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医” 往事与院长侯宗濂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23日 福建卫生报


    福建医科大学(福医)今年12月8日将隆重举行70周年校庆,我虽非福医校友,却也颇为感慨,缘于我的父亲1939年考入福医第3班,1945年毕业,终生为医。我的小女今年又刚迈入福医新校区。早年耳闻的“福医往事”历历再现。

    一、首任院长:知名学者侯宗濂

    侯宗濂(1900~1992),辽宁省海城人, 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1922年到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化学,1926年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奥、德留学,两国均授其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对当时已被世界生理学界公认由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皮克(Lapicqe)提出的“时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并首先提出要找到一个新的确实反映兴奋性的指标来取代拉氏“时值”,引起了国际生理学界的关注。1931年回国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1937年应聘赴闽,创建福建省立医学院,任院长、教授兼生理学主任,兼任福建研究院院长。1939年1月,因福州即将沦陷,学校迁往沙县城关东岳庙(现为沙县实验小学址内)继续办学。设有附属医院,院址在后山官家祠堂(今为干部宿舍区)。1940年秋,在临时省会永安开办分校(药专二班,学生40人),1942年停办。民国34年底(1945年11月)学校迁回福州吉祥山原址,但原址已被日军炸为一片废墟。在这一国难深重时期,尽管困难重重,福医在侯院长主持下,得以发展,是非常不易的。

    抗战胜利后,侯宗濂出任西北医学院院长。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亲邀侯出席首届全国政协会议,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侯宗濂为西北医学院院长。1988年任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他提出的“标准时值”概念、“兴奋发展过程阶段论”等对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国际上许多学者长期探讨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被生理学界奉为经典。从1972年起,他开始进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开辟了“针感生理学”这一新的学科研究领域。“针刺镇痛原理”及“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两项课题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父亲十分崇敬侯老,生前经常与老同学谈起侯老,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身患重病期间,给侯老写信,表达对早年尊师的景仰与思念,并邀请侯老有机会能来闽看看。侯老复信,表达对早年创办福医怀有深切感情,对早期同仁与学生十分怀念,只是年事已高,可能无法赴闽旧地重游,并附80岁生日照一张,我父亲在背面用毛笔写道:福医首任院长恩师侯宗濂八十寿照,永留纪念。侯老逝世后,按其生前遗嘱,将部分骨灰埋在福医交通路校区的基础楼前草坪下,以慰其对福医的深切情感。

    二、先锋之光:1939年福医学生中就成立了中共地下党小组

    1939年1月,按中共南沙尤(南平、沙县、尤溪)特委指示与秘密安排,福医学生党员中成立了党小组,组长是1班学生庄子长,支委有:庄劲、姚明珠、林建神。“两庄”是福医的“学生头”,一呼百应,很有号召力。他们号召学生,组织起来,发动群众,投身抗战,并组织敌后后援会的学生宣传队,骑毛驴到闽南、莆田等地许多乡镇宣传抗战,历时2个多月才返校复课。我父亲也参加其中。1940年5月,他们组织学生开展反迫害、反奴化斗争,反对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学生会,反对反动教官任意开除学生。1941年1月,福医党支部按上级党组织指示,支部书记和4名支委撤退至省委机关驻地崇安县坑口乡村头村,途中被捕,关押在三明梅列青年训导营。1942年2月,由侯宗濂出面保释出狱,庄子长退至3班复学,与我父成为同班。

    三、学子风采:福医学生外语“呱呱叫”

    福医早期办学十分艰难,虽名为省立,但省财政困厄不堪,省财政厅长被称为“乞丐厅长”,须向海外侨胞募资度日。抗战期间,困苦更甚。在那样困难条件下,福医坚持办学,吸收了一批从各地沦陷区来的知名学者、教授担任教学,教学质量堪称一流。许多学生能通晓2-3门外语,可以担任翻译。一些学生被抽调到永安担任外事翻译任务,深受好评。我父亲英、日、德文均很棒,书面翻译极快,这也为他晚年担任国外医学情报资料编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福医师生还积极参加战地救护工作。日机多次猛烈轰炸永安、沙县等地,造成人员死伤,福医师生自发组织战地救护队,救死扶伤,在战火烽烟中更坚定了抗敌决心与爱国激情。福医学生的抗日宣传演出等,也大有名气。我父在书法比赛中曾获福医一等奖,他的二胡独奏“病中吟”(福医师生自排自编巴金名作《家》的话剧片段)曾是保留节目。

    四、福医附院:即“厦门市立第一医院”的前身

    民国时期共有3所省立医院。由于福建医疗卫生人员奇缺,故于1937年秋设立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将原省立医院隶属该校作为学生临床实习之所,这所省立第一医院筹建于1933年,由爱国侨领胡文虎先生捐资国币20万元为初建费,先期投资8万元,分期续汇,正觅院址之时,逢“福建事变”爆发,所汇之款被非法挪用,延至1935年4月,始由省府组织省立医院筹备处,拨还原款项,并由省府增拨1500元,胡文虎先生续汇12万元,共21.5万元,择福州城台中间吉祥山为院址,占地70亩,分期建设。首期建设总坊一座,护士宿舍一座,甲、乙病房两座、隔离病房一座,计工价6万余元;第二期建设外来门诊一座、太平房、燃烧室、厨房、汽车库、大门、围篱等,计工价6.7万余元;第三期为建设卫生设备、围庭布置及胡文虎先生铜像台等,计工价1.2万余元,三期建设共费时1年8个月,支付工价13.9万余元,另购设备7.3万余元,分科为:医务组、内科(附小儿科)、外科、皮肤性病泌尿科、物理治疗科、眼科、耳鼻科、药局等,每科各延聘主任医师1-2人主持,于1937年5月1日设临时诊所开诊,9月1日正式开放病房收治病人,该院作为福医附属教学医院。1938年随福医迁沙县称沙县总院,在南平办分院,1940年总院迁南平改称省立南平医院,在沙县保留分院,仍作为福医附属教学医院。1943年改称省立第一医院,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往厦门,所有设备经福州马尾海运厦门,中途触礁沉没,到厦门后改称省立厦门医院,经历白手起家的困难创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厦门市接管,有床位120张,工作人员121人(医师15人),现为“厦门市立第一医院”。沙县分院1945年底随福医迁回福州,为现福医附一院前身。现在福州的省立医院,原称省立第二医院,1939年在临时省会永安成立,最早称为“省卫生处直属医院”,1945年底随省府迁回福州,称为“省立福州医院”(我父曾在该院工作)。迁往厦门的省立第一医院原有一大批福州籍医护人员因不愿随院迁到厦门,改投迁到福州的省立。

    五、在新起点振翅奋飞!

    2007年,当新生们漫步在大学城宽敞美丽的新校区内,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可曾想到,70年前福医草创时期曾是怎样的步履维艰?在那国难深重、战火与瘟疫结伴而至的岁月里,福医人曾为苦难中的中华民族大声呼喊、抗争!当今学子绝不应轻忘这些往事,应当秉承福医先辈们这份爱国精神与坚韧意志,否则就会失去血性,就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好医生!

    如今的福医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新时代,走进新世纪,走向春光明媚希望满怀的明天!在新起点上振翅奋飞!

    (潘亮)


分享按钮>> 民族英雄节毅侯王侯畐
>>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