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邑侯氏染坊—“义聚成”染坊

    中华侯氏网 2011年8月8日 中华侯氏网


    “义聚成”是山东平邑县平邑镇侯氏染坊,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侯氏宗谱》记载,侯氏为滕州“八大家”之一,世代有为官求仕之风,至今在滕州侯家村仍有“御葬林”坟墓群。清代,有侯氏先人携家人来平邑安家落户,与友人合资开设染坊,取堂号“义聚成”。在此之前,早在滕州居住时侯氏就有几代人从事印染业,到平邑定居后有九代人继承祖业,并分支开设染坊,传授技艺。“义聚成”商号在平邑镇虽时兴时衰但一直沿用,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染彻底停业方才中断。侯贺吉老人为“义聚成”染坊最后一代传人,1933年生,现居平邑镇四村一队,据老人所述,平邑周围泗水、蒙阴、费县、邹县、新泰及本县境内的许多染匠都为侯氏所传,而且向外还有所传延。除平邑镇的侯氏染坊,另有同族人又移居平邑县其他镇从事印染。侯贺吉老人曾祖父兄弟三人:大曾祖父无后,无人从业;三曾祖父有三子,移居平邑县西皋、乐平庄、旺沟三处,从事印染,直到20世纪70年代;曾祖父为次子,从业,又有四个儿子。大祖父无后,无人从业;三祖父家无人从业;四祖父有一子,曾从事印染;祖父为次子,继承父业,有五个儿子:长子(大伯)从事印染;三子(三叔)弃业从文;四子(四叔)弃业从戎;五子(五叔)早逝无子;父亲为次子,继承父业,终生未改。大伯有二子,皆从事印染;侯贺吉老人兄弟二人,长兄亦继承父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自己也承继父业,与父亲一起从事印染,并沿用“义聚成”作坊堂号直到1975年停业。
    至侯贺吉老人祖父时,“义聚成”染坊据说已不比从前兴旺,但当时仍有一定的规模。当时家业兴旺,声望也好,祖父还兼任镇长,染坊中有徒弟20余人,外加亲戚、本家帮忙的约40人,仅泗水县就有徒弟十几人。染坊中常年做工的20余人各有分工,收布、送布、赶集,各有专人。印布、摆布多由学徒动手,祖父掌握关键的工序并在旁边指点。当地由此流行一句俗语:“开了染坊,干了药铺,忘了短路”,短路即拦路打劫,意思是如果开了染坊、药铺,即使短路这样的“生财捷径”也不会有人去干了,足见染业确是一条发家之道。20世纪50年代以前,周围七乡八邻(如泗水、蒙阴、费县、邹县等)前来送布的,有的用独轮车推,有的用驴驮,也有的让在平邑上学的学生捎来,染布者颇多,因此收入颇丰。当时没有稳定的货币,所谓“四十五天换三朝”,为保证收入,染坊以粮代币,半斤粮食一尺(老尺,6寸折合今1市尺)浅蓝布,一斤粮食一尺深蓝布。那时侯家大院人称“侯家大厅”、“侯家染坊”,有前后大院、东西厢房、后花园、门头房、前后厅、后门,房间为“明三暗五”式,大院占地面积近十亩,当时外地有往平邑寄信的,都先将信寄至侯家染坊,再由侯家转交,这是一种信誉。除在平邑有本家老染坊外,当时在泗水还建了一处分店。抗日战争时,有一个叫彭雄的抗日地下干部鉴于当时的形势,动员祖父将自家的土地、住房、旅馆、烟馆大部分卖掉,并送四叔入伍参军,家境便从此不再。侯贺吉老人的父亲早年随祖父营业,直到1960年去世,印染基本未断。侯贺吉本人五岁进日本学堂,日本投降后进“抗日救国学校”,在念洋学堂的同时亦念“四书”、“五经”之类古籍,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他日后从事印染以及经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48年,他15岁辍学跟随父亲正式学习染布,在此之前,耳濡目染也经常打个下手,所以学习起来相当快。50年代,父亲花布印染的品种已达400种之多,印版2000余件,版样除一部分祖传之外,大部分由自己制作,买的很少。1947年那会儿,二三斤粮食染1尺(老尺)蓝布,1升粮(15斤)可换1尺印好的蓝印花布,5斤粮可染1尺蓝印花布,一天可染千余尺布。染料用土靛,即蓼蓝。1948年兵荒马乱,人们生活困难,一天只染500~600尺布,土靛染料也要10斤粮才能换1斤,这时人们买得起布却染不起。1949年以后,父亲、堂兄、侯贺吉老人一起合伙经营,生意一般。1953年时,土靛植物蓝已较少使用,而进口染料较多。洋靛便宜,但与土靛用法不同,所以有些染匠未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仍多用土靛,侯贺吉老人因念过书,又善动脑筋,动手实验,所以大量使用洋靛。当时流行的洋靛有美国的“牛头”牌、法国的“一品”牌、瑞士的“气巴”牌等,还有日本、德国、英国的产品,其中“一品”牌质量最佳。一斤洋靛相当于10~20斤土靛的染布量。土靛的发酵期较长,一般需24小时,洋靛只需10小时。1953年以后,国产的硫化蓝、硫化青开始使用并占主导地位,洋靛也少有使用了,但其间土靛仍在使用。当时侯家有当街三间门头房和两间西屋作印染厂房,门头房有八口缸染布,厂房有四口缸染布,另外还有泡布酸缸一口,大摆、二摆、三摆三口摆缸,每缸容量约十担二十余桶水。1954年、1955年左右,家织土布又增多,土靛也较多,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年景好时家家要织、染约2沟子布。“沟子”为当地俗语,是计量单位,1沟子即1匹布,相当于1丈6左右,每天染布2000余尺,这时将舅舅请来帮忙。每年的阴历6月底至9、10月是印染旺季,由于气候的原因,此时染出的布质量也好,这时要增加三四口染缸。国产的硫化蓝需在锅底高温加热染布,土靛和洋靛则无需加热,但到了阴历9、10月也要在染缸周围烧火烘烤,防止染缸水温太低。此时也有几个帮忙的,主要是亲戚,这是“艺不外传”的思想使然。这时染活的来源主要是本县、费县东、泗水、邹县、蒙阴、滕县、新泰等。1958年左右,侯贺吉老人独立支撑门面,干了两年。1960年父亲去世以后仍用作坊号“义聚成”,生意还算正常。1962年入合作社进了生产队,侯贺吉老人带领十几个人为集体劳动,染活又多了起来,用土靛染浅蓝布,用硫化蓝染深蓝布和蓝印花布。1963年、1964年生意最为兴盛,在平邑、泗水、历山赶集收布,一集可收万余尺。印布的收入除交集体,剩余的按盈利的百分比提成,归印染工人所有,来往帐目、商号仍沿用“义聚成”。70年代初期,侯贺吉自己也还零星印染。由于历史原因,1974年他回到滕县祖籍住了两年,1976年又回到平邑并转行从事营销,从此不再从业。但今天老人却在四处寻找蓼蓝种籽,欲将印染蓝印花布这一民间手工艺留传后世,以飨他对此一生的情怀。
    中国商人喜欢附庸风雅。“义聚成”兴盛之时也不出此列,十分重视与文人墨客的交往,他们请当地文人为染坊撰写对联:“喜见蒙山浓染黛,欣看沂水淡拖蓝”,蒙山在平邑境内,为山东四大高峰之一,蒙山顶峰常有浓淡不一、层层相叠的青黛色,似烟似云。沂河水是源自沂源、流经沂蒙山区入东海的较长河流,清晨时水面常浮有淡淡的雾气。这是以当地人们熟悉的自然景观与侯家染业的特征、效果与业绩相比附,相信此语一出,颇得口彩;“蒙山叠翠财源广,沂水拖蓝利泽长”;“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横批是:“碧水垂帘”、“青出于蓝”、“云蒙苍翠”,这些对联既有诗情画意又富地方色彩,传达出的是对老染坊的褒扬。


分享按钮>>寻亲找祖(吕氏家族)“四川人”
>>学识渊博的遵义名士——侯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