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县主簿——侯君墓碣铭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月30日 中华侯氏网


    元顺帝至正改元,春仲月吉日,里人侯直(字清甫)偕诸弟侄等手祖考主簿事状,殷重为言曰:吾先人以祖德未彰,饮恨终老,而直也忝嗣孙之列,惜乎!日月寖远,悉致湮没。惟厥前人素所行为,非我乡先生之家,孰能叙之?余应曰,方今国朝以孝理天下,褒有功,崇有德,尊有年,旌有节,其欲上行下效,复古淳风,而务本之治备矣。若夫凡人之有所当为尚,曷阙焉?因掳其实栖,侯氏世系至主簿公,历五世矣。

    盖令之东家庄,乃不易椎居也。公讳庆,天性孝友父忠,处乱离间,与母氏俱宁。公方弱冠,营安全者必不少懈,人所难获生乎?亡金之末,挺身于有元之初,时征公元帅护驾渡龙门,讨诸州,挺公为知旅,其磊落,善射功,出于右,即平而远,遂奉令受旌,领主河津县簿,实甲辰年也。在任七载,恤疫沥于汤火之中,四境被泽,以就苏息,方令行政举之秋,迨岁。庚戌又起公,投领河中七县事,法虽一制,事聪总裁。自以多学为富人,以不贪为宝,含光不耀;藏器不发,固将大有志于功名矣。公在军旅,虙不降者,户口盖多归附既久,若辈游心奴贱。公尝谓子孙曰:厮役乎民,深为累德,况有田足以耕桑,有子足以供养,安用此耶?悉于承差,可谓行人不能行,为人不能为也。生于忧患,愿死于安乐。今老亦,夫故托疾谢事,优游自适。春秋六旬有余,而天年终于居第之正寝。

    公娶妻三,生六子。长曰达;次曰全;曰安;曰平;曰兴。达生三子;全生三子;生亦生三子;安生一子;平生四子;兴生一子。琛为公之弟,生三子:珎仁同;珎二子,仁三子,同一子。添与海乃公之堂弟也。添二子:德禄。德一子,禄二子。海三子:恩济端。恩二子,济二子,端四子,余皆列于阴福哉? 吾乡之巨族,男配女聘,道合纲常,祖先有厚德,子孙有余光,故铭之曰:

    汾川之阴,姑射之阳,柖楸在为,令名未彰则高起,还则深藏,碣石既树,德音乃扬,昊天罔极,于以知孝,思之不忘。

    承 事 郎 三 元 县 尹 段 京 庸 撰

    陕西西安府耀州三元县知县芹溪居士 段 秉 中 书

    元顺帝至正二年十月吉日 侯秀兄弟等 立

    先祖诠释家谱序

    书思人之生也有本,犹水之流也有源,源之盛者,其流必长,如江河之水,出岷昆,行乎无垠,入乎无门,巨派支流,浩博绵衍,愈远而不息,以其流之洪也。若沼池寻尺之水,决而引之,不终日而碣亦,尚何望其绵延不绝,愈远而愈盛乎?

    若吾先祖殆岷昆其源乎?故其子孙流派至七世而有恪守故土者,有徙居别村者,其子孙绵延不绝,惜乎日月浸远,其徙居别村者多湮没不传,而其信可徵者,惟有仲良。祖徙居别村,今约有二百余家,独当孙系里甲,一甲其八代孙知县鹤龄,于大明万历三十九年始造家谱,十世孙举人胤隆,崇祯十六年祯遗。十三世孙万铤等于干隆十五年继谱,至干隆四十四年,头分十三世孙万鳌,十四世孙致道致贤;二分十三世孙近玉养才;三分十三世孙天柱天赐;五分十四世孙生魁殿邦至敦伦敦叙,十五世孙天柣于晋于楚等人皆续之谱。兹阅其谱,子姓繁衍无究,而祖先积德之盛,已大彰,明较着亦。且恪守故土者,有我祖仲荣与仲良,为从兄弟也,今亦有百余家。虽其间,上而祖考有失讳难稽者。然其若孙尊卑世次,确有可所掳。若因祖考失讳而并置子孙家谱外,必非先祖之意,而子孙所不安也,故于祖考之失讳,有异而亦书阙所疑也。而子孙之可知者,讳而不遗,传所信也。阙所疑而传所信,使后之人悉有所考。皆溯流知源,循本知末,而兴起其尊祖之心,不忘其亲亲之意,于以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各幼其幼,将见孝敬慈爱之风,永久不衰;则始祖之德愈昌不信,如江河之水巨派,支流浩博绵衍,是为序。

    三分祖仲荣栖神碑记

    侯户祖传隋唐居住

    按府君讳仲荣,曾祖县簿讳庆,妣范氏刘氏;我祖讳全,妣毋氏卫氏,考讳恭,妣张氏,妻刘氏。自庆上至诠府君六世祖也,自诠以上无簿可稽。然府君胞叔第三子仲良,其碑记云:侯氏始祖讳虔,系唐御史秘书监;我祖乃太公之后也。源而上之,太公乃四岳之后,四岳乃神农之后也。春秋胡传,信有明徵。审是,则神农宝余,厥初生民之祖也。因流溯源,初祖之后也,祭似不容,已然不王不神。考之家礼,初祖未有仪节,则庶民何敢偕祭哉?若天府君至今仅二百余年,其世次确有可掳,清明墓祭乌可已耶!不幸墓为水淹,欲祭无所,深可悯伤。然川虽归土,而魂则如故。族叔监生昭与叔旭从兄比显并合户人等敬立斯碑,以为我祖栖神之所,伏冀尊灵是凭是依,凡余族人清明墓祭者,斯碑如亲,即以斯碑为府君之墓也。

    乾隆四十七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三 立

    译文:元故县簿侯君墓碣铭

    元顺帝改元至正这一年春,二月吉日,本里的(相当于现在的村)人侯直,字清甫,和各位兄弟子侄等人亲自考证了主簿的事迹,非常庄重地写了本文。

    文中说道:我们的先人因为祖德没有能够发扬广大,饮恨终生,而我侯直忝列侯氏子孙之列,倍痛惜于由于时间久远,先人的事迹品德全部湮灭,只是前人平素的行为事迹的缺失,不是我族的先生之家,谁可以来记叙呢?!

    我等回答说:现在国朝以孝顺来作为治理天下的理念,褒扬有功的,推崇有德行的,尊重上了年纪的,表彰有节操的,那是通过皇上的大力推行来使得百姓自觉来仿效,以便恢复古代淳朴的作风,而治本的措施已经相当完备了。如果说所有人均有所担当是时尚的话,为什么我祖的事迹还要缺失呢?于是根据其实际的聚居地,侯氏世系到主簿公,历经五代了,大概那是因为主簿所居住的东侯家庄实在是难得的聚居地。令公名讳是庆,天性孝友父忠,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与母亲的家族一起安宁无事。当时令公刚成年,保护家人的安全从来没有松懈过。在金朝灭亡的时候,人们很难有维持生存的手段,挺公身处在元朝建立之初,当时征西元帅保护着皇帝渡过龙门讨伐河东诸州,挺公担任了知旅官,由于他行事光明磊落,非常擅长骑射,建立了卓著的功绩,在叛乱平定的时候就名声远播。于是就奉命接受表彰,担任了河津县簿,当时的时间确实是甲辰年。挺公在任七年,曾经在瘟疫流行之时体恤民情,(救治百姓),全县百姓都身受他的恩泽,得以平安无事。正当挺公推行自己的治世策略的时候,不满一年,在庚戌年的时候,朝廷有提拔挺公,统领河中七县之事。(挺公)办事采取的方法虽然一致,但办事耳聪目明,(所有事件)一并裁定。他自己把广泛学习的人当作富人,把作官不贪当作宝贝,韬光不发,宝器深藏不露,本来就打算建立丰功伟绩了。挺公在军队里的时候,就担心那些没有投降的人,大概是(临时)归附,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象卑贱的奴仆一样产生贰心。

    挺公曾经对子孙说:这场战争对于百姓而言,是一场灾难。况且如果有田地足够用来种桑,有了孩子能够足够用来养活,哪里用的着这些呢?所有承担的差使,可以说是强人所难,强迫人们做了自己无法承受的事情。他自己生在忧患的时代,愿意死在安乐的家庭中。现在老了,所以托病辞掉事情,自由自在的游玩。六十多岁的时候,在自己的居所寿终正寝。令公娶过三房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儿子,长子叫达,老二叫全,接下来分别叫做滕、安、平和兴。达生了三个儿子,全也生了三个儿子,滕也生有三个儿子,安生了一个儿子,平生育了四子,兴生了一个儿子;琛是令公的弟弟,生育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珎、仁、同,珎有两个儿子,仁有三个儿子,同有一个儿子;添与海是令公的唐弟,添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德和禄,德有一个儿子,禄有两个儿子;海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恩、济和端,恩有两个儿子,济有两个儿子,端有四个儿子。我们都享受着祖先的荫庇呀!侯氏乃是我乡间的一个望族,男配女聘都符合伦理纲常,祖先具有高尚的德行,子孙们能够发扬光大,所以为铭文说:

    汾河之南,故射之北,有人景仰的地方,会让人在名声未彰显之时,就高高升起,回来就深藏不露,既然树立了碣石,就要宣扬得音,昊天在上,(凡我侯氏后代)以此知道不能忘记孝敬之情!

    承 事 郎 三 元 县 尹 段 京 庸 撰

    陕西西安府耀州三元县知县芹溪居士 段 秉 中 书

    元顺帝至正二年十月吉日 侯秀兄弟等 立

    先祖诠家谱序

    人的生命有本,就象水流有源头一般。源头的水丰盛,那水就流得长,就象从岷山和昆仑山流出的长江黄河的水流一般,穿行于无边无际,流进遥远无边的地方。巨大的主流和支流,绵延悠长,越远越有生机,那是因为它们的水流水势丰沛。象那池沼里的不过一尺见方的水,挖开口引出来,不到一天就枯竭了,还希望什么绵延不绝,越远越丰盛?就象我们的先祖,大概岷山和昆仑山就是他们的源头吗?所以他的祖孙繁衍到七世而仍然有恪守故土的,也有迁徙居住到别的村子的,他的祖孙绵延不绝。只是可惜的是,由于时间迁移,年代久远,那些迁徙居住到别的村的人大的事迹多湮灭而没有流传下来,那确实可信并且能够提供证据的,只有仲良祖先,迁徙居住到别的村落到现在大约有二百多家,独当孙彪里的六甲中的一甲,他的八代孙知县鹤龄于大明万历三十九年开始编写家谱,十世孙举人胤隆于崇祯十六年,祯遗十三世孙万铤等人于乾隆十五年续写家谱,到了乾隆四十四年,首先分出了十三世孙万鳌、十四世孙致道致贤,接着第二次又分出了十三世孙近玉养才,第三次分出了十三世孙天柱天赐,随后五次分出了十四世孙生魁、殿邦、至敦、伦敦和叙,十五世孙天柣于晋于楚等人都续写在了家谱里。这样,在阅读家谱的时候,子姓的繁衍无法进行探究,但是先祖的积德已经得以发扬光大了。况且恪守故土的子孙,有我的先祖仲荣与仲良,他们是堂兄弟,到现在也有百余家了,虽然其间有向上追溯祖上名讳无法考证的,但是象子孙尊卑世次确实有可以做为证据的。如果因为祖上的名讳遗失无法考证而使得子孙被置于家谱之外的,那一定不是先祖的意思,并且也是子孙难以心安的事情。所以祖上名讳遗失,传说各异且书籍记载阙失引起人们怀疑而子孙可以了解的,名讳存在并且世代相传的,人们确信无疑的,即使有所阙失有所怀疑也传下来的,可以使后人全有所考证,都可以溯流来了解源头,遵循根本来了解枝叶,从而兴起他们尊敬祖先之心,不忘他们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的心意,于是根据这些“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各幼其幼”,我侯氏家族将显现出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慈爱晚辈的风气,这种风气将永存,永远不会衰败,那么我侯氏始祖的德行将越发昌明,就如同那江河之水,巨流支流,浩浩荡荡,绵延不绝,因此写下了本篇序文。

    三分祖仲荣栖神碑记

    根据考查,府君名讳是仲荣,曾祖县簿的名讳是庆,显妣是范氏和刘氏。我祖名讳是全,妣母是毋氏和卫氏;显考名讳是恭,显妣是张氏,妻子是刘氏。自侯庆往上到全府君,共有六代世祖了,从全以上已经无稽可查了,但是府君胞叔的第三子仲良,他的墓碑记载说,侯户的始祖名讳是虔,是唐朝的御史秘书监,我祖是太公的后代,溯源而上,可以发现太公是四岳神灵的后代,四岳之神是神农的后代,在《春秋·胡传》中有非常明确的证据。仔细研究它,就会发现神农实际就是初生之民的祖先。于是因流溯源,作为初祖的后代,祭祀似乎湖合于礼节了。这样之后他就既不是王,也不是神了。考查我侯氏家礼,初祖并没有形成仪节,那么我辈小民怎么敢一起祭祀呢?象天府君到现在仅仅二百余年了,他的世次确实有根据可以查证,清明时节扫墓祭祀的时候,怎么做都(有章可循)了。然而不幸的是,坟墓被水淹没,子孙后代想祭祀也没有什么地方了,实在是令人伤心。然而河水虽然归于大地,但灵魂依然如故,长存于天地之间。侯氏族叔监生和叔叔旭、堂弟必显与合户等人敬立了这块石碑,把它作为我侯氏先祖栖息神灵的地方,希望尊贵的神灵有所依托,凡是我祖族人在清明祭祀的时候,这块石碑就如同我们的亲人府君,就是把这块石碑作为府君的安眠之地就可以了。

    乾隆四十七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三 立

    西窑头侯氏先祖溯源

    西窑头侯氏为该村第二大姓。据考证,明嘉靖年间,由孙彪里(今樊村镇卢庄一带)迁到西窑头,至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

    侯氏乃是中华大姓,学者称为“官姓”。在河津亦属望族,祖上不乏名人(辈出),后世繁衍兴旺,现在遍布本市多村(全市侯姓约有13000多人)。其兴旺如此,应该与侯府祖德庇荫不无关系,乃后世族人逢渊之昌盛。依据侯氏有关谱牒,略述相脉如下:

    据河津侯氏三分祖(侯)仲荣栖神碑记载,本邑侯氏一姓始祖讳是“虔”。唐朝宪宗皇帝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曾任御史秘书监,一品大员,当时侯府亦为名门望族。由于家风正昌,子孙有教,后世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成材者居官甚多。但因史料不足,由唐而宋两代,列祖断代失考,直到金代才有了谱牒记载。据《邑侯户谱》记,侯户始祖隋唐就居住在龙门。

    金孝宗皇帝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我族先祖侯诠问世。诠生性聪慧,治家有方,致当时已经衰落的侯门,从此重振族风。此后,诠生了琦,琦生了庆,历时四世,至庆一代,已是金末元初了。庆天性孝友,在父母庇佑教育下,甚是成熟,二十岁时就挺身而出,担负保护家乡安全的重任。在元军讨伐金朝的时候,侯庆公护驾西征,以其英勇善战,受到征西元帅的赏识,任命挺公为知旅长(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旅长)。由于庆公弓箭娴熟,性格豪放,武艺超群,在历次作战中屡建奇功。金平定后,甲辰年被任命为河津县簿左(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任职七年,因体恤民情,施政有方,农业丰收,百姓受益。庚戌年升任河中府七县制事总载(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别)。府君庆公文武双全,品德高尚。他的为政理念在今天,亦值得推崇学习。他主张:多学为富,热不以贪为宝,含光不耀,藏器不发,因将大有志于功名。他在人生暮年,表达了虽生在忧患之中,愿意死在安乐。今老了,求托职谢事,优游自适的意愿。六旬有余,终于居所。

    府君庆公娶妻有三,生有六子,分别叫做达、全、胜、安、平和兴,弟弟史六人均有子嗣。此后,庆次子全生了三子,第三子叫做让,侯让也生了三子,长子仲华、次子仲韶、三子仲良。仲良乃是当时孙彪里六甲之祖。

    元顺帝至元三十年(公元1352年),七世祖仲荣为东侯家庄三分之祖。七世祖仲良独当孙彪里六甲一甲之祖,即西窑头侯氏六分之祖。七世祖仲行为黄村侯氏之祖。

    仲良之后,我族高祖八世公鹤龄第试得中。明嘉靖年间,曾任昌邑、观城、深泽三县正堂,颇有政绩。受到皇封,在本县老城衙门口西街杨家巷立有牌坊一樽。嘉靖皇帝赐匾一块,刻有“敕旌孝廉明官祠”。鹤龄公在告老还乡后,明万历三十九年,开始编写侯氏家谱。

    鹤龄之后,侯府曾祖九世公侯尊洲也科试高中,曾任明代皇城北京宛平县丞陛(根据考证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崇文区),由于辅政有方,政绩斐然,升任河南怀庆府知府。他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治理有序,深受百姓爱戴,声名远扬。尊洲公生有六子,牒谱通称六份。根据查证,因当时六十年代侯氏六分和樊家庄二份统编大家谱,在文革期间,六份家谱在二份因保存不妥而被焚毁。

    一份侯家庄里,二份樊家庄,三份连伯里、院家湾里,四份万荣集贤里,五份上市里、丁家里,六份西窑头里。

    民国初,何家庄侯氏、辛封侯氏均从西窑头里六份迁出。

    但愿后世繁衍发展,亦当自豪。

    真乃:颂先祖功德,悠悠八百载,侯府神灵显

    子孙繁衍盛,耕商读及第,世代甚其昌

    编写组成员:

                侯有生 侯建荣 侯建康 侯建章

                侯仲学 侯建堂 侯天民 侯民生

    2009年6月13日整理


分享按钮>> 山西忻府区北宋村侯氏来源
>>编修《海州朐阳殷氏五届宗谱》公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