猪的时间,然后在这一时间杀死了看家守户的元兵。侯安侯氏人民在南宋的抗元斗争和灭元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香港侯氏聚居地南安侯安侯氏聚居地都坐落于风水宝地,两地都有过辉煌的荣耀。

    香港新界侯氏英才辈出,乾隆五十三年,金钱村侯氏二是二世卓云公星楼,中举人,任广州灵山教谕,新安县志有载“侯琚公诗篇,並盛誉之,侯琚生而蚤慧,博通群经,怡情山水,不求仕进,有诗名,雅似唐人风致,蕃参会穧陈公赞选其诗入岭南珠玉,多忠拷节义语。光绪五年,二十三世祖其相靖冈公之妣陈氏乃新安城外国宁公之长女,获皇帝颁告七品旌表节孝。一九五三年,侯河清公受英女皇颁赐荣誉奖章。一九五五年,侯河清公又获英女皇颁赐BEM勋衔。一九七四年,侯锦发或英女皇颁赐BEM勋衔。

    南安十八都侯安乡古时候就是人才济济,虽然元朝时期受到摧残,直到明初的200多年时间,在本地还从未出现过七品以上或杰出的文武官员,但是到了明朝的100多年以后,侯安乡开始复苏,百业待兴,英才辈出,至成化壬寅年(1482年)四房侯华和公从事广东行省曹录升刑部省察大夫,诰受迪功郎。二房侯华岳公配妣谥肃庄,派出东海名族。1606年,三房侯华美公第五世孙侯世延中举人,任武冈知州。1612年,侯世延之弟侯世臣中举人,任贵阳知府。1589年,二房侯华岳公第六世孙侯天载公任永安县酬知理,1593年升任襄城知县。1733年,二房华岳公第九世孙侯梦和公任沙县儒学、训导,封文林郎。1736年任龙岩知县。1750年,侯启和公(侯启流)率一家20几口人入垦台湾播下侯氏一大家族。1753年,侯启和公第三世孙侯锡黎(荔)入垦台湾,在台传下五男二女。1777年亲归内地追荐功果。1787年与二男国措归内地创建三落大厝,1786年,特令四男国紫归住祖家,以顾祖宗香火,1788年在祖家逝世,享年64岁。(侯锡黎公)配妣黄连娘可守妇道,她在锡黎入台之时,家事清淡,艰难万状的情况下,于 1754年,与亲生父母徒步入台,烙下了闽台两地殷红的脚印,在祖家传为佳话。入台后,她内助锡黎忍饥寒,勤纺织,与公同心粒积成家,由是生卤日多,家财进益,皆人世所罕希,尢以远近所矜试,被载进《侯氏族谱》。锡黎之孙侯文渊,乃侯国措之子,字振云,又名侯从龙,为台湾嘉义县籍廪善生。四房华和公裔孙侯芝英公于1283年往台湾嘉义县下双溪庄任教学21年,历考十三科,八科拔榜首前。1851年考取南安学生员第六名,中举人,1852年,封文林郎,福建巡抚部院兼闽浙总督王一德为其立匾“文魁”。1882年,台湾侯启流公裔孙侯振成公归祖家“新厝省斋庙设学堂任教学,为祖家作出了巨大贡献。1883年,编写了《侯氏族谱》和《二房黄山公派下家谱》。这只是本土英才,如果连迁往外地的文武官员计算,数不胜数。

    香港侯氏和南安侯安侯氏人民为光宗耀祖承前启后,两地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就河上乡而言,农历正月十六日为“开灯日”,凡属这一带居石公的子孙,该年出生者,家长参加居石公的参拜仪式,饮丁酒至通宵达旦,席设侯居公祠大厅,男丁名字记于族谱之中。这与侯安侯氏正月十五的“祭祖日”一个样。在我们这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一大早,侯安侯氏祖祠张灯结彩,鞭炮长鸣。在这一天,该年出生的男丁的家长,就要在大厅祭拜先祖,中饭在祖祠饮丁酒,以告慰先租,侯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大侯”与“小侯”两地的发源地都来自于“上谷”,两地的祖先都为侯霸公,两地的侯家都是五世从上谷迁移至河南光州固始,以后,又都是从固始南迁,两地的民俗风情又是一个模式,这还有什么理由可说“不宗”的呢?过去的“不宗”是为了保云岩公的身家性命,今天再说不宗,就不符合常理。写侯氏的历史,撇开“大侯”写“小侯”,这就成不了一本完整的侯氏历史。香港侯氏只是南粤的一部分,南粤又包括广东省和海南省以及迁居世界各地的侯氏家族,这可是一个比“小侯”还要大得多的侯氏大家族,但愿“大侯”和“小侯”不再分大小,咱们同写的都是一个“侯”字,咱们都是侯霸公之后。只有这样写,才能给海内外的侯家人寻根谒祖创造有利条件。


分享按钮>> 论侯宗贵扶幼主下江南
>> 除夕之夜灭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