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户部尚书侯蒙的风筝词
- 中华侯氏网 2012年4月24日 网络转载文
[导读]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变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开放时,将对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宋代词人侯蒙,字元功,山东高密县人。宋徽宗时,曾经官至户部尚书。他有一首写风筝的词,却很别致。原因是什么呢?事情是,侯蒙从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岁岁失意,直到三十一岁,才得了一个乡贡,加上他其貌不扬,因此,人们颇有点看不起他,对他也就极不尊重,常常讥笑他。这年时值春天,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这时就有几个很会开玩笑、拿人取乐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上画了侯蒙的画像,画得十分可笑,拉上线,就将风筝乘风放到半空中去了。风筝在空中飘舞,侯蒙的画像当然也随风飘动,情景很是好玩。人们认为,这回侯蒙见了,非大发脾气不可。那知将侯蒙喊来,他一见却哈哈大笑,不禁诗兴大发,说:"你们把风筝放下来,我要写一首词在风筝上,这样配上才更好。"几个年轻人听了他的话,不知侯蒙要写什么,也就把风筝放了下来,侯蒙提笔在风筝上写道: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侯蒙将计就计,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达自己的抱负。他说,自己以前时机不到,现在被画在风筝上,人家才认识我。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词以升入高空借喻自己科考得中,得以进入仕途,得以高升。在古代,科考高中被人誉为是蟾宫折桂,所以作者说"远赴蟾宫"。最后,作者又反过来讽刺了几个开他玩笑的人:你们最终总是站在平地上,看我升入碧霄吧?这首词,既没有破坏当时开玩笑的欢乐气氛,又将计就计,因势利导,表达自己的情怀,讽刺了开他玩笑的人,侯蒙手法可谓颇高。
果然,不久之后,侯蒙参加科考,就一举登第了。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官位已做得颇高了。这不是因为放风筝帮了他的忙,而恰是他早就蓄下了一颗抱负之心,非成功不可,这才是他真正的动力。至于放风筝呢?对他来说,丝毫没有刺激他的自卑感,相反,却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雄心,事情不正是这样吗?
附录侯蒙(1054~1121),北宋官吏。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少时急义好施,甚有名声。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徙襄邑。在任干练有能名,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同上书。次年十月,因直言蔡京心术不正,为蔡京忌恨,谄言于帝,降为亳州知府。曾献言招安宋江、并参与围剿方腊,因而受到皇帝赏识,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文》卷二七○四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编辑:admin)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后来失传了。一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巧顾风筝栏目讲解了我国南北的风筝的情况,另外还有核雕讲解,皮影艺术学习,民间剪纸方法技巧 讲解等等。"
分享按钮>>唐淮阳郡王侯希逸与淄青镇
>>工兵一团原政委侯正志同志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