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侯君集叛乱疑案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2月9日 四合书屋网
侯君集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太宗信任,并多次委以重任,可是他最终走了上叛乱的道路,这让李世民深为惋惜,一代雄主也不由痛哭流涕。那么侯君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世民为什么那么器重他?他又为什么要叛乱呢?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
(一) 少事秦王,初现锋芒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今陝西旬邑北), 他的祖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成员。史载侯君集“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也就是说这个人矫揉造作,还喜欢吹牛夸口,拉弓射箭没学好,但却自称武勇。尽管史书把他说的不怎么样,可是侯君集还是有一定的才干的,从他后来所立的战功来看,他腹有韬略,头脑冷静,指挥若定,很有大将之风。在隋末大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各地势力无一不是任人惟才,也就是说你只要有帮我打江山的才能,我就把你当成人才加以重用。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人说陈平曾经和自己的嫂嫂关系暧昧,而且还在军营收受贿赂,这就是所说的“盗嫂受金”,但刘邦问清情况后还是对陈平非常器重,就是因为陈平有谋略,能够辅佐他成就帝业。所以尽管侯君集的性格上有不少缺点,可是因为他头脑灵活,机智有谋,还是被李世民招入幕府,多次随同李世民出外征伐并且屡立战功。所以他先后被任命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子是当时的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说明这是的侯君集已经有了爵位,唐初士族、庶族泾渭分明,在封建社会有爵位就代表你已经是士族了,也就是有了贵族身份。
由于侯君集在随李世民征伐中所显示出的才干,逐渐为李世民赏识,待遇也一步步上升,并且可以“参预谋议”,侯君集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进入了李世民的夺权智囊团。在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促成了李世民的最终决策,并且是李世民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史称“建成、元吉之诛,君集之策居多”。这从事后的封赏也可看出,太宗即位,侯君集升为左卫将军,又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食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仅次于尉迟、房、杜、长孙几人,而在诸将之上。(李靖当时是五百户)。
(二) 战功卓著,官居极品
贞观四年,侯君集再度升职,迁兵部尚书。唐初,唐太宗改革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长官地位是非常高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而且可以参议朝政,侯君集开始进入了大唐王朝的权力核心。
就在这个时候,唐朝的边境出事了。原来,自唐朝建国后,吐谷浑军多次袭扰唐西北边境。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谋,进袭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兰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胁。六月,唐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唐太宗龙颜震怒,下决心大举征伐吐谷浑。十二月初三,唐太宗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侯君集和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为副将,同时出征的还有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阵容如此强大,可见唐太宗对这次战争的重视和对侯君集的信任。
贞观九年(635年)三月,唐军攻克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以此为据点,唐军继续前进。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实施坚壁清野的防御政策,烧尽野草,致使数道唐军因补给不济而退保鄯州。这时,唐军诸将都认为战马无草可食,既疲且瘦,大军不可以深入。惟独侯君集认为,以前段志玄刚退兵至鄯州,吐谷浑军队就已经赶到鄯州城下,那是因为其部队还完整,士兵能为之用。现在敌人新败,如鸟兽散,君臣相携而逃,父子失散,歼灭他们就像俯身拾柴一样容易,有此良机而不能利用,日后必会后悔。同时他还建议采用分兵合击的战法,以求全歼敌军。李靖采纳了他的建议,分兵两路追击,自己亲帅李大亮、薛万均等部由北路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两路大军风餐露宿,在缺草少水的情况下,猛力追击,连破敌军,走投无路的伏允可汗自缢身亡。五月,南北两路大军于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会师。此战唐军大获全胜,侯君集的所提出战略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贞观十一年,由于侯君集战功,他与长孙无忌等一起受封,授侯君集陈州刺史,改封陈国公。第二年,拜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是文官,侯君集出自行伍,肚里没多少墨水,被任命之后才开始读书。但他典选举,定考课,出为将领,入参朝政,都做的非常好,得到朝中大臣的称赞。如此更受太宗信任,试问这样的人才,谁会不喜欢呢?
侯君集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率唐军平灭高昌的壮举。高昌,就是汉朝时候的车师。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有三十一城,这个国家先都交河,后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国,胜兵万人,土壤肥沃,麦果丰饶,以葡萄酒知名。自唐建国以来,获得唐王朝册封,常常入贡,传至王鞠文泰时,渐有不臣之心,常把西域诸国经过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贡使都扣押起来,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结,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属国伊吾。不久,竟胆大妄为,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另一属国焉耆,拔克三城,尽掳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告状,太宗大怒。贞观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人将突厥等西域归附军数万人征讨。当时,唐朝众大臣都以为行军要途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而高昌地界易攻难守,不如不伐。然而太宗意志坚定,将这一重担压在了侯君集的肩上,对君集的信赖与恩宠可见一斑。
得知唐朝要对高昌用兵,高昌王鞠文泰和唐朝许多大臣想的一样,常对左右说:“唐国距离这里有七千里,有阔二千里的沙漠作为阻挡,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吹过的地方,行人大多不能活命,一百多人结伴尚且不能到达,更何况数万大军?即使他们能到达我们城下,二十日后粮草用尽,自然溃退,到时我们再将他们擒获,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但是他过于低估了侯君集,低估了唐朝军队,和突厥的几次大战,已经将这只军队锤炼的如钢似铁,再加上熟谙用兵之道的侯君集做统帅,唐军很快就到达了碛口,高昌近在眼前。鞠文泰闻知大为惊慌,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此时,侯君集已率军驻扎在柳谷,听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诸将要求趁发丧时起兵突袭。侯君集力排众议,认为:”天子因为高昌骄慢无礼让我们对其进行处罚,现在我们在其下葬先王的时候突袭,这不是问罪之师该做的。”其实侯君集知道,万里行军,虽说这些唐兵久经战阵,但已人困马乏,急需修整。所以在等到鞠文泰下葬后,才整肃全军,鼓行而进。唐军首先攻击的是田地城,侯君集起初采取围而不歼的战略,劝城中守将投降,但田地城城坚墙厚,高昌人据险而守,不肯投降。这种情况下只有强攻,为了减少伤亡,侯君集来时携带了不少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制作出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于是,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唐军很快就一攻而入,俘获田地城男女七千多口。初战告捷之后,大军继续前行,直逼都城高昌。鞠智盛见势不妙,致书侯君集表示悔改,请求撤兵。侯君集回书命其束手出降,但鞠智盛不肯,其实他这时还寄希望于西突厥的援兵,却不知他的盟友见唐军威猛,早已西逃,不知所踪。劝降不成,侯君集命人一边填其城壕,一边树起十丈高楼,于楼顶指挥抛石机向城中抛出巨石,高昌守兵顿成肉泥。无奈之下,鞠智盛出城门投降。侯君集马上分兵几路,相继攻陷其余城池,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国王及将士、刻石勒功而还。此次远征,下高昌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马四千三百,大获全胜。唐太宗非常高兴,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留遣兵马镇守,其余将士胜利班师。
(三) 功高未封,心怀异志
平定高昌,侯君集功不可没,理应受到封赏。可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擅自私取宝物。结果被其属下将士得知,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纷纷效仿,甚至偷窃侯君集财物,侯君集当然不敢过问,害怕他的属下将他告上朝廷,以至于将高昌一国宝物洗劫一空。可是,纸里包不住火,大军一回京,御史就上奏章弹劾侯君集劣行。所以,立了大功的侯君集回京后,迎接他的不是庆功宴和封赏,而是一纸诏书将他拿入大狱。
关于对侯君集的处理问题,朝中意见不一,唐太宗也很是为难,侯君集出征是他任命的,而且他对侯君集的恩宠非同一般,但是不严加处置实在难服军心。这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深谋远虑,他上书太宗,列举前朝故事,认为朝廷功臣不能使其受辱,希望太宗能以帝王之胸怀宽宥其罪,令其悔过报效。唐太宗接纳了这个建议,将侯君集释放出大牢。由此也可见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偏袒。
但是侯君集并不领情,前面讲到,他的性格有不少缺陷,本就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他认为,自己立了如此大功,却因为一些小过失不但没有封赏,反而被关进了大牢,心怀怨愤,常常怏怏不乐。贞观十七年,与侯君集多年一起共事的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任洛州都督,与侯君集道别,侯君集乘机激怒他说:“兄弟,为什么被排挤出京城了?”张亮不高兴的说:“因为你做的事我才被排挤,还能怨别人吗?” 侯君集愤愤不平的说:“我有平一国的大功,回来就被天子责备,哪里还能排挤你!”接着提起衣襟说:“现在我每日郁闷,活的都不痛快,你能造反吗?你要反,我就和你一起反!”张亮听后大惊,事关重大,他便将此事密报给就唐太宗,结果唐太宗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侯君集单独和你谈话,无人作证,如果闹上公堂,他一定不会承认的。”于是阻止张亮将此事传出去,待侯君集还和从前一样。不久还将同他出生入死的二十四功臣画像,藏于凌烟阁,侯君集位第十七,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对功臣如此优待,充分显示出唐太宗的胸襟和魄力,自不是日后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可比的。
尽管太宗对侯君集极尽包容,可是他还是不知收敛。当时,太子李承乾怕被李世民废掉,暗中准备谋反,可是他军中无人,当他得知在军中素有威望的侯君集心怀怨望,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为东宫属官)与他牵线,结果一拍即合,两人开始频繁接触并密谋于东宫。其实侯君集对李承乾看的很清楚,深知这位太子爷文武不修,性格劣弱,素无主见,成不了大事,但仍想借助太子势力另做打算,就答应与李承乾一起干,并举手对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您用之!” 即便如此,但毕竟谋反是不光自己掉脑袋还要株连九族的大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侯君集常常在夜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辗转叹息。他的妻子察觉出他的不安,劝他说:“您是国家大臣,这是为什么呢?肯定有原因,若果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有负国家,应该自己去认罪,还能保住项上人头。”但侯君集并没有听进去。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侯君集被牵连入狱。他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向李世民告发了他岳父参与谋反的罪行。对这样一个从太原起兵就跟随自己,又屡建奇功的老臣,太宗不忍其受刀笔吏之辱,亲自进行审问,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物证俱在,最终辞穷服罪。太宗对百官说:“君集在国家未安之时,尽力辅佐,立有大功,我想请求你们给他一条活路,你们可以答应我吗?”但谋反是封建王朝中不可饶恕的大罪,必须严惩,否则乱臣贼子就会无法无天,造成政局的动乱。所以群臣争相进谏,力陈侯君集之罪天地不容,必须明正典刑。太宗无奈,对侯君集说:“君集啊,我要与你永别了,从今而后,我只能在画像里看到你了!”说完,皇帝痛哭流涕,众人不能止。侯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读二十四史中,何尝见过一位皇帝对一个叛臣能够如此优待,在不能宽宥的情况下,痛苦伤心到如此地步。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他的念旧,他绝不矫饰的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了真性情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长安的四达通衢。这位久经沙场,功高盖世的老将在临刑之时,面不改色,对监刑将军说:“我侯君集哪是谋反的人,都因磕磕绊绊没走对路啊!可是我曾为大唐将领,破灭二国(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有些小的功劳。现在只求能对陛下讲一声,恳请皇上能留下我一个儿子以守祭祀。”太宗听了之后,很是感慨,特诏留下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发配到岭南。
侯君集这位被唐太宗极为宠幸的有功之臣,本可以封妻荫子,在史册留下一世英名,最后却弄得家破人亡,自己也性命不保,实在发人深省。你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可以说他贪心不足,可是他却立下了不世奇功,为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开辟了道路。总的看来,他是功大于过的。
(四合书屋http://hejun8866355.blog.sohu.com/50784618.html)
分享按钮>> 唐太宗因侯君集不登凌烟阁
>>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