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百家姓人物(有侯姓)

    中华侯氏网 2012年8月15日 百家姓人物


    刘 观(明) 遵教乡人,生于建文元年(1399),举人。永乐中任监察御史,劲直敢言,克振风纪,以言事冒重,辟子铨,以身代观,获宥复职,擢升长芦盐运司,同知卒于官,铨扶柩归,囊橐萧然。同邑尚书张瑄称其廉直,祀乡贤祠(《旧志》)。

    刘 铨(明) 遵教乡人,御史刘观之子,永乐中,观坐事当辟,铨击登闻鼓,愿以身代,蒙特宥,复观职,随任长芦色养备,至观卒扶柩归葬,同里尚书张瑄上其事,获旌子宪岁贡生,任镇南卫,经历升郑州同知(《旧志》)。

    侯永桧(光绪年间) 字荫衢,居石碛桥,少孤,母周苦节,永桧事母尝先意承志,得母欢心。母病目医药调护无闲,晨昏十余载弗愈,母谓:“瞽由命定,儿安事强与天争”。永桧闻之,益戚也,日晨起,汲井泉水噀口,以舌舓去目中翳障,踰月复明。乡里侈谈其事,咸谓有节母始有孝子云。(《江浦埤乘》二十二卷)。

    郑朝聘(光绪年间) 郑朝聘诸生:遵教乡人,少游焦文端竤之门,究心理学,所著庐言家范,皆躬行实践,不等空言。常讲学明德会馆,大江南北从游者,众称为艮狱先生。既卒,立祠石碛桥祀之,子继荫、继夔均有声庠序继藩详隐逸传。(《江浦埤乘》二十六卷)。

    赵镜蓉(1822~1899) 又名赵登先,出生在桥林一个传统的耕读世家,父亲赵迎斗是位贡生,在他的严格教导下,赵镜蓉及胞弟赵镜芳,分别被拔为贡生,“一门二代三贡生”荣显已极,在当时远近传为佳话。赵镜蓉一生雅好读书,博闻强识,学养深厚,名噪当时,被誉为“江宁府七支笔之首”,然而他拒绝仕途,不慕荣利,一生以教书为生,课余创作了大量诗篇。
    除此之外,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扶贫济困,为民请命,惩治贪吏,伸张正义,深受一方百姓的尊重爱戴,大量这些方面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如《神笔赵登先》已被收入国家级刊物《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侯宗海(1826~1907年) 字杏楼,勤丰村双村组(湖里钱)人。幼年时勤学苦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入县学,同治六年(1867)选为拔贡。

    同治七年(1868),侯宗海在京师与江宁甘元焕结为好友。其后,在甘氏家中教书20余年。期间协助甘氏纂辑、校核《金陵丛书》,并将所藏的刘岩《匪莪堂文集》五集详加考订后,列入其中。憾于家乡久未续修县志,乃“网罗旧闻,补苴罅漏,采附今事,刊正谬伪”。历十年寒暑,日书几十页,几易其稿,编成《江浦备征录》。江宁汪士铎在《备征录原序》中写到:“闻君事此者,且十年废人事,屏嗜欲,从田父野老相咨询,上下荒陇破冢,猩狐榛莽之区,皆君耳目胵腓之所周至……。其书之超群伦,而与古作者争席也”。光绪七年(1881),侯宗海将其《江浦备征录》与邑人夏锡宝(字丙亭)所著(浦纂)裒辑成《江浦埤乘》四十卷,光绪十七年付梓刊行,信史得传,诚非易事。
    光绪三十一年(1905),侯宗海享宾饮,重游泮水,作《重游泮水咏怀》七律2首,并以“谬窥文史三千卷,滥着兰衫六十年”概略平生。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终年82岁,葬桥林西侯氏莹地。

    倪天荣(1881~1929) 生于高汤村,幼年随父定居桥林镇,摆摊设点,贩卖京货。
    倪天荣20岁时,于桥林镇南街开豆腐店,店号“倪大来”。俗话说:“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初办时本钱小、设备差、劳力少,挑水推磨全靠自己干,他起五更睡半夜,勤学苦干,很快掌握了“一磨二揽(滤)三点浆”制作豆腐工序的绝招。他做出来的豆腐、百页、干子质优价廉,生意颇旺,在桥林地区开始小有名气。两年后,又用高薪聘来山东名师范师傅,“倪大来”如虎添翼,声名大振,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制作的干子花样多、质量好,其中香干制作尤为讲究,其原料以东北优质大豆为主,浸时适度,精磨细滤,轻膏重榨,然后用自制的三伏酱油,佐以冰糖和13味中药制作卤汁。干子入锅后加卤煮熬,反复进行3~4次。若精制大圆干,须再入锅煮熬6~7次。圆干色黑发亮,亮中吐油,味香甜,有韧性,开胃健脾,滋补延年,畅销上海、无锡、南京、徐州、天津和哈尔滨等地。
    民国18年(1929),倪天荣病故,其子倪定友继承父业。解放后,“倪大来香干”改名“桥林茶干”,为桥林地区特色产品,并以地方风味小吃入选《中国食品大全》。

    吴家成(1892~1968) 石碛社区杜家碾人,秉家传三代瓦工手艺。30岁时,砌、雕、刻、画等技艺超群,他所砌的浴池灶、老虎灶(茶水灶)和糟坊、油坊、糖坊等作坊灶,既节省燃料,又能调节火力,被誉为一绝。30年代,他承建桥林镇张氏楼房、侯氏宗祠、柏子山袁氏宗祠等建筑,从工程质量到屋脊、墙壁装饰均称上乘。他主修的桥林东岳庙,在大殿屋脊上砌出“二龙抢珠”、“风雨雷电”图腾及海纹图案宏伟壮观,还在脊顶及翘檐上雕出吉祥鸟、镇邪兽,或奔、或飞、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时,南京及安徽省和县、含山、全椒一带瓦工慕名而至,拜其为师,从师者达数十人,号称“吴帮”。新中国成立后,吴家成参加桥林镇瓦业社,收徒授业,言传身教,为建筑行业带出了一批建筑骨干。

    虞明礼(1900~1944) 字叔和,七联村三虞组人。民国4年(1915)就读于全椒中学,成绩优异。民国8年(1919)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今东南大学前身)攻读理科,学习成绩优良,对数学尤为擅长,深受校方器重。毕业后,被母校聘任执教4年,成绩斐然,誉满京华。民国16年(1927)又受聘淞江女子中学,民国26年(1937)8月抗战爆发后携眷回乡。其间,将其丰厚的数学知识和多年数学教学之所得,编成初级中学《代数》一部,经当时教育部审定合格,由商务出版社发行,成为全国初级中学选用教材。
    民国26年(1937)秋,日军入侵松江前夕,虞明礼携全家流寓合肥,受聘于安徽省立六女中,教高中数学。不久,学校遭日机轰炸,虞明礼举家返回三虞故里,致力于桑梓教育,在家中设馆,收徒授业,后为教育部战区巡回教育团江浦补习学社所聘。民国28年(1939),因江浦县政府敦请,出任县府秘书,始从政事。时值抗日,虞明礼常以谐谑之辞讥评汉奸。当时一区区长汤某先后在国民政府和汪伪政府参加高考及格,骄荣之态,令人可憎。虞明礼疾书一联予以抨之,联曰:“高考两及格,一真一伪,下作全无耻,半甩半痴”。民国30年(1941),县境大部沦陷,县政府被迫西迁,虞明礼勉励群僚曰:“此黎明前之黑暗,切莫稍存退志,最后胜利终必属我”。
    民国31年(1942),虞明礼任江浦县政府县长,务政之余,仍关心青年求学问题。民国32年(1943),虞明礼以教育名宿身份,帮助江浦县立中学于全椒古河(后迁肥东油坊集)复课,自兼校长,从严遴聘良师,提高教学质量。常亲临学校与教员交流治学之道,往往至深夜方休。鼓励师生同甘共苦,教学相长,树立优良校风,使该校在皖东一带享有崇高之声誉。
    民国33年(1944)仲夏,虞明礼返回县境,相继收复石桥、星甸、汤泉和高旺等日军据点。7月24日于漫石乡上陈村猝然病逝,终年45岁。举丧之日,父老乡亲自动路祭,络绎十数里,十分感人。

    姚镜涵(1902~1954) 本名姚允明,桥林镇人。排行老二,家乡人称之“姚二先”。18岁考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参加“五卅”工人运动,后就读上海大同大学,参加“五四”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组织江浦抗日力量。民国29年(1940)曾任国民党江浦县政府县长、保安团长。民国33年(1944)任苏北24挺进纵队司令和第十行政区专员。抗日胜利后,任江苏省青浦县县长。解放前夕去香港,1954年客死台湾。

    古叔友(1902~1991年) 外号古小辫子,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民国18年(1929)携儿女逃荒来到公子洲帮工糊口。
    在大半个世纪里,他头上始终留着一条长辫子,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古小辫子”,他一生上穿旧式大襟布褂(布钮扣),下穿旧式裤(系布带),从不穿“西装”、“中山装”之类服装。
    1951年土改,古家分得0.97公顷旱地和部分柴滩地。从此,他便带领子女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1952年,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双垄地区试办初级社,他未入社。1953年,他参加了互助组。一年后退出互助组。1955年成立高级社,古家仍是单干户,县、乡干部多次上门动员说服,就是不愿入社。 1958年,《江浦报》曾发表了“十评古小辫子”的社论。之后,《扬州农民报》、《江苏农民报》、《新华日报》等报刊也载文讨论古小辫子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
    古家不入社认定的就是“入社自愿”这一条,因此,他曾陆续到中共江浦县委、地委、省委上访。后来,他又到北京上访,受到水利部长钱正英的会见,并希望他入社。直到1965年,其侄子任生产队长时以生产队的名义强行耕种了他家的土地,他只得默认加入人民公社。1991年因病去世,终年89岁。

    梁长泰(1910~1969) 字国卿,清宣统二年(1910)12月28日生于桥林,浦口区名中医。(详见第十八章“医疗卫生”第二节“中医中药”)。

    毛小云(1910~1972) 字积成,桥林人,县内名中医。(详见第十八章“医疗卫生”第二节“中医中药”)。

    钱海如(1912~1945) 原名钱洪福,祖籍安徽省无为县,出生于公子洲,父母早逝,由胞兄抚养成人,从小生性倔强,富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
    民国28年(1939)夏,经其姐夫介绍,在安徽省来安县参加新四军五支队作交通联络员。在江浦县城、浦镇和南京一带搜集情报,购买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发展地下交通员,建立了七里桥、浦口柳州二垄、南京下关和北河口等联络站与落脚点。一次,他和交通员呙祥甫在南京新街口活动时,引起日本宪兵队的怀疑而被捕。在敌人面前,他面无惧色,处之泰然,敌人又拿不出真凭实据,只得放了他们。事后,呙祥甫问他:“你怎么一点不怕?”,他说“怕死怎能干革命!”。
    民国32年(1943)春,中共和(县)含(山)地区领导调钱海如至七师领属的中共江(浦)和(县)全(椒)县委,任桥林联络站站长。他以公子洲为基地,以种田、做生意为掩护,在日军、国民党地方武装眼皮底下,先后动员2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新四军,并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活动。
    民国33年(1944)秋,钱海如奉命调离公子洲,任香(泉)南联络分站站长。与桥林游击队队长利宏嘉到江宁县铜井镇购买军火,策动该镇伪侦缉队长及其部下10多人携械投诚,参加革命队伍;事后又以侦缉队为主要力量成立特工队,为中共江浦县委顺利向江南开展地下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次年春,又与中共星湖区委副书记贺传新、县财粮科科长陈效刚等8人进入和县小黄洲,以放“麦贷”和帮工打芦席为掩护,开展抗日活动。当年6月13日夜突遭伪军袭击,陈效刚当场牺牲,钱海如被捕。不久,钱海如被伪军在石跋河口投入长江。江浦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报请江苏省民政厅批准,追认钱海如为烈士。

    王守道(1913~1980) 回族,桥林人,人称王老九。其曾祖于清光绪年间开办“王业兴清真馆”。王守道成年后承操祖业,主理百年老店,经营茶点面食、五香牛肉和盐水鹅鸭等,以质优量足、价格合理、老少不欺的商业道德,誉满一方,日待顾客数百人次。
    解放后,王老九清真店主营的鹅鸭熟食较祖先更具特色,其中烤鹅、烤鸭形体丰腴、色泽清亮、鲜嫩味美、酥而不碎、肥而不腻,日销量近百只,逢年过节上门订购者应接不暇,常常供不应求。“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守道被迫改行,清真店停业。1979年,王守道重操旧业,手艺不减当年。1980年8月,《南京日报》以“桥林镇王老九鸭子店顾客盈门”为题,对其盐水鸭倍加赞赏。

    赵今吾(1914~1997) 原名赵先鉴,勤丰村饶庄组人。幼受庭训,继承耕读。青年时代参加抗日活动。曾任江浦民众学校校长,兼任上尉军事教官。抗战胜利后曾任江浦县田赋主任、江浦县参议员。老年致力于文学艺术的研究,诗书画造诣颇深,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赵今吾诗词集》出版。

    王有仁(1919~2003) 江苏省六合区人,汉族,民国35年(1946)10月参加工作,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二师三旅九团特务连战士,四纵队十师三十六团担架连排长,二十三军六十九师二O七团一营机枪连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转业后历任江浦县永宁公社百货公司业务员、县酒厂车间主任、陡岗公社税务所所长、财务科长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章书海(1921~1984) 安徽省滁州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9月,工作于全椒县初级中学。1952年9月调任江浦县中学教导副主任。 1956年,负责筹建桥林初级中学,后任副校长(主持工作)。1965年后,历任桥林中学校长、江浦中学副校长、向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调任江浦县文教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为发展江浦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胡高生(1922~1941) 桥林人,家贫,13岁始入小学,3年学完6年学业,民国27年(1938)考入安徽省和县卜城集中学,一年后因经济所迫而辍学。民国28年(1939)9月,胡高生和其他3名同学从乌江出发,越过国民党及日伪军的道道封锁线,到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参加新四军。胡高生编在七师战地服务团团部当通讯员,跟随部队转战于含山、路西、路东及苏北三泰(泰州、泰县、泰兴)地区。他学习努力,作战勇敢,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民国29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941)4月,服务团在淮南路东遭日伪军包围,战斗非常激烈,胡高生主动承担掩护部队突围的任务,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方20岁。1962年1月,江苏省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周德春(1922~2001) 双垄社区人,原双垄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任兰花公社副社长。
    他带领群众跟党走,团结农民战胜灾荒重建家园,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大搞旱改水和荒滩开发,使双垄大队由1958年年缺粮290吨变成年售粮500吨;关心他人,勤俭持家,群众都说:“周书记当家是抓一把芝麻,走一里(0.5公里)路也不会掉一粒的”。

    郑天游(1923~1999) 江苏省靖江市人,上海大学肄业。1956年从江浦县实验小学调往桥林中学,是桥林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为桥林中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1984年、1987年、1990年分别当选为江浦县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当选为县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郑天游精于西洋油画和中国山水画,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展出并获奖,在县教育界享有盛誉。1999年去世,享年76岁。

    郑家银(1924~1987) 原籍安徽省怀宁县,民国16年(1927)因生活所迫,流落江浦县城西绿豆洼定居,靠开荒种地砍柴度日。1949年江浦解放,郑家云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地方支前工作,获浦城区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民主乡副乡长。1951年调浦城区政府工作,先后任区农委会副主任、副区长、中共浦城区委副书记、区长、中共浦城区委书记,中共江浦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
1961年8月,郑家银调任陡岗公社社长。1962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在职期间,既注重抓粮食生产,又抓紧多种经营,特别关心耕牛的饲养和发展,尤其倡导野生树木“一树不砍、一枝不修”的严格要求,当时对全县的绿化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2年3月至1982年5月,历任江浦县水利局局长、县贫协副主任、县农协副主任,这期间,把多年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该县的农水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982年郑家银退休。1986年身患重症,因医治无效,于1987年4月29日辞世。

    孙本柱(1935~1999) 江苏江浦人。1969年11月任陡岗公社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0年9月~1977年6月任中共陡岗公社党委书记。为解决丘陵山区的双庙、七塔、勤丰、燕林4个大队(占全公社四分之一土地)抗旱用水,于1969~1970年兴建中和一、二、三级电灌站。在施工过程中,他冒着高温酷暑,和社员一起同吃、同劳动。1974年冬至1975年春,组织全公社5000多名劳动力整治双庙冲,开挖撇洪沟、中心沟、降水沟,实现三沟配套,格田成方,为治理双庙冲作出较大贡献。双庙冲治理工程于70年代曾作为全省丘陵山区治水改土的样板,省政府专题在陡岗公社召开丘陵山区治水改土农村工作现场会。后调任县交通局长,1999年因病去世。

    赵家龙(1940~2003) 勤丰村赵洼组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市立师范(4年制大专)。1964年调往桥林中学任教师。1973~1987年、1989~1991年两度任桥林中学校长。主政期间,桥林中学教学质量在县内名列前茅,历届高考重点学校榜上有名;体育运动成绩斐然,特别是80年代,桥林中学连续三年被招录4名飞行员,受到省军区招飞办的表彰和奖励。由于主政桥林中学成绩突出,1974年12月当选为中共第五届江浦县委委员。2000年退休。2003年因病去世,终年63岁。

    刘宏林(1962~2004) 桥林人,桥林镇自来水厂副厂长。
    2004年12月26日下午,在带病冒雪抢修自来水管道的过程中,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2岁。
    刘宏林殉职后,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大力宣传刘宏林“张思德式的好职工”先进事迹。市、区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刘宏林感人事迹。区扬剧团精心编排《心泉》在市、区多次上演,剧情真实、催人泪下,获得一致好评。


分享按钮>>谈荔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农学教授苗兴芬