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诸翟侯氏一门忠烈
- 中华侯氏网 2012年4月13日 中华侯氏网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次年闰六月、上海地区爆发了惨烈的抗清起义。出生于紫隄村(今诸翟老镇)的侯峒曾、侯岐曾兄弟及全家老少临危赴难,舍生取义,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侯峒曾,字豫瞻,生于万历十九年(1591)。三弟侯岐曾,字雍瞻,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侯氏兄弟苦读成才,却逢国家多事之秋。峒曾为人厚道耿介,不随波逐流,又忧国优民,不作愚忠之臣。等到54岁时,峒曾决意隐居紫隄养老。
清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二日,刚占领华北又挥师南下的清廷颁布《薙发令》,强迫汉人更衣剃发,以此区别顺民与逆民,并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由大开杀戒。这种严厉的高压政策空前罕见,与汉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相违,于是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骤起。
清军攻克南京、苏州后,直逼上海地区,嘉定便首当其冲。十七日,峒曾刚闻有人为护发而自杀的恶噩,又得知嘉定告急,悲恸之余,一改初衷,挺身而出说:“既能死,曷不奋大义!”即命岐曾先行奔赴县城,支援黄氏兄弟,同时动员侯氏子孙作好出战准备。
廿二日,峒曾带领玄演、玄洁和侄儿玄汸(字记原)、玄涵(原名玄弘,字研德)等汇集祖坟墓园。母亲龚太夫人取出所有首饰,递交峒曾说:“给吾儿犒军。”侯氏一门列队出发,直奔嘉定县城。四乡百姓闻讯纷纷出门迎送、集队相随。从南翔到县城,一路上更是欢声雷动,数万人举旗簇拥,下拜者连绵不绝。
嘉定城楼竖起了“恢剿义师”的大旗。峒曾父子把守首当其冲的东门,黄氏兄弟分守西门。他们捐尽资财,置备守城器材,疏通粮草来源,制定防御条约,统管全城军民。清军上下惊恐诧异:攻破扬州不过三天,渡过长江后也未曾遭遇巨斗,不料这小小的嘉定县城,竟如此勇战。
六月酷暑中,清军重重包围,不时鼓噪攻城。城内渐粮尽弹绝,情势日趋危急。二十六日,峒曾致信玄汸、玄涵,令紧急筹款以济军需。这封书简即被保存至今的《绝缨书》。它略同横卷,全文323字,虽仓卒间走笔,但仍行款齐整,书法遒劲。
七月初四日五更,忽降暴风骤雨,城内积水盈尺。不料,城东一角不堪水冲炮击,突然崩陷,清 兵蜂涌而入。守城义军饥困交加,见势只得保护峒曾返出西门。峒曾不由长叹:“嘉定亡,余何忍独存!一死已矣,所痛哉阖城百姓耳!”他挥手驱散众人,独自与时年26岁的玄演和25岁的玄洁回寓所拜辞祖祠。儿子俩恳求他快出走:“你非守土之臣,暂忍,以图再举。”峒曾说:“我死志已决,不要再多说了。”儿子忙跪下求同死,峒曾激昂地说:“你们随我而死,并非尽孝。有死而已,夫复何言。”说罢,神气自若地自沉后园叶池。玄演悲痛欲绝,对玄洁说:“吾长子,从义分也,弟盍行!”玄洁争辩:“兄冢嗣,宜守宗祠,吾从义分也。”兄弟俩争执不下,相抱投水。
嘉定城破时,岐曾正巧送母亲避乱而幸未遭祸。清顺治三年(1646),松江陈子龙为避清兵追杀,逃匿到岐曾处。风声日紧,因家奴告密,陈子龙被捕,岐曾也被拘押到松江城。清巡抚派人送来酒肉,说他在陈子龙一案中涉及不深,“等你通了家信,可不问死罪。”岐曾怒答:“我已无家,还通什么信!”岐曾被害,侯家如雪上加霜。龚太夫人得知恶噩,从容地投水自尽。至今,侯氏一门忠烈的事迹后人始终没有忘却。
诸翟关帝庙
诸翟关庙,因其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经历而名声远扬。
家住旧蟠龙港北岸小泾河西侧的侯廷用,在家宅附近建有侯氏家祠,内设关圣帝君神位,因关羽追封为“义勇武安王”,故该祠取名为“关武安祠”。廷用祖上历代为官,可他儿子尧封苦读到40岁仍久试不举,后来尧封终于乡试中举,以为关帝显灵,建起“关武侯祠”。隆庆五年,侯尧封以进士返乡,父子又以关圣帝君显灵。已是刑部主事的廷用重塑关帝彩像,并修葺扩建关武侯祠。后家祠转为关庙,俗称关帝庙。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诸翟地区,关庙成了一片废墟,但关庙后殿避过战火。抗战胜利后,1948年由地方人士募捐新建两层飞檐高楼,取名重光楼。这里几经周折,作过青年活动场所、民办初中教室、公社办公楼、文化站、戏台、贸易市场、银行用房。1998年由群众自筹经费,使诸翟关庙于当年春节前修葺恢复,次年2月对外开放,香火随之旺盛。
分享按钮>>崮子村——侯氏家族来源
>>小桥老树与“巴国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