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紫隄村志》——朱墨钧

    中华侯氏网 2011年8月26日 上海志书选


    古 迹

    紫隄村地处偏僻,少有名胜古迹。只能聊胜于无地将听到见到的记载下来,并按年代先后陈述。
    方亭 在萧王庙(按:今人将萧写为肖,错了。萧与肖字义不同,不能替代)西侧,万安桥边。相传秦代时有位叫方昕的亭长所造,所以叫方亭(按:其实秦代亭子都是方形的,圆亭是清代风格)。亭前河流称方亭浦,后亭子毁了,河名还在。
    坞城 在皇字号十二图,盈字圩。历代传说是吴王建造的(按:这个吴王是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如果真有其事,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古迹了),又说是吴越王所建,作储藏粮食之所(按:吴越王国系唐朝后的五代十一国之一,在公元十世纪)。较为可靠的是宋代名将韩世忠驻军青龙镇,连营江湾镇时加以整修坞城(并修复坞城庵)以屯兵抗金。元末钱鹤皋为苏州张士诚在坞城内聚集粮草。后兵败,坞城被明军废掉,只留坞城庵。
    界牌 在万安桥堍下,当年韩世忠屯兵紫隄村时立下的石牌。石牌宽一尺三寸,两边薄而中间厚。正反面均刻:“西北营”、“大界标”。年岁久了,石牌倒入泥土中。(清)康熙初年有农人耕地时翻了出来,被放在调字圩横作田沟上的石板(按:俗称石挑)。(清)雍正元年(1723)有个姓李的人可怜这块古石牌的遭遇,便用其他石板换下界牌。
    赏军墩 在彭家桥南岸。康熙年间有人犁地时得到几只陶瓶,这瓶高八寸,圆周三寸,瓶颈短而瓶腹直,颜色苍黑,釉彩到瓶底。识货的人说,这是宋代军士盛酒用的酒瓶(韩瓶),如果将这种古酒瓶当花瓶用,插进去的梅花、杏花不但不会凋谢,而且还能结果,于是有喜好的人广为收集。这古酒瓶在青龙镇尤多,因为这里是韩世忠的重兵把守之地,成千上万的士兵把空酒瓶扔在一起成了酒瓶山。若把这古酒瓶放在书桌上,因其制作简陋质地粗糙而不太雅观,但作为古董是可以的。酒瓶山也称赏军墩,又名荒基角(在蟠龙镇东北)。
    按:我这个人有点好玩,好像什么样的事都会与我沾点边,这个古酒瓶就是一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社社员在挑灯夜战开挖横沥港时,某夜,我的铁锹下忽然碰到一个硬物,拿到“小太阳”(碘钨灯)下一看,黑乎乎花瓶似的一个,被赶上来的某社员同志发现,说是瓶里可能藏有银洋钿,接过去摔了个粉碎。我不便发作,回到原处留意着。又挖到两只瓶,这下我可不事声张,暗自带回了家。我把“花瓶”洗净,也看不出什么究竟,但知道这是古董无疑。而那时文物被贬为“四旧”,放在家里被人发现要惹祸的,就决计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几天后,我找个借口专程去了上海博物馆,谁料博物馆为造反派所占据,说不是革命文物不收。那时年少气盛,不买这个帐,我说不收可以,但得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否则怎么去判断它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造反派面面相觑,他们年纪轻轻的只知“造反有理”,哪里知道什么文物,就随手指着在一旁扫地的中年人说:“你去问他。”我上前将瓶子请扫地人鉴定,他低声说道:“这叫韩瓶,是当年韩世忠部队的酒瓶子。同志,你是诸翟人吧?”我被他说的一愣一愣。“同志,请你带回去保管好,这是国家的文物……”
    “文革”结束后,我又带了韩瓶到博物馆,找到那位扫地的人。这时他已是上海博物馆的负责人之一,叫王宣珮。他热情地接待我,开了一张捐赠证书给我,又送了几期《文物》杂志和一把参观券。后来与他常来常往,成为忘年交。
    古银杏 在谢家巷。树根在地面处有一间房屋那么大,虬枝冲天,树皮斑剥,树冠苍翠,数里之外眺望,还能见其临风亭亭而立的身姿。陶家桥的宿儒陶然先生召集文人在树下作“古树吟”,有很多雅士附和,形同兰亭雅会。其中有位叫孙鋐的作诗道:千年古树耸晴江,郁郁干霄荫竹窗。老干云翔真独出,繁条林立总无双……。
    椒园 在新嘉里东南,陈思桥直西,面积有数亩之大,相传为元末钱鹤皋种辣椒处(按:姓钱的种这么多辣椒干什么,尤其是江南人。由此看来该人神经有点不正常,日后必吃“辣货酱”)。椒园中有天落池,似月弯状。沈禹霖的父亲沈惟懋就安葬在这里(按:沈禹霖,新嘉里秀才)。
    木仓基 在陈家角南,傍里沙港,近斗门泾北口。从前这里房屋稠密,以木行买卖木材而得名。里沙港口有闸门,控制木排进出。岁月漫漫,闸门也毁了,木行也关门打烊了。港道淤塞,现只能通行小船。
    石池 在王湖桥北。在钱鹤皋的别墅内,全部用白石驳岸,一直驳砌到河底。(清)康熙初尚有老人叫它石池湾。
    按:据说钱鹤皋被明军打败时,将家中的七缸金子八缸银全部扔进石池湾,这就引来后代人的奇思幻想。某朝某年有人驾小船到石池湾淘金,苍天不负有心人,总算给他捞到了长长的金链条。他拼命往船舱里拉,就是拉不到尽头,谁知船小金子重,小船舱内逐渐进水,眼看小船即将下沉,此人方才醒悟,再捞下去要把老命搭上。于是转身去操斧头,转身之际金链条接二连三朝湖水里下滑,该人手忙脚乱抢到最后一截金链条,狠命砍下去,结果砍着半截金链条,顺势也砍去半截手指头。他回到家里用半截金链条的钱治好了半截手指头,真是何苦呢。
    西仓场 俗呼西荒场,在村东北三里,系古代的粮仓。在明代,被兵火所毁,渐渐成了民居,留下两三亩地大的一块平地。也有人说这里曾是钱鹤皋的故居,这事有点查无实据。
    上马墩 本名草圭墩,在王家寺西。相传韩世忠部队行军经过此地,因久雨刚晴,路上泥泞不堪,兵士们把脚上的草鞋都扔掉,结果堆成了小山一样。后来钱鹤皋起兵时在这里操练骑兵,因此又被称作上马墩。北边有箭墩,是钱家军练箭的场所。
    窑墩 有三座,两座在大涞浦口,永福禅院的东面,另一座在北珍圩。相传明代秦家建筑房屋时烧砖瓦的窑墩,后来被铲平。
    庙墟双井 在永福禅院前,与两窑墩相近。传说大涞浦通潮时,其地被人说为有王气。两窑墩为龙角,双井为龙眼。所以钱鹤皋根据这个风水吉兆而牛气冲天。其后失败,大涞浦被填平,两墩被铲光,井被塞掉,一切都不复存在矣。
    紫薇隄 相传村西在蟠龙塘岸边种了很多紫薇树,每年从四月至八月沿隄紫薇花香飘色艳,所以本村以紫薇为名,也称紫薇江。
    按:紫薇,也叫百日红,落叶小乔木。高3至6米,叶椭圆形。夏季开花,淡红色、紫色或白色,可供观赏。这是词典上解释的。民间又有一种称呼:痒痒树。因紫薇树皮脱落后,只剩光光的树干,很是光滑如肌肤。如果用手指去轻轻搔痒,上面的树叶会微微摆动。我要说的紫薇,她是花中的坚贞者。谚语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紫薇花开就能红百日。她尽情地给世界增色,就是秋时花落坠地,依然色艳如故。一个村能被命名紫薇是有幸的。
    古椿树 俗呼大栲栳树。在西场沈辉祖墓上,今已不存在了。
    按:栲栳为藤条编制的大笆斗,放置粮食用,直径有80厘米左右,这里指的是这棵椿树有大栲栳一般粗,可见其树龄之长。椿树有香椿和臭椿之分,这里不知是香是臭。用香椿嫩芽腌制成“香椿头”,是农家的一道“好小菜”,喝粥时食用,一咸一淡堪称绝配。臭椿树因其有臭味,诸虫避而远之,故木质光洁,可以造房做家具。人们在做家具前把臭椿树放在河里浸两三年,使树除臭,且树材不会变形。
    古井干石 在方亭里,沈辉祖分给三个儿子各一座住宅,并在每座住宅内打了一口井,而东宅(长子)的那口井栏杆用平润坚滑的青石琢成。在(明)嘉靖年间,一伙倭寇到方亭里寻衅闹事,其中一个倭寇吃醉酒蹲在井边磨倭刀,为试刀锋边磨边砍井栏杆,把井栏杆砍得如锯齿状。倭寇临走时竟把井旁的几间房屋全部烧掉,东西两口井被倭寇毁掉,只存下一口中井。
    按:几个倭寇可以在乡间恣肆横为,那些“父母官”在哪里?那些“子弟兵”又在哪里?清朝的腐朽由此可见一斑。如此羞辱国人的事岂可淡忘!
    学宫双桂(两株丹桂树)在方亭里,沈辉祖在建私塾(学宫)时所种,也被倭寇烧毁。
    沈辉祖的后代子孙沈廷桂专门撰文追记此事,以不忘国耻家恨:(其文大意)如果说草木之花的荣枯能象征一家人的兴衰,那就莫过于我家学宫内的两株桂花树。我家祖上从南汇新场迁居方亭里,仿效从前祖宅的模式,在南池营造了一座学宫。池边种植松柏,垒起假山石。又特地种了两株丹桂 [按:相传有叫郗诜的读书人在梦中到蟾宫(即月宫)里折到桂花枝,后来高中状元,成为“蟾宫折桂”的典故。所以学宫里种桂花树有激励上进的意思]。经过百余年的生长,两棵桂花树各有一抱粗了,根深叶茂且树干高耸,成为乡里的一处胜景。它俩郁郁葱葱互相掩映,不单单被学子欣赏,更是时时诉说“蟾宫折桂”的故事,始祖父种双桂的深意也在此。每当秋高气爽皓月朗朗双桂飘香时,这美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沈家子孙。大家徜徉在双桂树下喝酒吟诗,才思如涌佳作迭出。此情此景真是桂香伴着书香,明月洒下青光,这都是祖上播下恩泽啊!可恨倭奴入侵我乡,凡学宫中的厅堂、庑廊、松柏、泉石均被烧为灰烬,而双桂也难免一劫。由此双桂凋殒,生命不在。从此我沈家一蹶不振,盛况不再,可恨可叹!每每想到这里,夜不能寐,悲不自禁披衣而起,用手中的笔记下这段终身难忘的往事。
    按: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真情实感的爱国爱家乡的佳文,决非是那些吟风弄月的虚应文字可比拟。家乡的先人为我们留下这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如果被淹没、忘却,这不仅是遗憾两字可以了得,人文古迹的价值即在这里。
    古榆 在蟠龙塘岸边有好几棵,树干都有两人合抱的粗大,现在已不存在。侯孔龄的《八忆诗》中曾吟咏过它。
    倭墩 在村东永福禅院西南檐角下,高三尺,宽六尺。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数人突然冲到紫隄村中烧杀掳掠,被奋起反抗的村人杀死,并烧成骨灰埋在这里,后土墩被铲平,留下倭墩的名称。
    按:这条记载读来令人异常振奋和解气,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倭墩便是倭寇的终点站和耻辱柱。这也是紫隄村在历史上自发反侵略的一个亮点,一个光荣传统。
    说到倭墩就想到“倭井”。“倭井”也在永福禅院,相传也是乡民杀倭寇的故事,然而《紫隄村志》上并无倭井一说,那倭井就于史无凭了。我斗胆设想,杀倭寇是史实,井、墩同在永福禅院,可能是后人把两者混淆了。好在历史事实不变,不必伤筋动骨,只要更改名称即可,否则“倭井”成了张冠李戴的“文物”。
    大山茶 在新嘉里,沈禹霖有文章记述。他说道(大意):他家有棵高四、五丈的大山茶树,不知什么朝代的哪位先人种的,春天时茶花烂漫惹人喜爱。后来族中出了个无赖,经常把狗吊在树上剥皮,而那些血污脏水直浸树根,久而久之大山茶树枯死,这个无赖遭到族人的谴责。
    按:《大山茶记》虽不及《学宫双桂记》那样有深度,但读来也觉有点寓意。
    灵柿 华漕诸大杰迁居庄家泾,亲手种植灵柿于庭院。后来诸家复迁华漕,此处灵柿竟成为其儿子诸日章墓地上的树了。昆山县龚启泰有文章《灵柿记》(大意):世上灵异的东西不必都生在深山荒郊,我游上海县庄家泾时就遇到了诸家墓地一棵灵异的柿树。它灵到什么程度呢?主人家发达时,他必枝繁叶茂,柿大味甜。但只要主人家落魄,它就憔悴不堪。莫非冥冥之中有神在操纵?
    按:这好像不是什么柿树,倒像是支温度表,主人生病它升高度数,主人痊愈它降到常温。古人相信植物与动物一样通人性,那也是信者有,不信者无的事。
    罗汉松 在陆家巷,树干圆周可达一丈。清朝初年还在,后被人砍伐去。据说是罗德甫(按:此人也是元末的一个人物,后文有述)住宅旁的树。
    长山墩 在新嘉里南,高一丈有余,周长有数步(按:这里恐怕有误,就算是九步也只有6米左右,是难称“长山”的)。沈禹霖曾说过:相传从前长山墩上有个女子时隐时现,后逐渐消失。长山墩以后称瓦屑墩。
    按:妙就妙在时隐时现,而且是位女子,令人遐想,许多故事就是这样编出来的。
    小山 有两处,同在侯氏太初园山池南岸。稍西的小山宽阔而平坦,另一处小山上有许多假山石,高一丈余,阔几丈。小山上建有亭子。明末清初时,侯玄瀞在此编辑其父《侯峒曾年谱》。到(清)康熙后,侯氏衰落,小山渐渐成为平地。
    小山头 在康家巷张氏宅基旁边有块小石头,露出地面尺把高,造型如云朵,上面可立人。(清)顺治年间有人想把这块奇石挖出来,谁知越挖越深,石头越来越大。他凭直觉不像是埋在泥里一块大石头,好像是深藏在地底下的一座山的顶峰。这位清代“愚公”自叹力穷,只好歇手。小山头由此闻名四乡。
    (清)道光年间当地秀才张烈有《小山头》记:(大意)我家东弄堂内有块陷在泥土中的石头,听老辈讲这是一座山的山顶,所以大家都叫它小山头。我有点怀疑它,怀疑它即使真是山头顶怎么数百年间不见其升高,哪怕一点点。今年仲秋八月二日清晨,我偶尔路过这座“小山头”,就突发挖山的奇想,回家拿了把铁锹,一定要把“小山头”的真相挖出来。掘地三尺之后,发觉石头底下有些空虚,但吃不准究竟是挖到了底,还是这块石头系山顶上一个突出部位。由于体力不济无法再挖下去,然心有不甘,于是唤了家中的佣人一齐动手,大家用力摇动“小山头”,“小山头”最终被摇倒。众人一看,哈哈,原来是块深埋在土里的玲珑剔透的假山石!再推敲一下,此地原是钱鹤皋的故居,这块假山石一定是他家后花园的玩赏之石。唉,外乡人不明真相因听信传闻称之“小山头”,是情有可原的,而本村人谁也不肯费点力气,花点时间去弄个水落石出,反而自称“小山头”,这是不可饶恕的。世间的许多事如果不经亲眼目睹亲历而为,光凭道听途说浅尝辄之,能不误事乎。
    按:这篇文章很具教育意义,完全可以列入教科书中。学生可以读,成人也可以学。这个事实使许多自以为是的人“触山头”(土语意为触霉头)。
    鹅池 在康家巷后面。相传钱鹤皋养鹅的地方。
    按:这个钱鹤皋养了一池的鹅干什么?莫非仿效王羲之养鹅悟书法,真是戆大一只!
    芙蓉池 即山池。在东关帝庙西,两岸尽植芙蓉花(芙蓉,荷花的别称)。清初因池中芙蓉常被人采摘,故侯崡曾不断进行补种。康熙癸亥年(1683)以前池中不仅芙蓉多,而且品种也好。后来芙蓉灭绝,连池名也很少有人知道。
    侯艮旸《招友》诗:蟹近重阳味渐佳,不须愁到酒难赊,临池得句期筇(音读穷,意竹杖)过,会看芙蓉月下花。
    汪永安兴叹:池无芙蓉名合休,何由身去名还留。
    大青石 在芙蓉池东岸,青莲庵前。一丈见方。据人说这本是(侯)参政(侯尧封)庭前的大门镇石,后毁坏被人搬到岸边。
    昔日芙蓉花盛开时,各位先辈雅士结诗酒会,在大青石上饮酒题诗,一旦壶中酒喝了个精光,雅士便折一枝芙蓉花,差手下人去街上酒肆里赊酒,以继吟诗兴致。事后,酒家可以凭芙蓉花的多少向雅士们结账。侯石庵曾有:“折花支酒,石上传杯”的佳句。如今时过境迁,庵移花无,石空人去也。
    白龙浜潭 在陈思桥西北,传说曾有小白龙在此出现。潭西南为砚池,池像砚台形状。然而东管巷北有琵琶浜、镬盖荡,都是以象形为名。
    下官堡田 在邵家桥南,不知其含义。
    按:这个田名与众不同,从字面上看确实难以解释。愚以为“下官”可能是“夏官”讹音。“堡”在南方,尤其在本地极少用这个字的。“堡”或是“宝”的谐音。那么下官堡田便是夏官宝家的田。至于他家的田为何小有名气,那就需再作推敲了。
    缸田 在玄寿观南。据说这块田最为肥沃,每年庄稼的收获必为其它田地的数倍,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按:若以庄稼人的目光看,缸田一说不难理解。缸田,如酱缸状的田,相比四周田地较低,每逢下雨高地的水便连带土中的肥料一同流向缸田,日积月累这块田的肥力就高于其它田地,多收庄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人系农夫出身,深知这个道理。在施肥时每逢地的高处或进水口就得多撒些肥,因这些地方容易流失养料。联想上述“下官堡田”恐怕也是这个来历。
    利济亭 在庄家泾渡南岸。乾隆十五年(1750)村民捐出土地设立义渡,并在渡口建亭,命名“利济亭”。嘉定县知县李文耀为亭碑撰写碑记,后来亭子坍毁。(清)道光初由太学生诸廷钧募捐重建,成为方便行人候渡船时避风雨的场所。
永福禅院前两棵榆树 系明代时种植,高达六七丈,粗大有两抱。

    乡 塾

    礼乐教育为一个地方风化的基础,古人私塾、公学由此兴起。现在列举本地几个较大的乡塾作为介绍。
    按:朝廷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均需经过教育培训,这就产生了学校。古代学校分为官学(公学)与私塾。官学自上而下是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进官学需经考试,择优录取成为公费生(监生、贡生、庠生),也有自费生,如例监生、例贡生。私塾则是由家族或家庭兴办,一切费用自理,但学生同样可以参加科考。除此之外,尚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书院,书院学生可以参加国家考试,也可以终身钻研学问。
    沈氏义塾 在方亭里的南池北岸。当中为学宫,门前种两棵桂花树,南面为泮池。右面设立沈氏宗祠(沈氏祭祖或议事的地方)。(元)至正年间,沈辉祖仿南汇大场祖宅的模式建筑。当时延请名师授课,学生免费入学读书,远近各乡村来了不少学生。(明)嘉靖年间学宫被倭寇所焚毁。(汪永安曾有《咏学宫》诗)
    按:所谓义塾是基本免费的义务教育学堂,这属于义举之列。官校也称“泮池”,源于周代的贵族学校,建在泮水旁。后在学宫旁挖池塘称“泮池”,意愿学生日后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
    上谷家塾 (按:为侯氏私塾。上谷系《百家姓》上的郡名。也即侯姓的发源地为上谷郡)在参政(侯尧封)宅基的西耳房(西厢房)。侯玄瀞撰写《侯峒曾年谱》中曾记载:(明)万历丙申(1596)府君(父亲)时年六岁,就读于蟠龙塘畔的家塾。天资颖异,华亭县林太夫子(老师,号思术)非常喜欢他。有次,林太夫子临别时说了一句:师生话别情难舍。府君脱口而出:朋友相孚谊共敦(按:意为朋友之间惟有互相信任,才显得敦厚,相交才会长久)。林太夫子感到大大的惊奇。
    吴敬庵讲堂 吴敬庵,名慎,是安徽歙县人,精理学(按:也叫道学。由宋代程颢、程颐弟兄创立,经朱熹继承发挥的哲学思想体系)。汪起请他任老师,设讲堂于亭桥之北,村里人争先恐后地送子弟去学习。
    薛苇塘馆塾 薛苇塘,名鼎铭。乾隆癸未年(1763)进士。设教席在鹤龙桥西南,去求学的人很多。今馆塾已毁。
    附:学规
    按:本人曾阅到清代孔宅(青浦城西九里地)义塾的学规,读来甚是有趣且有益。现简译出来,让各位欣赏当年的“学生守则”。
    一、每逢初一、月半到孔庙先焚香拜礼孔夫子,再拜老师,然后学生分东西两列对揖(行拱手礼)。
    二、每天由学生轮流值日,扫地、擦桌子。遇老师提问,必须态度谦恭,回答有序。
    三、课堂上学生如有疑问,必须从年长者开始提问,顺序渐进,如再不明白,在离开教室前还可提问,但必须认真听讲,熟读熟练课本不厌不倦。
    四、学生诵读听讲务须集中精神,耳听心记,不为外界所诱惑。
    五、学生以孝道忠心为本,以通达道理为目标。若到二十多岁还学无所成,则令其回家另谋出路,或本人坚持读书,以延读一年为限。
    六、义塾中的书一律不外借,以防书籍的失散,而使其他学生不能阅读。
    七、在义塾中,不准脱帽赤脚,高呼乱叫,言行规范,举止严肃。
    八、学生不准携带唱本邪书和符咒之类的东西进入课堂,违者逐出学校并告官府。同学间知而不报,同样受处罚。
九、在学校中行走、坐下、吃饭均先长后幼,紧口静然。或有话要说,也必须谈吐儒雅,不得讲俚语方言,一切以《曲礼》(《仪礼》的别称)为准则。
    十、未冠者(二十岁)一律吃素,这是古法,目的是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
    十一、学生未成年相互间不准以字相称,只能以姓名相呼,更不能称兄道弟。
    十二、学生到了十六岁以上,能读熟《四书》的正文,解释其大义、文理者,可以出义塾,进入书院进修。

    祠 宇

    宗族里建立祠宇(堂),为的是追思先祖恩泽,对后代子孙开展孝道教育,同时增进族人情谊。紫隄村虽无大族巨祠,然略具规模子孙代代相守的祠宇,也是可以值得一记的。
    秦氏宗祠 在秦家桥南,合享(供奉祭祀)宋元以来的列祖列宗。(明)万历年间,后裔秦可成因被官府的徭役逼得倾家荡产,无奈之下率领全家避难。临行前到宗祠里哭拜辞行,然后把列祖列宗的神主牌悉数投入火中烧毁。(清)康熙时,居住在嘉定城的秦氏裔孙秦立说:“那祠堂外墙门三间仍是宋代的遗迹。”我(汪永安)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专程从嘉定城到紫隄村考察祠堂,但依然见不到那些旧祠堂的影踪。
    沈氏宗祠 在方亭里南岸,与沈氏义塾相并。沈辉祖以祭祀大场五代先祖:沈良遇、沈龙跃、沈梅溪、沈伯威、沈子重。(明)嘉靖年间宗祠毁于倭寇,后几次搬迁神主牌一直没有定所。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裔孙沈廷桂等重修宗祠于方亭浦北岸,萧王庙东边。沈复云《宗祠落成歌》:“……厥后值倭氛,一火嗟倾覆……”。
    侯氏宗祠 按照侯孔龄《八忆诗·序》说:祖先的祠堂在参政宅的东厢房,供历世神主牌,大参(侯尧封)题楹联:一代文明承上谷,百年清白自弘农。
    按:弘农即杨弘农,过继给侯家当养子,故侯家后代也承认自己同是杨姓的后代。
    自从侯震旸迁居到嘉定城,宗祠也移到城中。然而这旧祠堂后来成为贾人货场(集市贸易),春露秋霜很令人有岁时易过的感觉。侯孔龄曾作《忆宗祠》诗,后遗失了 [时在崇祯丙子年(1636)秋]。
    上谷东族宗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裔孙侯峒曾请求族长侯艮旸以(曾祖)侯尧封宅的旧居重新设立宗祠,历经雍正、乾隆后,祀典渐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东族裔孙将蟠龙桥旁的旧关帝庙屋捐出来改为宗祠,神主牌迁入享受供奉。
    疁城上谷宗祠 自明代太常(侯震旸)迁居嘉定城后,将仍贻堂东边的寿宁堂供奉列祖神主。至(清)康熙六十年(1721),嘉定县令刘昆溍(报经朝廷批准)题:奉敕建侯氏三忠祠。即以家祠改作专祀(侯)太常讳震旸、(侯)通政讳峒曾、壬午副榜(侯)讳岐曾,列于春秋丁祭后,戊日致奠。
    按:这是由清朝县令亲笔书写的碑文,寥寥数字却意味深长。其文表明:奉康熙皇帝的圣旨,建立“侯氏三宗祠”,就是以原来供列祖的宗祠改作专门祭祀太常公侯震旸、通政使侯峒曾、副榜进士侯岐曾祖孙三位。从此以后遵照规定每年春秋的三月初三、七月半先进行宗族祭祀。过了五天(即三月初八日,七月二十日)举行公祭,由官府与百姓共同祭拜。
    一座家祠由皇帝下令改为公祭的“三忠祠”已属皇恩浩荡,更为不易的是侯氏一门“忠”的不是清朝,而恰恰是清朝的死对头明朝。特别是侯峒曾、侯岐曾两兄弟坚决抗清血战到底。如今康熙皇帝以怨报德,追封侯氏为忠烈之门,不愧为一代帝王,当然也有出于收买人心的政治目的。
    上谷西族新建宗祠 在鹤龙桥西南方。(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裔孙侯昌炳奉献自家的明志堂改建为宗祠。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落成。
    侯家角上谷祠 由太学生侯廷爵、侯士鹗等联络各支近属斥资建立,祭祀自其先祖侯南皋(名细)及以下的祖先,又列全族子孙的谱系。
    顾家宅顾氏宗祠(清)嘉庆初年,裔孙顾玉相、顾文璨、顾宗海集合族人捐资建造,以祭祀先祖顾国缙 [号秋宇,曾任(明)桂林副使]。清代时被朝廷赐称号“忠节”,其他先人也列祠中,又列全族子孙的谱系。
    顾国缙,祖籍浦东,字寅美,号秋宇。父侯可大早亡,全赖母亲刘恭人抚养成人。他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人,授职昆山县教谕(正八品官),后升迁为南京国子监丞(正七品官)。(明)天启末年,担任江都府御史(正四品官)的刘志选拍九千岁魏忠贤马屁,倡议在江都兴建魏忠贤生祠(为活人建祠),非但要接受民众香火,竟然还要立在孔庙的东边!真是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顾国缙奋起抗争:“谁敢自称圣人,即是千古罪人!我誓死不让建生祠!”魏忠贤的生祠没有建成,刘志选勃然大怒,便向魏忠贤诬告顾国缙是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侄子,顾氏差一点遭到灭门之祸。幸亏魏忠贤被继位的熹宗皇帝(朱由校)开刀问斩,才逃过一劫。顾国缙因祸得福升迁为南京刑部郎中(正五品官),最后再度升为桂林副使(正四品官)。在任期间有捕获盗贼团伙的功劳,后因病告老还乡。他听说明朝灭亡悲痛不已,绝食而亡。(清)乾隆四十年(1775)被乾隆皇帝赐称号“忠节”,配祀南京忠义堂。现在他的分祠在顾家宅,祠中有遗像,他的后代子孙或族人迁居此村。
    按:这位“顾大人”确实是位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硬头颈。很有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堪为表率。家乡能有这样的先辈,后人心中颇为自豪的。“顾大人”是家乡的一面镜子,虽古犹新。
    小涞叶氏宗祠 在长寿桥西岸。裔孙叶植三建造,以祭祀始祖叶方育及以下祖先。
    陈家巷陈氏宗祠 由裔孙陈思成独力建造。祠堂在陈宅的偏西,并专门拨出田地作祭田(以收获庄稼作为宗祠日常开支),祭祀先祖陈二仪及以下先人,陈列后世子孙谱系。
庄家泾诸氏宗祠 由裔孙太学士诸廷钧发动近房族人捐献财物建立宗祠,并划出田地供养宗祠,祭祀其先祖诸玉泉及供近亲家属牌位。
    康家巷陈氏宗祠 由裔孙太学生陈克昌于(清)道光三年(1823)独自建造。在宅北周家巷东偏,祭祀其明代始迁祖陈永辉及以下先人。宗祠与祖坟相邻,可兼作守坟人的房子。
老陈家宅陈氏宗祠 在其宅南。(清)顺治年间被大火焚毁,殃及所有神主牌、谱牒。相传明代的陈白粮长也是陈氏的后代。

    坊 额

    树牌坊立匾额,是为了表彰优秀女性使之流芳百世。本村如上谷村(侯氏)三世虽属显贵,但却没有什么坊额可查考。现就受到朝廷褒扬的几位女性记录下来让她们传之不朽。

    牌 坊

    傅節妇坊 在村南半里路地方。(清)嘉靖年间官府为傅节妇所建,现成废墟,但仍有两根石柱屹立,另有两块圆墩石、两块护址石,现俱散倒坊间。遵照旧例,在表彰贞节烈女建牌坊的开工典礼仪式上,当地县令必须亲临现场,并赠送礼物,宣读嘉奖令。而这次当县令在建牌坊的工地上接见这位“光荣太太”时,偶尔发现她袖口露出的纤纤指尖上染着红红的“指甲油”(按:清朝还未通行握手洋礼,想必是她自己得意忘形不小心露出来的。而正巧遇到这位县太爷对女性尤为“明察秋毫”,这下风云突变大事不妙,如此有花心的潘金莲一般的寡妇万万不可当作妇女榜样的!真所谓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县令马上勒令立即中止在建工程,取消表彰仪式,撤销光荣称号,“傅节妇”顿时变为“伪节妇”。然而两根石柱已竖好,那就让它继续竖在那里当作两根“耻辱柱”,以儆效尤。
    按:上述这个“牌坊风波”的故事读来可笑且可悲。古代的妇女楷模分三种类型:“贞”,女子从小定亲男方,未及结婚而未婚夫亡故,从此守活寡终身,称“贞妇”。“节”,女子成婚嫁丈夫,人生中途丈夫去世,妻子守节矢志不嫁终老,称“节妇”。“烈”,女子结婚成人妻后,丈夫撒手人寰,妻子自尽随夫一同赶黄泉路,称“烈妇”。其中档次最高为“烈妇”,其次“贞妇”,再其次“节妇”。
    某烈妇木坊 在“傅节妇坊”南,为康熙年间某烈妇所建,没有多少年木坊即倒坍。
    按:此烈妇死得冤,死后只得到座木坊,而且速朽连个姓氏也无人知晓。早知如此,就好死不如赖活,熬上几十年说不定还能当个“节妇”。略感宽慰的是汪永安留下了一首《合吊二妇》诗:……研花沁指本无心,坊工中辍遂至今……,再南有坊成旋覆,质异石坚原以木……替傅节妇、某烈妇打抱不平。
    张节妇坊 在村东市梢,蟠龙塘北岸。
    侯节妇坊 在村西人家门口。(清)康熙年间为侯世谦的妻子胡氏所建。
    按:这个胡氏守寡守得价有所值,这座小小的嵌在民房间的牌坊历经风雨三百多年后竟还存在世间,为本地所有牌坊惟一的“幸存”者。胡氏守得住,石牌坊更守得住。
    周节妇坊 在鹤龙桥南岸,为周洪如妻子朱氏所建。
    侯节妇坊 在村西市梢,蟠龙塘湾北岸。为侯永龄太学生的继室(续娶的妻子)赵氏所建。
    李节妇坊 在村北绕龙浜东岸。(清)乾隆年间为李石相妻侯氏所建,数年之后倒坍。
    按:照民间的某种说法,这石牌坊树立的年代越久,说明这个“贞节烈女”越货真价实。反之,说明有假冒伪劣之嫌,这是当不得真的。石牌坊的材质有优劣,所处地基有软硬,施工质量有好坏。
    诸贞妇坊 有两座,都在华漕镇西南方(现农科院家属院内,靠近北翟路)。一座系(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诸仁蔼聘妻朱氏所建。一座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诸迪阶聘妻蔡氏建造。
    按:诸氏一族先后产生了两位贞妇,真是“无上光荣”。什么叫聘妻?就是女子只受了男家聘礼的未婚妻。对于朱氏的“先进事迹”时过境迁已不可考查。而蔡氏的“感动家乡”却被记载了下来。(后文将详说)
    华漕镇的这两座牌坊倒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后期,“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时。可这两座诸贞妇坊真正地名扬四方万众瞩目既不在乾隆时,也不在道光时,谁也料不到的是在建国初的一九五三年。那年春夏之交,有人路过诸贞妇坊时无意间发现牌坊边的水潭里汩汩地冒着泡,他大惑不解,这光天化日之下平白无故地冒什么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低头看好奇之余,也就抬头仰视这两座石牌坊。由此产生联想:莫非这两位贞女百年修炼成仙在此显灵不成?这跃动不息的水肯定是仙水无疑了,于是大家争相取水。一时传闻有人喝过“仙水”后,治好了郎中先生治不了的“老毛病”。这还了得,仙水顿时身价百倍、千倍乃至万倍。不但四乡民众蜂拥而来争抢仙水,就是邻县、邻省的百姓也受到波及。华漕成了仙水的故乡,人的海洋,其场景好似伊斯兰教徒朝圣麦加。烧香、磕头,取仙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水毕竟有限,取不到仙水就在两座牌坊上手抚背搓,听说手上伤背上痛也立即好了许多。鼎盛时,据不完全统计人数高达20万,人员涉及江、浙两省18个县市。东至屈家桥,南至吴家巷,西至蟠龙镇方圆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拥堵,东北边的吴淞江上摆渡口排成长龙。埋怨的,相骂的,直至抢“仙水”斗殴的层出不穷。这时地方上乡政府的几个工作人员前去劝说,被淹入人流早已成沧海一粟。此事震惊新泾区(当时华漕镇属新泾区),震动上海市。最终由陈毅市长亲自下令,调动部队、警察,调集各区县干部进行拦截疏导,一直搞到五月中旬,方才渐渐平息“仙水”闹剧,所有水潭全部被填平。其时本人居住诸翟镇,近水楼台先得月,曾喝到过一口浑浊不堪、土腥气十足的“仙水”。据说是有病防病,无病强身,结果未进喉咙口就喷了出来,很是对不起熬夜取“仙水”的长辈。虽无福份,但也算领教过“仙水”了。后来才知道水中冒泡现象是水底下有沼气溢出,如此而已。不知两位贞妇有何感想。
    顾节妇坊 在北八字桥。清康熙年间为顾舜在妻子姚氏所建。
    按:牌坊的创立在封建的夫权制下决不是什么重视妇女之举,恰是更加名正言顺地压迫、束缚妇女。古代妇女连名字的权利也被剥夺,这牌坊究竟彰显了什么?彰显了谁?!

    品 望

    按:品,指人的品格、品德;望,指声望、众望。匾额相比于贞节牌坊要实在得多。尽管有时会被注水发泡。
    江南三凤 (明)松江府督学(按:明代无此官称,应是学正,正八品官)为侯峒曾、侯岷曾、侯岐曾三兄弟同时考中庠生(秀才)时题。
    海国一人 (明)崇祯年间,松江府知府方岳贡(正四品官)为徐天麟中进士时题。
    经济宏材 (清)康熙十一年(1672),江苏省藩宪(正二品官)慕天颜为徐荃征协助疏浚吴淞江有功而立。
    按:这里“经济”不是指现代金融收支的经济,而是古代经世济民的政治。
    纯修玉粹 华亭县进士沈宗敬为乡饮宾(乡大夫)汪起题。
    按:该人修养道德已像美玉一样,晶莹剔透。
    恵周里閈 清康熙十八年(1679),江苏省抚宪慕天颜为陈国效捐粮食、设义仓赈灾而立。
    按:“閈”(音读“汗”),意为门。惠周里閈的意思是:陈国效的义举惠及乡里的每家每户。
    光永德星 (清)康熙年间,松江府知府鲁超为陈效国设义仓而立。
    义风覃播 (清)康熙年间,青浦县知县蔺友方为陈效国设立义仓而立。
    按:覃播是远播。这位陈国效真是了不起,成了得匾额的“重点户”。我想,陈国效设义仓救活了很多饥民,在百姓中肯定有好口碑,这比匾额(如同锦旗)的份量要重得多。
    绩学明经 (清)乾隆八年(1743),江苏省学宪开泰(正三品官)为贡生(被国子监录取的学生)汪宜耀而立。
    嗟来万指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江苏省学宪李因培为侯梅捐赠赈灾而立。
    按:万指,泛指很多人。题词的含义:(侯梅)怜悯穷人呼唤很多饥民前来喝粥解饥。
    同心利济 (清)乾隆二十三年,嘉定县知县介玉涛为侯梅暨儿子侯昌朝捐赠赈灾而立。
    惠周襁褓 (清)乾隆二十三年,江苏省学宪李因培为赠主簿(八品官,属名誉)侯昌朝与小妾朱氏捐田二十亩于南翔镇开设育婴堂而立。
    惠孚梓里 (清)嘉庆十一年(1806),嘉定县吴县令为顾恒贤捐款赈灾而立。
    按:梓,即梓树,与桑树合称“桑梓”,代表家乡。
经明行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松江府学宪(正八品官)汤金钊为岁贡生张启元而立。
    尚义兴仁 (清)道光三年(1823),青浦县知县李宗颖为太学生侯其伟督察捐款赈灾而立。
    睦婣任恤 (清)道光三年,上海县县令为陈家巷陈思成赈灾而立。
    按:婣(音读“因”)即姻,从字面上解释:陈思成不但家庭和睦,而且主动担当社会抚恤的责任。
    抱朴守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嘉定县县令杨遇恩为乡饮耆宾(德高者)钱介生而立。
    桥门登隽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江苏学宪张芾为松江府岁贡生沈葵而立。
    按:这是有关《紫隄村志》增补者沈葵生平的少量资料之一。
    期颐衍庆 (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松江府学宪李煌为耆民(老寿星)侯永义而立。
    幽光锡类 (清)咸丰元年(1851),松江府学宪青麟为孝子程锡万而立。
    按:幽光,指一个人的潜在综合素质。锡类,意为将来能得到皇帝恩赐的一类人物。

    贞 节

    完贞遐寿 (清)康熙丙申年(1716),杜提镇(从五品官)为侯世谦妻子胡氏而立。
    操凛松筠 (清)康熙年间,嘉定县县令李士甄为秀才侯永妻子张氏而立。
    劲节可风 (清)康熙年间,青浦县县令张继咏为李贤书妻子钱氏而立。
    节凛冰霜 (清)康熙年间,江苏藩宪为诸行慎妻子张氏而立。
    节标松贞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江苏学宪张芾为张文藻妻子唐氏而立。
    褵新镜永 (清)乾隆年间,江苏学宪彭元瑞为诸仁霭聘妻朱氏而立。
    按:又是一个聘妻!她一生一世为从未谋面的死男人守着寡。什么叫“褵新镜永”?褵,女子出嫁时的佩巾;镜,女子出嫁时的梳妆台。连缀在一起解释为这个贞妇为“夫”守寡行为始终像佩巾一样紧束常新,心灵永远像梳妆台上的镜子一尘不染。典雅的词藻包裹着一个狗屁。请问彭元瑞大人,如果让您老来守寡,心灵深处是否既“新”又“永”。我忍不住了,说几句,以免憋出病来。
    贞石流芳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江苏学宪张芾为李宝和妻子顾氏而立。
    按:张芾大人相当关心妇女“工作”,又善于抓巾帼“典型”。
    节操冰霜 江苏省刘学宪为沈世茂妻子侯氏而立。
    一门双节 (清)咸丰年间,上海县知县徐乃大为谢敬之妻子沈氏、谢成章妻唐氏而立。
    按:一个“节”已经够呛,还要双“节”!凡得到贞节匾额的人家有什么荣光可言,男子早亡,家门不幸,女子守寡,受人欺凌。看到这种匾额令人触气,让人晦气。


分享按钮>>进士侯峒曾——上谷东族宗祠等
>>何道深总会长在广东惠州会晤美国何氏宗长国辉先生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