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盐商侯策名的传奇人生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5月23日 晚报网络版
菜农、大盐商、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曾位居我市“四大盐商”之首的侯策名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天资聪明、雄心勃勃,他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让自贡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红色盐商侯策名”。
天资聪明 菜农成长为大盐商
1886年,侯策名出生在贡井中溪河上游瓦窑冲。父亲侯春山祖辈务农。侯策名从小就是父亲的帮手,种菜卖菜,打草挑水。侯策名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由于家庭贫困,亲戚介绍他进城,先后到糖果铺和茶馆打杂。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侯策名到准源井盐场当学徒,拜姚吉甫为师。侯策名天资聪明,加上他的勤快、用心,使得经营井灶的高手姚吉甫甚为赞许。姚吉甫把自已管理和经营盐灶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侯策名,为他数年后驰骋自贡盐场打下了基础。也就在那时,他悄然萌发了要经营盐业,做盐商的念头。
他从小本经营的赶“流溜场”(贩运井灶和饭馆所需要的东西生意)做起。小有盈余之后,在岳父黄兴顺的帮助下,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利丰厚”的杂货店。在经营杂货店时,侯策名显示出了非凡的经营才能,并以诚信结识了一批井灶资本家。通过交往,侯策名在商界逐渐活跃起来。之后与他人合作开钱庄有了进一步的资金积累,又把钱庄改组为谦信运盐号,经营盐销售和以盐抵押向银行、钱庄贷款业务。这阶段侯策名经营有道获利甚丰,基本完成了他在盐场崛起的资本积累。他雄心勃勃地寻找机会,要干一番事业。那时,“老四大盐商”的盐业世家因经营不善走向衰落,他从中发现了机会。
1925年,经过长时间准备的侯策名与人合作以股份制的形式租佃同新枧和达成灶的火圈120口当起了“带肚子”的掌柜,开始了他走上盐场舞台的第一幕。从此,他如鱼得水,或收购、或租佃没落的“老四大盐商”的盐业井灶,成为了我市叱诧盐场风云,位居“新四大盐商”之首的大盐商。
爱党爱国 捐款买飞机带头买国债
抗日战争时期,自贡盐商捐款买飞机的事传为佳话。自贡盐商缴纳的盐税除供国民党政府开支外,还保证了48个师的军队开支;生产的食盐保证了大半个中国的食盐供应,其丰功伟绩鲜为人知。侯策名就是这样的领军人物。
俗话说:“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盐”。据健在的盐场老人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海盐运输不通,国民政府号召发展川盐支援抗战。身为商会会长的侯策名带头响应,他不遗余力大规模扩大盐业生产,在瓦斯火(天然气)不足的情况下,首开煤炭井,烧煤制盐。还首创盐业生产、运输、销售、融资“一条龙”经营的先进方式。侯氏企业生产的盐远销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当时大半个中国吃的都是自贡盐”。以侯策名为代表的自贡盐商上演了一场近代“川盐济楚”义举,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抗日战争。
作为民族资本家,侯策名渴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1926年,他与工商界进步人士一起成立了“自贡新商会”,同年参与组织反帝爱国游行活动,组织创办《策进》刊物,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他积极参与营救活动,先后成功营救保释出被捕的共产党员余明和杨炯昌。
194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来自贡发动节约献金运动,侯策名满腔热情慷慨解囊,捐献了600万元法币;抗美援朝时期,他捐献巨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期间,他带头将全部股息的80%购买了国家建设公债。
他支持子女侯以时(后改名王一凡)、侯朝疆、侯朝炯、侯朝衍、侯朝焕、侯朝贞等投身革命或读书留学。他的15个儿女中,解放前就有7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数为我国的高级干部、科学家、首席教授等栋梁之材。重视教育 设立奖学金兴办民办中学
也许是因幼时家境贫寒,只读过3年私塾(相当于半文盲)的缘故,侯策名特别推崇创办教育。他认为教育可以兴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读书上学。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侯策名与自贡盐商请准将“川盐济楚”补贴余款40万元法币拨给盐商用于扩建蜀光中学初中部。他四处奔走,邀请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来自贡演讲,并委以校长重任;到重庆重金请来最好的基建队伍,还请来了全川最好的老师,把蜀光中学建设成为川南最好的中学,让自贡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针对一些穷人家孩子聪明成绩好,但苦于没钱读书的情况,1945年,侯策名筹资在蜀光中学设立了“策名奖学金”,鼓励和资助贫困上进的孩子入学、升学和完成学业。同年,捐款修建市立医院三楼—幢房屋,取名“策名楼”。又动员工商界同仁为荣县私立存仁中学捐助100万元法币。投资修建了昌平小学(现在的解放路中学)。
1962年的一天,侯策名路过灯杆坝,看到一伙10多岁的孩子在打闹,他逮住一个孩子问:“为什么不去上学?”“考不上中学到哪里上啊?”孩子的回答让侯策名为之一震。
是啊,国家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还没有资金发展教育。而随着经济的复苏,公办学校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上学需要,怎么办?他回家后思考了一个晚上,于是想到了兴办民办中学,以补充公办中学招生不足的办法。他的想法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支持。他把几年资产的定息全部用于投资,先后修建了前进民中(现28中)等三所民办中学,缓解了我市一度出现的小升初上学难问题。
响应号召 带头恢复生产大搞技术革新
新中国建立时,在自贡盐场沉浮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太多变故的侯策名已过花甲,他从党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中看到了出路。
当时自贡所有的盐场全部瘫痪停产。他毫不犹豫地响应党的恢复生产的号召,投身到恢复和发展自贡盐业的工作中。为了筹措资金,他毅然把解放前夕新建的“涵苑”住宅以3亿元(旧币)卖掉,用以恢复生产。他的举动无疑带动了举棋不定的盐商和工商界人士纷纷为恢复和发展自贡盐业生产各尽其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贡盐业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兴旺景象。已近古稀之年的侯策名精神抖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为发展盐业生产奔走工作,他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特长,与职工们一起大搞制盐技术革新,使企业快速恢复发展。成了自贡工商界中表现突出的人物。
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加速思想改造,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首批参加公私合营。此后,他又多次动员说服工商界人士,把“四马分肥”的红利用于发展再生产。1954年6月,他将经营的29个生产企业全部参加公私合营,对自贡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表率。
侯策名带头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工商界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他当选为自贡市副市长,分管财贸系统工作。担任副市长10年(1958年-1967年)期间,他坚持原则,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从政廉洁,秉公办事,体察民情,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重。
十年浩劫中,侯策名虽身受影响,但始终没有动摇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从内心感激毛主席、共产党把我们民族工商业者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他还经常以“在生之日,就是我改造之时”的要求来鞭策自己,利用各种机会启发工商界同仁,坚决跟共产党走,努力为人民服务。
(实习生 李雪 记者 杨桂兰)
分享按钮>>晏氏家门开网店,在网上还不忘介绍晏姓家族
>>晏文正获优秀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