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7月6日 光明日报摘
大 医 无 疆
——记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侯世科
本报记者 陈劲松
人物简介:侯世科,第十三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总医院院务部主任、教授,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卫生救援队队长,16次率队参加国际国内重大灾害救援,出色完成赴印尼、海地、汶川、玉树等重大灾害救援任务,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紧急救灾工作先进个人,荣获中国卫生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医学救援研究所,第一个“救援医学系”本科学专业,第一个“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首创我国灾害救援智能决策系统,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版我国第一本灾害救援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建立国际上第一个国家级灾害救援培训中心,出版我国第一套系列培训教材和国际上第一部灾害救援医学专著——
这个在我国灾害救援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的人,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长、武警总医院院务部主任侯世科。
“走出国门,我们代表中国”
印尼大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侯世科率总医院16名国际救援医疗队员乘机急赴印尼。
在万米高空上,作为党委书记,侯世科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恳切地对大家说:“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一言一行都要维护祖国的形象和荣誉。”
来到一个因灾受伤的男孩面前,侯世科的心颤抖起来——孩子浑身上下散发恶臭,多处感染的伤口里已有小虫子在蠕动,左大腿骨折,挤压性肺炎,双耳耳膜穿孔。他迅速为孩子做了救治。“多救一个受灾群众,中国就多一分影响,多一个朋友;多献一份爱心,就为祖国多争一份荣誉,多增一分形象。”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侯世科带领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受灾群众发放消毒药品、防护用品,对灾民点喷洒消毒液,有效扼制了疟疾、霍乱等大规模疫情暴发。
“死也要死在这里”
在海地救援时,侯世科髋关节严重损伤,不得不住院治疗。但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他立即拔掉输液针,召集队员赶赴机场。
2010年4月14日晚8时,医疗队到达玉树。侯世科安排队员扎营休息,自己却开始每次战斗前的“踩点”。此时,严重的高原反应向侯世科袭来,呕吐,一阵猛过一阵,胆汁都吐出来了。副队长樊毫军对他说:“队长,你反应太厉害,回去吧!”
“此时回去,和战场上的逃兵有啥两样?我是带队的,死也要死在这里!”侯世科不容商量。他坐在一只木箱上,挂着吊瓶,一边输液,一边指挥搭建玉树灾区的第一座“帐篷医院”。“帐篷医院”刚搭好,手臂伤口严重感染的藏族姑娘卓玛就来到这里,她很快得到治疗,伤情迅速好转。
大山里的一个小村子还有一些伤员急需治疗。侯世科得知,立刻带着队员上山:“群众下不来,我们上去救!”61岁的藏族大妈打吉,腿部伤口已化脓腐烂,侯世科俯下身,把大妈的伤腿架在自己的膝盖上消毒上药。就这样,侯世科一直战斗到玉树医疗救援结束。
重大灾害救援模式的拓荒者
每次救援回到北京,侯世科的神经总也松弛不下来。因为,他忘不了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时,中央领导嘱托,要根据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经验,尽快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援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运行规范,提升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救援队刚成立时,没有培训基地,侯世科就根据多年救援实战和现实需求,在京郊开辟训练基地;没有培训教材,他就带领救援队研究编写出我国第一套融救援通用技能、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等一系列培训的大纲,首开我国应对重大灾害救援培训的先河。为尽快与国际接轨,侯世科从难从严,狠抓技能培训,使所有医疗队员全部考取国际“SOS”培训认证证书,可以随时奔赴100个国家进行医疗救援。
2009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在这里召开,由侯世科和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等研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创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8日 02 版)
分享按钮>>“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侯世科
>>范仲淹的恩师是南昌人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