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僧人到外交家的藏族领袖侯显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月3日 中华侯氏网


从僧人到外交家—论述藏族领袖人物侯显
马 旭  


  侯显,藏族,僧侣出身,明朝宦官;著名的外交家,政治活动家。他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突出;在民族关系方面,为沟通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藏族领袖人物。

  据《辞海》、《辞源》上说他是航海家;《明史》上有《侯显传》,其功勋均有所记,但简略至没有籍贯、民族。至于他的家庭、出身与成长,上述典籍更未提到。

  据《安多政教史》、《非州厅志》、《临潭县志稿》、甘肃岷县东寺和临潭流顺侯显坟地的残存石碑等记载,元朝末年,侯显出生在今甘肃省临潭县流顺乡寺底下村。其祖辈是以畜牧为业的藏族牧民。上述史志记述也很简短,残存碑文有所剥失,其藏语名字与僧侣经名失考。其汉语名侯显是明成祖朱棣委他出使时所赐。

  侯显天性聪敏好动,他的整个童年在随父母野收中度过。到了少年,大人将他送入本村山坡上一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小寺“日朝”中,识藏文,习佛经。就这样,他出家为僧。

  在毗邻的卓尼县石山大族村,侯显有个跑小买卖的舅父,往来内地频繁,见识较广,常给侯显讲内地的世界,引起了侯显出游天下,见识外面大世界的兴趣。于是,侯显以出游四方化缘为由,别寺离乡,不惧千山万水路遥,揣着闯京城的决心,独自徒步起程。

  从青藏高原东部的临潭,到河北古城的北京,迢迢万里,他沿途敲着木鱼,行缘化乞,风餐露宿地跋涉。经过一年多的艰难历程,他到达了响往之地京城;同时,学会了汉语汉文,增长了许多知识。这是洪武年间的事。

  京城不是藏传佛教左右的世界。为了谋生,他随乡入俗,找了个生活的门路,做了一位将军的马夫。重温生长的旧业,工作出色,加之他善察言观色,其精干的表现,很快赢得了将军的重视,每次外出,将他带在左右。不久,伊犁发生战事,侯显随军前往,并为将军出谋划策,被提升为参军。一日,将军阵亡,侯显代职奋战,胜利。平乱结束归京后,论功行赏,侯显便继承了那位亡将的权位,从此声势渐盛。继而,随明政府迁至南京。

  和平了,明政府为了巩固版图,加强统一,从朝廷发出为敦请西藏名僧哈利麻而延聘使者的榜文。侯显逍遥闹市时,揭了此榜,朝廷遣人将他抬去,经明成祖朱棣和诸大臣数次询问,觉得他具有与吐蕃上层人士打交道的才干。原因有二,其一,他是藏族,善于藏语言谈,熟悉民情风俗;其二,和尚出身,温习藏族佛教术语、礼仪等,乃重操旧业。所以,明政府认为他能担任去西藏使者的要职。

  永乐元年四月(1403年4月),侯显受明政府的委派,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永乐四年十二月,他将哈利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封号。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成祖朱棣大悦,因他未成家还俗,就将他擢升为司礼少监。在明代,司礼太监搅朝政,虽是正四品的官,则是实际宰相;司礼少监衔为从四品,是太监佐官,其实也就是朝纲要臣。

  接着,侯显参加了郑和的第二次与第三次航行。永乐十一年春,奉命前往尼八刺、地涌塔两国。这时,国内经济发展了,政治局面也稳定了,成祖为了对海外继续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与国外进行贸易,并争取外国来朝贡,复委派侯显独率舟师,驾航远渡到孟加拉、印度、布丹、锡金诸国,先后分别受到了当地上层人士、权威人士及国王的热烈欢迎。从而,结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

  永乐十八年,古佛国诏纳村尔(十五世纪中叶印度中土的一小国)侵略榜葛刺(今孟加拉)、干戈不息。榜葛刺佛教首领赛佛丁上告于南京大明朝廷。成祖深感此事重大,数名朝纲文武百官,反复协商研讨,最后选中侯显。是年九月,侯显再次身负重任,奉命前去召集此两小国领袖人物,宣谕调解;并为解决具体困难,赐给了金币等财物。这次出使,卓有成效,使刀光剑影的两小国罢兵言和,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这十数年中,侯显几乎成了明王朝出使西南诸国的全权代表,频繁出入印度、孟加拉等国。

  宣德三年(1427年),侯显再次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进卫藏访问。这次出访,无疑使辽阔的卫藏地区加强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自然,在坚固祖国统一上,他又一次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在《明史·侯显传》中,写着他的“劳绩与郑和亚”的高度评语。

  由于候显屡次出使均劳绩卓著,晚年时将回故乡临潭建寺院的想法上奏后,宣宗成全了他的心愿,拨给两员钦差大臣,朝廷济力,创建了临潭地区的黄教派大寺院侯家寺。寺院落成后,他最后一次赴藏朝谒了大昭寺。返侯家寺不久圆寂。

 

 


分享按钮>> 广西省文史馆员侯人松
>> 大将军赠本卫上将军侯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