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尊:从天津走向国际焊材业的领军人物

    中华侯氏网 2011年12月30日 中国经济报


   在国际焊材业界,侯立尊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中国焊接材料领域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和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上世纪50年代,侯立尊自行设计、自主研制成功“螺旋压涂机”,随后又相继研制出与之配套的“隧道窑烘干炉”、“自动链条烘干机”等成套电焊条机械化生产设备,使我国电焊条生产自此由手工生产变为机械生产。

   上世纪60年代初,为打破外国禁运,侯立尊利用国内资源“钛铁矿”研究成功“还原钛铁矿”,用它代替进口的焊条主要原材料“金红石”,由此开辟了一条用丰富的国内资源低成本生产电焊条的新路径,为我国成为全球电焊条生产大国创造了条件。

  花甲之年,侯立尊创立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现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如今的“金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家大型焊材制造企业、总资产高达24.53亿元的民营航母集群,焊材品种、产量、规模,全球第一。

  自我评价:“怪”、“笨”

  对记者来说,虽然侯立尊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一直无缘见面。最近,终于有缘见到了这位令人崇敬的老人。

  侯立尊,中等身材,四方大脸,虽然年届米寿,但满面红光,银灰色的头发依然浓密,目光炯炯有神,数字、时间、人名脱口而出,记忆力惊人,思路十分清晰。

  三句话不离本行。在交谈中,侯立尊说的最多的就是焊接技术。他介绍说,焊接技术就是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焊接材料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母材,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焊接应用十分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进入20世纪,焊接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碳极电弧焊、气焊得到广泛应用,薄药皮焊条电弧焊、自动电弧焊机、埋弧焊、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激光焊、超声波焊等新技术相继问世。总之,焊接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日益重要的加工工艺。

  谈到自己时,侯立尊有两个出人意料的评价:一是“怪”,二是“笨”。

  侯立尊说,他的第一“怪”,就在于能成事。自己从年轻时开始,只要认准的、想做的事情,就从来没有失败过。侯立尊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对他性格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和爷爷。“我母亲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她的这种性格对我影响很大。小时候母亲管我很严,有两次我做错了事情,被打得生病。”侯立尊说,爷爷非常爱他,但是爱在心里。在他十五六岁懂事之后,他问爷爷:“为什么你对我一直是那么严厉呢?”爷爷只说了一句话:“劝将不如激将”。家庭教育的严苛,养成侯立尊倔强的个性。

  因为家庭贫困,他小时候经常低血糖,上课的时候就会打瞌睡,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掐自己的腿,一边掐一边想着“叫你不好好读书”。直到步入晚年,他依然在勉励自己,要做得更好一些。

  侯立尊说:“我16岁时就进入这个行当学徒,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为了研制属于中国人的焊条,自学完高中课程,又利用业余时间上了3年夜大,完成了化学专业大学课程。当时我就有一个目标,要让中国的焊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到62岁的时候,我从天津大桥焊材集团退下来,心里惦记的还是焊材,我放不下。所以我办企业并不是为了当老板,而是在为焊材行业建立一个研发基地。金桥焊材集团就是中国焊材业新技术的试验田。”

  做生意不唯利,是侯立尊的第二“怪”。做生意都希望“利益最大化”,但侯立尊却提出,要让与金桥集团合作的企业都能获利。

  侯立尊:“金桥有一个特点,设备自主研发,这样我们能以更低的成本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另外我提出做企业不能唯利,我在各地大力培养中间商,一旦成熟就把公司建立的经销处撤销,以中间商取代。要知道,中间商占尽天时、地理、人和,他们赚了钱,就会给公司拼命赚钱。而我们金桥集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产品,在质量上取胜。这样一步一步走出金桥集团自己的竞争力。”

  哄着员工干活,这是侯立尊的第三“怪”。从70多岁开始,他就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他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在为他工作,所以,“哄”就成了他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的法宝。他不承认自己是个商人,作为一个大半辈子与技术打交道的人,他觉得经营企业只不过是为了试验新技术所不得不做、不得不学的内容。

  侯立尊说:“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企业的管理者,我在创立金桥集团之前不会经营企业,完全是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管理者就是要让公司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能抱团儿,劲儿往一处使,而我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可以使劲儿的条件。我为金桥焊材集团制定的战略目标是步向百年,步向就是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前进。”

  侯立尊说自己“笨”,其实是说做人要有大智慧(601519,股吧),而不要依靠小聪明。他认为,聪明的人,智力发达,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能用很短的时间解决。但也因此,很多聪明人恃“智”而骄,认为自己的成功会比一般人来得容易,这样就容易变得浮躁,难成大器。

  侯立尊学历不高,却好学深思,他说,企业家要有哲学家的思维、政治家的气魄、军事家的果断。原本不懂企业经营、管理,他苦读《史记》,熟记《资治通鉴》,从古人修身、平天下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而且不怕犯错误,在实践中摸索出企业独特的运营模式,在看似不经意间,取得很多优秀企业家都难以企及的辉煌业绩。这就是真正的大智慧。

  开启中国焊材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电焊条的生产,仍局限于作坊式的手工作业。工人们要手持切好的铁芯,在已搅拌好的“药剂”池里,经多次蘸涂晾晒才能成型一根电焊条。这种被工人们戏称“铁棍蘸薄泥”的制作工艺,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质量很难保证,只配用作普通金属材料的修修补补,我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所需的电焊条只能全部依赖进口。

  为彻底改变中国电焊条生产的落后工艺,在一无图纸、二无参照物的条件下,侯立尊自行设计,自己制造,历时两年终于研制成功“螺旋压涂机”,先后又相继研制“隧道窑烘干炉”、“自动链条烘干机”等成套电焊条机械化生产设备。代表中国焊材制造业,为年轻的共和国献上一份厚礼。

  这套电焊条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问世,终结了我国手工生产电焊条的历史,开启了我国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电焊条的新纪元,催生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现代电焊条制造企业,迎来我国电焊条发展史上第一次量与质齐飞的大好局面。新型制造工艺下生产的电焊条,不仅有效地满足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为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焊条制造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生产电焊条的原料“金红石”,在西方反华大合唱中遭到禁运。此前,我国生产电焊条所用配方,基本上是解放前西方国家在我国开办电焊条厂时的遗留,配方中的主要材料“金红石”也只产在西方国家。进口“金红石”以保证电焊条的生产,成了当时的唯一选择。失去“金红石”供应,中国电焊条制造业不可避免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若不及时找到替代材料,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中国经济。

  在国内电焊条制造领域一筹莫展之际,侯立尊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还原钛铁矿”替代“金红石”。他认为,中国有丰富的钛铁矿资源,从理论上讲,钛铁矿经过焙烧形成的还原钛铁矿,其化学成分有如“金红石”,可以满足生产电焊条的需要。但首先要找到科学的焙烧工艺。

  为将设想变成现实,他不顾一些人的反对,甘冒风险,到天津郊区的荒地上垒起焙烧窑。在度过近半年的“野人”生活后,终于烧出完全符合理论上要求的还原钛铁矿,并立即着手对原有的电焊条配方进行二者置换性研究,相继开发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配方,推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电焊条。经权威机构验证,用“还原钛铁矿”生产的电焊条,其质量完全可以和“金红石”为原料的电焊条媲美。

  从此,“钛钙渣系”和“钛型渣系”主导了中国电焊条制造业的产品方向,并一直延续至今。

  取得国际认证的绿色通道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春寒料峭,百废待兴。

  中国电焊条制造业爆出一条特大新闻:天津市电焊条公司生产的“大桥牌”电焊条,通过国际最具权威的英国劳氏船级社质量认证,其品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高等级。

  这一破天荒之举的首倡者,就是侯立尊。放到今天,这类商务性往来可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可上溯30年,那可是“胆大妄为”。若没有当时国务院的四位副总理批示,这一建议恐怕就被扼杀在摇篮里。确实,在那个马路上出现一个外国人就会立刻成为一道西洋景的时代,还没有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曾邀请国际权威机构进行质量认证,甚至连国际认证为何物都不知道。身为天津电焊条公司总工程师的侯立尊则以世界的眼光,不计个人得失,率先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一建议。

  面对来自不同部门的质疑,侯立尊不慌不忙,给出三大理由:一是他亲自研制的多种电焊条,其质量已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国际认证有绝对把握。二是由他研制的两种电焊条虽早已实现中国电焊条出口零的突破,但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且批量很小,中国电焊条要想批量出口国际高端市场,就必须拿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个通行证。三是唯有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中国的电焊条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继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促成英国劳氏船级社的中国行之后,侯立尊又亲自主持了“大桥牌”电焊条接受七国船级社国际权威认证的全过程。

  此次邀请国际权威机构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堪称国内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破冰之举,为中国企业借助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市场“通行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了一个先例。这次成功的认证,还让“中国制造”第一次以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向世界亮出了中国名片。

  侯立尊取得国际认证后,中国电焊条自此声名远播,迅速大批量走向国际市场,为中国后来跃居全球焊材出口大国做了长远铺垫。

  成功创建“焊材王国”

  1986年,年过六旬已经退休赋闲的侯立尊,看到国内焊材制造企业,尤其是那些较为知名的焊材生产厂家,仍在固守着传统的焊材产品,继续使用着他几十年前发明的“侯氏配方”,不肯下力气研发国内市场急需的新型焊接材料,致使我国依赖进口的焊材品种大幅度上升。

  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侯老坐立不安,还是那种强烈的做大做强民族工业的使命感,促使他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阵,他要亲手开拓一片研发高新焊材的试验田,用科技创新铸起一座将中国与世界焊接在一起的焊材“金桥”。

  侯立尊创业的启动资金只有300万,这点钱还不够一个大企业购买一台设备的钱,创业的新厂址选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进行开发的盐碱滩上。60多岁的老人家带着几十个工人,没黑没白地苦干,冬天睡在四面透风、结着厚厚冰层的活动板房里,为节约资金,用捡来的砖头自己动手垒烘烤炉。当时购买一条电焊条生产自动配粉线,进口的需要800万,国产的要400万,侯老因陋就简,自主研发,只用60多万元就装配了一条先进的自动配粉线,目前这样的生产线企业已有7条。

  老伴和儿子们因为心疼他,坚决反对他再次创业,但侯老认准的事儿是非干不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说“我不是想去赚大钱发大财,我生来就是干焊材的命,离开了焊材研制就像丢了魂儿似的,活着没一点滋味。我要把企业建成一个聚宝盆,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他的主持下,企业确定主攻方向:填补国内空白、满足国内急需、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产品一个接一个走向国际市场。

  “别人做不好的找"金桥"”,“别人不能做的找"金桥"”,“踏上"金桥"一路畅通”。“金桥焊材”就在这样的口碑中铸造成“中国驰名商标”。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也在这样的口碑中,快速成长为拥有5家大型焊材生产企业,总资产高达24.53亿元的民营企业航母集群。2010年,金桥集团六大类300多种优质焊材的产销量高达111万吨,其中出口逾7万吨,为全国焊材出口总量的1/3,总销售收入逾51亿元。

  民族企业主导焊材市场

  最近10年,国外焊材企业为抢占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焊材消费市场,纷纷廉价兼并中国的本土焊材企业。“金桥”声名远扬,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外企觊觎的目标。有外国企业提出,欲以2亿美元甚至更高价位并购“金桥”。面对巨资诱惑,侯立尊不为所动。他明确表态,就是给一座金山也换不走“金桥”。

  在侯立尊看来,焊材是“钢铁针线”,行业不大,却关乎国家多方面的利益。中国焊材市场必须由民族企业来主导。不仅如此,他还立下誓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金桥焊材”真正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科技人才培育基地、世界级的高新焊材研发基地、世界级的精品名品焊材制造基地,让“金桥”成为永远遏制国外焊材巨头垄断中国市场的坚不可摧的“桥头堡”。

  侯立尊说,他从最初创办金桥集团就不是为了给自己挣钱,也不是为了给儿孙们留下什么遗产,而是为了在国际上给中国焊材争一口气。他之所以在退休之后又艰苦创业,完全是为了建设一个中国新型焊材的研究、实验、生产基地。他认为光靠生产普通焊材的产量第一、销量第一、出口第一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地研发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型焊材、特种焊材,才能满足国家飞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如今的“金桥焊材”,凭借严格的管理、高超的技术、一流的品质,产品畅销国内外,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天津市百强企业”、“天津开发区百强企业”。多年来,“金桥焊材”的产品行销美、英、日等40多个国家,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

  正是因为有侯立尊,因为有金桥焊材,中国有了一个傲视全球的“焊材帝国”,在极大满足我国对高端焊材需求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焊材领域的强势地位。任何企图垄断中国市场的国际焊材巨头,在这个“焊材帝国”面前,都不得不退避三舍。“金桥焊材”的迅速崛起也再次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奉甚简     热心公益

  振兴民族工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侯立尊的两个愿望。1999年至2001年,侯立尊向天津慈善协会捐赠1000万元,接着又捐给天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1000万元。2008年春天南方冰雪灾害时,“金桥焊材”捐款100万元。汶川地震时,又捐出200万元。为培养老年护理员,侯立尊捐助鹤童养老院100万元。2008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慈善大会上,侯立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9年为天津市建立养老院,“金桥焊材”向天津市民政局捐款2000万元,玉树地震时又及时捐款1000万元。在“金桥焊材”,慈善并不是侯立尊的个人行为,在他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和慈善氛围。多年来,企业及侯立尊本人已累计向助残、救灾、助学、养老等慈善公益事业捐款8000多万元。

  “金桥焊材”不仅每年在慈善事业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将慈善事业提升到了更深层次——将慈善事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从2006年开始,“金桥焊材”就深入到贫困地区,资助家庭特别困难、优秀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学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来“金桥焊材”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对于在大学期间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毕业来“金桥焊材”后,企业将帮助其偿还贷款。资助贫困学生已经融入“金桥焊材”的人才培养战略中。“金桥焊材”制定了《定向培养困难家庭学生方案》,公司人才战略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到贫困地区筛选家庭特别困难,品德高尚、学习优秀的尖子学生作为公司的定向培养对象。

  对于家庭特别困难、高考落榜的优秀学生,在招进企业后,“金桥焊材”专门成立针对他们的培训小组,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不仅不收培训费用,而且还提供一定报酬,保证其生活。技术培训完成后再签订劳务合同上岗。对于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务农的优秀学生,企业一经筛选合格后,将聘为正式劳务工。从企业成立至今,已招收了几百名这样的职工。

  侯立尊一向自奉甚俭,几十年如一日,经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饭穿衣简单朴素,办公室装修简陋,至今还一直居于陈旧、狭小的住所。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儿孙:“你们要淡泊名利,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多为别人想,多为社会想,企业创造的财富一是用来发展我国焊接材料事业,再就是用来多做社会公益事业,让更多贫困的人生活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在焊条制造的原材料开发、设备研制、工艺革新、配方设计等领域的发明创造而蜚声大江南北,在全国同行业中形成“南陈北侯”之说(上海陈武卿、天津侯立尊 。

  2009年8月,在第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大会上,86岁高龄的侯立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吴林手中,接过代表中国焊接学术界至高荣誉的“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证书和奖牌。

  在此之前,获得此项殊荣的9人均为院士或教授,唯侯立尊一介布衣,来自草根。恰恰是这样一个例外,见证了侯立尊在中国焊材制造业的传奇人生。

  正如“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颁奖词所赞誉:他创造的科研成果,开创了焊材世界的中国时代!(记者 郭海涛)


分享按钮>>侯立尊:耄耋焊造专家的道德血液
>>侯立尊惊世三奇——中记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