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辽东鞍山市灵山村《侯氏家谱》随笔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3月17日 中华侯氏网
读辽东鞍山市灵山村(原侯家屯)《侯氏家谱》随笔
蔡子明
一部装帧别至的家族谱书,将鞍山市灵山村原侯家屯侯氏家族的延绵族史记录得清清楚楚;一堂隆重的祭祖仪礼,将侯氏家族孝祖尊亲、慎终追远的思亲情怀表达得尽情尽意。有幸亲临此场,使人沉浸在它散发出来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芳香之中;目睹此景,更使你能够迸发出产生于内心世界的无限感受……
简言之,笔者有幸得以亲临其境,大获启示与收益,概括有四:第一是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忠孝为先;第二是团结凝聚,和亲睦族,育人为本;第三是族史延绵,传承文明,承前启后;第四是尊贤敬德,言传身教,贤德永存。
第一慎终追远,尊祖敬宗,忠孝为先
古往今来,为人之道莫过于忠孝。忠君报国,孝敬父母,历来被称为做人的第一要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忠孝”被推上了被告席,视为封建残馀,不得提倡,放弃了做人的伦常教育。至使一些不得家教之人,不懂伦常之礼,上无视祖国,不顾国耻;下不敬父母,弑父辱母之事屡有发生。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颁发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将这样一件以家庭教育为第一课堂的普遍性 教育上升到了突出的课堂。所以更有有胆识者著文,发表《<二十四>孝的现代解读》①呼吁社会把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美德追回来。
《侯氏家谱》编撰者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可以说是既继承了传统美德,又树起了新时代韵家风。特树侯氏家风日:“忠孝。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
侯氏宗族把“忠孝”二字做为立族理念的一条主线,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创具有时代意义的家风。《侯氏家谱》开宗明义,开篇就明确提出“我们应尊祖敬宗,尊先睦族,续谱清宗,宜古宜今。”“为后嗣者,当思本溯源,慎终追远。”②在其《祖训族规》中提出“百行之本,首在伦常”,而伦常之首又是“孝亲至要,手足痛痒”。亲者父母也。手足者兄弟也。孝敬父母,关怀兄弟,如此家风岂非和亲睦族之大义哉!如此家风展开于邻里和民族,再由民族走向社会,每个子孙都能孝敬祖先,又以对待自己祖先的感情去对待他人的祖先,就能行成一种全民族、全社会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岂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的传统美德的广泛弘扬吗!
理念的升华,还要付之实施。那就是对先祖的祭典。也可以说是“忠孝”理念的形象表现。凡为人后代,总要追宗念祖,怀念先人。从国家来说,每年都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对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一代伟人:从民族来说夕每年在陕西黄帝灵都要进行祭典活动,纪念人文始祖黄帝;从家族来说,也总要运用各种不同方式,对已故先人举行不同的纪念活动,民间或日祭祖。无论是国家、民族、家庭的纪念活动,其目的都是一个:它显示着后人对先人的纪念和缅怀,寄托哀思,垂范后人,尽忠尽孝。
旧时的谱书,往往将家祭礼仪专列一篇。如《礼仪篇》:还有关于家祭礼仪的专着,如《礼文汇》、《礼文备录》等等,都以不同形式规定了家祭礼仪的方式和程序。《侯氏家谱》中虽没设专篇讲述礼仪,但侯氏家族举办侯氏华有公迁徙辽东三百五十三周年祭祀礼仪却别有意义。遵照当地民风,祭典礼堂布置庄严隆重:礼堂正面高悬“纪念始迁祖华有公迁徙辽东三百五十三周年祭典暨庆贺侯家屯《侯氏家谱》首发、赠书仪式”通堂横幅,下边是华有公大幅画像。画像下边设置供桌,摆有香案、食蔬水酒、时新果品。司仪宣布“纪念始迁祖华有公迁徙辽东三百五十三周年祭典暨庆贺侯家屯《侯氏家谱》首发赠书仪式开始”,语音刚落,只听到室内鼓乐齐鸣,室外鞭炮震天。三通鼓乐过后,是该族德高望重的、当代最长辈之一的华有公九世孙侯鹏霄宣读“祭文”,并代表族人,上三柱香,三叩首,行祭礼;侯氏华有公脉下孝子贤孙三鞠躬。整个祭典结束。可谓是:缅怀为主,尊重民俗;参照古典,去其糟粕;古风时令,体面大方。
祭典是缅怀的形式,“怀之有形,祭之有典”。也无外乎《侯氏家谱》中专设有《懿行懿德》一卷,并提示“道德建设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并列举出应遵循的若干条款,告示后人应该遵守。应该说,“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朝代的文化、历史的烙印,深深的铭刻在中国发展的年轮史上。作为伴随中国发展而发展传统文化,无不打记着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家谱中对家庭、家族的道德文化,是作为其主要内容反映其中的。在当今的社会,既不能照古谱和盘托出夕又不能将古谱所载传统道德文化一概拒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则是《侯氏家谱》恰到好处。“九族至亲图表”等是古时所制,它维系着家族的亲亲关系,《侯氏家谱》则如实展示给族人,深深固定着族亲关系。现代文明用语,现代文明规范也一一收录谱中,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摘录其中,更加突出了《侯氏家谱》既存古风,又具现代魅力的依据,也是侯氏家族信守“忠孝”二字,从确定理念、付诸实施、继承下去的一个完整过程。
第二,团结凝聚,和亲睦族,育人为本
国家的强盛在于民族的团结凝聚,民族的凝聚在于人民的亲和,人民的亲和在于个人的教育,个人的教育在于社会与家庭。笔者以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走向社会之前的教育,就在于家庭;而且走向社会之后的思想基础的形成还在于家庭。所以一个从小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人,走向社会必定是有用的人才。灵山侯氏家族就是以这样一种高瞻远瞩的敏锐目光,和亲睦族,育人重教夕因而合族兴旺;团结凝聚,人才能辈出。成为一个昌盛之族。其特点有三:一日和亲睦族;二日精心培育;三日人才辈出。
一曰和亲睦族。中国有句俗话: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一个家族的亲和力,对其家族发达是至关重要的。家和族亲就是凝聚力。中国近代史中的伟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宗族是我国固有的好团体,各民族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必须先从宗族入手”,此论不无道理。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从族人和亲睦族开始,进而民族团结,众心凝聚。首先是家庭的团结。侯氏家族以家谱为纽带,使其家庭始终凝聚在一起。侯氏族人仅华有公派下就有散布居国内各地的夕如台湾、上海、湖南等各省;也有散居世界各地者。在家谱的维系下,始终凝聚在一起。其次是各姓氏、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如中华《阎氏通谱》所述:“试想我们的父辈、子辈姓阎,而母亲、妻子是从别姓嫁到阎姓,女儿将从阎姓嫁到外姓:每家至少相关三姓,继续想下去,我们阎姓有多少家?相关到多少个姓?所以各姓氏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由此不难看出:包括侯氏家庭在内的每个姓氏都是如此,都与多个姓氏相关联,而多个姓氏的关联就编成中华民族的团结纲络,把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二曰精心培育。侯氏家族深知一条道理:学识乃才能之基,才能为学识之实。因而历来重视教育,对族内凡有功名建树者,以及政绩卓著者总是十分敬仰的。谱内对华有公派下三世祖侯国?公倍显尊重。为其专设条款,详细介绍“清代举人、州府乡邮,的事迹,以示后人。并特别警示:“侯国铸公为侯氏祖先争了光,为侯氏后人树立了榜样”⑤对于这种为族人政绩大事宣扬,正是以族人为国奉献、为族争光而自豪:正是以此出类拔萃的族人为教育后人的榜样;也是这种重教育人的宏图大略,形成了侯氏家族的光荣传统。《侯氏家谱》记载:华有公派下八世祖天元公竟为供儿子读书,而“当”掉自己过冬的唯一棉袍。在今人看来,“当”一件棉袍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其意义深远口一则继承祖训,重教当先;二则高瞻远瞩,育人为本;三则不惜个人甘苦,培育后代。侯氏家族有如此之父,岂无兴旺发达子孙之理!
三日人才辈出。《侯氏家谱》所载,在华有公派下的数千族人中,有中等学业以上者有数百人;有大学以上学业者百余人。侯氏远祖即各有其长夕为官者各朝皆有之,自不必说。就《侯氏家谱》族人世录卷所载就足以说明,侯氏乃人才辈出之望族。在五十九位各方面人士中,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都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之所以成功,大至有三:一是雄心壮志。华有公派下第十世孙侯程达,可以说是布衣出身,可就能平步清云,直至台湾陆军副总司令,乃“侯氏家族的佼佼者。”“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侵占东北,以至山河变色,居无宁日。一九三二年,年仅十六岁的程达,义愤填膺,绝不当亡国奴,毅然告别父母和亲人,离家出走,探索救国救民之真理……”如其后从戎期间,“历经台儿庄等无数战役,指挥果断,英勇善战,多次受奖”⑥所以如是,少年立志,造就终身。二是爱岗敬业。华有公派下十一世孙侯万里,从军时南征北战夕屡立战功;从政时尽职尽责,年年先进。理应归结于精诚敬业之硕果。三是攀登不止。华有公九世孙鹏霄长子、十世孙学谦,立志为国发展、为族争光,一九九三年,年仅三十二岁的他已是辽宁省海城滑石矿的副矿长了,但他并不满足,毅然辞退现职,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深造。成为侯氏族人举目仰望的有志青年。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着侯氏族人功成名就。
第三,族史延绵,传承文明,承先启后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既是一幢写在书本上的祠堂,更是一篇延绵不断的家族历史。“再过些年,我们这一代人作古,后辈族人对家族历史及先人业绩一无所知,那将上愧对列祖列宗夕下有负后辈子孙。”⑦《侯氏家谱》的主编者怀着这样的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编撰家谱,上寻远祖夕有根有据;下记家史,笔笔清晰。文物、图片、村史、证明等一一列出,文明之物,延绵族史。
《侯氏家谱》记史有四大要件:一曰实录业绩,追记先祖的创业历程,光宗耀祖。二曰繁衍生息,井然有序的人伦世系,立祠传世;三曰文物证据,博采珍藏的各类文物,视物见人;四曰赠言嘱托,语汇重心长的留言勉励,感悟后人。
一曰实录业绩,追记先祖的创业历程,光宗耀祖。《侯氏家谱》主编者唯恐“后辈族人对家族历史及先人业绩一无所知,”而感到责任重大,便以此为使命,开展调查。在侯氏家族中兴起了一场运动,“有的深入族户调查,有的翻箱倒柜?寻,有的翻阅典籍查找”,竭尽全力回顾先祖业绩,一无遗漏的整理入谱。《侯氏家谱》更为创造性的设置了《村史篇》,这是其它谱书从未见过的篇章。把侯家屯村的由来与发展、侯姓先祖的创业历程、侯氏门中人兴财旺的历史纪录得清清楚楚。与其说是“侯家屯村史”,还不如说是侯家屯侯姓的家族史。侯氏家族的这一部光辉的发展历史,值得族人学习,发扬光大;也值得侯氏族人骄傲:侯氏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偌大一笔宝贵遗产。
二曰繁衍生息,井然有序的人伦世系,立祠传世。谱曰:“人不知其宗,等于忘其父母恩。”又曰“人之有祖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树有根则枝荣叶茂,水有源则渊薮流长,为后嗣者,当思本溯源,慎终追远。”⑧主编用心之点在于为祖立祠,昭示后人溯本追源。侯姓祖先上追远至黄帝,族序井然,历历在目,决无虚假,夸大其词。人称道:家谱是写在纸上的祠堂,祠堂是建在地上的家谱。二者之所以能够互为转换,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明晰的世系排列为形式。祠堂以祖宗牌位相承,家谱以世系表为序,昭穆明晰,有条不紊,井井有序。在五百五十页的《侯氏家谱》中,世系表为一百八十二页,约占三分之一,篇幅之大足以见其显要地位。这种昭穆有序的世系图,连结着世世代代人伦不紊。中国如此,世界如此。正是这种世系的历史功绩,才能探求到“五百年前布什、丘吉尔、黛安娜原是一家人”。⑨
三曰文物证据,博采珍藏的各类文物,视物见人。《侯氏家谱》专门设有“宗族文物”、“荣誉奖励”、“艺文书画”等三卷,收录族人所收藏的文物古迹,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所获得的褒奖证书。并以此为祷告先祖、启示后人的荣耀。无可质疑,主编者此番之用心良苦是有意义的。一是能用族人行迹之烙印,引以为后人对先祖敬重之情宜。如“荣誉奖励”卷中的各类“奖状证书”,它是先人对社会奉献的褒奖真实写照,后人观之无不敬仰,莫不成为无声的鞭策;二是能用族人文化之底蕴,引以为后人对祖业遗产之继承。如“宗族文物”、“艺文书画”篇中展示的物貌,后人观之无不自豪,莫不代代效仿继承祖业;三是用以表达族人的业绩,谱写着族人的史实,引以为族人的荣耀之感,启迪后人,发扬光大。真乃编撰者高瞻远瞩之处。
四曰赠言嘱托,语重心长的留言勉励,感悟后人。家谱在我国各族人民中已流行几千年的历史,从帝王诸侯走向贫民百姓,从家族记事到“远者疏之,近者详之”,“大宗小宗”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其内容更是不断增多,其封建迷信、世俗礼教之类也无不在册。一些续谱者要么照抄古谱,要么另起炉灶,两者又都不尽意。《侯氏家谱》立意颇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纵览古谱,去其糟粕,吸其精华。明察今朝,鉴古从今,为今所用。如《祖训族规》卷,古来凡谱必载,但少不了世俗礼教的内容,如新谱照载,显然有伤时尚。《侯氏家谱》并不忌讳古训,而且继承古代先人的远见卓识,赋予时代新颜。因而确立“侯氏祖训”曰:“刚正明义礼,仁和达孝慈;博学增智勇,诚信贤维高。”并明示后人“我言维服,勉旃勿忘”。它不失古体,更有创新,这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再如《感悟留言》篇,提示后人要“知书达理,孝顺父母,诚实做人,勤俭持家;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更期我族人文蔚起,世代繁昌。精忠为国,青史流芳。”⑩这“感悟留言”并非吉谱所长,而是侯氏族人为启迪后昆所留下的历史之篇,也是《侯氏家谱》标新立异之处。这朴实之词,是对后人的期望、嘱托、企盼;是族情的维系、延绵。后人所见,岂能不念宗效祖,兴家立业?后人见此,尊祖敬宗之情定会油然而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⑾
第四,尊贤敬德,言传身教夕贤德永存
常言道:“弦外有音”。说的是乐章以外的故事。阅读《侯氏家谱》的人们岂能不听“谱外之音”?笔者对《侯氏家谱》的成书经历略有所知。
众所周知,凡事之成功,莫过于组织者和执行者的操劳。《侯氏家谱》的主编就是其组织者兼执行者的侯鹏霄。鹏霄年近耋龄,是华有公派下享世最高的长辈之一。固然,他有族内年长者,辈分居高者的优势;然而,这并非鹏霄所施手段。古语说:“德高望重”,应该说是“德高”才能“望重”。所以该谱的编纂成书,莫过于侯老的“高德”,才不失“众(重)望”。
“攻坚莫畏难,只要肯登攀。”⑿“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⒀这些诗句做为侯老的修谱座右铭可谓恰如其分。侯老编修《侯氏家谱》,从思念祖宗入神,从一纸不完整的“祖宗龛”入笔,从自刻钢板,油印谱书入手,一发不可收。一次编修,二次充实,三次提高,四次改版,历经十八年不间断。使一本仅有几十页的油印谱书稿,编撰成功为一部电脑排版、彩色套印、图文并茂、鞍山一流的《侯氏家谱》。从中充分显示出侯鹏霄老先生刚毅不拔的必胜决心。降伏修谱期间的难题、阻力和困难不胜枚举。
遇到难题时,一是发动族人,二是亲自调查。修谱期间,仅侯家屯祖籍他就来往四十余次。当第一次找到“祖宗龛”时,“因年久烟熏,破残不全。拿着放大镜,对着一点一点查看。又与家族侯鹏财、侯程德、侯荣昌、侯万忠、侯国仁等进行座谈研究,基本上弄清了侯家屯侯氏历代名氏”,才整理出了一篇侯氏三代宗亲及其祖宗的世系祖宗谱。这为整个修谱工程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完整的将族人收入族谱,侯老不放过每一条线索,不舍弃每一线希望。比如他看到“一九三九年侯家屯祖茔迁移向阳寺村立碑,全族摄影纪念像上有深沟寺侯乃勋的线索,深入到深勾寺(现已全部改建七层住宅大楼)亲自走访调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查清了深沟寺(冯家堡子)五十余户侯姓族人,均为侯氏六世祖侯从举之后代。”⒁难题就这样一道一道解决,从而将有线索的尽收入谱。
遇到非议时,一是尽量解释,二是不予理会。一九八七年,当《侯氏家谱》刚刚动手撰写的时候,族内有人说:“家谱是禁书。你还敢搞,再有政治运动非给你戴上几项帽子不可。”因而,一是奉劝老先生放弃此举;二是自己不参加。侯老知道,家谱曾被视为“禁书”。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听说谁家续修家谱。但侯老还知道,改革开放以来,被“左”的思潮禁锢的传统文化复苏了,并逐步得以弘扬:国家祭典“黄帝灵”的活动年年进行,就是数典不忘祖的象征;百姓缅怀祖先,回顾族史,编修家谱,也是“尊先祖、启后人、序照穆、别疏亲、写伦理、明嫁娶、记生殁等全方位的传记史书,是中华民族一种优良传统文化。”所以,他坚定信心和决心,勇往直前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说到侯老的时候,不能不说及其夫人尚久文女士对侯老的帮助和支持,适可谓夫唱妇随,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尚久文女士乃大家闺秀,五代为王的海城尚可喜公的后裔,知书达理,贤能可敬。平日在侯家是贤妻良母,对上孝祖敬宗,孝顺公婆,对下抚育儿孙,痛养兄弟姐妹,对侯老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侯老年事已高,七十五岁,身患冠心病。撰谱其间,多次累犯了病,住进医院。为了不耽误写家谱,当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家将养,在医院当医生的女婿臧建洲就把吊针拿到家里来点滴;为了快些康复,儿女就给购买好的补品和水果。老夫人更是茶饭厨到,精心照料……。总之为了侯老写好家谱,全家都动员起来了。可见在侯老的带动下,修谱的积极性是何等的高啊!可赞侯氏门中敬祖尊亲,慎终追远,忠孝思想品德之高啊!
对侯老的修谱,尚久文女士是坚决支持。她表示:一要舍得花钱。二不要累着。在侯老撰写家谱期间,她为其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写作、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外出散步等等。侯老有时写的思路顺畅,忘了休息,她就给看钟点,到时提醒;大样出来她帮助校对;当谱书印刷已就,她立即建议说:“花这么人的精力写出来了,印刷又这么精致,是华有公派下的第一部家谱,要搞个隆重的颁谱仪式,不要怕花钱。”在颁谱仪式上,更显示侯氏尊长的风范,帮着发放谱书,接待宾朋,举杯敬酒。真让人仰之敬之!还是侯氏族人万佩的一席话是很好的心声概括:“还要特别感谢尚久文二奶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她支持二爷修谱,特别是支持二爷带头捐资修谱。她老人家是侯氏伟大母性的代表和体现,是道德的升华,是侯氏可亲的奶奶。”⒂
侯氏门中的高贵品格还体现在侯氏族人的风范上。其进取精神、为人忠厚、道德高尚、业绩成就等无需赘述,专就出资修谱一项便足以证明。在修谱经费问题上虽有困难,但侯老坚定一条:自筹。不足部分,自愿捐献,不搞摊派。侯老的估价考验了族人的品行。果然捐资者随之而来。更加可敬者,莫过于侯程宽,在谱书第二次编印时就有捐资,这次修谱还是一捐再捐,多达一万五千元。因而谱书立“功德旁”以示后人。
侯氏华有公始迁辽东鞍山灵山村已逾三百五十三年,华有公派下已是洋洋人观之族。《侯氏家谱》所收其华有公派下族人,录其族史丰富夕业绩累累,是侯氏家族的宝贵遗产,她将荫育着侯氏族人更加昌盛发达。“?部史册重温沧海桑田,一部家谱续写族史延绵”。愿侯氏家族继续发扬光大,侯氏族史将更加辉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增添耀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辽宁老年报》(二○○四年九月七日八版)
(2)《侯氏家谱》(三十一页)
(3)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4) 《华阎氏通谱》
(5)《侯氏家谱》(五百○二页)
(6)《侯氏家谱》(二百七十三页)
(7)《侯氏家谱》(十四页)
(8)《侯氏家谱》(三十一页)
(9)《纲易》、《家谱纲》
(10)《侯氏家谱》(族规)
(11)荀子《劝学》
(12)英元帅诗句
(13)杜甫诗《望岳》句
(14)《侯氏家谱》
(15)《侯氏家谱》(四百七十七页)
(蔡子明: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鞍钢机械制造公司纪委,书记、退休干部。)
摘自《谱牒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3期)
分享按钮>>徐摸 补选为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关于辽东与台北侯氏共修家谱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