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容绍宗战胜侯景看战略

    中华侯氏网 2011年8月24日 历史文化网


   慕容绍宗战胜侯景,并不是靠在一次会战决胜负取得的。刚开始他也想挟寒山之战大败梁军之余勇,与侯景做一次面对面的会战而击败对方,这样才有了第一次涡阳之战。随后,他就发现侯景在临敌的战术指挥上面变化无常,奇计迭出,的确是高于自己很多。于是他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注意,这里调整的是对整个战局的战略设计,它出于避敌所长的基本初衷,随后发展出了制敌的关键战略思想。
  
  慕容绍宗对侯景和他的军队做了深入的分析:侯景所长是野战,短处是他的将士很多是裹挟叛乱,军心并不牢靠,只能通过不断的胜利或者物质刺激来维系。而且侯景没有后方,军队的补给是大问题,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严冬将对他的粮食来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他把战略目标做了调整,不再指望在一场战役中消灭对方。而是把目标指向对方的士气和补给,通过不与交战、长期对峙来消磨对方的补给,由此对敌军将士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这比在战场上直接消灭对方要慢得多,但却非常有效。
  
  慕容绍宗可能读过《孙子兵法》,知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但他一定不知道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然而他的战略构想,却完全符合这位20世纪战略大师对西方古今战例所做的这一关键性的总结——把战略的目标放在敌军的心理和补给等等物质性和心理性相结合的目标上,而非敌军本身。李德.哈特的要点在于,敌军不只是有一定数量和武器资源的战斗团体,而更是一群有复杂和脆弱的心理、依赖各种基本生存物资的人群。这些人群遭到生存资料和心理上的打击、影响之后,其战斗意志、战斗能力将极大的削弱,甚至完全崩溃。
  
  不过“间接路线”的执行,往往会遭到各方,尤其是来自本方将士的质疑。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三国中的经典例子——司马懿坚壁不战,受诸葛亮遗赠巾帼之辱,魏国将士当时的反应。所以说,主帅要能解释或者压制住本方的质疑,同时还不能由此影响了自己的士气,也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尽管有斛律光等青年将领的不听劝阻,导致涡水边上第二次失利,但总体来说没有影响慕容绍宗的战略大局。东魏也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弥补局部的战役损失,并且东魏军中也对慕容绍宗的战略思想逐渐统一了认识。这么看,斛律光的轻率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经此挫折,还培养出了未来北齐的一员名将,在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中,也应该含有从慕容绍宗处学习的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教训。
  
  在同侯景的对峙中,间接路线的作用逐步发挥了出来。侯景军纷纷叛离,并且在东魏方恰到好处地给出的大赦刺激下,发生了溃堤般的崩盘。此时侯景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落得夺路而逃的结局了。
  
  总的来说,慕容绍宗战胜侯景,是战略层面的胜利。从始至终,侯景都体现了高超的战术指挥技巧。但他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又遇上一个看穿他弱点的人,也就不免失败的命运。


分享按钮>> 司琬寄语
>>南朝名将侯安都、上司庙里觅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