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族史简述——族史研究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0月25日 族史研究网


    我族刘氏,源出黄帝(轩辕氏姬姓)玄孙帝尧(陶唐氏祁姓)之苗裔。舜时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遂以邑为氏,得姓为刘,迄今历四千余载。世传一百六十多代。

    览姓氏的历史演变,非常频繁复复杂。据我国历史记载统计,前后出现过姓氏共五千六:百多个。其中单字姓有三千四百多个;复姓二千多个;三字姓一百多个。但目前实际使用单字姓只有一半左右。其原因主要是:有很多的家族在社会斗争中绝灭,特别是在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等封建割据的动乱时期。其次是:因避祸、避讳改姓而消失。另一个消失原因是:双字姓和三字姓,为称呼的方便,简化为单字姓。由于以上诸因,有些姓氏,在演变中灭绝消失或转化。姓氏大致于宋代基本上定型。

    稽有关史料,历代来我氏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陶唐氏帝尧长子监明公,孙永河公于舜时赐封于「刘」而得姓。可谓姬氏或祁氏之胄。尔后又有周匡王的儿子王季,受封刘氏。西汉时娄敬、项伯赐为刘氏。匈奴单于冒顿之后裔,从母为刘氏。匈奴呼韩单于的后代,在魏时改为刘氏。北魏文帝,把独孤氏改为刘氏。屠各贵族也改为刘氏。元时刘国杰改为刘氏等先后九支注一。由封邑、采地。赐姓、改姓、汉化、慕化之因而集成刘氏族。其中还有匈奴、女贞、沙陀等少数民族。同时又由种种原因,由刘姓而改为龙、留、豖韦、唐、杜、士、随、范、独、独孤、淡、经孙、章、上阳、宿、率、耶律、金、红、侯莫陈、员、钱。、铁弗、赫连、涓等廿七姓注二。其中有唐、杜、士、范、红、独、独孤、率等八姓,成为各姓之始祖,属我刘氏胞族。刘氏在这悠久的历史沧桑中,却能繁衍昌盛。历朝来,望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等地。迄今成为望族,为我国第四大姓。

    然而,在四千多载悠久的年代中,世系相传一百多代,泾岁月之迁延,历沧桑之迭变。我族仕宦异地,商贾他乡,或战乱灾荒,流离迁徙,俱各择乐土而栖。无论居贫瘠的山区、富庶的平原、繁华之都市或寂寥之边陲。凡我族人,为人类之进步,为社会之发展,皆做出不可磨灭而卓越的贡献!

    大始祖肇自尧帝长子监明公,尔后默默无闻。传至十八代祖刘累公,幼学扰龙夏时事孔甲,得封为御龙氏,始得发扬。其裔有受封豕韦氏,或封为唐侯(今山西省翼城县)。唐历夏、商二代至周成王时,因不服周命,被改封唐侯其后人于杜城(陕西西安东杜陵),称唐杜氏。传至五十七代祖杜伯公,于周宣王四十六年已未(公元前七八二年)被屈杀。他的子孙大多逃往中原各国,留在杜城的一支,后来以杜为姓,成为杜姓始祖。其后裔东汉时有南阳太守杜诗、经学家大司空杜林、书法家杜度、三国魏音乐家杜夔、晋有著名学者杜预,唐有名相杜如晦、诗人杜牧、杜甫。

    杜伯公之子隰叔奔晋任仕师。厥后其子孙以士姓。传至六十三代祖士会公,在晋襄王时任上大夫之职。公元前六一九年,襄王驾崩,士会公适于秦,又返晋任职注三。留秦的子孙,复为刘姓。公返晋后为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攻灭赤狄人得甲氏、留吁、铎派等部落,因功封中军上将,掌国政。有羊舌职赞士会曰:「言依信、行依义、和不谄、廉不骄、直不亢、威不猛,真可谓王者师也。」公先封于随(山西介休),称随会、随武子,寻封于范(河南范县)称范会、范武子。公之长子士燮,曾任中军副师,周定王八年(公元前一九八年),晋使将救鲁有功,后为司空,执晋政,故袭爵食邑于范。称范叔,谥号范文字,乃范姓之始祖。其子三,长士匄字伯瑕名贵风,在晋平公时(前五五八至前五三二年)执掌国政,把晋的法令理成刑法,加以公布,使晋成为春秋时最早的法治国家。谥宣子。其后裔有春秋后期越国的政治家范蠡、战国时秦有相国范睢、楚霸王谋士范增、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梁的哲学家范缜。宋的画家范宽、政治家范仲淹、明戏曲家范文若、诗人范成大、清初太傅范文程。

    士会公之后裔分为刘、随、范、士四姓。其中:留于秦的子孙复为刘氏,后随魏惠王先徏大(今河南开封县)。再迁丰邑(今江苏丰邑),传至七十三代祖荣公,生煓公号执嘉,煓公生七十五代祖刘邦公。

    刘邦公,字季号沛公,公元前二五六年,诞生在沛县丰邑中阳里,排行第三,出身为泗水亭长。公鉴于百姓处于秦酷政之下,他胸怀大志,欲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壬辰元年,即公元前二○九年,斩白蛇起义,以响应陈涉、吴广义军,文以萧何、张良;武倚韩信、彭越等,终于除秦灭楚,与父老约法三章,于公元前二○六年统一全国,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公即位后平息内乱,除灭异姓王,集权中央,安定秩序。采取罢兵归田,招抚流亡,免奴婢为庶人,轻徭薄赋,发展农业,打击商贾。为适应形势,改三章为三篇注四。致战后迅速恢复秩序,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奠定西汉二一五年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之一。同时大封同姓,赐娄敬、项伯为刘氏。公元前一九八年,遣刘敬出使匈奴结亲,以公主妻于匈奴单于冒顿,其俗贵者均从母族为刘姓。汉赵高祖刘渊即是其后。届时刘氏家族大为昌炽。邦公传至七十八代时,分为三个郡派,孝武帝刘彻为黎阁郡派,中山靖王刘胜为彭诚郡派,长沙定王刘发为丰沛郡派。

    西汉自高祖刘邦公下传孝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孝文帝刘恒、孝景帝刘启、孝武帝刘彻、孝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孝宣帝刘询、孝元帝刘奭、孝成帝刘骜、孝哀帝刘欣、孝平帝刘箕子、少帝刘婴、共十五代帝。于公元九年被外戚王莽窃位,废汉立新。西汉立国共二一五年。王莽废汉后,谓刘之字曰:「卯金刀」。而纳宗庙不当在西安城中,及「诸刘为诸侯者,当与汉俱废」。和「汉民诸庙在京师者皆罢,诸刘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在家」等谗言注五。我刘氏族人即遭浩劫。为避灭族之祸,或迁居,或易姓,至今相传刘氏分为金、钱、余四姓始于此也。厥时刘氏族迁散四方雾分各地。

    八十三代祖刘秀,乃长沙王度之六世孙。公元前六年在南阳蔡阳(湖北枣阳东舂陵城)诞生,(王莽地皇三年公元二十二年),从其兄縯起义舂陵,受命于更始帝刘玄,大破王莽于昆阳(河南叶县北)。公元二五年,光武帝刘秀接帝位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全国。释放奴婢,轻税减役,兴修水利,集权中央,穏定政治,恢复经济,奠定一九六年东汉王朝。下传孝明帝刘庄、孝章帝刘炟、孝和帝刘肇、孝殇帝刘隆、孝安帝刘祐、前少帝刘懿、孝顺帝刘保、孝仲帝刘炳、孝崇帝刘翼、孝恒帝刘志、孝灵帝刘宏、后少帝刘辨、献帝刘协共十四帝。献帝刘协延康庚子年(公元二二○年)亡于曹魏。

    九十五代祖刘备公,字玄德,乃中山靖王十六代孙。公元一六二年生于涿郡(今河北涿县)。为匡救汉室。与河东关羽公、涿郡张飞公结义于桃园。先得徐庶先生,火烧曹军于新野。再三顾茅庐于隆中,聘诸葛孔明公出山。后更得凤雏庞统公之助。亮公以联吴抗魏之策,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八十万,嗣后攻取益州,奠定了鼎足三分基业。于公元二二一年车建立蜀汉,称昭烈帝,建都成都。传后主刘禅字阿斗。立国四十三年。炎兴癸未(公元二六三年)亡于曹魏。公元二六五年曹魏亡于西晋武帝司马炎。直至东晋,为反对东晋政权,在中国北方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我刘氏之后,河西美稷(山西离石)人刘渊,于公元三○四年在华北建立汉赵(前赵),尊称高祖炎文皇帝。建都山西临汾,经梁王刘和、昭武帝刘聪、隐皇帝刘粲、宣武帝刘曜,共传五帝。立国二十六年,到公元三三二年亡于后赵。另一个乃是刘渊公之族人,右贤王刘去卑之后,左贤王刘卫辰之子名刘屈子,后改姓赫连,名勃勃注六,在陕西北部、甘肃和内蒙一部份,于公元四○七年建立夏朝。定都陕西横山,尊称武烈皇帝。传昌秦王赫连昌、平原王赫连定、立国二十五年。于公元四三一年被吐谷浑灭。

    东晋列国之后,我国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我族后裔刘裕公字寄奴。祖籍彭城(江苏徐州)绥舆里,后祖辈迁徏丹徒京口(江苏镇江),公元四二○年在江南、华南一带建立南宋,称武皇帝。建都建康(南京),传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元凶刘邵、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彧,后废刘昱、顺帝刘准共九任帝,立国六十年。至公元四七九年亡于南齐萧道成。

    五代时期刘知远公字暠注七。山西太原人。公元九四七年在华北建立后汉,定都大梁(开封)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传于隐帝刘承祐公元九五一年刘崇公字旻(刘智远之弟),在山西建立北汉,定都太原,称神武皇帝,传孝和帝刘钧、刘继思、刘继元。后汉与北汉共六任帝,立国三二年。于公元九七九年亡于宋。

    十国时公元九一一年刘守光公,深州乐寿人,(今河北献县西南),在河北幽州(北京)称桀燕,立国三年。公元九一七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刘岩讳陟(后改为䶮),在广东建立南汉(越汉)建都广州,尊称天皇大帝。传殇帝刘宏度、中宗刘宏熙(晟)、后主刘继兴(鋹)四共任帝,立国五十五年。公元九七一年亡于宋。

    金朝时期,刘豫公在景州阜城(河北阜城)诞生、公元一一三○年,在河北、山东建立齐国(刘齐)建都大名(河北大名),立国八年。公元一一三七年亡于金。

    自黄帝迄伪满州国,在我国境内出现了统一的和不统一的共计有八十三个王朝,五百五十九个帝王。我刘氏共建立十一个王朝、五十八个帝王,享祚六百四十二年。注八(不包括东晋列国刘屈子改姓赫连所建立的夏朝)。

    自汉朝以来,崛起为帝王者,惟刘氏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其宗族凡封王位者,指不胜屈。单以西、东二汉而论,即达四二二人。至于历朝卯金世胄代有伟人。将相硕儒挺生,忠烈杰士迭出,人材济济,史载班班。如哲学学刘劭、刘禹锡、刘宗周;开国军师刘伯温;将领刘琨、刘锜、刘光世、金国琛、金国凤、金兴旺、刘整、刘长佑、刘永福、刘耠、刘松山、刘铭传;起义军首领刘盆子、刘雎、刘迦论、刘通、刘黑闼、刘福通、刘二姐(女)、刘元进、刘宗敏、刘六、刘七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经学家刘献之、刘焯、刘睻、刘逢禄注九;经史学家金继登、钱大昕、钱塘;学者刘峻、刘子翚、刘献廷、金履祥、金德潮;文学家刘孝成、刘孝绰、刘桢、刘昼、刘文娴(女)、刘义庆、刘克庄、刘侗、刘熙载、刘半农、金之俊、金居敬、钱易、钱坫、钱陈群、钱大昭、侯方域等;诗人刘叉、刘湾、刘长卿、刘眘虚、刘天白、金和、金文微、金安清、金如恒、金信全、金逸(女)、金憔寅、钱起、钱谦益等;诗词名人刘过、刘辰翁等;文史学家刘知几;史学家刘攽、刘恕等;训古学家刘熙;古文经学派开创者刘歆;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数学家刘徽;思想家刘安;维新派刘光弟;天文学家金光、侯涵、刘洪;理财家刘晏;工程机械教育家刘仙洲;建筑历史学家刘教桢;动物学家刘教钊;昆虫学家刘崇安;植物学家刘慎谔;医学家刘元素;小说家刘鹗;散文家刘悦、刘大魁;书法家刘德升、刘墉;书画家金农、金天德、金吋仪、金礼赢(女)、钱杜、钱谷、侯懋功、侯思炳;散曲家刘致、刘效祖;作曲家刘天华;戏曲活动家刘保罗;民族歌唱家刘三姐(女);音乐家刘南吴;国画家刘阿祖;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刘海蟾;茅山四十五代祖刘大彬;道士金赟仁;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孝子刘泌、刘敦儒;义士金养等等诸公,勋名彪炳,功垂竹帛,名付国史。据《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古今同姓名人大辞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名人年谱》《辞源》《辞海》及现有收录族谱等记载,显誉者近三千人。真谓贤哲莘莘,不胜枚举。我族诚不愧谓帝王胄裔,将相世家。

    三代时,我族大多分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随后逐渐散居于周围各地。西汉建立后,受封的同姓王国至西晋水嘉,即公元一九六年至三○七年这期间,中原战乱频繁,许多庶民,为避兵燹而逐渐南迁,定居粤、湘、赣、闽诸省。亦有漂渡台湾及异国者。如据日本有关资料记载:汉献帝刘协被废黜后,居河南小阳邑,其孙阿知在西晋太康十年,公元二八九年时,为避晋乱、率族众二○四人,漂洋东渡,定居日本。即见当时族人,或一或若干,或举族而远迁。又北宋末年,大批任宦军民,随帝南迁。如光世公官拜太尉,原籍陕西保安(现志丹县),因任职随南宋高宗赵构南渡,而定居镇江,其后裔有徒居临安、丽水、镇江一带,而丽水一派,又逐渐而移青田、文成。刘伯温公即出于此支。这二个时期,我族人与他族同时南迁者甚众。支派似络,遍及神州各邑,甚至海外。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据文史资料记载,三代迄今,我刘氏前后由九支组成。其中有三支是少数民族。同时又有部份改为二十七个异姓者,其中有八有胞族之始祖。这些仅是文献中所记载的任宦名人。但是,在各派的宗谱中,还有因避祸、避讳或继嗣出绍等因,而互相更姓的记载,其人次何止万千,实无法统计。故我刘氏族中,有他族之血统,他族中也有我刘氏之血缘。深而思之,中华民族的姓氏,皆是互相融合,彼此均出炎黄之后裔。愿我族与我国氏族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团结奋斗,发扬家族优良传统,为国效劳,为族争光。


分享按钮>>《桃花扇》外的侯方域和李香君
>>唐太宗李世民因侯君集不登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