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伯文:了却父亲的遗愿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2月31日 中华侯氏网


  全国政协委员侯伯文秉承父志,在香港设立了“侯镜如助学基金会”,并首先在其父的母校河南大学设立“侯镜如奖学金”,自1999年起,连续20年每年提供4.5万元经费,奖励40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侯伯文表示,设立助学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他为父亲完成遗愿的使命,更在于帮助贫困学子成才。
  记者:您父亲对教育的热衷是否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侯伯文:影响是必然的。我父亲出生于河南永城县侯楼村。那里曾是河南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当地之穷,从当地流传的“四眼粥”之说,可见一斑。何为四眼粥呢?父亲告诉我,“四眼粥”就是一碗米汤飘着几粒米粒,喝粥时,一低头,两支眼睛倒映在清汤中,两眼可以望见两眼,因而称之为“四眼粥”。
  清贫让我父亲一生保持生活俭朴的习惯,至去世时,睡床和书桌还是建国初期最简单的木制家具,而家中的一对藤椅,使用多年,是他生前用塑胶绳补了又补的。多少年来,我父亲都保留着农村最简朴的生活习惯,随时会把掉在桌上的饭粒再放入口中。
  记者:他的那些经历是否对您也有影响?
  侯伯文:影响很大,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教育方面。抗战期间,全家辗转全国各地,但每到一处,父亲都要求我们认真读书、学习。父亲常常以他的经历教育我们说,面对贫穷、落后、封闭,只有教育才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记者:怎么会想到在河南大学设立助学基金?
  侯伯文:我父亲传奇一生决定性的一步是从河南大学踏出的,河南大学是父亲的母校,他在河南大学短暂的几年,决定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遵从父亲的遗愿在河南大学设立侯镜如奖学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回馈河南大学,为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推进力。
  父亲生前对我说,他一辈子对老家河南永城没什么贡献,希望我能为老家做点事。1994年,我父亲在他临终前,还一再叮嘱我们要捐款助学,回馈母校。1998年,我遵照父亲遗愿成立“侯镜如助学基金会”,我们子女、家人为了实现父亲捐款助学的遗愿,从那一年开始,一年一度地向学校捐出奖学和助学金。我所做的事其实就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记者:助学基金会每年筹资能力有多少?自成立以来向国内学校捐出的善款有多少?
  侯伯文:助学基金会是我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性质的基金会,我们没有向外界筹款。作为政协委员,我的精力有限,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到各个学校挨个捐助,但我们会通过转账的方式捐助。10多年来,我们捐助的善款有近100万了。
  记者:您现在怎么运作您这个助学基金会?
  侯伯文:成立助学金会的初衷是为完成父亲的心愿。扶贫助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作为一个儿子为父亲完成遗愿的使命,更在于帮助贫困学子成才。我们还会继续每年捐赠数额不等的善款给各个学校。从成立以来到现在,我们捐给永城中小学、父亲的母校河南大学已有几十万元。但我觉得远远不够,感觉规模太小,我还想逐步扩大资金额度的规模。 (王泳)



分享按钮>> “侯镜如奖学金”在河南大学设立
>>2011年新年寄语祝“滕姓亲人”新年事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