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岐概述与名人侯一元家族

    中华侯氏网 2012年4月1日 中华侯氏网


    蒲岐概述:蒲岐是乐清湾北岸的一个古镇,位于乐清市区东北10.7公里,东南濒临乐清湾,与玉环隔海相望,境内有深水良港、甬台温高速公路互通口,西距温州机场60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极其便利.西与天成乡相邻,北与虹桥镇、南岳镇毗邻,全镇面积12.9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4公里,系海滨冲积小平原。全镇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4年总人口38462人。全镇交通便捷,有虹南公路和104国道连接,蒲海路与乐清市区相通,甬台温高速公路在蒲岐开设互通出口,使蒲岐的交通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尽管蒲岐镇的经济总量并不耀眼,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温州,蒲岐也只是一个平常的乡镇,但其发展速度和产业特色却不容忽视。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94亿元,财政总收入540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310元。现有2个工业园区,占地240亩,工业经济极具潜力,全镇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4家,乐清市明星企业4家。   

    蒲岐镇党委、政府注重发展效益农业,协助成功申报了“中国泥蚶之乡”、“中国鲨鱼加工基地”两张国字号农业金名片。   

    蒲岐俗称“海鲜王国”。其海涂养殖有100多年历史,以养蚶、蛏为主,全镇拥有滩涂1.5万亩,养殖面积8000多亩,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独占鳌头,被评为“浙南水产养殖第一镇”。蒲岐的海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好,尤其是泥蚶、香蛏、泥螺、蝤蚌、鲤鲞、鱼翅闻名遐迩。

    海鲜加工:蒲岐是全国鲨鱼集散中心,全国90%的鲨鱼被收购到这里进行分割加工,且品种繁多。尤以“鲨鱼宴”为特色的海鲜餐饮业异军突起,规划建没中的海鲜一条街将成为浙南美食城。现在该镇的“鲨鱼文章”已经做到了全国乃至整个世界。2007年,鲨鱼加工产量达5000吨,产值3.1亿元。   

    对于蒲岐来说,目前乐清港湾的开发是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的最大机遇和优势。乐清湾水深条件优越,拥有发达的集输运条件。甬台温复线穿过港区,与玉环相连的乐清湾大桥跨港区,形成水、陆、空一体式的交通网。这些都是蒲岐的优势。   

    蒲岐是一个由屯兵形成具有海边渔盐特色的历史古镇,迄今有830多年建制历史,于宁淳熙年间在此设立守御千户所。目前,仍留有四座城门和瓮城、古烟墩等古战场,镇内还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古民居。蒲岐民风淳朴,民间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有抬阁、踩高跷、扮笑戏等传统民俗文化表演,历史悠久,极具观赏性。一年一度的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五大会市习俗,沿袭至今。   

    近几年,蒲岐镇以实现农村城镇化为目标,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虹南大道、蒲海公路,双屿码头,四城河整治等—大批重点项目,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教育、文化、卫土、体育等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是浙江省教育强镇。

    蒲岐镇抬阁:蒲岐镇抬阁闹元宵!此项活动从正月初八至初十,由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联手举办。    

    蒲岐抬阁年代久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不但市内闻名,而且被外地邀请导扮。抬阁出演时间是每年元宵灯节。有时,九月会市也乘兴闹场。扮演的内容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西游记”、“东周”、“三国”、“封神”等等。艺术性强,装饰更是奇特。每架抬阁起码三名多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玲珑秀美,灵气四溢。“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漫弄白玉箫,在古城星月灯花中分外潇洒汉钟离则手摇长生扇,悠然微笑,神韵闲逸;铁拐李举起酒葫芦倒向嘴边,风趣地向人们致意。   

    侯门四进士简述: 据《蒲岐镇志》和《侯氏祖谱》等资料记载,侯姓祖先侯唯贯是在北宋嘉?辛丑年(1061年)从台州迁移蒲岐莲花峰(古称缑山)下定居,也就是现在的蒲岐镇上侯宅村,至今已有945年。由于各种原因,侯氏后裔后又从蒲岐迁移出去,遍及乐清的大荆、雁荡,玉环的陈屿,瓯海的梧田以及永嘉、平阳等地,现有族人8000多人。侯门耕读之风世代传承,至清末,侯宅共出了文、武进士5人,举人9人,贡元11人,秀才176人。其中不少人著书立说,传世达数十部之多,为繁荣乡邦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详细资料:侯氏于宋嘉佑年间从台州迁至蒲岐城北的缑山定居。关于这个家族的迁徙,新编《蒲岐镇志》上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在唐僖宗年间由福建通过水路迁此落户。曾经山势起伏,冈峦挺拔的缑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据当地老人称,现因为甬台温高速的经过而难有往日盛景了。缑山下即是侯宅村,九成以上村民姓侯。  

    侯氏在宋明两朝达到鼎盛——宋有身兼文贡元、武状元为一身的侯畐,乃为抗击蒙古侵略军殉难的民族英雄,《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作如下所述:   

    侯畐……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宝祐五年,制置使贾似道辟通判海州兼河南府计议官。李松寿据山东,突出涟、泗,畐鏖城下,死之,全家遇害。太学生三十一人言于朝,即海州赐庙旌忠,谥曰节毅,仍立庙其乡。畐所著有《霜崖集》。瑞安孙诒让称“是时吾侯文儒振矣,霜崖(其号)公为之倡”。   

    在明朝时出现了由侯廷训、侯一元、侯傅邦、侯应宾等人构筑的堪称“蒲岐文化第一高峰”的“侯门四进士”。其中侯廷训、侯一元被称为一代名臣循吏,文行卓著,《明史》中都有传记。   

    《侯氏宗谱·传》称,邑弟子选应乡举,邑二十人而吾侯九人焉,衣冠半于封内,吾郡五邑,自有国以来,父子进士才两人,又不同朝也,至吾侯父子进士而同朝……举人有侯措、侯廷诫、侯化邦、侯应秋;贡元有侯爵等11人;秀才至清废科举止有111人。一个为数不到百户的村子,竟有这么多的人才。侯氏在蒲岐坊间是“有望族”一说真乃名不虚传。   

    对于这种世代发祥、簪缨迭起的现象,新编《蒲岐镇志》主编崔宝珏先生这样认为,除了蒲岐所城当年军事建制而致外来文化在这里得以发展外,侯氏深厚家传也是渊源之一。   

    出生于明正德六年的侯一元,号二谷,是侯廷训第三子。他自幼聪颖,五岁通书,深得乃父之欢。l1岁跟随在南京任职的父亲读书,识交不少。13岁那年,他的家门连遭不幸——伯兄和母亲相继病故不说,祸不单行的是,其父廷训在明世宗朱厚熜继位能否追尊其父兴献王为皇帝的“议大礼之争”(这场宫廷斗争维持时长达三年半)中,因持与张璁等人相反的政见而被解往京城问罪。   

    《明史》曰:侯廷训……与张璁同郡,同举进士,而持论不合……嘉靖三年冬,“大礼”定,廷训心非之。私刊所著议礼书,潜寄京师,下诏狱拷讯。子一元,年十三,伏阙讼冤,得释。”   时年13岁的一元毅然护父北上辩护。三年间一再伏阙上书,情词痛切,百官动容,御史唐龙大为惊奇,认为“有子如此,何以轻齿奇龁(音yi he,忌恨意)”便力排众议,使廷训终于得释。据说,一元在上京的千里行旅中,艰难困苦难以名状,最艰难的时候曾经坠马,几近丧命。   

    28岁及第进士的一元,先后被任为河南右布政使、江西布政使等职。在江西任内,正值权相严嵩事败,家产籍没。严家预先已将财产分散转移,以致窝藏漏网。一元奉命查抄翔实调查从实究办,纠正了大累大乱并因此获得美名,由此也遭遇一些权贵的忌恨。   

    近30年的为官经历,让他见闻官场不少,而查抄严家后的遭遇让他做出了解甲归田的选择。此后他还曾举家迁来郡治居住,据说温州市区的侯衙巷就是因他当年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在他人生的后20余年间,创办环璧书院、编纂方志,读诗吟诵,以诗寄怀,关心民瘼。他一生著有《二谷山人集》与《二谷山人近稿》。记者从《乐清历代碑志选》一书中看到,在入选的93篇明朝碑文中,他有11篇。   

    侯一元以纂修乐清县志为己任,于志书中加入“论”、“序”、“赞”等文字,极力摹拟力追古作,往往出人意表,他邑之志,鲜可与之俪美者。   

    孙诒让评价说,其志人物,传后有论,在地方志中颇有创例,其考证亦详核,在明代志乘,最为佳本。《岐海琐谈·卷六》有一个故事提到了侯一元当年因坚持立场不为某人在志书中立传而遭辱的事。侯一元还先后应邀担任《隆庆平阳县志》、《万历泰顺县志》等方志的编纂及校勘。   

    即使盛暑也不袒露的侯一元,对朋友却乐善好施而不计较。侯一元卒年七十有五。明朝文学家王世贞为他撰《墓表》,茅坤为他作《墓志铭》。   

    蒲岐历代名贤辈出、人文萃集的现象,与这里文风兴盛不无关系。在宋元明清等时期,蒲岐兴办的书院、书塾、私塾不在少数,如宋时的崇文书院、张氏书馆、槐庭书院、万泽书塾、崔氏书塾等,像万泽书塾,就是王十朋舅父家创办,王十朋当年曾寄居在此求学。除了上述群贤毕集蒲岐外,明嘉靖年间,千户崔海、崔兴、杨文等13名指挥官先后抗倭殉国;嘉靖帝为何鹏督筑鹗头城(南岳镇后塘)御书“海国长城”相赠。明、清间,出现了陈海门、胡光仁、张考吉、张普辰、倪子昌、李王仁等以诗文名世的人物……蒲岐有厚实的人文积淀,蒲岐也不乏来者继承传播,近人王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中国哲学思想史和道教史的研究颇有建树。


    蒲岐所城城门:
宋淳熙(1174—1189)间建寨城,后几经修筑.至明初,信国公汤和相视要害,始加筑城池,置守御千户所,隶属磐石卫。明万历《温州府志》 载:“蒲岐千户所城,在瑞应乡,洪武二十年(1387)建,周围六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二丈,门四,敌台十二,窝铺二十四。”   清顺治十八年 (1661)迁海,城圯。康熙九年(1670)展界,修砌如故。咸丰十一年(1861),邑绅鸠金复修。现存4门,保存完好,城墙虽毁,护城河未改, 当时城墙布局仍可辩认。该城为明代乐清县抗倭军事设施。   

    1983年列为乐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按钮>> 《温州文献丛刊》告一段落
>> 乐清侯廷训与侯氏四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