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沈阳故宫“生日”之谜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2月4日 辽沈晚报网
【揭秘缘由】1625年,努尔哈赤不顾贝勒大臣的反对,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于是就有了这座屹立在沈阳的近四百年的宫殿———沈阳故宫。努尔哈赤在这里发布了进军令,皇太极在这里举行了登基大典,宣布建立大清国。清世祖顺治入主北京之后,这里成为陪都。可是,不知是历史的疏忽还是人为的遗忘,如此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什么时间始建,又是何人始建,在史料上竟然没有明确的记载。
关于沈阳故宫的修建时间,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所所长佟悦认为不是提前建的宫殿再迁的都,而是努尔哈赤到沈阳以后即1625年建的故宫。而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则认为努尔哈赤在迁都之前肯定已经修建宫殿并提出1624年建宫的观点。史学家们之所以发生争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史料的匮乏,而不同的推测和民间的传说也使历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大清会典·盛京工部》中,我们只找到了这样一句话:黄瓦厂,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袭。记载中的黄瓦厂,民间称黄瓦窑,位于海都,也就是今天的海城。在海城档案馆,我们找到了《海城县志》,上面和黄瓦厂有关的文字也很简单:“城(指海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窑制黄绿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以备陵寝宫殿之用。”联想到《大清会典》中还有一句: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袭。那么,如果我们到黄瓦窑,能够找到侯姓家族的话,有关沈阳故宫为何人所造,所造于何年的悬案,是否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了呢?
今天的黄瓦窑沟已经没有几户人家,看上去穷困、闭塞,很难想象,当年建造一宫三陵的琉璃瓦就是在这里烧制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早已没有了痕迹,只剩下这残缺不全的半个窑壁矗立在山坡之上。我们在黄瓦窑沟里走了一趟,看到村民的院墙、茅厕上随处可以见到许多有着历史痕迹的破损的瓦片,这些瓦片上,龙的雕刻清晰可见,这些碎片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关外的皇家宫殿,其使用的琉璃瓦片正是来自这里。
在黄瓦窑沟我们遇见了一位老大爷,大爷说他小时候,这地方烧窑的人可不少,大爷说他还依稀记得,“那时候黄瓦窑的瓦运到沈阳故宫和北镇庙比较多,也有许多运往北京去的。”说起先人的荣光,黄瓦窑沟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而最明确的就是他们用极为肯定的口吻告诉我们,这都是老侯家干的。窑主姓侯,这与史料记载再一次吻合。但是,这位窑主究竟会不会同时也是沈阳故宫的建造者呢?找到黄瓦窑后,人们再也没有了任何线索,史学家们也把困惑定格在了这里。
几年前,来自海城析木镇上一个意外的电话,使这团理不开的谜团,又一次变得清晰起来……侯氏家族宗谱出现在析木镇。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侯氏的后人侯维云。侯维云已经55岁了,以前是瓦匠。侯维云告诉我们,侯家祖先侯振举是山西介休人,后来怀揣烧瓦的绝活儿,入了努尔哈赤的汉旗。为表衷心,曾经给努尔哈赤精心烧制了一批绿的碗罐,努尔哈赤一见这些琉璃制品,喜出望外,随即给侯振举封官,侯振举在海城的民窑也便更名为皇瓦窑,成了御用官窑。侯维云说:“家里老人讲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这些琉璃瓦都是侯氏家族制造的。”
在侯家,我们看到了侯氏家族宗谱。与普通家族宗谱不同的是,侯氏家族宗谱上面刻的是两条龙。侯维云说:如果不是皇上封的,哪个家族也不敢刻龙,侯家这个是皇上封的。在这个宗谱上清楚地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认为,从这个家族宗谱的发现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授予侯振举一定职务,并让他具体负责建造皇宫的事宜,当时配给他600名工兵,然后有17名匠役,所谓匠役,就是具体负责每个项目的负责人,比如说古建筑当中有土木瓦工等等这些专业方面的人才。宗谱证实了侯振举参与建造了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
辽阳的八角殿建造于天庆七年,就是1622年,沈阳的故宫建造于天庆九年,就是1624年,这两个宫殿建筑年代从侯氏宗谱上可以明确地定论。但是也有专家指出,《侯氏宗谱》中所说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举一家迁居沈阳的时间,而不是说侯振举搬到沈阳后就立即开始建造故宫。沈阳故宫应该是从1625年开始建造的。
和多年前一样,争执并没有因为侯氏家族宗谱的发现而结束,恰恰相反,随着史料发现的增多,大家都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着论据,争执仍将继续下去。不过,作为后人,我们应当感谢380多年前那个三月初三的早晨。正是这一次迁都,使得沈阳及辽河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得到全面开发和迅速发展,并带动了东北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对话侯氏后人
侯维云说:我最遗憾的是,烧制琉璃瓦的祖传秘方失传了。这个秘方在侯家一直单传,当年烧制皇瓦窑时,每次配料,我祖上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外人不准进入,等到人出来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的就是配完的料了。但是,“文革”时期被我母亲亲手烧掉了,秘方从此失传了。
分享按钮>> 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生平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侯典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