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原盂县侯氏与理学渊源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月14日 山西新闻网


  盂县自古称文献名邦,以山河美固,钟灵毓秀,奇杰英才,代不乏人。唐宋之际,盂县侯氏,儒学登科,德才彰显。侯氏之女以家学培育二程,教之以道,至于成立。二程之学由此而兴。

  边将妻侯氏

  唐武宗会昌(841年———846年)中,盂县侯氏因其夫张睽戍边10余年未归,自绣回文诗一首诣阙献诗,武宗览诗而龙颜大悦,特赐宫绢三百匹以示恩宠,并特准侯氏夫张睽还乡。此一胜事传为千载美谈,才女之名遂彪炳史册。《全唐诗》十一函,十分册有侯氏诗一首。题为《绣龟形诗》,诗云:“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诗题下小字注:“揆(一作睽)为边将,防戎十余年未归。侯为回文诗绣作龟形,诣阙上之。武宗览诗,敕揆还乡,并赐侯绢三百匹。”此诗最初取材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太平广记》一书。《太平广记·才妇》据《抒情诗》收录该诗,并有“敕赐绢三百匹,以彰才美”之语。该诗并见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一书。清乾隆《山西志辑要·盂县·列女》:“唐张睽妻侯氏,会昌中,睽戌边十年,氏绣回文诗作龟形,诣阙献之,睽得归。”我们由此知这位名噪一时的唐代才女为盂县人。再考侯氏,知盂县侯氏出自盂县上文村。侯氏早期世次不得而知,但由此可以确认,盂县侯氏早在唐代晚期便形成一方名门望族。光绪《山西通志·仕实录三》:“侯道济,盂人。祖元,父嵩,皆以武勇闻。道济始以儒学登科,任丹徒令。赠比部员外郎。子可,孙仲良,著书为世名儒,悉道济家教云。”

  二道学始祖二程之母侯氏

  “程朱理学”为宋朝著名学派之一,亦可称为中国古代著名学派之一。程颢,程颐二人是这一学说的创始者,世称“二程”。二程学说与其母侯氏言传身教有关。清光绪《山西通志·列女录·贤淑》:“侯氏,二程之母也,封上谷郡君。牗侯氏牘幼聪悟过人,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书签传于人者,深以为非。父丹徒君牗侯道济牘爱之过于子,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年十九归河南程大中牗二程父,名程垧牘,相敬如宾,虽小事必秉命大中。凡有怒多为宽解,惟诸儿有过则不掩也。二程才数岁,行而踣,必将责之曰:‘汝若安徐,宁至踣耶牎’常食絮羹,亦呵止曰:‘幼求称欲,长当如何牎’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相加之。故程氏兄弟平生饮食衣服无所择,不以詈言及人。要以教之使然也。盂县。”清乾隆《山西志辑要·列女》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程母侯氏也是一位能诗的才女,其夫程垧尝远出河朔,夜闻鸣雁,侯氏感而诗曰:“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侯氏好读史书,识见高远,“见奸邪逆乱之事,常掩卷愤叹;见忠孝节义之士,则钦羡不已。”尤赞赏唐太宗得御戎之道,有英雄之气。其弟侯可,号称名儒,也自愧其史才不如姐姐。

  考侯氏成名,与其父侯道济有关。光绪《山西通志·侯道济传》有“子可,孙仲良,著书为世名儒,悉道济家教云。”二程母侯氏:“父丹徒君爱之过于子,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等语。均可说明二程母侯氏得才学及美德源于其父侯道济。

  二位才女,一唐一宋,同出一门。唐朝侯氏诣阙献诗,皇帝赐绢并彰显其才美。宋朝侯氏秉承父教,教子有方,母随子贵,皇帝宠赐上谷郡君。侯氏二才女可谓风流千古。

  盂县侯氏之家世

  据程颐为母亲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传》中记载:“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为河东大姓。”但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詗。侯元父子以武勇闻名,五代时期为刘知远部将,镇守盂县乌河川,以控寇盗之乱。侯詗之子侯道济生活在北宋盛世,始弃武以儒学登科,为润州丹徒县令,赠尚书比部员外郎。

  侯道济生程母侯氏和侯可,姐弟俩也继承了侯氏家学和家风。侯氏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垧。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颢,程颐。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于江宁,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可,字无可。少时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成年后,他尽弃前好,而笃志为学,博览群书,贯涉万类。“若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药算数之学,无不究其渊源”。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谈到当地山川道路、郡县部族,无不备具。在当时对西夏战争中,他受韩琦之邀赴西北参与戍边。其间,他开渭源地八千顷,图谋恢复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与当地戎人主动和解,为西北稳定做出了贡献。程颐在《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盛称其才能:“人称孔子生关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侯可晚年仍深究理学,就学者众多,“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宋元丰二年(1079年),侯可病逝,葬于华阴县保德乡。

  侯可之子为侯仲良,字师圣,是二程的表弟。他在家学影响下,潜心理学,先后拜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师,受到当时理学家胡安国等人的敬重。据《宋史》记载,侯仲良对二程之学推崇备至,“言必称二程先生”,并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他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晚年却贫病而死。遗有著述《论语说》和《雅言》。《雅言》是侯仲良记载二程事迹和学说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出于对侯仲良的崇敬,尊称他为“侯子”,故其书又称《侯子雅言》。我们熟知的杨时“程门立雪”和朱光庭“坐沐春风”的成语故事,就是由这部书记载流传下来的。

  上文、兴道、程子岩

  侯氏故里在今盂县西烟镇上文村,相传原名尚文,其地名含义显然和当地崇尚文化的风气有关。侯道济一族早在宋代已经迁居华阴,侯家的历史自然也淡出了村民们的记忆。现村中只有张、周两大姓,其中张姓称上文村是唐代大将张士贵的故乡,不少地方人士也深信不疑,但《新唐书·张士贵传》明确记载,张为“虢州卢氏人”,和盂县并无瓜葛。这倒使我们想到唐代绣龟形诗人侯氏的丈夫张睽,是否应为边将张睽的故乡?地方文献记载,上文村张氏后裔十三世中有34人登科进士,这不能不说是上文村地域文化的钟灵之德。

  程子岩在盂县兴道村东北1公里处的岩凹尖。山间有一座宽15米,高9米,进深7米的石窟,原为东魏礼乐寺遗址。古“礼”字类似“丰”,故当地人又误称丰乐寺。宋代,程颢、程颐来盂县省亲讲学于此,后人因称为“程子岩”。岩洞正中为“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碑一通,碑额“兴起斯文”,其典出自《宋史·程颢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这也是盂县作为“理学渊源”,为理学的形成提供文化养分的最好注释。

  程子岩下的兴道村即以此地为“道学所兴”而得名。兴起斯文的地方自然会养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据教育史专家统计,近千年来,孟县所产生的进士人数居全省各县前列,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文化之乡。从这一点反映出宋代的兴起斯文对后来盂县文风的浸润。

  二程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正宗和社会原则,对维护近千年的社会秩序,对于每个中国人的行为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中华民族注重节气、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形成是有进步意义的。二程思想中执着于人格思想与道德信仰的精神形成离不开侯氏家族学风的熏陶,也离不开盂县地域文化的滋养。

  (来源:山西新闻网)


分享按钮>>中华各地江氏宗谱汇总
>> 宋朝华阴理学学者—侯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