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森——话说名著《桃花扇》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7月16日 京九晚报版
《桃花扇》剧照
清朝初年,孔尚任写出了他的惊世之作《桃花扇传奇》。这是一部以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因为构思奇特,情节动人,主题深刻,一问世便轰动朝野,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此剧始终以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后来溅上李香君的血迹又被著名画家杨龙友就血点画成桃花的小扇为线索,作品情节动人,令人读来撼动肺腑,观后潸然泪下。据说,孔尚任当年在决定要写这部戏剧的时候,那把桃花扇便不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画了一把他想象中的桃花扇放在自己的桌案上,以使自己能够时时看到它而有助于自己的艺术构思。结果自这部戏剧问世之后,剧中所写的那把桃花扇便成了人们想要见到的奇物。三百多年来,有关侯方域和李香君的话题之所以一直不绝于世人之口,与那把小扇很有关系。直到现在,海内外仍有不少人在探寻它的有无与下落。
此扇到底有否?曾经学诗从师于侯方域的清初文学家、官至吏部尚书的宋荦在其《观桃花扇传奇漫题六绝句》中有“凭空撰出桃花扇”、“侥幸千秋是李香”的评断,并形象地写道:“泪作桃花寄怨孤,天涯把扇几长吁。不知壮悔高堂下,入骨相思悔得无。”壮悔堂是侯方域的读书楼,在侯方域的家乡河南商丘(明、清时称归德)城里。宋荦认为桃花扇是孔尚任凭空虚构出来的,根本没有这回事。尽管剧中的李香君在千里之外思念侯方域把扇长吁,悲叹她与侯方域的爱情最后没有理想的结果,但商丘壮悔堂里的侯方域却没有那种入骨相思之情。
然而,自崇祯末年便游居南京、和侯方域同是“复社”成员又与李香君厮熟的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余淮(生于1616年,字澹心,福建莆田人)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则说桃花扇确有其物。余淮记载说:“李香字香君。”“当生(指侯方域)与香定情之夕,以宫扇一枝赠生,香把玩不离手。田仰往劫时,香坠楼不死,血迹溅扇上,杨龙友就血点添写枝叶,为折枝桃花。香觅人以扇寄之,生感之,为作李姬传。孔云亭(尚任)谱《桃花扇传奇》记其事。”(《秦淮广记》)“当时,余淮也与冒襄、侯方域诸公子班头一样,经常出入歌台舞榭,饮宴、狎妓……‘所为诗歌,传诵诸妓之口’(余淮语),因此他对秦淮各院名妓的情况是熟悉的,对侯方域与李香君之韵事自然也是很熟悉的。”(袁世硕:《孔尚任年谱.余淮》)因此余淮对于桃花扇的记载不会有假。孔尚任在他的《桃花扇本末》中写道:“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亲戚)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于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杨龙友小史(书童)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他在《桃花扇小识》中又说:“桃花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为悦己容,甘嫠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迹也;血迹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屈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营私,堕三百年基业者也。”从孔尚任关于桃花扇信息之来源和对桃花扇之评论看,宋荦说是“凭空撰出桃花扇”,若不是因为他是侯方域的学生不便承认此事,便是他的确不知真谛。
为了解世代关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口头流传资料,我曾经详细采访过与侯家几代世交又和侯方域是儿女亲家的陈贞慧(定生)的后代陈彦生和陈舜肃。据二陈口述,陈家与侯家是世亲,桃花扇确有其物,后来流落陈家,直到清朝末年还保存完好,陈家的两个人为了满足其政治欲望,到北京将桃花扇进献给陈家的外甥、窃据国柄的袁世凯,得了两个知县的赏赐。之后,此扇下落不得而知。上海已故学者郑逸梅先生于1982年曾向人介绍过有关桃花扇的下落。郑先生说:“李香君之桃花扇,藏侯壮悔(侯方域字)后人家。曾持之至北京,民(国)初年,陶伯铭犹于市上见之。扇为折叠式。当时杨龙友就血迹点画数笔,成折枝桃花。扇正(面)背(面),清初人题咏无隙处。且以紫檀为盒,内衬白绫,绫上亦有题识。伯铭欲购之,而(持者)索值五千金,难以应。其人持去,再访之,已无踪迹矣。是扇张伯驹(河南项城人,袁世凯老乡,著名词人)曾目睹之。”(见郑逸梅:《艺林散叶》257页,1982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张伯驹(1897—1982)曾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等职。
以上说明桃花扇确有其物。孔尚任将其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和挖掘主题的凭借,不但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经典之作,而且为后人研究侯方域和李香君这两个人物提供了依据。
分享按钮>>明尚书侯恂:欲扶大厦于将倾
>>记者走进“归德侯氏”府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