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抗战时期的侯镜如将军

    中华侯氏网 2012年5月21日 香港大分报


  侯伯文说,父亲出生于河南永城县侯楼村。永城在河南省的最东部,是河南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当地之穷,从当地流传的「四眼粥」之说,可见一斑。何谓四眼粥呢﹖父亲说过,「四眼粥」就是一碗米汤飘着几粒米粒,喝粥时,一低头,两只眼睛倒映在清汤中,两眼可以望见两眼,因而称之为「四眼粥」。

  谈起父亲在抗战期间的表现,侯伯文自豪地说:「他只是农村的孩子,却先后入黄埔一期、参加东征北伐、入中共、参加南昌起义、历经抗战诸多会战、参加日军受降仪式、解放战争后期又直接参加了北平和平起义、后参与创建黄埔同学会,为祖国统一效力终身,抗战期间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段岁月,他前后经历了华北、太原、台儿庄、徐州、武汉、湘西等大的会战,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父亲从小下地务农,十岁才开始在私塾中识字读书,一边学习还一边下地干活。父亲虽然上学较晚,但很有灵气,小学时作文中,还懂得形容「麦浪如水浪……」的描述。别看他读书较晚,平时功课平平并不突出,但到了考试,确每每能成功:十五岁时,就考入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河南大学前身)。

  毛泽东主考 入黄埔第一期

  1924年春,他决心放弃继续深造和出洋留学的机会,投笔从戎,与同学王之宇一道离开学校去投考黄埔军校。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上海,及时地赶上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毛泽东,是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委员之一。经毛泽东主考,他初试合格,领了路费从沪乘船经香港去了广州,再经过复试合格,被正式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
决心报国 佩戴「铁军」臂章

  1933年春起,由于日军加快对华侵略步伐,侯镜如先后投靠到著名抗战将领吉鸿昌、孙连仲部下,历任国民党军第三十军三十师参谋长、第三十师八十九旅旅长。

  侯伯文说,「七七事变」以前,父亲当时率领的89旅在安徽宋埠农村驻军。「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当时已经生了三个。老大,父亲给他改名为侯伯岳,岳指的岳飞;老二侯伯羽,羽指的是关羽;老三侯伯援,援指的马援;后来我大姐起名叫侯伯兰(后改名为侯德燕),兰指的花木兰。这些都是父亲为了抗敌,显示自己抗日的决心。」

  侯伯文继续说:「当时我小姨和二哥他们住在兵营里,作息时间全是跟着军号走,听着军歌。」他说小姨告诉他,当时家里人最喜欢唱的是「天一大亮,快点起床,起床看猪,猪在床上」。还有一支军歌是在饭前必须唱的,让人印象深刻。歌词是:「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

  当时侯镜如为了提高士气,给每个战士都佩戴一个「铁军」的臂章,以示要用铁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来保家卫国。「铁军」是侯镜如参加南昌起义时,周恩来后来赞扬他所领导的军官教导团打得漂亮,是中国红军的「铁军」。

  将军抗日 未下火线

  「七七事变」以后,侯镜如就赶赴北京周口店、房山,琉璃河一带,当时一是要接应宋哲元部,另一个任务就是堵住南下的日军,在保定铸成一道防线。日本人的气焰很高,当时扬言要用三个月完成对华战争,日军的装备也非常先进,敌人飞机大炮,中国军队与之相比就非常悬殊。在坚持了几天几夜,侯镜如部伤亡惨重,但胜利地阻缓了日军南下的步伐。

  侯镜如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房山战役,他说:「官兵们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作战,在恶劣装备的条件下,以旺盛的士气给了敌人有力的打击。战场上不少受伤官兵坚持作战,不下火线,当地群众看到我们英勇杀敌,纷纷冒着敌人的炮火把伤员送到医院,为官兵们送水送饭,担送弹药……」

  侯伯文说着,从计算机中找出自己收集的资料。他说:「我父亲八年抗战,参加了许多大的战役,八年中只回家一趟,可以说是不下火线,坚决与敌斗争的将领。可惜留下来的回忆录很少,解放后由于大陆较少宣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父亲生怕被红卫兵抓住小辫子,原来的照片和文字资料都悄悄焚毁了,可以说已经没什么资料了。我也是查找各种大陆和台湾、香港的书籍,才找到一些资料。」

  侯镜如率部退到拉满河、保定一线后,日军继续南下,他就率部退到了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地带娘子关。著名的娘子关战役就在此时打响。「按照当时国民党部队的指挥系统,没有我父亲的任务,因为当时他刚从战场下来,正处于休整期,可以说他到娘子关只是过路。但是当时战区副司令官黄绍竑一看顶不住了,就希望我父亲率部参加战斗。我父亲当时是孙连仲部下,不应该越级听指挥,但由于战事紧急,我父亲还是奉命上娘子关战场了。」

  娘子关一役,保证了忻口战役的进行。忻口战役消灭日军一万多人。这是紧接着平型关一役歼敌千余后又一胜利。即使是解放战争中成为解放军俘虏的李仙洲此役亦率二十一师打得漂亮,而且负了伤。
 

  综观当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积极抗战。有的不放一枪一炮,往后跑的也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冯玉祥部下的石友三,抗战时从山东一直撤退到河南。1940年石友三在开封与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协议,公开投敌。12月1日蒋介石命高树勋部在河南濮阳将石友三诱捕,用麻绳套住石友三的脖子,背到黄河边活埋了。侯伯文认为,不管以后发生了什么,对抗日战争期间表现英勇的国民党将领,还是应该客观反映。

  
身经百战 接受日军投降

  忻口战役后,侯镜如由旅长升为师长。随后就是台儿庄战役。当时李仙洲部到台儿庄东临沂一线,在台儿庄以东,没有在台儿庄战役的核心部队中,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就是徐州保卫战,之后侯镜如又率部从徐州突围,退到湖北,奉命向皖北地区转移,撤入鄂豫皖边区,然后再往南,参加武汉保卫战。
 

  武汉沦陷后,1943年2月份,蒋介石命令92军援鲁抗日,侯镜如又在鲁西、鲁南一带抗战。援鲁抗日半年间,国军经过150余次大小战役,歼敌两万余人,缴获火炮50余门,国军牺牲官兵5000余人。

  抗战后期,侯镜如于1945年到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接受培训。之后,已经是陆军中将的侯镜如又回来参加湘西会战。1945年8月15日,侯镜如从湖南进入湖北参加受降仪式。「他一路看到老百姓十分困苦就很伤心,这时候,他希望重庆谈判能够成功,他不希望再打仗。」10月,蒋介石命令92军参加北京受降仪式,美国空军将侯镜如直接接到北平南苑机场,接受日军第30战车师团等部投降。到京后,侯镜如任北平警备司令。

  1945年10月10日,侯镜如率领92军参加在北平太和殿前举行的日军受降仪式。之前的媒体报道「新任北平警备司令昨就任」一文采访他时,侯镜如说:「本人抵平,备受民众欢迎,实感荣幸。八年来,民众饱受敌人压迫与凌辱,苦不堪言,本人未能早日抵平负起保民之责,深为歉疚」。「今属下部队已经陆续到达,北京警备已由敌人手中接过,本人决定以以往之洒热血、拋头颅,抗战杀敌之精神,锄奸安民,保卫地方,维持治安。」

  侯伯文感慨道:「八年之中,我父亲只有一次调回重庆学习时才回过一次家里。我们家当时在万县,父亲回来一次,还是从重庆再回湖南一带参加湘西会战前。他八年时间大都在部队,每隔一年或一年半,我母亲去探一次亲,最短的一次才住三天就回来。」

  侯伯文并透露,在北平受降仪式上,当时日军最高的五个将领把五把军刀交给中国的将领,其中一把给了侯镜如将军。刀上刻着两个字「白眉」。「1949年,我们家迁至香港时,过关时被香港海关没收,之后几次交涉,都未能索回。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协助查找一下。」

  感受召唤 组织北平起义

  抗战胜利后,侯镜如曾与周恩来、陈赓在北平秘密会面。国共内战开始后,他又收到了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派人送来的安子文的亲笔信:传达了周恩来和贺龙代表党组织,向他发出了「欢迎回来」的召唤。此后,升任17兵团中将司令的侯镜如,冒着个人和家人的生命危险,在刘仁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了92军在北平的起义。他为北平实现和平解放,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为当年准备解放台湾的情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贡献,分别得到了周恩来、安子文和李克农的秘密电报嘉勉。

  1952年7月1日,侯镜如奉周恩来总理批示回到大陆。10月任国务院参事,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77年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81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89年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11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

  (来源:香港大公报 记者王德军)


分享按钮>>象达中学师生 为何惠林同学捐款
>>律师何云选:尊重事实与法律 只巧辩不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