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知青侯隽低调退休
- 中华侯氏网 2011年7月22日 汕头特区晚报
作为上山下乡代表人物一直受到周总理的关心,后来还当上了副县长
著名知青侯隽低调退休
侯隽,上世纪60年代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青。
侯隽于1962年高中毕业,响应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不顾所有人的劝说,放弃升学的机会和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要求到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她的最大理想。
她在那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天天下地干活,累得腰酸腿疼,手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血泡;而且一天到晚还要做三顿饭。她住的那间小土房冬冷夏热,又湿又潮。可她以苦为乐,歇晌的时候就给大家读报、讲故事、唱歌。
1963年上海女作家黄宗英到该县“体验生活”时,被她坚忍的毅力、自找苦吃的精神所感动。随后,黄宗英向周总理讲述了侯隽的情况,总理让她写文章宣传这个青年的事迹。
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黄宗英写的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在以后的10多年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大规模发展,侯隽作为这一运动的带头人、老标兵,被一次次报道宣传,成为一代城市知青在农村“扎根”的代表,产生极大影响。
1969年,侯隽任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群众治理盐碱地,搞秸秆还田,大力进行农业基础建设,使村里的土地实现园田化,尽管连年大旱,粮食产量仍大幅提高,亩产超过500公斤,从原来吃国家的“救济粮”变为每年向国家缴售20万公斤“爱国粮”,实现了她当年下乡的宿愿,真正体会到“农村天地,大有作为”。
侯隽的成长一直得到周总理的关心。1971年周总理接见国外友人介绍侯隽时说:“这是我们的新农民”。1972年,周总理亲自安排侯隽随中国农民代表团去日本访问。侯隽说:“总理为我提供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机会。”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农村的思想。1974年后,她身陷政治漩涡。侯隽在1977年又回到宝坻县担任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曾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副县长。她在全县范围搞了9次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募集90多万元。还争取到“邵逸夫工程”捐款40万,为残疾儿童建立起一座特教学校。
2000年,侯隽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2007年5月退休。
多年来,侯隽一家始终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她家住在宝坻区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房子不大,摆设非常简单,以至于很多去过她家的人感叹:“这哪像是县长的家啊!”同为知青的老伴退休前是宝坻区粮食局工会主席,如今,只有老两口在宝坻生活。侯隽唯一的女儿结婚后在北京安家,侯隽的父母、弟妹也全都在北京,可老两口却不打算回去。每到周末,女儿女婿从北京回来看望他们,侯隽的老母亲已经85岁了,老父亲也将近80岁,二老身体不好,偶尔空闲时,侯隽也去北京看望老父母。
没退休前,侯隽每天乘车上班,下班后到菜市场买菜。老伴不会做菜,多年来家里烹饪的活儿几乎全都由侯隽承担,老伴则负责刷碗、擦地。退休后,老两口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和养生,生活很有规律。 (摘自《文萃》)
分享按钮>>台山姓氏之赵氏详细介绍
>>“明星知青”侯隽的跌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